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8100000002

第2章 在理论和创作之间——序朱向前《黑与白》(2)

朱向前是这种鉴赏审美式的批评的介导者和实践者。他特别推崇孙绍振的《文学创作论》,就因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切近创作,在理论和创作的森严壁垒之问戳了个大窟窿。”他由读法国法朗士的文学批评短论,而引发出一通“来一点鉴赏主义批评又何妨”的议论,认为我国文学批评的弊端乃在于:“国人着力译介、引进乃至模仿照搬的主要是西方的话言学、叙事学、阐释学、现象学、原型批评等形式批评和科学主义批评,而对主观鉴赏一派基本忽略不计。”他强调“批评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鉴赏家”,对那些“缺少审美悟性和艺术感受力,更多的是靠批评‘方法’和理论‘框架’吃饭”的批评家很不以为然。

我对朱向前关于鉴赏审美式批评的介导和实践是亟表赞赏的,我也认为我们亟需提高和发展鉴赏审美式的批评。但我对朱向前关于科学主义批评的种种徽词,又不尽赞同。我宁愿对科学主义批评和鉴赏审美批评平分秋色,也不愿去贬抑其任何一方。原因已如上述:它们都是文学批评中的不可或缺的门类,谁也代替不了谁。在这方面,我基本上赞同前苏联美学家尤·鲍·鲍列夫的如下观点:“然而事实上,批评具有双重本质:从它的某些功能、特点和手段来看,它是文学;而从另一些功能、特点和手段来看,它又是科学。把批评与文学等同起来,否定批评中含有科学的(“理性的”)因素,会产生许多讼人因惑不解的问题。”不知向前以为然否?

现已可以断言,1993年是朱向前文学批评的又一个丰收年。这一年向前不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批评文章,而且还投下了几枚颇具“杀伤力”的“重磅炸弹”——发表了凡篇颇有影响的重头文章。最重要的是两蔫;一篇是近四万字,写作时问前后迁延近一年的《新军旅作家“三剑客”》,一篇是一万二千余字的《我为什么反对“下海”》。这两篇文章中,朱向前对近年来困扰文坛的“下海”问题和军旅三位颇有实力的著名作家——莫言、周涛、朱苏进,发表了经过深思熟虑的认真研究的个人见解,旗帜鲜明,论证细密,见解独到,激情洋溢,文采斐然。可以说是朱向前近年来最有份量的两篇文章,从总体上显示了朱向前文学批评的实力和水平。

“下海”问题是商潮中困扰文坛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文人学士弃支从商或舍学就商者不过寥寥,但经过新闻媒体的鼓噪,“下海”一说却也被弄得沸沸扬扬,似乎全中国的文人学士都被商潮所裹挟了。事实却远非如此。我在今年夏天的一篇小文中曾说过,文人学士可不可或该不该“下海”,这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值得大张其鼓地去讨论和鼓噪。古人早就说地:“学者所以饰百行也。”就是说读书人可以从事百行百业,这自然也包括经商。愿意和有能力经商的,就“下海”去;不愿意或没有能力经商的,兢依然以学业和文字为本。金钱固然是诱人的东西,但要文人学士完全放弃学业和文字的追求,而去追逛金钱,恐怕也是多数人所不能和不为的。我这里绝没有重文轻商的意思,我只是认为,社会有分工,从文和从商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轻重贵贱之分。但倘若文人学士都去“下海”经商,那就是社会畴形的表现了,不值得提倡。以我个人来说,就不是经商的料,因此我绝没有弃文从商的妄想。——我的看法仅此而已。

然而向前却不然。在《我为什么反对“下海”》中,他高屋建瓴,首先从商品经济时代中国文人应当张扬自身的责任戎使命感出发,提出了历史和现实对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要求;“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地建构起一种富于当代意识和新的人文色彩的精神架构与文化体系,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支撑的精神导引”,而“决不应去‘赶海’蹚浑水,推波助澜乃至混水摸鱼”。他又从文学的定位出发,认为文学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商品,但它“首先是一种,心灵活动的记录,是精神追求的物化呈现。而商业效应则是它的副产品,是在它进入社会流通领域以后实现的,而此前在作家那里,它不应成为一个写作动机。以金钱的诱惑而不是以心灵的表达作为驱力的写作,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看,也只能叫做‘异化写作’,一种‘心为物役’的写作。”向前对商品时代向文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商潮所引起的文坛的分化,以及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发展所可能造成的正面影响,虽然缺少具体的分析,对一些文人“下海”也缺乏更冷静全面的评价,有些用词过于尖刻(如“为自己的彻底堕落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和恰如其时的机会”云云),但他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对商海茫茫中的中国文坛发出了“我反对‘下海’”的断面,犹如空谷足音,一定会获得相当范围内的共鸣和回声的。

如果说《我为什么反对“下海”》是一篇充满着使命感责任感又不失学人见地的政论性文章的话,那么《新军旅作家“三剑客”》则是一篇有独出机抒的见解、冷静细密的分析,又飞扬着激情和文采的文学论文了。这篇文章发挥了向前历来切近作家本体和创作本体的优势,又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鉴赏审美式的批评与对作家的传记批评和心理批评结合起来。其问既贯注着批评家的艺术直觉和主观感受,又不失细密的论证的科学的分析。就传记批评和心理批评来说,这篇论文显然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还不是很周详,也许是有意隐匿避开了一些容易引起麻烦的东西,因此有不尽淋漓酣畅之感。奉来是一部书稿的框架击写成了一篇论文,自然有难以周详略嫌概略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应苛求的。尽管如此,读这篇论文仍然有如一阵清风拂面吹来,很新鲜,很明快,能够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一篇长篇论文能够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已然是难能可贵的了。

这是一篇完全个性化的研究成果,但又不是批评家的主观臆测妄断,它的每一个判断都建立在分析之上,而分析又都有根有据的,你可以不信服它,但却很难推倒它。最精采、最能体现批评家的个性化的研究见解的,我认为是下篇:“三剑客”现在行进中的困境与突围。作为一个批评家,最困难的不是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已获得成就的热情肯定上,而是表现在对他们的局限和困境的敏锐发现和切实分析上;在这方面,最容易引起作家的反感,尤其是对一个已经成名、自信而又富于抱负的作家来说。向前与莫言、周涛、朱苏进或是同学,或是朋友,或是同事,其关系可想而知。但他却不为亲者讳,根据个人的感受和研究,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可以说是相当犀利和尖锐的,如对莫言。我不知识莫言在读到向前对他的批评时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如向前在文中说:“时至今日,当我试图对‘三剑客’作出一个阶段性‘总结’时,我再也不能保留我的看法了,我必须直率地说出我对近年莫言创作的批评意见:‘成也萧何,政也萧何’……成在以极端化的风格独标叛帜,败在在极端化的道路上过犹不及,因此,正处于创作状态巅峰的极地上和艺术风格的极限上颠复了自己,也迷失了自己,至今陷入一种失落了美学目标的躁动与徘徊之中。”当我读到这些批评的时候,一方面觉得痛快淋漓,一方面却又不无担心:会不会因此造成莫言的反感,甚至莫言与向前的反目呢?

朱向前以军旅文学批评起家,如今已越出军旅,而成为全国知名的年轻批评家了。在批评沉入低谷,批评队伍心态浮躁、心灵失衡的今天,向前却能理智地调整自身,以沉稳的姿态依然执着于批评的创造之中,为沟通理论与创作、文学与读者做了有益的工作,并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这是令人欣喜的。向前的批评自然也有其弱点。五年前我们在太湖的对谈中曾涉及到这一问题。向前说自己“比较缺乏理论功底片”,“思维空间不够开展,参照系数比较局限,容易停留在印象和感情的层次上就事论事,难以把具体的作家作品置于更为宏阔和悠远的哲学、美学、历史的文化背学上进行考察,作出理论的升华与提炼”。虽然含有自谦的成份,说得重了一点,但也大体上符合实际。当时我提出了各个人都可以走自己的路,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短处,力求将感悟鉴赏式的批评与科学的批评结合起来的问题。向前也表示同意。这五年来,向前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使他的批评有所提高和升华。但我想,这也应该是他较为长远的一个努力目标。

在当今一批富于实力和才智的批评家,包括束向前一辈的少壮批评家面前,我常有自叹弗如之感,但我还是不自量力,接受了向前的邀约革成此文,既表达我的欣喜之情,也寄托着我对向前的厚望,并亦借以抒发我的一些感慨!是为序。

1993、10、24写毕北京天命斋

同类推荐
  • 《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

    《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

    本书系学界第一部对鲁迅300多万字文库全部译作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中外文化语境中考察鲁迅译作的选材特征、译介策略和翻译方法,揭示了鲁迅译作在现代翻译史上的重大价值,具有鲜明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意义。本书对鲁迅早期翻译的20多万字深奥难懂的文言译作的阐释尤可见出作者的功力,它对于广大青年学子阅读理解鲁迅译作中的宝贵遗产将有所裨益。
  • 海外游记

    海外游记

    每个出境旅游的国人,都是热爱生话的世界公民。一起去领略异域风情,饱览五洲形胜吧:踏上戈兰高地,走进奥斯威辛;瞻仰吴哥的微笑,触摸哭墙的神经;登临狮子岩的天上宫阙,俯瞰珍珠港的水下沉艇;回望世贸中心废墟,重温加德满都圣境;观赏山洞里的弗拉明戈,聆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体验马尔代夫的绿色浪漫,寻访佩特拉的玫瑰红古城;礼赞爱琴海上的人间天堂,惊叹卡久拉霍的性爱庙群……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有了共天下之乐而乐的多彩旅程,方不枉今世今生!退休以后干什么?带着老伴去看世界。
  • 散文(2016年02期)

    散文(2016年02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心生愉悦

    心生愉悦

    本书是一本行吟散文集。这些年来,作者走过很多地方。作者一路走一路看,活泼泼地借景抒情,表达着自己即时的感受,然而文字时常浸着诗意。
  • 百年望云

    百年望云

    今年九月,深秋的季节,是一个画家的百年诞辰。回望一个世纪的中国画发展史,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赫然的名字:赵望云。他以一个勇猛精进的开拓者形象,被铭记在现代中国画革新运动的长河之中。那时候,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受到新美术运动的冲击,最初在宣纸上描绘农民的是二十一岁的赵望云。他的成名作“农村写生”,开始了中国画走向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广阔道路。也是他,最早以大西北风物为题材,传统技法与现实笔墨相融合,形成一种苍茫质朴的画风,影响了中国画的审美倾向。
热门推荐
  • 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是关于人体美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又一部富有学术观点、艺术思考的文集,梳理了从人的抗争到生的歌赞,从欲的追求到美的享受,从物质文化到裸体艺术,并引导人们正视人体美、认识和理解人体艺术。
  • 慕嫡娇

    慕嫡娇

    上一世林姝只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侯府嫡女,得一佳婿,临死前的一场大火,却让她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她带着恨意重生,可心境早已不同,更笃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善如何,恶又如何?护生母,斗姨娘,胸藏机韬,步步为营,一切有条不紊。只是这位京城中赫赫有名的纨绔小爷,您能不能离我远些……
  • 我有一座奇妙屋

    我有一座奇妙屋

    精神分裂、高智商犯罪……这世界上,每天都有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只是,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从来不知道而已……侯豖也是一个普通人,直到他继承了一座古宅……
  • 豪破苍穹

    豪破苍穹

    少年穿越而来,本以为碌碌而为,平庸一生。未料一次意外,重拾自我,造极登峰……我有一拳,可碎地脉;我有一剑,可断星海!
  • 逆武战帝

    逆武战帝

    曾经的圣域第一公子杨立,新婚之夜遭到未婚妻背叛被杀,重生在同名同姓的杨立身上,灵魂的融合意外启动了具有多种功能的“万能系统”,从此,杨立的人生注定不凡,一路碾压,傲视群雄。“各种上古遗迹,我可以视危险如无物随意进入,因为我的万能系统有导航功能。”“敌人未出手,我就已经看穿了对方的攻击轨迹,因为我的万能系统有投影功能。”一杆长枪傲视天下,谁与争锋?九天十地,逆武战帝,唯我独尊!!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宗教音乐(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宗教音乐(阅读中华国粹)

    音乐是最容易引起心弦共鸣的艺术形式之一。以舒缓或明快的韵律唱诵经文,既能抚平心灵深处的创伤,又能深解经义。嘹亮的法音会使听者身心宁静,体验安祥和快乐。
  • 武义神湖

    武义神湖

    江湖,何为江湖?天下,何为天下!?我不知道,所以,我来了!
  •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衰女被穿越

    衰女被穿越

    穿越都看烂了吧?那知道啥叫被穿越不?青衣一直知道,自己不是后妈养的,所以,她乖乖的做她的灰姑娘。可没想到有一天,她连做灰姑娘的资格都没有了。接着差点被QJ,车祸差点被撞死……好吧,其实她已经被撞死了,只是,不小心被一个不知哪里来的强大灵魂给穿上了身。可悲的是那个灵魂太衰了点,一身异能让她继承了,灵魂却在修复那已死的身体后,消散了。于是,青衣虽然无家可归了,却白得了异能,还赖上了那个帅气的肇事者……
  • 你我二婚时

    你我二婚时

    陆慈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她跪在医院大楼的门口,手握着一张被雨浇透的病危通知单。良久,与她结束两年婚姻许久未见的他,在头顶为自己撑起一把大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