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精通经学,著有《埤雅》《礼象》《春秋后传》等书,是北宋著名的学者。陆游的父亲陆宰在北宋末年做过吏部尚书、淮南计度转运副使等职,南渡后退居山阴故居,经常与主战派来往。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神宗熙宁初参知政事唐介的孙女。可以说,家人在思想、品格、学术方面,都给予了陆游很深的影响。
陆游出生于宣和七年(1125年)。这年的十月中旬,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的陆宰奉诏入朝,他带着家眷从寿春出发,打算乘船由淮河入汴水,到达京城开封。十月十七日,陆宰一家乘坐的官船正安稳地行驶于淮河中流,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霎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滚滚的淮河水掀起惊涛骇浪,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声。船上的男女老幼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吓得目瞪口呆,惊慌失措。正在人们和风浪搏斗的时候,只听船舱中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迎着暴风雨来到人间的婴儿,就是被后人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爱国诗人陆游。多年后,陆游这样描述自己出生时的情景:“少傅奉诏朝京师,檥船生我淮之湄。宣和七年冬十月,犹是中原无事时。”还有:“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浪入船。白手功名无尺寸,茅檐还听雨声眠。”
陆宰进京后不久,调任为京西路转运副使,工作地在山西长治、晋城一带。这时金兵南侵的消息已经传来,时局非常紧张。陆宰把家眷安置在河南荥阳,独自赴任。他到任不久,金兵就渡过黄河,包围了开封。从此天下大乱,北宋王朝开始土崩瓦解。
靖康元年(1126年)四月,陆宰被弹劾免职,尽管不明白事由,但他没去申辩,而是带着家眷回到了开封。离开京城虽然只有半年,但劫后的景象实在触目惊心,昔日青楼画阁、珠帘绣户、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繁华景象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败屋残垣、瓦砾余灰。平时最热闹的州桥南北和大相国寺一带,如今也十分荒凉冷落,很少行人往来。不时地能看见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流离失所的难民。面对这使人目不忍睹的惨状,陆宰既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心,又痛感自己的无能为力,内心无比沉重。
这时金兵虽然已经撤离开封,但还在河北一带继续发动进攻。朝廷的大权又落到了主和派的手中,他们以为只要割让土地,就可以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种种不祥的预兆,使京城的百姓预感到敌军随时可能再次南侵。百姓对北宋的当权者不再抱有幻想,纷纷挥泪告别故土,逃难到南方去躲避即将到来的弥天大祸。这年秋天,陆宰一家也准备离开京城,回山阴故居。陆游这时刚刚开始学习走路,还不懂事,是在父母的怀抱中离开汴京的,从此再也没能回来。每当陆游想到当年离别京城的情景时,心中总是充满无限的感慨:
扶床踉跄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
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
——《太平花》
陆宰一家人口众多,行动迟缓,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当他们渡过淮河到达寿春(今安徽寿县)时,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作短期休整。在寿春,陆宰听到了开封陷落、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和高宗即位的消息。他盼望局势能逐步好转,可是从前线传来的消息却令人失望。战火在迅速蔓延,金兵在继续南侵。他们的野心越来越大,企图一举征服全国。江淮流域已经变成战场,不再是人们的避难所了。于是,陆宰只得带着全家老小继续向故乡逃亡。他们跋山涉水、“渡淮绝江”,有时与成千上万的难民同行,有时则夹杂在溃散的官军之中,人人心惊胆战,唯恐被敌兵追上。一路之上,风餐露宿,受冻挨饿,历尽艰辛。陆宰一家在淮河岸边险些遇到了敌人的追兵,他们慌忙躲进偏僻的草丛中,藏了一天一夜,才得以脱险。逃亡途中,常常十天半月也吃不上一顿热菜热饭,能吃上一口干粮就算不错了。这时陆游已渐渐懂事,他在回忆这段危险艰苦的生活时写道: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
——《三山杜门作歌》
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陆宰一家终于回到了山阴故居。对于年幼的陆游来说,这是初次投入故乡的怀抱。到家以后,陆宰忙于修理房舍,料理生活,会见亲友邻里,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年幼的陆游便跟随两个哥哥到碧波千顷的镜湖之滨采菱摘花、捉蟹捕鸟。陆游很快就对山明水秀、风光如画的家乡产生了感情。
建炎三年(1129年)秋天,兀术统率金兵再次向南侵犯。这时,宋高宗从扬州逃到临安,接着又经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逃到海上。金兵分两路渡过长江,跟踪追击。敌兵所到之处,田园庐舍,尽成焦土,江南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当金兵逼近临安时,陆宰匆忙侍奉着老母,领着全家,投奔到东阳(今浙江金华)陈彦声那里避难。陈彦声是东阳一支地方武装势力的首领,为人勇敢、仗义,对陆宰一家照顾得很周到。一家人在这里寄居了三年多,等到岳飞、韩世忠等人统率的宋军给予金兵重创,江南的形势稳定下来之后,他们才从东阳回到了山阴故居。
动乱的童年时代,使陆游尝到了侵略战争所带来的无边苦难,他看到了无数百姓背井离乡、辗转沟壑的悲惨处境。这段难忘的经历,给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一生忧国忧民思想的起点。陆游在诗中曾说:“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从童年时代起,诗人陆游的命运就与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