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很多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财富不保,甚至“股神”巴菲特的财富都大幅度缩水。金融危机使全世界都感到恐惧,但是就因为对金融危机的恐惧而任金融危机“宰割”财富吗?
当然不是的,要把握住机会“买入”。自全世界进入金融危机期间,投资大师巴菲特在2007年,他出手买入6次,最大资额有3.5亿美元;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九月,巴菲特创立的伯克希尔出资参与了8起收购案,且金额多在十亿美元……
买入,买入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于2007年始见于美国,进而蔓延开来,波及到全世界。巴菲特作为世界上最有名投资家,他对全球经济走势的把握十分敏感,所以很多人在投资上都会模仿巴菲特,关注他所买入的股票。
在金融危机中,面对低迷的资本市场,人们都慌乱不堪。巴菲特笃信的投资哲学是“他人贪婪时我恐惧,他人恐惧时我贪婪”,在金融危机来袭时,正是他贪婪地投资的时候,买入、买入……是他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他深知中国虽然已经加入WTO好几年了,但是中国的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重点行业还处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因此中国不会受到美国经济疲软太大的影响。美国虽然经济出现了波动,但是它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还是坚挺的。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在2007年卖掉中石油以后,于2008年以很低的价格大举买入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康菲石油。
除了买入康菲石油,他还花费2.44亿美元买入两家爱尔兰银行股票;以47亿美元收购“星牌”能源。不论是哪个国家,能源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能源为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而美国“星牌”能源具有强大的实力,稳健的基础,在美国的能源经济行业中,它是一个重要的企业,所以巴菲特才花巨资收购了“星牌”能源。
巴菲特在众人恐惧的时候,贪婪的投资,他通过为并购提供融资、收购公司债券及优先股权的方式来投资美国企业,以获得长远的收益。他通过伯克希尔公司斥资50亿,以每股115美元购入高盛永久性优先股;以每股22.25美元购入通用电气普通股,总计达以80亿美元来收购这两家公司的优先股权。
他向高盛融资,用50亿美元购买高盛的永久性优先股,同时得到了高盛价值50亿美元的普通股的收购权,以当时的情况可见伯克希尔的投资是很收益的:一方面,通过这次优先股的投资,它每年将从高盛获得10%的分红,尽管高盛能在任何时间回购这部分股权,但是却必须支付10%的额外费用;另一方面,它通过此次交易所获得的普通股购买权,将使它能够在未来五年内的任何时间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购买高盛的普通股,这一价格远远低于当时高盛每股125.05美元的收盘价格。
而且在金融海啸侵袭的市场背景下,投资者对高盛和摩根的信心都已经动摇,高盛急需资金注入来维持经营。巴菲特给高盛注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盛的燃眉之急,挽回了高盛资本流动不足的危机,也相应的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投资者的信心,这可以说是笔让两家皆大欢喜的买卖。
除了买入的这些,巴菲特仍然持有可口可乐、美国银行、美国运通、沃尔玛、卡夫食品等。他之所以在金融危机期间还对这些股票持仓不变,因为这些都是他以几十年的投资经验来看,十分信任的领域。他进行投资不是看报表,而是看公司的业绩和管理水平,而且他善于进行长期投资,他认为在美国只有长期持有才能赚大钱。以可口可乐为例,可口可乐产品首先在美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其次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很好;再加上一点不是原因的原因,他最喜欢喝CHREEY COCK(樱桃可乐),他认为可口可乐能够满足了各种人的喜好;他长期持有可口可乐。
有所买入必定会有所放弃,他在2008年削减了对全球最大医疗保健品制造商美国强生、全球最大日用品制造商宝洁公司的持股比例。
金融波动
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危机的2007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迅速升级,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会是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多家金融机构无法招架巨额的损失,而被迫破产或低价出售。
这时候,世界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贝尔斯登以超低价格出售给摩根大通;美林公司以50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美联储监管。巴菲特认为美国的经济“跌下了悬崖”。
美国的经济“跌下了悬崖”,他在金融危机中所进行的投资,已经接受了金融海啸的洗礼,他买进的康菲石油超过了30亿美元的浮亏;他买入的两家爱尔兰银行的市值下跌到2700万美元,账面亏损接近90%;收购高盛永久性优先股后,高盛股价就一路下跌,甚至跌到十几美元。
除了投资出现的失利,他创立于1956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身的股价也在大跌,公司2008年报表显示,公司净资产减少115亿美元,净利润下降62%,现金流大幅度下降80%,资产在不断地缩水。伯克希尔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自它成立以来少见的处境。
伯克希尔最初只是一家简简单单的纺纱厂,到1994年发展成为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成为世界著名的保险和多元化投资集团。后来的伯克希尔发展速度更是令人咋舌,1965~2006年,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①[① 标准·普尔能500指数:是由标准·普尔公司1957年开始编制的,从1976年7月1日开始,由400种工业股票、20种运输业股票、40种公用事业股票和40种金融业股票组成。它以1941~1942年为基期,基期指数定为10,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以股票上市量为权数,按基期进行加权计算。
]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到金融危机爆发的2007年的50多年中,她经历过数次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经历了股市的3个熊市②[② 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股票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
],却只在2001年出现过亏损,2008年是它第二次出现亏损。
在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中,出现这样的波动,这样巨大的账面额应该说是在巴菲特的意料之中,也在他意料之外的事。众人对他开始不解,甚至怀疑他投资的280亿美元是正确的选择吗?但是,请不要忘记,巴菲特并非是做短期投资的人,他进行的都是长期投资,从他现在所进行的投资来看,可以看出他投资的都是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巴菲特进行投资,认为“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长线投资也是如此”,这样看来,他未来的报酬不低,因为他买入的价格很低;而且,他说:“不要在意某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只要在意其未来5~10年能赚多少”这是对人们对他的投资判断持怀疑态度的人的最好的解释。因此,不应该凭眼下的得失就对他的投资进行判断—,谁都不能妄下结论。
在这个特殊的从未遇到过的金融危机中,他还调整了投资结构,把投资重心向固定收益类资产转移。他频频买入一些年收益率高达10%~15%的公司债券,如26亿美元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年收益率10%);2.5亿美元的奢侈品珠宝商蒂芙尼(年收益率10%);3亿美元的摩托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年收益率15%);1.5亿美元的希悦尔公司(年收益率12%)等。
练就火眼金睛
巴菲特被人称为“投资大师”、“股神”,他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对股市作出精确的判断,是因为在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别人都恐惧时,他在贪婪的投资,这种投资理念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他1930年8月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小时候经常沉溺在股票和数字的“游戏”中。他从5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在家中摆地摊儿兜售口香糖、倒卖二手高尔夫球、出租弹子球游戏机;11岁时就接触股票,买了生平第一张股票。
后来他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财政、金融,并有幸在哥伦比亚大学投身于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格雷厄姆坚持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这些对巴菲特的投资生涯起到重要的作用。巴菲特深受格雷厄姆的影响。
在他32岁那年,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把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并且在他的经营下,他个人的财富和他掌管的公司的财富都在剧增。到了1966年,美国的股市牛气冲天,巴菲特的股票飞涨,但他没有因股票大涨而欢心,也没有因为牛市①[① 牛市:与熊市相反,也称多头市场,指股票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
]的到来而兴奋,相反,他很不安。很多投资者认为在股票的牛市可以进行投机,大发横财,但是巴菲特认为股票的价格应该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投机的基础上。他找不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在他人贪婪时很恐惧,终于在公司创下历史上最好成绩时,他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几乎所有的股票,隐退了。
他隐退的第二年,美国爆发了股灾,并且美国股市低迷一直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很多人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媒体不断爆出投资者跳楼自杀的消息。而那时,巴菲特早已逃身“市外”。
正如他在1966年表现的那样,当股市一片欣欣向荣之时,他坐立不安。在公司创下历史上最好成绩的时候,他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几乎所有的股票,隐退了。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就在他隐退的第二年,股市一路下滑,终于爆发了美国股灾,而他早已逃身“市外”。
股灾爆发后,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和低增长的“滞涨”期,投资者因对金融的恐惧投资行为冷却了下来,巴菲特有一次一反常态,极度兴奋。他看到了发财之道—市场上尽是低价股票。于是,他悄悄投资了《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10年后,他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亿美元。
人们震惊了!后来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例子: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仅仅五年,他的股票单价已长到51.5美元,翻了5倍;1992年他以每股74美元的单价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美元,他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升值到49100万美元……
火眼金睛在他一次次的投资行为中练就,此外,他还经常看书摸索投资之道,《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怎样选择成长股》《杰克·韦尔奇自传》《赢》等是他最常看的书。
财富之路
在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之前,他的投资效果是不能因为此一时的失败而加以预见。正像他1980年时说过的话一样:“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下坡。”危机时候,他在找很湿的雪:在财富滚动过程中,能够吸附在身边的、逐渐增长的资金;在找很长的坡:让资金有足够的时间滚大变强的企业。在金融风暴中,他正在漫天的雪地中—寻找湿雪—滚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