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0500000011

第11章 雨丝风片(3)

说到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之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离愁之美固然动我心弦,而俄罗斯音乐则更让我有一种别样的沉醉。因为这个民族的音乐“能够于浪漫中含有一种博大的悲凉,于厚重中含着一种浓郁的诗意,且能够把幸福和苦难融汇诉说,还能够把疼痛和抚摸一起呈现”,比如《三套车》,《山楂树》,比如《悲怆交响曲》,《暴风雨》……“孤芳自赏”可以说是一种境界,譬如昙华林的昙花,夜半时分,万籁俱寂,冰清玉洁的昙花才悠然开放,展颜一笑,欣然怡然,三两个小时以后,悄然谢幕,不就是不让尘世的喧嚣污染她的轻轻呼吸、打扰她的柔柔梦境么?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样的孤芳自赏原本是应该赞颂的呀!未必美好只属于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却不能与无产阶级结缘?

说到写札记,写札记本是契科夫积累素材同时练笔的方法,我借用过来,不过是圆文学创作梦的一种练习;札记中呈现的,也不过是先生的一幅剪影,完全没有公开献映的意思。有意思的倒是,放在女生寝室抽屉里的札记本竟于神鬼不觉间被班委发现、检阅,而后成为“丑化欧阳德威先生”的白纸黑字的证据。

究竟是怎样一幅剪影呢?全文如下——“欧阳德威先生中等身材,淡黑面皮,宽额圆眼,长约一公分的络腮胡自在地奓着,很有点梁山好汉李逵的面相。先生教唐宋文学,对作品,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再把作品的‘内美’与‘修能’传授予学生。每一节课,从第一分钟到第四十五分钟,先生声调抑扬顿挫,每一个音节都激情澎湃,回环于学生耳畔。先生脸上的表情犹如洞庭湖水变化多端,气象万千。他时而满面悲戚之色,双目微微含泪,声音哽哽咽咽,那是被苏东坡‘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所击中;时而眉飞色舞,面绽笑颜,声如洪钟,那是在诵读李太白的诗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到特别动情处,譬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先生激动得每一根髭须都闪着晶晶的亮光,圆瞪的眼珠宛若两枚煮熟的鸡蛋,令人提心吊胆,深怕它们夺眶而出跌碎在讲台上。”

既然有人定要指鹿为马,我便把“鹿”当作“马”,交出了札记本。从那而后,我再没有动过写札记的念头,但这一篇札记,却永驻心间。

两大问题,我作了详细说明,没写检查。班长显示了一脸的无奈,我脱胎换骨的序曲戛然而止。

这戛然而止,是为止而又行、断而又续蓄势。还未及转瞬,1963年11月14日,中文系61级全体同学就遵命奔赴黄陂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历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阶级斗争实践。

岁月更迭,鼓角频催,1964年10月,中文系党组织传达文件,层层动员之后,开展“三查”(又称“洗手洗澡”),要求每一个同学查阶级斗争的立场观点,查工农的思想感情,查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为参加孝感“四清”提高觉悟,轻装上阵。

非常困惑,我查什么?班干部来了,帮助我分析问题,要求我“洗手洗澡”,自我批判,直至脱胎换骨。

来者口若悬河,我一头雾水。见我茫然,他终于直接提了四个问题:

留长辫子,是小资产阶级情调;

穿红衬衫黑裙子,“红与黑”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情调;从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情书不断,传闻不断,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同情安娜?卡列尼娜,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暴露。

几天反思反省,几夜辗转反侧,与上述四大问题相关的断片,悉数浮上心头。

断片一:辫子

一般女孩的辫子不容易留长。营养不良抑或其他因素,往往导致她们的辫子留到齐肩或稍长,发稍便分叉断裂;有的头发长及腰际,辫稍即细如鼠尾,再难向长处延伸。

也许是基因遗传的缘故,我有父母一般乌黑浓密的头发。我把长近膝盖的黑发编成辫子,邻居阿姨见一次夸一次;走在街上,进出商店,每每有路人叹,好长的辫子,又黑又亮……一次,下公交车,我挤过沙丁鱼式扁侧着身体拥挤着的乘客缝隙,一条辫子竟钩出了一个男乘客上衣袋口插挂着的钢笔。钢笔钩在辫子上被带下车,我全然不知,还是女售票员眼疾手快,一声惊呼,这才物归原主。众人惊奇的目光带出了一片善意的笑声。

有一次我去食堂,6102班章鹤林看见一个男生跟在后面用那种小公鸡似的斜睨着眼睛看辫子的举动,忍俊不禁,随手写了几句顺口溜:“昙华林中,才女如云;少女一民,亭亭玉立,三尺乌云,左摇右荡,不知摇走了多少痴男的心,不知荡走了多少学子的情,给昙华林留下了多少相思梦……”一时传为笑谈,谁知日后竟成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佐证。

女孩留辫子,本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平民髪式,乡村更常见,怎么我的辫子就“小资产阶级情调”了?

我没有剪辫子,没有。我的两条长辫子一直留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大幕訇然开启。

断片二:红衬衫黑裙子和“红与黑”

在不多的衣服中,我最喜欢一件红衬衫和专配这衬衫的黑裙子。红衬衫那种红色,是一种玫瑰的深红,红得深沉,红得彻底;黑裙子漆黑漆黑,虽是薄薄的绸料,却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呢料的感觉。红与黑搭配一起,正是那种单色的各自挥洒却又相互映衬,有那么一点儿水墨画写意的潇洒,又有那么一点儿油画坐实色彩的凝重。“红与黑”,因为穿着频率之高,在一些同学视野里自然而然留下了痕迹。没有想到的是,这衣服颜色的搭配与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共同拥有了“红与黑”三个字,毫无过渡就变成了“资产阶级情调”。

断片三:情书与传闻

初到昙华林,一天三进食堂,总看见高年级的男女同学成双成对坐在仅有的几张餐桌旁边,边吃边说或不吃只说或不吃不说只四目相视。

我们年级的新闻发言人告知:谈恋爱的!

看来昙华林恋爱并不在禁止的范围之内,男生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然后果真爆发了骑士的热情,用书信射出了丘比特之箭。

和某些女同学一样,我也收到了第一第二封所谓的情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读了一封两封三封信。男生们或抄了唐诗宋词表达赞美,或模仿拜伦雪莱的短歌传递爱慕,还有的借助但丁的《新生》,比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的商籁诉说心曲……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弹着别人的调子,兜售着自己的爱情。

这是爱情吗?

一次擦肩而过,一次偶然回眸,哪怕是信中的文字的奔放赶上了那位疯狂至死的超人尼采,说到底也不过是一次、仅仅是一次巧合,或者是一瞬的情感的涟漪、一时的贸然激动,当不得真。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和林黛玉、柔密欧与幽丽叶之间历经风风雨雨而积淀深厚的感情,才是爱情。因为他们以生死相许,以性命相托;爱得如春花般灿烂,死得如秋叶般静美,直把那不染一丝杂质的爱发挥为至真至美。

记得在中文系小礼堂看越剧电影《红楼梦》,当黛玉病逝、宝玉哭灵那裂帛一般的哀号把痛苦演绎到登峰的极致时,我的小手绢被泪水濡湿,拧干了又湿,心底漾出的痛感汩汩不止。电影散场后,昙华林的钟声响彻昙华林的上空,悠扬变为沉郁,有如禅语絮絮,竟让我又一次想到了涅槃、轮回和脱胎换骨……后来我不再读越来越多的信了。林林总总的信,已成为一种累赘,因为它们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负载的其实是一片虚空。

由于始终得不到回应,片言只语的回应都没有,一些寄信人“悄悄的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有几个堂?吉诃德式的同学坚忍执着,久等没有回音便常守在操场或校门外,偶有机会便自我介绍,相约谈心,结果可想而知地被拒绝了。

谁知“树欲静而风不止”,传闻慢慢出来,还有向沸沸扬扬发展的趋势。按中国民俗,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当事人往往被蒙在鼓里,两眼一抹黑,我也一样。还是毕业20多年后,6103班一位成为作家的同学,在给我的信里写了彼时的情形:

“关于你,当年有许多传闻,有褒有贬。有趣的是,不仅褒者出于爱心,而贬者亦深藏着爱心……”

这些传闻到1963年上半年本该消亡,因为学校发布了“大学生不准谈恋爱”的禁令。但高我一届的一位男同学(还是共青团员),赶在禁令下达前夕竟轰轰烈烈发表了公开恋爱的宣言,给我写信、诉说,再写信找人诉说,一点儿也不怕有损他自己的体面和尊严,直至滚了一身的泥浆,惊动了中文系领导层。相关部门几番调查又几番研究之后,该同学最终受到了团内处分。

这件事把关于我的传闻推向了顶峰,留下一个含义复杂的感叹号;同时,它又成为一个休止符,总算暂时中止了传闻。

断片四:我与安娜?卡列尼娜

当外国文学列入了课程表,外国文学圣殿里的一部部经典著作次第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扇面向新世界的窗户。当哈姆雷特、答尔丢夫、高老头一一从窗前经过,安娜?卡列尼娜翩然而至。

就是这位安娜,十九世纪俄国的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的贵族女性,遭遇了上流社会和爱情的惨烈挫折后,看透了人世间的虚伪和冷酷,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这一文学形象,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十九世纪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

我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同情,是把她视作黑格尔的“这一个”、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揣摩赏析的一种广义的同情。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文华楼在中文系在以汉语言文学为攻读专业的文华书院,这种文学评论式的“同情”不由分说就变异为“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暴露”。

这是不是意味着大学生脱胎换骨的祭坛开始“升帐”?

没错。对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批判,以各人自我检查、小组帮助分析开始,尔后,班会组织批判,通过查思想、挖根源、找危害步步深入。

会上,积极分子和班组干部一一发言。虽然措辞严厉但多是口号,“帽子”很大却没有实质内容。火力没有想象中的猛烈,气氛没有预料中的紧张,但那口号的凌厉和帽子的怪异却让人终生难忘。

会后,我写了检查,一而再再而三,努力往“深刻”的方向掘进,充分发挥想象力,尽量再戴各种各色帽子,越把自己说得不是个东西,才越能变自己是个东西。那感觉,现在回忆,就是杨绛小说《洗澡》所描述的——“洗螃蟹似的,捉过来,硬刷子刷,掰开肚脐挤屎”。

此后我的脱胎表现有二,一是红衬衫彻底消失,黑色成为我全身衣服的标志性颜色;二是更加沉默寡言,在所有的场合绝不再提外国文学艺术作品诸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乃至美术音乐。

以为可以去孝感那阶级斗争的前沿阵地继续脱胎换骨了,有意思的是,班上一位迫切要求进步、积极申请入党的干部,代表组织以命令的口吻,要求我剪掉辫子,以示彻底脱胎换骨的决心。是何方神圣有如此创意?是哪位领导突然心血来潮?当然,这只是我心里的嘀咕。我犯倔了,直视着这个干部的一张没有半点表情的脸,想读出点画外音。我失望了。这张脸似乎只要进入我的视野就铁青着,肌肉僵硬着;其实脸上的一双眼睛倒长得弯月亮一样,眼角微微上翘,笑模悠悠的。看来追求进步也很难啊,起码喜怒哀乐不可以随随便便形于色。

我便沉默。不论他讲什么,怎么讲,我坚持沉默。

命令终于无果而终,最后按我的意愿采取了折中办法:不剪辫子,把辫子弯折几折,再用橡皮筋扎住,一眼看去,就是两条粗粗的短短的髪辫。

我庆幸,庆幸辫子的性命得以保全的同时,也庆幸我的脱胎换骨竟然亦悲亦喜,某些阶段某些细节甚至有喜剧的色彩。

我终于以“四清”工作队队员的身份和同学一起投入了孝感“四清”运动,从1964年10月到1965年5月,历时半年多。

半年多时间的锻炼和改造,大家的总结是:皮肤晒黑了,心炼红了,无产阶级觉悟提高了。

倘若没有林璧梅事件,我在“四清”运动中的阶级斗争实践,该留下一段波澜不惊的记忆,尽管有“四不清”干部自杀的阴影——“那是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个别现象”,工作队长说。

林璧梅,6102班一个来自广东潮州的男生,眉清目秀,白白净净,戴着一副白边眼镜,特别文静而且内向。住在贫下中农家里,他被堂屋厨房的鸡屎和房前屋后的牛粪所困扰,忍无可忍之下,很不明智地竟教育贫下中农要讲卫生爱干净。这还了得!让他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他反过来改造贫下中农,这个问题是个严重的问题。此外,月光朗照之夜,他还孓然一人站在田埂上,望月而歌,而且用孝感人民听不懂的粤语!这不是小资产阶级情调是什么!

问题上报工作队,林璧梅始终不认错,很快被班干部送回学校,旋即被开除了学籍。

当时被开除学籍,无异于在人生的档案里留下了一个致命的污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前途已然断送。

我的心里涌起了狂波巨澜,常常整夜辗转无眠。

自此,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战战兢兢,唯恐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我奋力挑塘泥,打赤脚,参加专案组内查外调,与贫下中农亲如家人……思想改造、脱胎换骨的那种效果人人可见。

待我们完成了任务,班师回校后紧锣密鼓地为“四清”成果汇报演出和大会报告作准备时,我怀着空前高涨的热情撰写歌词,参加《丰收舞》的排练,同时按校方对思想改造正面典型的要求,酝酿以“三查”时的检查稿为基础,汇报脱胎换骨的体会,对资产阶级人生观作更深刻的自我批判,写出更有教育意义的报告稿。

我很为难,不知从何处着手。“三查”时已经把自画像描得够奇特了,再进一步,向何方?

很快便有人轮番点拨,具体指教:把脱胎前各方面的问题如辫子、情书、传闻和安娜与人生观联系起来,深刻分析。“家庭出身可以改成地主,加一段与家庭划清界限的内容,更有说服力”……一位我至今不知姓名的辅导员说。

前有林璧梅的至“死”不认错为鉴,心有余悸的我虽然内心不无痛楚酸涩,也很快地把自己作为牺牲,奉上祭坛。

演出空前成功,“四清”成果汇报,思想改造的壮丽史诗啊!

报告会亦很成功。政教系一位根正苗红家庭出身很好的男生,报告他经受阶级斗争考验心更红志更坚的巨大收获,有如一曲高亢激越的革命赞歌;中文系一个地主家庭出身具有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女生,在革命熔炉里脱胎换骨,一展革命容颜,那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典型意义,也谱入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涤荡青年学生灵魂的革命凯歌。

某一天,校刊编辑部一位文质彬彬戴眼镜的年轻编辑把我邀到了编辑室,点着准备刊登的我在全院大会所作的报告的节录部分,说:“我们查了,你不是地主家庭出身,请改正……”热泪猝不及防,一下子模糊了我的视线。恍兮惚兮出了编辑室,走了许久,这才想到应该给这位可亲可敬的编辑以深深的一鞠躬。

至此,我的“脱胎记”已经演绎到尾声,毕业分配乃是尾声的全部内容。

分配方案将公布而未公布时,黄陂社教前谈心不止、谈话不休的壮观景象再次出现。

同类推荐
  • 破冰:见证蓝山医改之路

    破冰:见证蓝山医改之路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通过记录湖南蓝山县医改的过程,反映出蓝山县在医疗改革探索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努力和智慧。
  • 七情集

    七情集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退休后撰写的散文随笔选《七情集》,近日由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自2013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结合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作者先后写成七篇散文,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获得广泛好评,一些部门、单位和地方还专门组织进行学习研讨。
  • 为世界开一朵花

    为世界开一朵花

    有这样18位女子,她们身处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她们有着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人生,她们是全世界最耀眼的18位女神,她们是女作家、女演员、女音乐家、女画家、女舞蹈家、女政治家……萨冈、香奈儿、波伏娃、赫本、杜拉斯、弗里达、戴安娜、琵雅芙、阿加莎、邓肯、贝隆夫人……她们都有着令人羡慕的传奇人生,都是各自时代里的璀璨符号,但当剥去一层层神秘光环后,她们也有着同你我一样的心酸和脆弱、焦虑和无奈。每个女神都活得不容易,在人生困境中的用心经营锻造了她们独一无二的质感。看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生活。愿你我能从这些顶级女神的身上,领悟某些人生真谛,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做一个自信、独立而快乐的质感女人。
  • 趣味智破韬略(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智破韬略(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第四病室(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

    第四病室(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

    《人文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第四病室》以一个病人的十八天日记,真实地再现了旧中国苦难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第四病室里,有钱就能享受到特权,没钱就只能在病床上哀号等死。住院病人要自己另外花钱买药和生活用品,工友的冷漠无情,医生即使有再高超的医术但是没有特效药品也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病人的生存困境被赤裸裸地体现出来……而如此人情淡漠,环境恶劣的第四病室,却依然顾客不断。全书以第四病室内病人谈话的内容为主,传达出作家对生命的追问及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就像作者在全书最后说的:我们每个人“应当变得善良,纯洁,对别人有用些”。
热门推荐
  • 碧海穹弓缘

    碧海穹弓缘

    公元1141年,宋金签订“议和”之后,江湖上曾一度流传着一把“穹弓剑”,这把宝剑曾多次打退金兵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打退金兵的进攻之后,江湖只见......究竟是“鹿”死谁手?而在此时少林武学秘籍唯恐被金人夺取,少林召开武林大会力保武学经典,大宋武林人士义不容辞.......
  • 空管爱情

    空管爱情

    ☆现实主义题材作家李开云与资深空管人颜晓东联袂打造,兼具文学性与专业性;☆中国首部空管行业小说,温情与惊险并存,青春与奉献同在;☆本书立足现实,全景式展现民航空管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画卷。以小说的笔法,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交接和传承,生动再现了中国民航空管事业从一张白纸到进入世界前列的全过程,反映了空管人的大国工匠、无私奉献、追求进步的卓越精神,填补了中国空管题材领域的空白。
  • 大援建

    大援建

    纪实作品《大援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的广元本土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倾情奋笔的结晶。该书全景式地见证和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灾后重建创造奇迹的科学机制和力量源泉。
  • 殿上妻:宫女有毒

    殿上妻:宫女有毒

    她是皇后娘娘的贴身宫女,他是端王庶出之子,他为得到天下一步步谋划,她为留在他身边一退再退,当他为了江山,为了权势害死了她身边最亲近的人,当宫变的城墙上他毫不犹豫一箭射向她时,她除了心死,眼前就只剩下一片无尽的黑暗……
  • 媒人

    媒人

    因为电视曾被称作“最富魅力的大众传播媒体”,这部描写电视人的小说就叫了“媒人”,“拉郎配”也好、“诱嫁”也好,已经不是婚介场所独霸的买卖了。中国电视剧草创初期,呈现出日后必将大大发达的迹象。作为文化圈人,作者以荒诞小说为载体,以离奇夸张的故事来讽刺现实,将娱乐界的丑陋一面集中放大,揭示了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下,电视媒体人苦海沉浮、追逐名利的众生相,以此讽刺现实,以警醒世人,促使社会人和圈内人都反思,呼唤他们回归理性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 吞灵武尊

    吞灵武尊

    一粒种子坠入凡尘,开启了一位少年的修炼之道,从此高歌勇进,势如破竹。
  • 过境鸟

    过境鸟

    讲述非常激烈炙热的爱情。文中三个女主人公都是爱到极致的女人,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暗恋不成,转而投靠一个日后残疾的人,沦落红尘。一个是明恋不成,转而投靠富商,却最终失手将其杀死。还有一个是苦守婚姻,终究失败,心死如灰。青春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本文一大亮点;刻骨铭心的爱与无奈是本文一大特色;华丽的,押韵如诗的语言极富冲击力。
  • 余罪:我的刑侦笔记(共8册)

    余罪:我的刑侦笔记(共8册)

    本书为您揭开的是一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当下社会犯罪网络。从混迹人群中的扒手,到躲在深山老林里的悍匪,从横行街头的流氓,到逡巡在海岸线边缘的毒枭;他们似乎离我们很远,似乎又很近,看似悄无声息,却又如影随形;作者所描写的,正是这个光怪陆离而又真实存在的地下世界。警校学员余罪,在通过一次意外的选拔之后,被丢进了一间住满凶神恶煞的罪犯的牢房,他迅速发现,要在这个凶险万状的环境中活下来,自己必须比毒贩更奸诈,比窃贼更狡猾,比匪徒更残忍。他不仅要用罪犯的思维去理解犯罪,还要用罪犯的手段去对抗犯罪,更要和罪犯一样突破种种底线。
  • 剑问乾坤

    剑问乾坤

    一副身躯两种体态,半身为新人类的肉体,半身皮囊之下为亡灵的亡魂。征途之上,他会成就属于他的传说。真爱,修道悟理,成就传说。路过的,就当是打发时间,翻翻娱乐一下吧!
  • Conversation in the Cathedral

    Conversation in the Cathedral

    A frightening and impressive portrait of evil by one of Latin America's leading contemporary novelists. 'A monumentally engrossing novel.' Los Angeles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