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5400000002

第2章 罗纳德·科斯

罗纳德·哈里·科斯1910年12月29日出生于伦敦的威尔斯登。他的父亲是一个有条理的人,对于儿子的出生都仔细地记录在他的日记中。他的父亲是邮局的一个电报员,他母亲曾在邮局就业,但结婚后辞去工作,他的父母都在12岁离开学校。他们对学术方面没有兴趣,他们的兴趣在运动。他母亲打网球直到高龄。他父亲年轻时玩足球、板球和网球,玩(草坪)滚木球直到去世。他是一名好球手,他代表当地参加一些比赛获胜。他还为当地报纸及《滚木球新闻》写滚木球的文章。

科斯也对运动感兴趣,但主要兴趣还是在学术方面。他是独生子。小时候,他常一个人玩国际象棋,轮流扮演玩棋的两方。他还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借书阅读。尽管这样,但科斯说他从未感到孤独。他母亲教育他要诚实可靠,他说:“我努力遵循她的教导。”他母亲心目中的英雄是鄂茨上校。

鄂茨上校和斯考特从南极回来,发现他的病妨碍别人,他就告诉他的伙伴们他去散步,在暴风雪中走出去,再无踪迹。鄂茨上校的故事给科斯的影响很大,科斯因此而认识到“不应该让别人讨厌,不应该给人增添麻烦,而应为别人做点什么……”

科斯11岁时被父亲带着去看过一次骨相,好像中国人的面相一样。看相的结果为:“你有许多智慧,虽然你可能倾向于低估你的才能……你不会像一条有病的鱼随湖水沉下去……你享有很大精神而不是别人手里的一个被动工具。虽然你看到对你有利时可以和其他人或为其他人工作,你更倾向于为你自己思想去工作。不过,决心稍大一些可能对你有利。需要更多希望、信任和专心--不适合商业生活中的侵略性竞争性方面。或许更加积极的雄心可能更有益。”看骨相的人建议科斯将来选择的职业是:“科学和商业、银行、会计,以及把园艺和养鸡作为业余爱好。”科斯说,骨相师的评论并不是按照他的颅骨判定的,而主要根据科斯的行为得到的。所以,他的评论也不是很离谱。当然,他根本无法预料到,这个腼腆的小男孩有一天会是一项诺贝尔奖的接受者。

科斯是个有腿疾的男孩子,常需要在腿上附加铁制的零件。所以他上的是地方委员会办的残疾人学校。11岁时,他错过了地方中学的入学考试,12岁时才被允许参加中学奖学金考试。口试时有一个小插曲。他把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中的一个人物称为麦克伏里奥,引起一些笑声。但这个失误不是致命的,他被授予奖学金,进入契尔伯文法学校。那里的教学很好,他得到扎实的教育。在地理课上他学到了魏根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还去听皇家地理学会的讲演,其中有一次讨论关于地球转动对河道的影响。1927年,他参加大学入学考试,顺利通过,历史和化学成绩优异。

当时他倾向于得到一个历史学位,但是由于他没有学过拉丁文,所以他转向化学,又由于数学的原因,他再次转科,去学了商业方面的专业。后来他顺利通过了进入伦敦大学所必需的中间考试,并于1929年10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继续商学士学位的学习。

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有重要影响的老师。以前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任教授的阿诺德·普兰特在1930年被任命为伦敦经济学院商业教授。科斯去听普兰特的企业管理讲演,并在考试前5个月开始参加普兰特的讨论班,普兰特在讨论班说的话,改变了科斯对经济系统运转的见解。普兰特做的事是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介绍给他。使他了解一个竞争经济系统如何可以被定价系统协调。科斯说:“普兰特不仅影响他的思想,还改变了他的一生。”在1931年科斯终于通过了商学士考试。他原本想研究工业法,如果这样,他将成为一个律师。但是他在普兰特的影响下,改变了初衷。而此时,伦敦大学授予科斯一笔欧奈斯特·卡赛尔爵士旅行奖学金,这使他走上了成为一位经济学家的道路。

依靠卡赛尔旅行奖金,科斯在美国渡过了1931-1932学年。那时他研究美国工业的结构,目的在于发现工业为什么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他主要靠访问工厂和企业进行这个项目的研究。他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了“交易费用”这一新概念,以及对为什么有企业的一个解释。这些思想成为1937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文章的基础。1935年以后,科斯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被指定讲授公用事业经济学。为此他开始对英国公用事业做了一系列历史研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科斯进政府做统计工作,先在森林委员会,然后在中央统计局,战时内阁办公室。1946年,回到伦敦经济学院,负责教授主要经济学课程--经济学原理,并且继续对公用事业特别是邮局和广播事业的研究。科斯借助于一笔洛克菲勒研究员经费在美国花费了9个月研究美国广播业,他的书《美国广播业:垄断的研究》在1950年出版。1951年,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

刚到美国,科斯就进了布法罗大学,在那里他做了七年教授(1951-1958)。1959年,在行为科学高等中心工作一年之后,他加入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系。科斯对联邦通信委员会做了研究,它管制美国广播业,包括配置无线电频率谱。他写了一篇文章,在1959年发表,讨论这个委员会遵循的程序,并且提议如果频率谱的利用由定价系统确定而给予出价最高的人将更好。这一点引起成功的投标人将得到什么权利的疑问,科斯讨论的是一个财产权系统的合理性研究。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们认为他的论点有一部分是错的。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文章《社会成本问题》,更详细、更精确地阐明了自己的见解,1961年初发表了这篇文章。与他以前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不同,它一经发表,即被广泛援引和热烈讨论。它大概是全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章了。

科斯自1964年以来,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和《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现已退休,任该校荣誉经济学教授和高级法学与经济学研究员。科斯在1978年当选为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1979年,被授予“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称号。目前,他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作为法律与经济学方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在研究工作上仍然十分活跃。

科斯是继布坎南之后,不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的得奖者,他是美国经济学家中研究最具特色的一个。1994年5月,他在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曾说,“我从未学习过经济学类的课程,从没有。那使得我的思维不受任何约束,十分自由。这是一个优势。如我去接受经济课程的训练,就会学习一些技巧和思维方式,然后透过那些有色眼镜去观察这个世界。我幸好不曾有那种眼镜。这是对我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不是谁对我产生什么影响,而是一些偶然事件对我产生影响。”

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

科斯“因为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科斯的代表作是两篇著名的论文。其一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该文独辟蹊径地讨论了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这一重要的范畴来予以解释。所谓交易成本,即“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或“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的费用”,包括提供交易条件(即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科斯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科斯另一篇著名论文是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该文重新研究了交易成本为零时合约行为的特征,批评了庇古(ArthurC·Pigou)关于“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原则(政府干预),并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即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科斯发现,一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对产权(指财产使用权,即运行和操作中的财产权利)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法律规范并不影响合约行为的结果,即最优化结果保持不变。换言之,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斯蒂格勒(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将科斯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并命名为“科斯定理”。

科斯的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性质》(1937)、《边际成本争论》(1946)、《美国广播业:垄断研究》(1950)、《联邦通讯委员会》(1959)、《社会成本问题》(1960)、《经济学中的灯塔问题》(1975)、《企业、市场与法律》(1988)。

同类推荐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 名人传记丛书:成吉思汗

    名人传记丛书:成吉思汗

    名人传记丛书——成吉思汗——让地球颤抖的一代天骄:“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我的N种生活(修订本)

    我的N种生活(修订本)

    我崇拜痛苦和不公,生活深处的隐痛,它们唤起了我以及我的语言,让我的休闲有痛的感觉。这是一本精神的自传,这是一声声耻辱中痛切的呼喊。如同作者所说,“思想者最大的敌人是恐惧”。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忆,在回忆中尝试着战胜恐惧吧。
  • 贝多芬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贝多芬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 做天下最酷的生意

    做天下最酷的生意

    扎克伯格,以他独特的个性和成就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视线,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尊为新一代社交网站的传奇人物。面对每一次关键性的选择,他总能够以灵魂的方式把生意做到最酷,用扎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一开始,我想做的东西就可以不值钱,但它必须酷”。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也出于我们的选择。本书结合心理学知识,为我们细剖扎克伯格成长路上的点滴,使我们能够比对自身,发现个性中待完善之处和能力上的盲点,由此靠近扎克伯格,历练出万变时代的不变能力,成就自我。
热门推荐
  • 末世之非人类

    末世之非人类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妹子在末世获得友谊的故事
  • 来自坟墓里的他们

    来自坟墓里的他们

    纪川是个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孤儿院任教。渐渐地,她发现孤儿院内怪事频发,失踪了的孩子,怀揣秘密的同事……黑影笼罩着仁心孤儿院,究竟谁是隐藏在幕后的那双黑手?
  • 千帆过尽遇见你

    千帆过尽遇见你

    前世的叶雨涵为了唐少哲,不要父母,不要兄长,甚至连家族都不要了,只因唐少哲是她幼时的小哥哥。直到临死前,叶雨涵才明白,小哥哥另有其人,而唐少哲从来都没有爱过她。他心中的白月光,是自己那收养来的妹妹!好在老天有眼,让她重生强势归来!这一世,她要让这些害自己的人都得到他们应有的代价!想谋我叶家的财产?呵,做梦比较实际!渣男来求复合?呵,你还是和你那白月光一起下地狱去吧!这一世,她要和她的小哥哥,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路惊喜:尤金环球游

    一路惊喜:尤金环球游

    作品为作者游历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冰岛、马其顿、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游记,但它不仅仅是游记,还有作者以文字呈现的从自然风光和与各国普通百姓交谈中获得人生的感叹和感悟,给国人打开了一扇难得的观看异域风光的窗,让人开阔视野,在书中看无限风光。正如作者所言,旅行时一种思想不断自我茁壮的方式。相信读者能通过作者优美的文字获益良多。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周穆王

    周穆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同时,拥有万千变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个人的真实历险,并在民国以寥寥几十册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们至今不会了解到这段惊心动魄又叹为观止的藏地亲历。
  • 地上冒出个瓜尔佳镇(中篇)

    地上冒出个瓜尔佳镇(中篇)

    枣树乡在泉县是最穷的乡。过去枣树乡叫丰收公社,但几十年了,丰收公社从来也没丰收过。原因是枣树乡大都是半山区,没有正经的田地,种啥都长不起来,是干旱造成的,那里下多大的雨田地都存不了水。有些农作物不怕旱,比如花生、地瓜,还有旱烟,但这些农作物却不值钱。全乡的人吃饭得到石桥镇去买粮,村人兜里都没钱。青壮年都到外地去打工了。枣树乡的人长年在偏僻的山沟子里生活,读书的人不多,出去打工的人经常上当受骗,有人干了一年多也没挣回钱来。家里的零用钱就靠养几只鸡或猪,到春节前卖了。无论是养鸡还是养猪,多少也得喂点粮食,但村人舍不得,所以鸡蛋也不大,猪也瘦。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