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7800000002

第2章 序言(二)海德格尔批判(1)

一本诗的序起了这么大的哲学题目,有虚张声势之嫌。其实哲学不过就是看世界的眼光,再延伸一些还可以说是人生态度,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又是一种诗学哲学,其“存在”、“说”、“话”(诗、思)等核心问题,与诗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他偏好于“非概念性语言和思维”。可见,对题目还真不必那么认真。

海德格尔的“存在”,是在知识之前,即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因此,对于“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它只有“不是什么”,没有“是什么”。海德格尔当然不能说“是什么”,因为“存在”在他来说“不能”用知识来阐明,只能用后退的一种思维来接近它,这也是他“回家”的原因。但是,毫无疑问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是具有自明性的,人脱离自明状态是由于人有了认知能力。从人的角度来说,“存在”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一个“真”的世界,它没有假这样的遮蔽面,因为人还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人脑里只有感性元素,还没有抽象、概括、组合等这样的理性元素,内在语言尚未最终生成,精神还是一片空白,在当时人的眼里包括人在内的世界是澄明的,那是非知识的澄明,是物性的绝对自明。因此,如果说那时意识矇眬、世界混沌,就是用知识的眼光代替了非知识的眼光。当人从“真”的世界走到了知识的世界,由于认知的局限性,有了意识矇眬、世界混沌的体验,直至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个知识下的世界已经没有矇眬没有混沌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知识世界的澄明也就是主体性的澄明是没有尽头的。人从“真”到知识一直受到虚无与实有的困扰,特别是经过漫长的过渡期进入人的主体性时代以后,虚无与实有不再仅仅是人看世界的两种不同结果,它通过错综复杂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生活,甚至上升为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为少数人服务。但如果用是非或绝对化的眼光看待虚无与实有是十分有害的。总体来说,虚无不否定实有,实有也不否定虚无,而且虚无与实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之所以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感(不可思)的虚无中可能还有可知的成分,还有个体实有的成分,而可见可闻可感(可思)的实有中也可能还有谬误的成分。当我们对天空只能说出太阳、月亮、星星的时候,再问下来就是不知道了,这个不知道就是虚无,是未知的概括,其中包含着可知,当星系、黑洞为我们所知的时候,原来虚无中的一部分又转化为实有了;而当一度成为实有的地心说转化为日心说时,原来地心说这个实有就变成虚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虚无与实有以客观因素为基础,以主观因素为主导,它们的转化与知识的澄明(新知)密切相关。虚无与实有的转化也可以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具体阐述,如当个体有了星系、黑洞的发现,而集体还未能普遍认知时,这一个体的实有对集体来说还只是个虚无,当集体对某个实有有了普遍认知,而有的个体却不能感受、把握时,这个实有对这一个体来说也自然还是个虚无。在这里,个体还可以引伸为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等等。在知识世界里,虚无与实有都有自在的澄明,但虚无面向的是过去,它的澄明在现在和未来只有变弱甚至熄灭而不会再提高亮度,从实有转化的虚无也只有用历史的眼光才能看到它往日的澄明;而实有面向的是未来,它的澄明是永无止境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非知识的世界,没有虚无与实有之分,但它面向的也是未来,只是它非知识的澄明被知识的澄明吸收了。“存在”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不过人们一般很难看见它的踪影了,海德格尔之所以隐约地看到,那是他用了一双诗性哲学敏锐的眼睛。

把老子的“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作比较,可以看出,他们在体察本源性问题时的一种相同的倾向:感性,“道”是从感性出发的,而“存在”也回溯感性的本源。老子从“体己”进入“无”,与海德格尔一样是一种后退的思维。与“存在”所不同的是,“道”虽然有“绝圣弃智”达到“物化”境界的倾向,但它事实上有可知甚至所知的成分,因而属于知识世界。“道”最初从集体上说它是虚无的,尽管有一些虚无成分转化为实有,至今它根本上也仍然是虚无的,但还可能有更多的虚无成分可以转化为实有,这说明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比“存在”更高的智性,同时它也许要在知识接近最澄明时才能看得更清楚。我们现在对“道”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比如有人说唐朝的王维诗体现了“道”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最高境界说就令人生疑了。不过我们应该肯定,“道”与“存在”的感性很贴近人们的诗心,有了这样的诗心,我们的内心就可能更宁静更清澈。从海德格尔与老子那里,我们追溯到了诗性的渊源,但他们停留在后退的思维上,作为一时的以退为进的策略尚可借鉴,作为前进的主旋律则是不足取的。现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已不能后退回到“无”,回到“真”,回到“家”,而只能在知识世界的澄明里前进,无论是真理或者“家”都是在前进的路上,我们永远只是一种途中的抵达。诗也只能向前进,从澄明走向更澄明,进入“高明纯一之地”,也许那儿才是真正的“无”。无疑,诗人要先于集体抵达,但更要善于把个体的实有澄明转化为集体的实有澄明,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浅出。

“说”、“话”(诗、思)是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海德格尔迷恋诗性语言,因此,这“话”中的思虽有西语思维的理性,但它追寻的,是现代语言描述对象时失去的那种最原始的存在意义和本原意义,而“话”中的诗,它更是偏好于原始状态中的感性释放。这对我们借鉴利用西语诗资源是一种很好的启示。“说”与“话”的观点,说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已经站在很高的平台上,可惜还不是站在语言思维的高度,把“说”从外在语言方面全面展开,从“话”在内在语言方面深入开拓(实际上“话”中诗就有内在语言的感性元素,思就有内在语言的理性元素),这也许是他追求诗性语言带来的缺陷吧。

现代一些学者认为,名词性语言是一种生活形式,一种初始语言,而形容词性语言是一种经过改造的人工性语言。这也是没有认识和把握到语言思维中内在语言与外在语言的内在联系。人的语言从简单到复杂是随着人对外部事物(包括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进一步生成的。而初始的认知是感性的,外部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温度等感性元素,反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包括人脑),产生了内在语言的感性元素。这些具有差异性的感性元素,经过人脑长期的反复感知,人脑逐渐有了概括、抽象、组合等能力,内在语言的理性元素也产生了。当理性元素把这些感性元素经过抽象组合起来时,内在语言在人脑中就生成了,外部事物作为客观外在语言也相应产生,同时,人通过意指性的声音、肢体、符号等等主观外在语言,将人与外部事物低级的感知关系上升到了高级的语言联系。随着语言(包括语言记忆)的丰富,人在内在语言内部就可与外部事物进行抽象的语言联系,人与人之间无需具体的客观外在语言也可以进行具有外部事物内容的语言交流。从语言生成情况来看,具有形容词性的内在语言感性元素产生在先,因此,无论名词性语言还是动词性语言都是以感性元素为内容,以理性元素为形式,也就是说都包含一定的形容词性语言,片面地说名词性语言是初始语言,显然有悖于语言思维的特性。而形容词性语言真正现身于外在语言,应该是在名词性语言、动词性语言,已无法满足人提高对外部事物认知能力的时候。可见,形容词性语言不仅是语言思维的根,而且也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催化剂。

同类推荐
  •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她出生8个月大时,因小儿麻痹导致残疾,恶劣的病情使她生活都无法自理,只有两个食指可以活动。一本古典词集让她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从此走上了诗词文学之路,并有所造诣,被誉为“词界升起的新星”。她勇敢地在网上征婚,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与一位内蒙小伙子相约,生死与共。为救治患癌症的父亲,她顶着巨大压力,卖词救父,筹集治疗费。她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其自强不息的经历被媒体赞誉为“安徽海迪”。本书讲述了这位重残女孩的心灵、勇气和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 风与草:喻中读《尚书》

    风与草:喻中读《尚书》

    与《论语》等儒家经典不同,《尚书》因其晦涩难懂,是一本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的著作。目前市面上关于《尚 书》的图书全部是很学术的专业图书,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本书则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本,以期对《尚书》这部经典著作的普及作出努力。 为什么要读《尚书》?因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经典中的经典。自孔子编出第一版之后,就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孔子以《尚书》为教材培养了三干弟子。从汉代开始,它就作为居于权威地位的教科书备受推崇,数千年间,一直充当着塑造中国心灵、中国固有文化的核心经典。《尚书》上起传说中的尧帝,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反映了这个时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论,偶尔也记录了他们的一些行迹。君臣们的言行虽然指涉甚广,内容宏富,但几乎都聚焦于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政治政之道与治之术。
  • 一首情诗一场爱

    一首情诗一场爱

    本书集合了中国历朝历代诸多名家的爱情诗篇,切入点独特,分为暗恋、初恋、热恋、生死恋、异地恋、婚外恋、苦恋、失恋等八个章节,采用另类文字表述,古今结合,不拘泥于对古典情诗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全面阐述。本书的魅力亮点,就是既满足读者对情诗本身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读者对情诗背后历史故事甚至野史掌故的了解,并结合现代爱情故事解析、感悟爱情,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是一本走进灵魂,涤荡浮躁,让你思念成河、静思如梦的书。
  • 有思文丛:坐公交车的人

    有思文丛:坐公交车的人

    本书是小说家魏微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文学纪”“年代祭”“人物记”3辑共32篇文章。本书回顾了作者走过的文学道路,并对文学、对写作提出了匠心独具的见解;记录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并对作为成长背景的20世纪80年代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回忆了作者的家人朋友,并对亲情、友情进行了基于个人视角的阐发。
  •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诗集精选诗人、导演王强诗歌作品近百首,涉及诗人熟悉的人和事、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某一刻的日常生活以及激越的内心。在这些诗中,诗人常常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这使得他的诗如同沉稳的镜头,客观、节制、准确,超越了自我辩解和安慰,进入更广阔真实的世界;而在向外注目观察的同时,它们更向内探寻、奔突,从日常中发展出戏剧性,从平凡中攫取意味深长的部分。诗人对巨大的魔力抱有热望,向往遥远、神秘、恐惧,乃至充满危险和被禁止之地,因此,不管多么微小和平常的事物都写得惊心动魄,让我们被他重新发现的世界所吸引,被他语言和情感的风暴击中,愿意跟着他,沉浸在那具有悲剧色彩的每一个细节的漩涡之中。
热门推荐
  • 烟锁重楼

    烟锁重楼

    《烟锁重楼》1994年8月10日完稿于台北可园,是为电视剧拍摄而写作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民初的安徽白沙镇,据琼瑶本人所言,创作灵感是来自于安徽的棠樾牌坊群。曾家巍峨的七道牌坊远近闻名,不止是整个徽州地区的光荣。梦寒嫁入曾家的第一天,其中最戏剧性、最花俏也最壮观的一项礼仪,就是——新娘拜牌坊。大喜之日,全镇老少妇孺呼朋引伴,万头钻动的来看热闹,忽然间,喜庆人群阵伍中硬被插入丧葬队伍,顿时众人哗然。新娘子梦寒也震慑不已,她心中暗忖,自己究竟是嫁入誉满白少镇的礼教世家,还是自此被锁入茏罩神秘诡谲气氛的重重深楼中?
  • 智力闯关趣味百科(趣味智力测验百科)

    智力闯关趣味百科(趣味智力测验百科)

    本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标题提问简单明了,正文讲述精炼扼要,一问一答,相得益彰,详略得当,通俗易懂。正文还有趣味小版块,是对主要内容的适当补充、引申、扩展、点评、启发和引导等,用以开拓思维和引导知识,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本套丛书涉及到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 魔教妖女从良啦

    魔教妖女从良啦

    【新书《天庆长歌》已发布连载!】 不为江湖只为你!玩世不恭小妖女vs冰清玉洁俊道长震惊!!!堪称江湖正道楷模的紫阳君居然被魔教第一妖女迷得神魂颠倒!!!且看曾经武功天下无敌人人喊打喊杀的魔教妖女如何步步变相为良,勾搭高冷美男道长,一起携手走天涯。
  • 亿万继承者步步逼婚:你擒我不愿

    亿万继承者步步逼婚:你擒我不愿

    “宋小姐,我们谈一谈咱俩的婚事。”“咋俩才认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足够闹出‘人命’来了。”“我和你不熟。”“结了婚就熟了!”男友玩车震,被她捉奸在车,她受刺激,开着车撞上了他的法拉利恩佐。她赔不起钱,只能身偿。第二天,浑身酸痛的她,甩了他100块钱,大方的不让他找零了,结果某男香肩裸露,“你睡了我,就要对本少爷负责,我吃亏点,娶了你。”“你喜欢我哪一点?我改还不行吗?”薛仲扬,26岁,未婚,A市四少之一,豪门贵胄,亿万总裁。宋得之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和这样的大人物牵扯不清。安筱乔读者群175621768
  • 你想复婚没门

    你想复婚没门

    想她一职业女杀手,莫名其妙穿越到一个豪门少奶奶的身上,以为可以吃香喝辣的,想不到却是一个可怜的下堂妻,瞧!她那所谓的老公虽帅气非凡,但又霸道又花心,还不时的用言语讽刺她,这什么夫妻啊!她要翻身,要把这男人狠狠踩在脚下,让他明白她不是好欺负的!
  • 修真巨擘

    修真巨擘

    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且看一个天玄门小小的杂役弟子,咬着牙,倔着骨,忍着辱,一步步前行,终羽化飞仙,成就一方修真巨擘。
  • 珞珈谪仙记

    珞珈谪仙记

    这里是仙侠世界中的“珞珈界”。工学部主教变成通天高楼;网球场变成龙腾云海;鲲鹏广场云抟九万;樱花大道花开千里;鉴海烟波无极;珞樱大帝在珞珈山悟道成圣,于樱花城堡建立珞樱帝国……将珞珈山下的世界变成一片神仙浩土,其中人往来修道,斩妖除魔,生死轮回……歌曰:“天地泰,日月长。珞珈界,图自强。南北东西,樱花无量。乾坤上下,万道争光。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息焉游焉,亿兆莫疆。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藏焉修焉,同于阴阳。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鸡鸣风雨,日就月将。游心太玄兮,踏浪溟沧。明明德兮,履道皇皇。大道兮无亲,珞珈兮永昌。”
  • 慧觉衣禅师语录

    慧觉衣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介存斋论词杂著

    介存斋论词杂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鲸鱼寄情大海

    鲸鱼寄情大海

    一条路,一段时光,会有人一起相约而行,也会有握手说再见的时候;问时光,怎么样?暖风送来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