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4000000030

第30章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孙策要是生在今天,恐怕也就不会生气,不会震怒到这种程度了。恐怕他简直来不及生气,而且也绝对犯不着震怒了。面对现代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于吉,他纵然是小霸王,也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

这些现代于吉,无一不披着科学的外衣,无一不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而且也无一不是被官方、半官方、有识之士、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士所支持、倡导,或默许、鼓励的。这些很难说是科学的或伪科学的,介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种种气功法力、万应金丹、特异功能、圣水巫术,也许有朝一日验证为确实的毫不含糊的科学;也许终究被拆穿不过是“仙人摘豆”之类的骗人骗钱的把戏。但能使众多的信徒如醉如痴,像大清王朝末年间京城到处设坛焚香、扶清灭洋的义和拳,念念有词,硬是相信会刀枪不入的狂热一样,是无法不令人为之讶异的。“于吉现象”的存在,从古至今,是可以发现很多奇怪的惊人一致之处。

孙策最后金创迸发,二十六岁死于非命,看来确实是少年气盛,未能明白“于吉现象”的出现,至少有三个因素是他不能左右的:一、翻开史书,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倘非百分之百的迷信,也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相当迷信的,明里、暗里、潜意识里服膺于神仙鬼怪、阴阳八卦、会道教门、邪术神功。于是“上有好兮,下必甚焉”,拿今天的话说,叫领导支持。二、因为中国老百姓有浓重的迷信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基本上是无助的——而所有的于吉,都是以济世救人的面目出现,所以极容易招徕虔诚的信徒。黄巾的张角是施符水治病,于吉也是施符水救人万病;义和团设厂拜坛,习武练功,也是互救共济性质的。因此,有群众基础。三、从史书上看,通常是在乱离之世,人心浮动、劫覆难定的情况下,便有这种似科学又非科学,似宗教又非宗教,似组织又非组织的精神团体的出现。汉末的黄巾,清末的义和团,产生的大背景是和当时的国势相联系的。

所以孙策断定“汝即黄巾张角之流”,是有一定政治见解的,然而他敌不过“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也就是官方半官方这种匪夷所思的态度,也敌不过从他母亲起就形成的一个迷信得根深蒂固的社会,于是,他只有死之一途了。

却说孙策自霸江东,兵精粮足。建安四年,袭取庐江,败刘勋;使虞翻驰檄豫章,豫章太守华歆投降。自此声势大振。乃遣张纮往许昌上表献捷。曹操知孙策强盛,叹曰:“狮儿难与争锋也。”遂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匡,两家结婚。留张纮在许昌。孙策求为大司马,曹操不许。策恨之,常有袭许都之心。于是吴郡太守许贡乃暗遣使赴许都,上书于曹操。其略曰:

和亲,作为手段,强者对强者,是一种示好,对半强者,是一种笼络,对弱者,是一种安抚。但和亲通常也不是万灵良药,决定利害关系的,最终还是实力。历来中央集权政府,都采取西汉晁错的削藩政策,免得尾大不掉。

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朝廷宜外示荣宠,召还京师,不可使居外镇,以为后患。

使者赍书渡江,被防江将士所获,解赴孙策处。策观书大怒,斩其使,遣人假意请许贡议事。贡至,策出书示之,叱曰:“汝欲送我于死地耶?”命武士绞杀之。贡家属皆逃散。有家客三人,欲为许贡报仇,恨无其便。

一日,孙策引军会猎于丹徒之西山。赶起一大鹿,策纵马上山逐之。正赶之间,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而立。策勒马问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策方举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而倒。那二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策别无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战不退。策身被数枪,马亦带伤。正危急之时,程普引数人至。孙策大叫:“杀贼!”程普引众齐上,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看孙策时,血流满面,被伤至重。乃以刀割袍,裹其伤处,救回吴会养病。后人有诗赞许家三客曰:

孙郎智勇冠江湄,射猎山中受困危。

许客三人能死义,杀身豫让未为奇。

《三国演义》一再宣扬的以死报主的思想,最为统治者欢迎。

他的谋士虞翻早劝过他:“明府喜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他答应过:“君言是也!”结果,说归说,做归做,以至毙命,这真值得那些言行两违者引以为戒的。

却说孙策受伤而回,使人寻请华佗医治。不想华佗已往中原去了,止有徒弟在吴。命其治疗。其徒曰:“箭头有药,毒已入骨,须静养百日,方可无虞。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孙策为人最是性急,恨不得即日便愈。将息到二十余日,忽闻张绂有使者自许昌回,策唤问之。使者曰:“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策曰:“郭嘉曾有何说?”使者不敢言。策怒,固问之。使者只得从实告曰:“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策闻言大怒曰:“匹夫安敢料吾!吾誓取许昌!”遂不待疮愈,便欲商议出兵。张昭谏曰:“医者戒主公百日休动。今何因一时之忿,自轻万金之躯?”

正话间,忽报袁绍遣使陈震至。策唤入,问之。震具言袁绍欲结东吴为外应,共攻曹操。策大喜,即日会诸将于城楼上,设宴款待陈震。饮酒之间,忽见诸将互相偶语,纷纷下楼。策怪问何故。左右曰:“有于神仙者,今从楼下过,诸将欲往拜之耳。”策起身,凭栏视之,见一道人身披鹤氅,手携藜杖,立于当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策怒曰:“是何妖人?快与我擒来。”左右告曰:“此人姓于名吉,寓居东方,往来吴会,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无有不验。当世呼为神仙,未可轻渎。”策愈怒,喝令速速擒来,违者斩。左右不得已,只得下楼,拥于吉至楼上。策叱曰:“狂道怎敢煽惑人心?”于吉曰:“贫道乃琅玡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曲阳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皆治人疾病方术。贫道得之,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煽惑人心?”策曰:“汝毫不取人,衣服饮食,从何而得?汝即黄巾张角之流。今若不诛,必为后患。”叱左右斩之。张昭谏曰:“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犯,不可杀害。”策曰:“此等妖人,吾杀之何异屠猪狗!”众官皆苦谏,陈震亦劝。策怒未息,命且囚于狱中。众官俱散。陈震自归馆驿安歇。

如今,已非孔夫子所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年头了,一场气功或特异功能的表演,常能达到倾城出动的程度,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孙策要是见到现在那些满地打滚,走火入魔的信众,更不知该如何了?

孙策归府。早有内侍传说此事与策母吴太夫人知道。夫人唤孙策入后堂,谓曰:“我闻汝将于神仙下于缧绁。此人多曾医人疾病,军民敬仰,不可加害。”策曰:“此乃妖人,能以妖术惑众,不可不除。”夫人再三劝解。策曰:“母亲勿听外人妄言,儿自有区处。”乃出唤狱吏,取于吉来问。原来狱吏皆敬信于吉,吉在狱中时,尽去其枷锁,及策唤取,方带枷锁而出。策访知,大怒,痛责狱吏,仍将于吉械系下狱。张昭等数十人连名作状,拜求孙策,乞保于神仙。策曰:“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昔交州刺史张津听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吾欲杀于吉,正思禁邪觉迷也。”

由此可以看到,迷信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也说明历代统治者为什么宁肯老百姓永远地愚昧,而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严加防范的原因了。不愚昧,迷信无法施展,不迷信,哪还有天、神、人的崇拜呢?要大家都明白了,还有什么迷信的市场?

吕范曰:“某素知于道人能祈风祷雨。方今天旱,何不令其祈雨以赎罪?”策曰:“吾且看此妖人若何!”遂命于狱中取出于吉,开其枷锁,令登坛求雨。吉领命,即沐浴更衣,取绳自缚于烈日之中。百姓观者,填街塞巷。于吉谓众人曰:“吾求三尺甘霖,以救万民。然我终不免一死。”众人曰:“若有灵验,主公必然敬服。”于吉曰:“气数至此,恐不能逃。”少顷,孙策亲至坛中,下令:“若午时无雨,即焚死于吉。”先令人堆积干柴伺候。将及午时,狂风骤起,风过处,四下阴云渐合。策曰:“时已近午,空有阴云而无甘雨,正是妖人。”叱左右将于吉扛上柴堆,四下举火,焰随风起。忽见黑烟一道,冲上空中,一声响亮,雷电齐发,大雨如注,顷刻之间街市成河,溪涧皆满,足有三尺甘雨。于吉仰卧于柴堆之上,大喝一声,云收雨住,复见太阳。于是众官及百姓共将于吉扶下柴堆,解去绳索,再拜称谢。孙策见官民俱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乃勃然大怒,叱曰:“晴雨乃天地之定数,妖人偶乘其便,尔等何得如此惑乱?”掣宝剑令左右速斩于吉。众官力谏,策怒曰:“尔等皆欲从于吉造反耶?”众官乃不敢复言。策叱武士,将于吉一刀斩头落地。只见一道青气,投东北去了。策命将其尸号令于市,以正妖妄之罪。

这场面很容易令人想起那些特异功能表演、带功发功讲座。不过,于吉是不收费的,现代人讲实惠,不买门票,就看不到这种热闹了。

这种精神不死的自慰法,是某些人的一大发明。于是连头掉了,也不大在乎的。

是夜风雨交作,及晓,不见了于吉尸首。守尸军士报知孙策。策怒,欲杀守尸军士。忽见一人从堂前徐步而来,视之,却是于吉。策大怒,正欲拔剑斫之,忽然昏倒于地。左右急救入卧内,半晌方苏。吴太夫人来视疾,谓策曰:“吾儿屈杀神仙,故招此祸。”策笑曰:“儿自幼随父出征,杀人如麻,何曾有为祸之理?今杀妖人,正绝大祸,安得反为我祸?”夫人曰:“因汝不信,以致如此。今可作好事以禳之。”策曰:“吾命在天,妖人决不能为祸,何必禳耶?”夫人料劝不信,乃自令左右暗修善事禳解。

任何成为社会兴奋点的纷扰现象,都兆示着政治环境中的矛盾存在。江东孙氏父子与中原渐行渐远的分离政策,显然还未取得地方实力派的认同。而服膺正朔的名门望族,也未必达成共识,于是就借神神鬼鬼来发难了。

是夜二更,策卧于内宅,忽然阴风骤起,灯灭而复明。灯影之下,见于吉立于床前。策大喝曰:“吾平生誓诛妖妄,以靖天下。汝既为阴鬼,何敢近我?”取床头剑掷之,忽然不见。吴太夫人闻之,转生忧闷。策乃扶病强行,以宽母心。母谓策曰:“圣人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又云:‘祷尔于上下神祇。’鬼神之事不可不信。汝屈杀于先生,岂无报应?吾已令人设醮于郡之玉清观内,汝可亲往拜祷,自然安妥。”策不敢违母命,只得勉强乘轿至玉清观。道士接入,请策焚香。策焚香而不谢。忽香炉中烟起不散,结成一座华盖,上面端坐着于吉。策怒,唾骂之。走离殿宇,又见于吉立于殿门首,怒目视策。策顾左右曰:“汝等见妖鬼否?”左右皆云未见。策愈怒,拔佩剑望于吉掷去,一人中剑而倒。众视之,乃前日动手杀于吉之小卒,被剑斫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策命扛出葬之。比及出观,又见于吉走入观门来。策曰:“此观亦藏妖之所也。”遂坐于观前,命武士五百人拆毁之。武士方上屋揭瓦,却见于吉立于屋上,飞瓦掷地。策大怒,传令逐出本观道士,放火烧毁殿宇。火起处,又见于吉立于火光之中。策怒归府,又见于吉立于府门前。策乃不入府,随点起三军,出城外下寨,传唤众将,商议欲起兵助袁绍,夹攻曹操。众将俱曰:“主公玉体违和,未可轻动。且待平愈,出兵未迟。”是夜孙策宿于寨内,又见干吉披发而来。策于账中叱喝不绝。

在一个迷信思潮泛滥成灾的社会里,编出这类富于想象力的故事,而且言之凿凿,是不费难的。

次日,吴太夫人传命,召策回府。策乃归见其母。夫人见策形容憔悴,泣曰:“儿失形矣。”策即引镜自照,果见形容十分瘦损,不觉失惊,顾左右曰:“吾奈何憔悴至此耶?”言未已,忽见于吉立于镜中。策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昏绝于地。夫人令扶入卧内。须臾苏醒,自叹曰:“吾不能复生矣。”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又唤诸弟嘱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诸弟泣受命。又唤妻乔夫人谓曰:“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言讫,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岁。后人有诗赞曰:

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

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和孙坚一样,作为遗嘱,再次肯定东吴的国策,四个字,便是保全江东。

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车哭时也,且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永。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年,众皆不及也。”

且说当时孙权承孙策遗命,掌江东之事。经理未定,人报周瑜自巴丘提兵回吴。权曰:“公瑾已回,吾无忧矣。”原来周瑜守御巴丘,闻知孙策中箭被伤,因此回来问候。将至吴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当下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少顷,孙权入。周瑜拜见毕,权曰:“愿公无忘先兄遗命。”瑜顿首曰:“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权曰:“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肃即指一囷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祖母亡,还葬东城。其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瑜奉命,亲往见肃,叙礼毕,具道孙权相慕之意。肃曰:“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瑜曰:“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孙策杀于吉,正史《三国志》未载,只是裴松之注此书引用过《江表传》中这段传闻。因与《搜神记》中于吉事不同,所以,裴注以“未详孰是”表示存疑。但这件野史稗闻,正好说明了当一个社会进入转型期后,新的文明浪潮势必冲击旧的制度,那些桎梏社会进步的人伦纲常、道德规范、章法仪式、思想意识,都濒临着礼崩乐坏的局面。于是,代表着封建迷信、落后黑暗的那一部分势力,必然要和那些面对着改革变动,或茫然失措、或顽固抵触、或不及适应、或犹豫观望的大多数人集合起来,抵制这种新的变化。而主要手段就是掀起一种世纪末的恐慌心理,使社会文化积淀中最阴暗的诸如炼丹采补、长生不老、功法道门、来世转生、风水阴阳、符咒谶语、神魔鬼怪、巫术蛊惑,猖狂地复活,并且堂而皇之打出科学的旗帜,泛滥起来。江东经孙坚孙策两代的巩固拓展以后,大量吸收逃避中原战乱的北方精华,开发本来就很富庶的经济,在政治上,吴越地区也由纷乱割据形成统一的格局。所以,处于改革变动之中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出现于吉这样的事件,是不奇怪的,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鲁肃称得上是东吴孙权的思想库,但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戏中,鲁肃的形象,则是近乎呆气的老好人,这显然有背历史。

选择,这是最起码的自由。

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赐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肃又荐一人见孙权,此人博学多才,事母至孝,复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邪南阳人也。权拜之为上宾。瑾劝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权依言,乃遣陈震回,以书绝袁绍。

以积极进取的保全,来代替消极防御的保全,鲁肃此计,奠定了吴在魏、蜀之争中相对从容的局面。在任何情况下,被动不如主动,即使在完全的劣势下,也不应该坐等一败涂地的结局,而无所作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思想是鲁肃而非诸葛亮最先提出的。

却说曹操闻孙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说,乃即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即令张纮为会稽都尉,赍印往江东。孙权大喜,又得张纮回吴,即命与张昭同理政事。张纮又荐一人于孙权。此人姓顾名雍字元叹,乃中郎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不饮酒,严厉正大。权以为丞,行太守事。自是孙权威震江东,深得民心。

且说陈震回见袁绍,具说:“孙策已亡,孙权继立,曹操封之为将军,结为外应矣。”袁绍大怒,遂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复来攻取许昌。正是:

江南兵革方休息,冀北干戈又复兴。

未知胜负若何,且听下文分解。

“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孙权改变其父兄好战逞勇的形象,励精图治,张纮这番劝导是起了作用的。

邪教迷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之所以能够获得生存的基础,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制度所造成的普遍贫穷现象。贫穷,则落后,则愚昧;而落后,愚昧,则是邪教迷信得以滋生的最佳土壤。尤其在不可抵抗,无法预防的天灾人祸面前,深感命运之叵测,得失之难料,生死之未卜,存活之匪易,以及对于大自然的无能,对于统治者的无奈。因此,文化程度相对低下,文明熏陶相对缺失的普通民众,最容易接受邪教迷信,来填补精神上无可依傍的心理空间。

越是无知,越是盲目,越是头脑简单,越是容易受骗上当,也越能成为最坚定的信徒,这也是我们这些年看到那些丑恶表演的原因。

同类推荐
  • 韩非子

    韩非子

    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子,秉持“以霸王之业教君”的宗旨,归纳整合出一套“凭势、用术、行法”的治国理念,中国第一个极权皇帝,欣赏他,自然也疑忌他;第一个全国的权相,畏忌他,害死他,但更贯彻、执行他的计策。汉以后历朝政治莫不阳儒阴法,于是韩非死了,而又还没有死。
  • 开心国学800问

    开心国学800问

    本书所选的国学知识难易适中、活泼有趣,犹如身临其境《开心辞典》,让人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糕点为什么叫“点心”?“五福临门”究竟是哪“五福”?“黄花闺女”的“黄花”到底是什么花?婚礼上为什么一定要放鞭炮?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热门推荐
  • 昆虫记:松毛虫的行进行列(第6卷)

    昆虫记:松毛虫的行进行列(第6卷)

    《昆虫记》是一部涵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经典巨著,百余年来一直誉满伞球。本套全译插图珍藏本在最大限度重现《昆虫记》原著全貌的同时兼顺原著的文学性、可读性,特别插入了近1800幅细致的于绘图以及精准的图说,力求将一部完整美妙的《昆虫记》奉献给读者。相信这一切精心的编辑将带给您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昆虫记》卷六中,法布尔悉心研究了松毛虫、埋葬虫、白面螽斯、蝗虫等,昆虫的生活习性,以及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的美貌,并针对昆虫着色的议题展开讨论……语言优美,妙趣横生!
  • 溺宠小甜妃:妖娆召唤师

    溺宠小甜妃:妖娆召唤师

    她,遭亲人迫害,含恨而亡,灵魂交换再度睁开眼眸,带着嗜血的笑容归来!风云起、天地动,万兽臣服!魔兽?封印万年魔尊都任由她挑选!高阶丹药?好吧,她随手捏来当糖丸!在这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她锋芒尽露!他,黑暗邪王,嗜血冷酷!翻手云覆手雨,却独宠她入骨,爱她成殇:“为你,我愿万劫不复!”
  • 重生嫡女为王

    重生嫡女为王

    穿越而来的莫清涵,面临着重重险境:她是护国侯府的嫡子,却非蓝颜。帮助含冤屈居家庙的娘亲脱离家庙,再次夺回掌家之权。帮助姐姐退掉那个顽劣残暴子弟,再找一门好婚事。帮助被陷害贪墨的外公翻案,重振忠义伯门楣。同时还要阻挡来自二房和家里那些妾室的挑衅和陷害。更要想方设法隐瞒自己女儿身份。兼备修炼自己柔弱的身体,捡起自己的武功。【片段一】千方百计,某姨娘终于被封为平妻。“本夫人已经是平妻,正经的侯府夫人,是你的长辈!世子见了本夫人竟然不行礼问安!?”某姨娘嚣张跋扈,得意万千。“哦?既如此,那我们护国侯府也有了未嫁嫡女?”某世子挑眉,“当然!芙儿已经是侯府嫡女,浩儿也成了嫡长子!”某姨娘无比得瑟。“二妹妹既是未嫁嫡女,可得要参加半月后的选秀大赛了,不然可是杀头之罪。”某姨娘面色铁青,皇上可是已经年过半百有余,命不久矣!【片段二】某男冷眼看着某世子,宣布自己被册封世子的圣旨,“二弟!如今你的世子之位已被废黜,本世子才是这护国侯府的世子!”“那就烦请世子爷把三天前以护国侯府世子身份捐赠的一万两付了吧。”某世子气定神闲,指着来收银子的士兵。“好!”某男咬牙答应,为了世子之位,再花一万两又如何!?某世子带着衣袖里册封自己为凤阳侯的圣旨转身而去。某男却在看到一万两黄金时大骂出口。【片段三】某倾城王爷“不小心”中了媚药,欲火焚身,闯进梦寐以求的房间。“涵儿!快救救我…”话音未落,一桶带着冰渣子的潭水从头而降,冰凉刺骨。“王爷内热外发,心焦气躁,这冰潭水最能灭火。对了,走的时候记得打扫干净,本侯有洁癖。”某凤阳侯撇了眼瑟瑟发抖的落汤鸡王爷,扬长而去。“莫——清——涵!本王一定要压倒你!”某王爷含恨发下毕生宏愿。◇◆◇◆◇◆◇◆◇◆此文种田,宅斗,女主冷情淡漠,加腹黑。男主无比狠毒!无比腹黑!誓要压倒女主,不论男女!一对一!小牛首次接触种田文,如有不测,请亲见谅!乱世浮夸,且看蓝颜醉塌,芙蓉暖帐,心海无垠,道是今朝做牛人。——蓝牛推荐小牛完结文:《冷情少爷》:
  • 当屠龙者成为恶龙

    当屠龙者成为恶龙

    这是一个关于屠龙者成为恶龙的故事注:恶龙只是比喻,代表邪恶的敌人
  • 吴耿尚孔四王全传

    吴耿尚孔四王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杨梅女酱

    杨梅女酱

    杨梅酱卖得好好的,某天老爹突然爆料祖上有本神功秘籍!为得到秘籍,拓跋夜雪以皇妃的身份,兼职女将军出征,还打了个小胜仗。皇帝老头高兴得老泪纵横,当场把唯一的儿子送给她当贺礼!当今皇子殿下何许人也,这礼谁TM敢要!?为了世界和平,夜雪翻墙逃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少年百科·上

    青少年百科·上

    《青少年百科》是我社最近推出系列长卷之一,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青少年全面修养的良师益友。
  • Ethiopia Boy

    Ethiopia Boy

    Chris Beckett grew up in 1960s Ethiopia, a country he describes as a 'barefoot empire, home of black-maned lions… old priests decked out like butterflies and blazing young singers of Ethio-jazz'. Ethiopia Boy plunges the reader into praise poems that sing and boast and glory in the colours and textures of this extraordinary country. Here is a world of feasting on spicy kikwot and of famine sucking the water from rivers, of lion buses and a prayer child, where Earth sings greetings to the feet that walk on her. Haunted by the memory of his friend Abebe, the cook's son, Beckett celebrates and laments a lost boyhood in poems of vivid immediacy.
  • 沁宝驾到恶魔跪地求饶

    沁宝驾到恶魔跪地求饶

    他和她在一次回国的飞机上相遇,从此以后被一个腹黑校草从此缠住。‘’沁宝过来,给本少爷捏捏肩。‘’‘’沁宝,让本少爷亲一下.‘’。。。。。。。。。。。
  • 烽火峥嵘

    烽火峥嵘

    生存还是毁灭,钢铁的脊梁,不屈的傲骨。一条累累白骨铺就的血路,轻声倾诉着,一将功成万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