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警告人们:张嘴吃东西就可能有细菌病毒进入,张嘴说话就可能招来祸患,因此,嘴巴是人类灾祸的根源。所以,孔老夫子告诫我们要“敏于行而纳于言”。意思就是行动要敏捷,说话要迟纳。有些人还把“谨言慎行”的条幅挂在客厅或书房里,时刻约束自己要“谨言”。
还有一个哲理故事告诫人们:上天造人的时候,为什么让人脸上的结构是两个耳朵,两只眼睛,两个鼻孔而单单是一张嘴巴呢?就是要人们多听、多看、多闻而少说。
冯梦龙先生在他的《三言》中总结了两句话:“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意思就是人间的是是非非都是张嘴说话招惹的,个人的烦恼都是因为想出人头地引起的。连到佛门也要“哑巴进庙门,多磕头少说话。”以防言多有失。
虽然嘴很容易招惹麻烦,但又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吃饭、喝水,包括有病吃药都得通过嘴。人与人传达交换信息也得张嘴。嘴就像一个国家唯一的天然良港,虽然可能引发走私、病毒和精神污染品,但是,关闭了就会掐断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还得积极地开发利用。因此,先人们虽然告诫后人要“纳于言”、“谨言”或少说话,但谁也没有说过不要不张嘴、不说话。
可见,“纳于言”、“谨言”和少说话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措施。在当代社会,既要用改革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也要用语言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历史上把能说的称为“铁嘴”,如商鞅始入秦、张仪说秦王、蔡泽说范睢、苏秦说六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都演绎了语言艺术的精彩篇章。战国时期的外交家张仪先生,当年从鬼谷子那里毕业后到楚国应聘,喝酒时楚国宰相丢失一块玉壁,张仪被怀疑并遭受一顿苦打。张仪醒来第一句话就问他的夫人:“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夫人告诉他舌头还在,他说这就够了。之后,他就是靠嘴巴里的这个舌头登上了秦国宰相的宝座。可见,任何人都不要小瞧“说”。现在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称为“名嘴”,有部电视剧把清代学者纪晓岚说成是“铁齿铜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