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领导小组认为,1991年以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有关单位巧打“红都牌”,积极向上争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资金支持,修复了一大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部委旧址,同时建立部门或系统的全国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效显着。这不仅加快了瑞金创建革命传统名城的步伐,也有力促进了瑞金经济的发展。领导小组一方面对修复旧址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梳理和研究,特别是对旧址正常开放、讲解问题,划定旧址保护范围问题,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级别问题,修复后旧址统一移交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基本实现了旧址修复、利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了“寻根溯源”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以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推动“寻根溯源”活动健康发展
瑞金市政府颁发了《瑞金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的通知》,就加强部门修复旧址提出了如下意见:一是凡已修复的革命旧址,必须坚持每日正常开放,不得随意关闭,做到特殊需要特殊接待;二是必须完善旧址原状陈列和辅助展览,达到对外开放的要求;三是必须配备规范的专职讲解人员和管理人员;四是不得擅自改变革命旧址建筑结构和环境风貌,必须完善防火、防盗等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旧址安全、整洁;五是所有修复的革命旧址,必须建立“四有”档案;六是进一步完善《瑞金革命遗址保护规划》,要围绕“寻根溯源”活动的需要,加大瑞金革命遗址保护规划的研究力度,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形成适合瑞金的文物保护规划体系,不断提高“寻根溯源”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寻根溯源”的发展
“寻根溯源”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总结以往文物保护经验和适应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瑞金倡议的“革命文物认护”活动和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会制度,为“寻根溯源”活动的深化和创新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革命文物认护”,是通过单位、集体或个人捐钱出力,把红都儿女对70多年前那段辉煌历史的怀念和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之情,引导到对每一件(处)革命文物的保护上来,由瑞金馆统一对认护文物者颁发认护证书。至2009年5月,共认护革命文物500余件(处),认护金额达7万余元,参与文物认护的单位和个人遍及全国各地。
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联席会,明确在瑞金已修复和准备修复的旧址,以及已建成或筹建陈列馆的中央国家有关部委为联席会单位成员。首届联席会于2003年11月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等40个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及学会领导参加了会议,总结、交流旧址保护的经验,探讨利用旧址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利用旧址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途径办法。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5届。
“革命文物认护”活动侧重以文物认护方式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在有力提高广大观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能筹集部分文物保护资金,营造了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共享文物保护成果的良好氛围。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会制度侧重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和红都瑞金之间的联系、交流合作,挖掘、丰富了基地内涵,达成了建立并定期召开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议制度的共识,倡导成员单位利用各种纪念日或节假日,组织本系统的干部职工、院校师生到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现场教学,拓展了客源市场,推动了教育基地的建设。
前景展望
文博界认为,“瑞金模式”对文物保护社会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寻根溯源”对遗址类文物保护将起到示范效应;文物认护将进一步扩大社会对文物的认知面,使“文物保护、人人有责”观念家喻户晓;教育基地例会制度将强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以史育人、光大传统的作用。随着“瑞金模式”实践的不断深入,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将呈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应对在红色旅游中有效保护和满足游客游、购、娱等6要素需求的同时,结合国情省情地情,增强趣味性和时尚性,扩大参与的覆盖面,做到适度开发、合理利用,保护与利用并举,旅游与教育统一。
第二,在免费开放的大潮中,提高文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应成为工作的重点。
第三,在市场经济中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互动项目,融入主题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与方法,寓教于娱,寓教于乐,这些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第四,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革命遗址遗物资政育人的职能作用,弘扬革命传统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应成为研究的焦点。
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打造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如何建设数据化、科学化文物保护体系,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如何以革命遗址和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创新载体,坚持“三贴近”原则,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文物保护社会化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2009年10月入选庆祝新中国华诞“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大型主题征文活动文选《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并获三等奖)
“寻根溯源”以来,瑞金革命遗址保护
利用的回顾与展望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2004年开始改扩建,2007年10月竣工并对外试运行,2008年5月晋升为全国首批一级博物馆。为展示国家级博物馆水准,瑞金馆对陈列进行修改提升,2008年11月修改完善后免费向社会开放,观众参观十分踊跃,当日接待量达5000余人次。“修改后的陈列,重点更加突出,形式更加新颖,亮点更加吸引人。”来自海南的李先生再次参观后高兴地说。
优化内容、优化结构、优化标题、优化排列、优化形式,陈列修改经过了反复论证的过程,陈列内容先后由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审定,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杨谷昌等全国知名陈列专家现场进行了评审,并邀请杨谷昌专家为陈列调整艺术总监,主持形式设计。与修改前的陈列相比,新陈列更加注重了面向观众,更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苏区,突出了毛泽东,吸取和采用了先进的陈列思路和展陈手段,庄重大方,意境隽永,有以下几大亮点。
亮点一:瑞金馆建筑浮雕与序厅浮雕相互烘托,画龙点睛,突显了人民共和国之路,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瑞金馆建筑在设计上引入“红色故都、巍巍丰碑”的理念,31.117米高的旗杆与636平方米的浮雕墙,构成迎风舒展的旗帜。旗杆的高度,结合了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高耸入云,犹如一座丰碑;连接旗杆的旗面,由《土地革命》《伟人风采》《战略转移》三组主浮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组成。19颗五角星,衬以一条条动态的线状图形,如云似路,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红色政权的革命活动,也寓意着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至1949年经过19年的探索,建立人民共和国,从瑞金走向北京艰难曲折的历程。
序厅的设计与博物馆建筑风格相互呼应,居中是一组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青铜铸塑的浮雕,上方为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陈列主题词,两侧为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军旗,另一面是毛泽东当年的题词手书: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加上“日出东方”的霓虹灯光效果,与延安、西柏坡等背景浮雕迭出,让观众了解人民共和国发展过程,充分领略共和国摇篮的神奇魅力,突显了个性。
亮点二:大柏地战斗场景演绎了“红军成立以来最荣誉之战”,为开辟中央苏区,乃至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了先声。
为让观众尽可能多地了解瑞金孕育的革命风范和传统,陈列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与场景的结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柏地战斗场景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
大柏地战争,是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途中在瑞金取得的一次大胜仗,被陈毅称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这一胜仗,既是红四军带给赣南人民的新年贺礼,也为红四军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序幕,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定都瑞金奠定了基础。1933年夏,毛泽东重过大柏地时,写下了着名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词。大柏地因毛泽东指挥的大柏地战斗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也因毛泽东的不朽诗篇而声名远播。
布展中,复原了大柏地战斗遗址地形地貌和敌我双方的布阵,同期播放“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短片,达到了“半景画”效果。
此外,“前头捉了张辉瓒”和“春耕”等景观箱也有机结合了同期声,使其成为观众了解中央苏区反“围剿”和经济建设的独特窗口。
亮点三:“一苏大会”阅兵式、首次国务会议、提灯晚会,再现了当年“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人民共和国在红都的“伟大预演”。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陈列表现的中心,是陈列重点打造的“开国大典场景区”,由3个相对独立而整体结合较为完美的大型场景组成。
阅兵式再现了“一苏大会”开幕式。1931年11月7日早晨,毛泽东、朱德、项英站在广场检阅台上检阅了红军,受检阅的中央红军各军团的代表、红军随营学校和警卫队代表,排着整齐的队列,扛着各式武器,迈着矫健的步伐,通过检阅台。
首次国务会议反映了1931年1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叶坪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人民委员会,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由九部一局组成,并任命了各部部长。场景用高分子仿真硅胶塑造了15个参会代表会议情景。
提灯晚会展示了“一苏大会”开幕式当晚,工农群众洋溢着翻身做主人的喜悦,提着各式灯笼,挑着慰问品,欢庆“一苏大会”召开的场景。
这些场景采用了40多个高分子硅胶塑像,与阅兵式、首次国务会议、提灯晚会配套,用生动、互动的方式再现中国苏维埃政权首次以国家的姿态诞生于世,“成为东方被压迫民族革命解放的明灯,继苏俄十月革命之后,世界革命史上写下的新的伟大的一页”。
从总体陈列思路上来说,“一苏大会”场景,合理使用了空间,做到了“小而全”,使陈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亮点四:“二苏大会”实景模型体现了红色政权建设日臻完善,也喻示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萌芽。
随着政权建设的深入,在瑞金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统一了全国苏维埃运动的领导;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作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通过了相关决议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的决定》。在人民委员会之下,设立了11个人民委员部。因此,中国红色政权建设日臻完善。
为筹备“二苏大会”,人民委员会决定建造具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标志的大礼堂,兴建了红军烈士纪念塔,献礼工程的开工是新中国建筑事业的萌芽。在陈列的具体布局中,要求围绕红色政权建设,予以重点突出,形式上以大幅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照片为背景展墙,展墙上镶嵌了反映“二苏大会”召开和红色政权建设的视屏,进行滚动播放,并设计了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八角形立体模型,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展示同时以“物”和“人”为中心,特点鲜明。
亮点五:“智闯封锁线”以小见大,幻影出烽火岁月治国安邦的艰辛与不易。
如何来展示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进行政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学会治国安民的艺术,是整个陈列中的重要环节。在陈列内容和形式设计上,设置了政权建设、武装建设、社会管理、土地改革、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法制建设、苏区干部好作风等专题板块,尤其是《我也有选举权了》《千绳万线寄深情》《八子参军》《学文化》《土地是我们的,耕种起来啊!》等雕塑、油画,处理得当,震撼人心。
以专题短片来反映治国安邦的艰难与不易,是一种直观而形象的方式,便于观众了解和掌握。幻影成像《智闯封锁线》,通过《迎亲》《出殡》,把苏区军民在粉碎敌人残酷军事“围剿”的同时,为打破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斗智斗勇,借助各种渠道和办法,取得急需的食盐、药品和布匹,保证了中央苏区军民供给。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频繁的军事“围剿”中得以发展壮大,并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大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亮点六:“打草鞋”“过草地”从艺术的角度,展示了红都儿女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
运用人和事,挖掘陈列内涵、揭示陈列主题,以艺术再现的形式渗透在展览中,提升陈列品质。
现已115岁高龄的陈发姑,是至今唯一幸存的苏区拥军支前模范。在1933年扩红运动中,她响应苏维埃政府号召,动员丈夫朱吉熏参加了红军。朱吉熏随红军长征后,一直杳无音信。她每天编织一双草鞋,守候丈夫归来,一等就是77年。她的故事由瑞金走向江西,由江西走向全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顾玉平是一位瑞金籍老红军,1933年8月参加红军,是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长征途中,为保护周恩来的安全,在经过水草地时陷入泥潭,在生死关头,周恩来用马匹,让陷入泥潭的顾玉平抓住马尾巴脱险。
将陈发姑、顾玉平这些感人的故事,以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化地介绍给广大观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都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与牺牲。
亮点七:“从瑞金走出的共和国元勋”“苏区经典语录墙”“寻根溯源”交相辉映,附展虽小,却与基本陈列的主题相得益彰。
在《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陈列外,展出了“从瑞金走出的开国元勋”“苏区经典语录”“寻根溯源”等三个专题,丰富了基本陈列的内涵和外延,虽然作为附展,但考虑了整体设计,同样十分引人注目,为基本陈列增光添彩。
“从瑞金走出的共和国元勋”,集100多位在瑞金生活、战斗过的元勋照片和简历而成。作为历史的见证,宣扬的是伟人风范和不朽业绩,为基本陈列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