登陆注册
2370200000008

第8章 人物志(2)

这无疑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崇拜偶像的细致观察。代表团一行中,真正对毕加索知根知底的,就数张仃,使他自然地成了拜会的中方主角。然而由于严格的外事纪律,加上翻译上的问题,宾主双方未能尽兴地交流,但其中有两个细节可圈可点:第一,张仃很想请毕加索作中国的“荣誉公民”,但此事他无权决定,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已经来不及,于是就变成请毕加索到中国来访问。对此毕加索思索了一下,说:“中国太好了,但我年纪大了,怕到了中国后,(艺术上)又有一个大的变化,自己会受不了。”这个回答很见毕加索的个性,毕加索是一个少见的艺术创新狂,每一次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画风的改变,然而这时的毕加索已是七十六高龄,不可能再像过去消化非洲艺术那样再去消化中国艺术;第二,由于那位女政工干部的阻拦,张仃为毕加索精心准备的那对门神版画未能送出,理由是门神代表封建迷信,不宜送外国友人,以免影响新中国的形象。于是,张仃就将另一份同样很好的礼物——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送给了毕加索。女政工干部曾要求《齐白石画集》和中国政府的礼物——景泰蓝之类合在一起送给毕加索,遭到张仃的拒绝,此举实际上有违外事纪律。这套《齐白石画集》果然对毕加索产生了不少的震撼,就在张仃一行访问毕加索之后一个月,张大千也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说完就拿出自己临摹的齐白石的习作向张大千请教。

仔细品味这次会面,令人感到张仃对毕加索是何等的体贴,用心又是何等的周到,第一件精心准备的礼物一旦受阻,马上拿出第二件同样很好的礼物,说明张仃是有备而来。由此引出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张仃为何是将那对民间门神版画,而不是齐白石的画册,作为赠送毕加索的首选礼物?大家知道,张仃是齐白石未行拜师仪式的学生,对齐白石的绘画推崇备致,专门写过文章,称齐白石、黄宾虹是齐名的南北两大画家。合理的解释是:张仃此举是凭自己对毕加索的独到理解所作出的知音之举,并不含厚此薄彼的意思,而且,将齐白石的画册作为第二礼物,也是出于同样的思路。其中的微妙,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张仃与毕加索都是民间艺术的痴迷者、升华者;这一点上两人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假如对毕加索和张仃的绘画作一个比较,就可发现:前者对小丑、公牛、马、猴、人身牛头怪物、猫头鹰、鸽子等执着,后者对门神、鬼怪、罗汉、牛、猴子、公鸡、羊等特别喜爱,两者有着共同的人类文化学底蕴。中国的门神罗汉之于张仃,正如西班牙的斗牛、小丑之于毕加索,都是他们艺术灵感的酵母,而两者之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为张仃铺好了通向毕加索的路。确实,以中国民间绘画的视觉,毕加索的这种变形并非不可理解,在中国古代的岩画、壁画、年画及民间剪纸中,这种造型方式并不鲜见。事实上,毕加索也是受非洲民间艺术——雕刻的启发,才诱发一场划时代的视觉艺术革命。人类原始的灵性,最具艺术性,最不受现代理性和文明的束缚,毕加索的伟大,在于作为一个现代人,能够穿透现代文明的屏障,返回自然的家园,像儿童一样无拘无束地观察生活,创造艺术。对此,张仃心领神会。因此,他才首选那对民间门神版画作为给毕加索的见面礼,希望给他一个惊喜,还留一手,另外又准备一套齐白石的画册。而齐白石,本来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家,是将民间绘画的拙朴引入文人画的艺术大师。齐白石的画册对毕加索后来的艺术产生某种微妙的影响,证明张仃此举的高明。不过,假如毕加索得到了那对门神,将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刺激?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悬念,只有留给人们猜想去了。

总的说来,这次拜会不失轻松愉快,因为毕加索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人。

拜会快结束的时候,毕加索把大家让进休息室,在一面大镜子前,他穿上西班牙骑士的服装,戴上面具,顿时变成另一个人,逗得客人大笑不已。毕加索说:“每个人的休息方式不同,我是西班牙人,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就以此来自娱。”他还将刚刚出版的一本小画册送给张仃,用红蓝两色笔,按照名片写了“张仃”两个中文字,又画上一只奋飞的和平鸽,并和张仃合影留念。

合影照片上,七十六岁的毕加索左手搂着张仃的肩膀,穿着随意,笑容亲切,目光炯炯盯着前方,张仃西装领带,身子笔挺,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这一老一少,个头相仿,亲密之状,宛如亲子。已是世界艺术巨星、每天接受四面八方朝拜的毕加索,对这位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年轻同行素昧平生,一定凭直觉感受到他们是同类吧,假如他知道,这位中国同行从小就崇拜他的艺术,为此受过不少误会和打击,日后还将遭受更大的灾难,不知他会作何想?

对于张仃,这次拜会的意义与后果均不可小觑,受了毕加索及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绘画刺激后,胸中涌起革新中国画的冲动。在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之余,他以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大量临摹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等人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实践,来经历他的美感体验”。一九六○年,张仃带学生到云南采风,历时半年,到过的地方有昆明、大理、丽江、思茅、镇远和西双版纳。云南自然风光秀丽旖旎,聚集了几十个少数民族,民情风俗因地而异,富于艺术情调,对于搞装饰艺术的人来说,无异于天堂。

从云南回来后,张仃根据写生稿创作了一批作品,其中有《苍山牧歌》、《洱海渔家》、《哈尼女民兵》、《集市傣女》、《油灯》

等,在学院办了一个汇报展,引起强烈的反响,也给张仃带来了麻烦,有人私下嘀咕:“张仃为什么搞变形?这不是在搞流派吗?”搞流派,在当时是一种严厉的评判,意味资产阶级艺术趣味,突出个人表现,脱离党的领导。张仃鲁艺时代的同事、漫画家华君武看了这批画后,调侃地说:“这是毕加索加城隍庙”,——时过境迁,这句话已成为一个响亮的美名,就像“印象派”、“野兽派”一样,而在当时决非如此。试想,在经过历次批判运动、阶级斗争不断升级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哪里还容得了“毕加索加城隍庙”?依当时的语境,城隍庙是与封建迷信连在一起,而毕加索则已经成为没落的资产阶级艺术的代表。毕加索加城隍庙,说穿了,就是资本主义加封建主义,是“文革”中严厉扫荡的对象。张仃的老朋友、画家叶浅予就对这种说法极为反感,认为这是不怀好意的讥讽,小看了张仃。其实,这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信号,奇怪的是,张仃对这一切毫无觉察,不但不知收敛,反而一发而不收,陷于创作的狂热,到“文革”前夕,已积攒了两百多幅这样的“毕加索加城隍庙”,为红卫兵的革命行动,提供了现成的证据。

“文革”中真正给张仃造成致命打击的,其实不是愚味无知的红卫兵,而是对绘画有相当知识的同行,有的还是鲁艺时代的同行!看一看他们在“黑画”批斗会上对这批作品的肆意歪曲,可以知道一种偏狭化、被政治扭曲了的写实主义理论,一旦与愚昧、野蛮、自私、嫉妒等人性的负面结合到一起,将会释放出多么可怕的破坏性能量,毁灭艺术的真、善、美。《苍山牧歌》人体变形比较厉害,便有人责问:“为什么把傣族姑娘的脚画成水肿,这不是影射少数民族生活艰难吗?”《油灯》居然被发现灯里没油:“这不是攻击社会主义穷吗?”最可笑的是对《大公鸡》的解释:“公鸡看上去那么好斗,赫鲁晓夫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他是‘好斗的公鸡’,这不是在响应赫鲁晓夫吗?”还有更阴险的,静物画《向日葵》中的向日葵明明插在一个彩陶罐里,此人硬说这是一只骨灰罐,将红太阳象征的向日葵放在骨灰罐,还有什么比这更该死的?在这种情势下,张仃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通知替他保存这批作品的最信任的朋友即他现在的妻子灰娃销毁这些东西,于是凝结着张仃数年心血的两百多幅的装饰画,在熊熊的膛火中化为灰烬。

今天看来,张仃的这批“毕加索加城隍庙”作品表现了地道的中国气派和风格,绝对符合“真、善、美”的原则,其中对毕加索及其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的借鉴,完全是“洋为中用”。其实,像张仃那样忧国忧民的艺术家,在二十世纪中国严峻的历史处境中,是不可能将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道具,而是当作救国的神圣事业来对待的。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角度看,这批作品有着不可低估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堪称新中国美术的一道最亮丽、最卓绝,也最不可思议的风景。二十年之后,中国画坛崛起一个“云南画派”,其成员大都是张仃的弟子。该画派以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为题材,色彩绚丽,夸张变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云南画派”随着其成员的纷纷出国而做大,一度风靡欧美、日本,成为西方中产阶级家庭的美丽点缀。走出国门后的“云南画派”在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逐渐沉沦,其兴也暴,其衰也速。尽管如此,其艺术的初衷和内在的美学精神却是不可磨灭的。而对张仃个人而言,这批“毕加索加城隍庙”的绘画是他在一个禁锢的年代以独特的方式,煞费苦心沟通东西方艺术的一个尝试,其悲壮,其美丽,令人肃然起敬,最终成为张仃响亮的艺术品牌。一九七九年,复出后的张仃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大型壁画《哪吒闹海》,正是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集大成。

“文革”十年中,张仃受尽凌辱,身心遭到极大摧残,个中情形实非笔墨所能形容。然而,艺术之神再次眷顾了张仃,给了他莫大的补偿。一九七四年张仃从河北劳改农场回到北京,在香山樱桃沟一间农民废弃的屋子里住下来疗伤养病。这时大自然又开始向他招手,在不具备任何艺术创作条件的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凭一管秃笔,一只破墨盒,几叠从小卖部买来的小学生习字用绵书纸,张仃开始了焦墨写生,不久,一个清旷绝俗的焦墨山水世界诞生。

一九八三年,毕加索的原作首次来中国展出,美术界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这时,人们想起了张仃,几家报刊竟相约稿,张仃几经推辞,写下《毕加索》一文。这是张仃唯一的一篇写毕加索的文字,凝聚了他的全部真情,可以说是为毕加索而发的啼血之鸣。文章一上来就写道:“毕加索是世界艺术巨匠,毕加索的作品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巨峰。”然后这样解释自己不想谈毕加索的原因——我不想谈,倒不是因为怕,怕再来一个十年动乱,再遭受迫害。

我不想谈,因为我喜欢毕加索。

我所知有限,尤其是绘画艺术,用语言解说,往往徒劳,甚至歪曲。

我以为毕加索的作品本身,是最好的说明。绘画是视觉艺术,毫无偏见地去看他的作品,他将告诉你一切。

但是有人说,我们不懂他的语言,我们需要翻译。

文章从五个方面对毕加索的艺术作了阐释。在“毕加索的语言”中,针对人们对毕加索的“不懂”,张仃明确地指出:“毕加索不论怎么变形和夸张,总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生活形象与时代脉搏。虽然,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抽象规律,但我认为,他始终是个具象大师。他从未凭偶然的灵感爆发来进行创作,他的创作,每一笔都来源于生活,都有现实根据,他是非常勤奋,非常谦虚的人。”然后以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读毕加索的画:“如果说,画是无声的音乐,他的画面包含有早期西班牙流浪者的叹息,法国南部的海涛;二次大战时,马的嘶鸣,炮弹的轰响;巴黎解放后,春天的牧笛,西班牙欢乐的手鼓……毕加索的画,是二十世纪最新的大交响乐。”在“毕加索的善与真诚”中,张仃盛赞毕加索爱祖国,爱人民,与底层穷人为伍,用画笔描写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最后总结道:“毕加索的艺术,开始就是为人生的,就是善与真诚的。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的,他的艺术是感人的。”在“毕加索的热情与勇气”中,张仃认为,毕加索的艺术热情像高温的熔炉,能够熔化最难熔化的艺术矿石,他的勇气表现为男性的力的美,壮美、博大,甚至粗暴,凭着这种热情与勇气,他消化了希腊、罗马艺术中的精华,黑人的艺术,塞尚的艺术,最后这样写道:“毕加索不断地创新,但他又不参与那时代的任何流派。因为,他虽然在艺术的征途上,某一时期与某一流派同行,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他是长征者,他不想就此立足,建立王国,享受尊荣。——他每一次战斗,只是一种经历,他要从艺术的必然王国,找到艺术的自由王国;他像中国的圣僧取经一样,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在“毕加索是美术遗产的继承者”里,张仃认为:毕加索以二十世纪的语言翻译了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后历代大师的艺术成果,通过毕加索的作品,人们对前辈大师的名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使古代与现代结合,产生了第三代的艺术,毕加索创造性地继承了西方艺术遗产。而在“毕加索是美的规律的发现者”里,张仃以四十年前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椅子上的黑衣少女》时的感动,历久不衰为例,对毕加索的变形夸张赞叹不已,称之为“发现”美的规律——“我看之不足,就用中国画的工具,进行摹写,我要通过实践,来经历他的美感体验。为此,在十年动乱中,曾遭到猛烈的批斗。”张仃对毕加索变形的敏感与喜爱由此可见,从另一幅作品《哭泣的女人》中,张仃甚至读出了毕加索对二次大战的“预感”:“在那么巨大的痛苦中哭泣的女人,令观者颤栗。——这种画,用别的方法,决不能给人如此强烈的印象,毕加索不是用手,是用他的心,是用他的灵魂来画的。”而对《格尔尼卡》,张仃更是推崇到极点——有什么语言,能够这样直接、强烈而深刻地控诉法西斯暴行呢?他不采取直接手法,因为关于二次大战的写实场面,在战争期间或大战之后,不论是照相或电影,真是成千上万,那才远比绘画更真实、更细致、更感人呢。

毕加索是用绘画来表现,他的艺术手段是不能代替的,背景很是单纯,人物,牛,马,起火的房子,举灯的人,马蹄下手握匕首的死者,死去的孩子,疯狂的妇女……他把战争的印象如此深刻地烙在观众心上。

《格尔尼卡》结构宏大、严谨,人、马、牛等细部,极深刻而稚拙,认真刻画的线条,有如儿童画或东方石刻艺术。

色彩只用黑、白、灰。

《格尔尼卡》不仅是战争的纪念碑,也是二十世纪绘画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怎么能低估毕加索的美学价值呢?

同类推荐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新闻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毋庸讳言,项孔言先生的新闻作品,尤其是其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新闻作品,政治色彩是十分强烈的,是那个时代中剧烈动荡的政治在他新闻作品中的折射,反映了那个时代中社会变迁的某些方面。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的新闻事业,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中普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项孔言先生的新闻作品是值得一看的。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明确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思想上的不断解放,观念上的不断创新,实践上的不断开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热门推荐
  • 古今词话

    古今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奇门风云(1)

    奇门风云(1)

    浩劫之后的江湖,风云再起,如意宝珠出世,祸起萧墙始于三大奇门之遁门。于是奇门遁甲不奇,毒门万毒不毒,刀门铸刃无锋。祸起奇门,顿破江湖微妙的均衡。数年后,一位如“海”般深邃的少年崛起江湖,以杀手的身份横空出世,在血雨腥风之中,破开重重迷雾,以有情的心作无情的杀戮,终在爱情、有情、亲情的“互网”中刺穿仇恨的外衣。雾散云消,真相横阵之际,却给了他一个无法接受的现实。
  • 无限之千面骰子

    无限之千面骰子

    小千世界如筹码,中千世界似庄家,大千世界若赌桌,三千世界凑一局!一局赌赛定胜负,生死无悔两茫茫!瞒天过海偷日月,大道生灭由谁定?凌云遥指九重天!一介弥天赌客、亦是泼天祸殃,从宇宙之坟爬出,走向无尽的虚空,以残躯了结前尘往事。......玲珑骰子,千窍贪心!心中骰子,妄赌天下!欲以凡俗之基本,奠定红尘之载荷!一颗骰子涵盖千秋万年、亿兆星河!
  • 大秦始皇

    大秦始皇

    大秦王朝丰功伟绩,扫六合灭诸侯统江山。开始始皇之路。千古君王,统领万代江山,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乾元秘旨

    乾元秘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千邪域

    万千邪域

    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神秘的女友,也没有绝世强者附体指导,有的只是无尽的坎坷、苦楚与挣扎。看万千邪域,悟世态炎凉。
  •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将军看上我了

    将军看上我了

    邵晓玲就职的M市考古队挖掘出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居然可以成像!云南郡主乔娇(邵晓玲前世,俩人长得一样)因为母亲貌美惹来祸事,自小流落民间,将军景姚奉王命去捉拿神兽时搭救了她,俩人一见钟情。燕云国几位长得帅得一塌糊涂的青年权贵:慕容碧云、杨宽、鹿羽、大国师萧纵横(纯粹江湖骗子),他们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友谊和背叛。(萧纵横和鹿羽是一对耽美,不喜欢可以绕过,不影响主线)
  • 神秘爱情:老公非人类

    神秘爱情:老公非人类

    第一次见面,她将他当做小偷,他将她当作嫌犯,两人大打出手。第二次见面,她被人当作人质,他救下她后便不见了踪影。第三次见面,他醉酒失态,抱着她倾诉真心。而再次的见面,却是他将她从绑匪中解救出来。她一脸天真的走到他的面前,面带笑容的说道:“冷警官,既然,咱们这么有缘,那咱们就结婚吧!”本以为他会无情拒绝,可是,却没想到某人却对她微露笑脸:“行,结婚!”而她却并不知道,她有目的,他亦有目的!
  •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重新定位(经典重译版)

    中国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制造更廉价的产品,而是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好地掌握如何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品牌和认知,如何应对国内及国际上无处不在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