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双向选择,弈者与棋子的最佳组合6
伯乐之局,晚清的“师徒戏”——穆彰阿的“荐才”之局
局之秘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或许他们并没有卓越的才能,或许他们并没有高尚的德行,但他们具备辨识英才的慧眼,这就足以弥补他们身上的不足。因为,伯乐的知遇之恩,总是会令千里马没齿难忘。伯乐们充分利用这一点便可得偿所愿。穆彰阿就是这样的一位伯乐,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匹千里马,他们就曾在中国历史上表演了一出精彩的“师徒戏”。
人物千秋
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要职,深得道光皇帝的信任与器重。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却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专擅大权,这不仅是因为他深谙官场的游戏规则,对上奉承迎合,巩固自己的权位;对下结党营私,排斥、打击异己势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独具慧眼,能够发现人才,并使这些人才为他所用,成为他利益的保障者。曾国藩就是他所发现的“千里马”之一。他所布的“伯乐之局”不仅成就了晚清一代名臣,而且也保证了自己在曾国藩掌权之后的利益。
曾国藩,一个显赫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风云人物,位高权重,在当时的汉族大臣中数一数二。他的发迹离不开他的恩师穆彰阿的提携。
备局:伯乐偶遇千里马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穆彰阿被钦点为会试的总裁(即主考官)。同年,曾国藩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以第三十八名中了个进士。曾国藩对此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从第一次参加科举到现在,已经有九年的时间了,这次终于榜上有名了;忧的是自己的名次太靠后了,恐怕很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决定,要在殿试中竭尽全力,争取名次前移一些。谁料事情不尽如人意,最后只得了个三甲第四十二名。按惯例,他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翰林院,只能分到各部做主事。备受打击的曾国藩,对于接下来的朝考已经毫无兴趣了,经过师友们的连连劝解,才勉强留下来,参加朝考。
另一方面,穆彰阿听说此次参加考试的湖南考生曾国藩的文章写得不错,就特地调阅了他的试卷。曾国藩在文章的开篇写道:“夫人君者,不能遍知天下事,则不能不委任贤大夫;大夫之贤否,又不能感知,则不能不信诸左右。然而大夫之所誉,或未必遂为荩臣,左右之所毁,或未必即非良吏。”这段话引起了穆彰阿的兴趣,因为曾国藩所讲的正符合他当下的心情。他觉得自己是真正的良吏,道光皇帝却因听信谗言,而对他有所怀疑。这个考生的文章,句句言之有理,应该是个栋梁之材,他当即决定将曾国藩取为一等第三名。从这个时候开始,穆彰阿的“伯乐之局”就已经开局了,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好“棋子”,自然要将之慢慢推上高位。
开局:将千里马推荐给上级
道光帝审核朝考结果的时候,穆彰阿又在道光帝面前特别称赞了曾国藩。道光帝读了曾国藩的文章,也觉得他颇有才华,于是朱笔一挥,把他定为第二名。张榜当晚,曾国藩便去登门拜谢穆彰阿。两人第一次见面,曾国藩步履稳重,举止端庄,谈吐大方,非常合穆彰阿的心意。
穆彰阿对曾国藩说:“你以三甲的名次进入翰林院,实在是不容易。我曾经读过你的文章,看得出,你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天赋,但是自古以来,能成大事、立大功的人,靠的并不是天赋,而是勤奋。翰林院乃是国家人才最集中的地方,雍正爷曾经说:国家设立的官职,翰林的选择尤其要慎重,必须是人品端正、学问纯粹的才可以。所以,朝廷的宰辅之臣大多从这里产生。你一生的事业从这里开始,已经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了,希望你好自为之。”这番话,在曾国藩听来,实在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能遇到这样的恩师,真是莫大的福气,自然对穆彰阿感恩戴德,说:“学生永远铭记您的恩情和教诲,一定会为国尽忠效力,以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穆彰阿这样说,其实也是其局中的一步棋,唯有如此,才能让曾国藩对他感激涕零,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他还有心想要多了解一下曾国藩对时政的看法,便与其就对待英夷的态度交谈了起来。一切正如穆彰阿所料想的那样,曾国藩的态度与观点很合自己的心意,他更加肯定自己没有看错人。之后,他又鼓励了一番,曾国藩多番拜谢才离去。
穆彰阿控制着棋局,一步步地将曾国藩推向更高的地位。很快,曾国藩的官位便升至了四品。
解局:险象环生的测试
一天,穆彰阿针对道光帝重视天伦的特点,特别禀报了曾国藩的家为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儿女俱全的有福之家。道光帝听后,非常高兴,便问穆彰阿:“你这个学生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吗?”这一问可难住了穆彰阿,他急中生智答道:“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过目不忘。”皇上听了也没说什么,便让穆彰阿退下了。
没几天,道光帝传旨命曾国藩觐见。曾国藩进殿后,太监命他等候召见,便转身离开了。曾国藩等候多时仍然没有任何动静,便在大殿上来回踱步,见到四周挂着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但他坐立不安,也就无心细看。一直等到退朝了,才有太监来通知说:“皇上今天有事,不见了,命你明日再来。”
曾国藩回到家中,觉得事有蹊跷,便连忙去穆府求教。穆彰阿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沉思许久,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便问曾国藩记住了多少殿中的圣训。曾国藩摇头说:“当时学生心慌意乱,哪有心思去看什么圣训啊!”穆彰阿心知不好,可是一时又想不出什么解决的办法,只能干着急。
这时候,家丁进来禀报说:“皇宫总管太监公公求见。”穆彰阿顿时脑中灵光一闪,连忙将总管太监让进屋里,请他上座。寒暄过后,才知道总管太监此来是想为其外甥找个差事。穆彰阿一听,满口答应,总管太监自然感激不尽,还说:“大人如有小人效劳的地方,尽管吩咐。”穆彰阿说:“刚好有一事要劳烦公公,近日我要撰写一份大清历代先皇功绩录,想请公公将大殿上所挂的历代先皇圣训抄一份给我,今晚我要用,公公看可以吗?”总管太监笑着说:“小事一桩,很快就替大人办好。”果然,圣训在天黑之前就送来了,穆彰阿赶紧让曾国藩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皇上召见曾国藩,问道:“爱卿昨日等候多时,可曾留意殿内先皇的圣训?”曾国藩跪奏,将圣训一一背出,心中既佩服穆彰阿的料事如神,更为其对自己的关照而感动万分。道光帝听了十分满意,认定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几天之后,道光降下旨意,擢升曾国藩为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转眼间,曾国藩连升数级,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曾国藩自然明白这一切全都仰仗穆彰阿的提携,因此,对穆彰阿一直执弟子之礼,无论在京就职,还是出外做官,他都与穆彰阿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成就了一段师徒佳话。
这一切,自然也都在穆彰阿的预料之中,他的“伯乐之局”获得了全面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