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篇名为《作战篇》,实际上写战争前的充分准备是至关重要。战前的准备是战争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篇着重论述了战争与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战争耗费国家的物资,所以战争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阐明了用兵只宜速战而不宜久拖的观点。所谓“兵贵胜,不贵久”
这一重要原则。
首先,由于战争对一个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所以在用兵之前一定要认真准备。从军队数量、军马、武器、粮食、物资、金钱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弛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所以战前必须做好充足准备。
战争不仅仅能够扩充疆土,增强势力范围,同时也会消耗国家人力物力。所以战争同时具有利害两个方面,所以战争的重要原则就是速战速决,不宜拖久。为了避免“钝兵挫锐,屈力殚货”以致“诸侯乘其弊而起”这种现象的发生,用兵之时贵在速战速决,不能旷日持久,战争既可以扩展疆土,保卫领土,也可以损兵折将,导致财力耗尽,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是不能改变的现实。
又指出要善于用兵,就要注意两点:在战略上,要做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国力家财枯竭的局面。同时,在策略上,要“因粮与敌”,一方面可以就地解决粮食供给,另一方面可以造成敌军穷弊。这样也可以节省本国的开销。
另外,不光要重视粮食补充,还要重视兵器的补充。武器在战争中同样的重要。同时还要“胜敌而益强”。其方法是:一方面作到重赏勇士,使得士兵勇往直前;另一方面实行优待俘虏,扩充己方兵员,这样便可以加快取胜进程。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装载士兵用,又称攻车或轻车。
驷:四匹马拉的车辆为一驷。
革车:重型的战车,装载军械用的辎重车,也称守车。
带甲:甲,指的就是盔甲。带甲:意思是穿戴着盔甲的士兵。
十万:这里指军队人数众多。
千里:泛指路途遥远。
馈粮:馈,赠送。馈粮:即运送粮食。
内外:指国内、国外或前方、后方。
宾客之用:招待各诸侯使节的费用。
胶漆之材:胶漆是制作、保养、维修军械的物资。这里泛指维修作战器械所需的各种物资。
瑏瑡车甲之奉:奉,补充供应。车甲之奉:意思是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
瑏瑢千金:巨额钱财。
瑏瑣十万之师举:十万,泛指军队人数多。举,出动、发动。
十万之师举:意思就是指,军中有众多士卒利用出动。
【译文】
孙子说:凡兴兵打仗的规律是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士兵十万,还要千里越境运送粮草;这样一来,前方后方的费用,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巨额金钱,然后十万大军才能行动。
【原文】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注释】
其用战也贵胜:其,代词,指十万之师。用战也贵胜:这里指用兵作战贵在速胜。
钝兵挫锐:钝兵,军队疲惫。锐,锋锐。挫锐:锐气挫伤。钝兵挫锐:指的是士卒疲惫,锐气挫伤。
力屈:屈,竭尽。力屈:是指力量耗尽。
暴师:暴,暴露,暴师:这里指军队在外作战殚货:殚,竭尽。货:财货。引申为经济。殚货:指经济枯竭的意思。
诸侯:这里泛指其他的几个诸侯国。
弊:疲困,指危机而言。
智者:足智多谋的人。
善其后:指能够处理好用兵作战以后的事情。
【译文】
用这样庞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迅速取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士卒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经济难以为继。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即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
【原文】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兵闻拙速:拙,笨拙。速,迅速。兵闻拙速:是指听说用兵打仗即使用兵打仗即使指挥笨拙也要求迅速取胜。
未睹巧之久:巧,技巧,巧妙。未睹巧之久:意思就是说,没有见过用兵巧妙而拖得很久的。
【译文】
所以听说用兵打仗即使指挥笨拙也要求迅速取胜,没有见过用兵巧妙而拖得很久的。因为长时间对外用兵而能对国家有利的事,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役不在籍:役,这里指服兵役。籍,登记名册。役不在籍指兵役不征集两次。
粮不三载:粮,征收粮食。载,运载。粮不三载,粮食不要多次从后方运到前方。
取用于国:用,是指军用的物资;国,是指本国之内。取用于国是指兵甲战具从国内取用。
因:依靠,利用。
因粮于敌:敌,敌方国家。因粮于敌是指利用从敌方国家取得粮食供应。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役不一再征集,粮食不多次运送;他们只从国内取用兵甲战具,粮食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应了。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注释】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远道运输。师:军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国家因为战争而贫困的一个原因是远距离运输。
贵卖:高价出卖,指物价上涨。
急:紧迫。
丘役:即丘赋,丘甲,春秋时按田亩征发的军赋。
中原:国内。
内虚:指内部的空虚。
破车罢马:战车破损,战马疲惫。罢通“疲”。
甲胄矢弩:甲,铠甲。胄,头盔。矢:箭。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戟盾蔽橹:戟,一种将戈、矛合成一体的兵器,既能直刺,又能横击。盾,盾牌。战士用以抵御刀箭等。蔽,古时战车上用来遮蔽风雨的车蔽。橹,古代战车上用做屏蔽的大盾牌。
丘牛:大牛。
【译文】
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一个原因是远距离运输;远距离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靠近军队集结的地方,必定会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就会使国家财物枯竭;国家财物枯竭就要急于加征赋役。民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空虚。百姓的财物,十分耗去了七分。公家的财物,由于战车损坏,战马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和辎重车辆,也都是十分耗去六分。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注释】
智将:高明的将帅。
钟:容量单位,员钟等于远源斗。
芑秆:芑指豆秸,秆,稻草。芑秆,指喂牛马的草料。
一石:石,重量单位,员石等于员园斗。
【译文】
所以,高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筹集粮草。在敌国征取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在敌国征集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
怒也:是指怒气,情绪上的愤怒。
利:指财物。
已上:已,通以,即以上。
赏:奖赏。
先得者:首先夺得敌军战车的人。
车杂而乘之:把缴获来的车子混合编入我方的车队中乘坐。
卒:这里指俘虏的敌方士卒。
养:抚养。
胜敌而益强:战胜了敌人又使得自己愈加的强大。
【译文】
要使将士们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用财物奖赏士卒,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我方战车的行列之中,对俘虏来的士卒要给予优待和供给,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知兵:是指深知用兵之法。
司命:掌握命运。
主:掌管者,主宰者。
【译文】
因此,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战例】
秦赵邯郸之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邯郸(今河北境)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秦军分多路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因秦王听信了范雎所说的话,允许赵国割让六个城池求和。当赵孝成王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国的势力会更加的强大,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国迟早会灭亡的;他建议赵王以六城来贿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采取了他的计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的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给了楚国的宰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
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周赧王五十七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三千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愿园园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然不能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
魏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国的宰相信陵君决定救赵。他用侯赢计盗得虎符,使力士朱亥杀了晋鄙,夺得了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八万精兵,于五十八年进击秦军。当时楚国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邮(今陕西西安西北)自杀。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两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此战,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屯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共后矣。”在邯郸之战中,秦昭王只是看到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而自己的力量大有增长的一面,却忽略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汲取失败的教训,调整策略,奋发图强的实际情况,更没有看到各国对秦国的仇视,联合起来抗秦的趋势,而且拒绝白起的正确建议,一意孤行,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则违背了“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长期屯守城下,造成了旷日持久、军卒疲惫的局面,“诸侯乘其弊而起”,最终导致秦国遭受了巨大的重创。
李靖速战吐谷浑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首领伏允依其臣天柱王之谋,进袭唐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兰州,使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胁。唐太宗李世民大为震怒,下定决心大举征战吐谷浑。唐太宗起用了年事已高,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将李靖率重兵围剿伏允。
进军大西北是一场硬仗。伏允依仗大西北地区的恶劣的气候和险恶的地形,对唐军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致使唐军几次进攻无果。李靖总结几次失败的教训,制定了“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策略,在库山(今青海的天峻县)追上伏允,立刻派千余骑精锐士卒越过库山,对企图依仗地形险恶的伏允实施前后夹击。伏允没有料到唐军会如此神速追上他,更没有料到唐军会越过库山进攻,慌乱之中,丢弃了大批作战物资,狼狈逃亡。为了阻止李靖的追击,伏允一边逃亡一边焚烧草原。
唐军的战马没有野草可食,致使唐军追行速度缓慢。众将建议暂时退回,待野草长出之后再追剿伏允。李靖说:“伏允锐气已伤,可乘胜追击,如果让他恢复元气,就不好对付了。”在尚韦、侯君集的支持下,李靖兵分两路,穷追不舍。伏允走投无路,逃进沙漠。李靖以身士卒,亲率部队进入沙漠,顶着烈日酷暑,渴了便以刀刺马,用马血解渴,终于在突伦川附近再次追上伏允大军。唐军从天而降,势如破竹。伏允之子率众军投降,伏允只带了亲信几十人逃入沙漠深处,四顾茫然,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伏允之乱就此平息,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吐谷浑之战中,李靖采用了分进合击、穷追猛打等作战方法,不给敌人一丝的喘息机会,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作战篇》里关于“兵贵神速”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