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61700000004

第4章 博大精深的中华养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积累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我国古代的养生文化经典要首推《黄帝内经》,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广泛涉及不同的养生观点与理论。

1.《黄帝内经》:古老的养生文化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依据《黄帝内经》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养生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养生学、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

保养阳气和补益**,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

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中国古人的饮食养生观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

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3.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

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4.中国古人的运动养生观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5.中国古人的动静结合养生观

养生之道究竟是动还是静?我国古人的养生观早已作了明确回答:“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儒家则称“性静者多寿考”。一言以蔽之:“心静体动”,即心要安静,身体则宜多动。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养生在动,各种运动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极拳等,均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坐着学习、工作,埋头伏案的时间多了,身体不常运动,肌肉组织、关节就会发生废用性萎缩的现象。长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会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机能也会提早老化。所以古人云:“体宜常动,腰宜常摇,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摇”。如能做到夏游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广播操,则更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决非多多益善。古人云:“多动则损”,动要做到“形劳而不损。”

我国古人的观点得到了当今现代科学的验证。

国外系统研究5000名已故运动员后发现,其中多数人的寿命短于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书》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负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运动也要适可而止,做到“形劳而不倦”。国外近来提倡“低度运动”,认为每周从运动中消耗2000卡热量对健康有益。

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7000多人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参加低度运动的人较不运动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寿命长4至5年。

据估计,1小时轻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热量,每天有40分钟左右散步就可达到低度运动要求。

古人还认为,养生在心,养心在静:“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静而后能安”,“静者寿,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静,凝聚而不精散。现代生理学家发现,人在“静养”的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效应,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自古以来,那些终生以“静养”为主,很少做剧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画家、科学家、花农,长寿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体育来辅助治疗,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炎、溃疡病、肿瘤等,则需要以“静养”来辅助治疗。古人说:“龟鹤延年”是指龟多静伏,为活动最少的动物;鹤爱独处,飞行动作也很轻柔,然而它们的寿命却很长。因此,在学习和工作时,专心致志,对事业全心全意;8小时以外则宜学习技艺,如琴、棋、书、画、种树栽花等,用以寄托精神,此乃养心之妙法。

美国哈佛大学实验证明,“静养”时人可产生“意识的变形”,从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压。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静养”时,精神上的放松可以改变体内生理生化状态,使心跳和呼吸减慢,肌肉紧张与耗氧量下降,同时血脂也会下降。所以,当今的学者已把“静养”作为祛病延年的一种方法。我国的气功锻炼就是要求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心静,进而调节体内各种功能的动静结合养生之法。

6.中国古人的调心修德养生

古人认为“仁者寿”,而要达到“仁者”则必须调心修养道德。故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学》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方能除邪,而令视、听、言、动不离正念,故大乘《起言论》曰:“苦心驰散,即当摄来往于正念。”

练功者的一思一念皆应合乎道德规范,不为金钱美色所动,不为物质外诱所惑。若有一丝邪念即当警觉,应有“独处暗室而不欺心”的慎独精神,如此方能时时激发良知,使自己处于心正身安、神清气爽的境界。《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故名调状。”调心的作用就在于调伏妄念,正念存内,邪不可干。故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身安方能体健,体健方能延年益寿。

调心也必须首先修养道德,应不断地扫除自己头脑中的邪思杂念和各种贪欲,净化自己的灵魂,做到“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分,乘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则调心功夫才能不断练向深化,人品斯正,方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让浩然正气源源而来,功夫在正念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7.中华养生理论发展脉络

当今中华养生学说与方法备受公众的推崇及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说明中华养生学说与方法具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源远流长,经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理论概括与积累,并得到养生实践的检验。

(1)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理论观点。这里仅就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一简介:

①周易养生理论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不息,循环不止。

《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得知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在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之后,又提出人生的知变、应变、适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杂家养生理论

先秦杂家学派出现稍晚,约在战国时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全书160篇,涉及养生的约50多篇,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等。

③《管子》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还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及虚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别强调精神乐观,认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的规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贵柔”等主张,对养生学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兼养”,老子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庄子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养形方面,则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养生观,首先强调精神调摄。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应遵循“礼”的原则。

同时,儒家养生思想强调重视身体护养和注意饮食卫生。

(2)秦汉隋唐时期的养生理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养生术得到长足的发展。秦始皇、汉武帝等梦求长生不老之术,促进了人们对养生术的探索,涌现出华佗、嵇康、葛洪、孙思邈等养生学家,也出现了食丹、服石等荒诞怪异的养生术。

①节养术和服饵术的提出

节养术和服饵术由汉唐时期著名的养生学家孙思邈所提出。孙氏撰写的医学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不少养生的内容。其中的重要养生方法就是节养术。他认为,人的精气就像一盏油灯中的油,而生命活动就像灯火光辉。每个人拥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节养,就好像油灯用大灯芯,油很快就会耗尽,寿命即短若能注意节养,就像用小灯芯,油尽灯熄则慢,寿命自然延长。

节养的要领主要在于:避免精气的过度损伤。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节制房事,思想清静,心无妄想,耳无妄听,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行”,对名利之事和非名利之事都毫不在意,将精气的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服饵”是通过长期内服药物,以减断谷食、益寿延年的方法,也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

服饵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去三虫,二是避谷,三是服食。三虫指长虫、赤虫、蛲虫,是人体的大害。若不去除,服补药必不得药力,必须用“去三虫方”杀除。所谓“避谷”就是断绝五谷,此法来源于道家。“三虫邪怪”靠五谷而生的说法,认为通过避谷,可以去除三虫,达到长生不死。孙氏曾用茯苓、松柏子等,希图代替谷食,但没有成功。服食就是长期用药物。《千金要方》记载有“服食方”三十二首,如茯苓酥、杏仁酥等,皆具有一定延年益寿作用。

②养老术的遵守

养老术为孙思邈所倡导。孙氏认为人到老年后,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生理上,阳气日渐衰减,身体逐渐虚弱心力减退,忘前失后,饮食无味皮肤失去光泽,头发变白枯槁,四肢沉重,懒于动作。随着衰老的到来,疾病日增。在心理上则容易产生“万事零落,心无聊赖”的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上的变异,影响躯体健康。因此,老年更应注意养生。

孙氏主张,老年应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自身的摄养。首先,在思想上要“反俗”、超脱,别人高声说话而我声音不高,别人发脾气而我不恼怒,心无妄想,耳无淡闻易消化,切忌繁杂要坚持做轻体力劳动和适度运动,如散步、导引吐纳等。所居之处宜雅净素洁,衣服、身体要勤洗,务使洁净。这样,自可神安而长寿。

③食丹、服石术的兴起

食丹术始于秦代。秦始皇拼命追求长生之术、不老之药,也由于冶金技术的发达,出现了一批专讲长生之术,炼长生不老之药的人,称为“方士”。他们搜集一些荒诞的神仙之说和奇方异术,用汞、铅、丹砂、硫黄等炼制“仙丹”。晋代食丹以求长寿之风盛行唐代则愈演愈烈,唐太宗等就曾服过“仙丹”。

与食丹同时盛行的还有服石。所谓服石,就是用由矿物类药物组成的方药,如由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等组成的“五石散”。据说服后可使人“心情开朗,精力转强”,颇能满足沉溺于声色的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

服食“仙丹”或“五石散”后,可起到一时的兴奋作用,如全身发热躁动,**增强。但对人体有害。如有名李抱真者,服“仙丹”后,性情暴躁,体质衰弱,最后被宦官陈弘志等害死。唐穆宗、唐敬宗等几个皇帝及杜伏等大臣都深受其害。

由于食丹服石术危害健康,遭到有识之士反对,孙思邈就大声疾呼:“宁食野葛,不食五石。”

(3)宋元时期的养生理论

宋元历时40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先后产生了陈直、邹铉、邱处机、朱震亨等养生学家,并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保生要录》、《泰定养生主论》等专著问世。这些著作既丰富了前人的养生理论,还发展了古代的养生方法。

①饮食养生术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认识到食物养生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食物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不要吃变色、变味、腐败的食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专门讨论饮食养生,是现存最早的食养专篇。其中记载果实类30种、蔬菜类63种、谷米类24种、鸟兽类45种,大多数是有补养作用的日常食品。孙氏认为,如果不了解饮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全性命。他指出,食物既能保养生命,还能治疗疾病,并提出了少食多餐、食宜清淡、知饥即食等原则。

宋代对医学特别重视,饮食养生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贡献最大者当推陈直。陈直又名陈真。宋代元年任泰州化县(今江苏兴化)县令。他在《养老奉亲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来食物养生的成就,阐述了饮食调养的作用和具体方法。

陈氏认为,饮食在保证人体健康、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饥饱失宜、调停无度,便会生病。他指出,饮食应少量多餐,使脾胃易于消化食物宜温热熟软,而忌粘硬生冷,以防伤脾胃。

陈氏极力主张喝牛乳。他认为,牛乳性味平和,能补血脉,益心气,长肌肉,使人体健康强壮,面目光润,老而不衰,并对生乳的适应范围和食用方法作了详细说明。

有了疾病,他主张先用食疗的方法,认为食疗治病,优于药物疗法。因为食物既可排邪,又可安定脏腑,而药物则总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食疗不愈,再考虑用药物治疗。

②药物养生方法走上正轨

服食药物延年益寿,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其中记载用动物的**、**及植物中的松果、柏子仁等祛老复壮。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认为黄精有缓老延年的作用。在东汉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轻身”、“延年”,药物已达165种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食丹服石之风盛行,药物养生术走向歧途,不少人成为丹石药物的牺牲品。唐代以后,这种流弊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开始崇尚用动、植物养生。宋代,对金石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更加深刻,药物养生走上正轨。宋代注重对方药的收集和研究,由朝廷组织整理的《太平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医学著作中,都收集大量延年益寿的方剂。其时的许多养生方剂,如还少丸、不老丸等,都是抗衰延寿的名方。

唐宋以后的养生方剂,大抵可分为补肾、补脾、补阴、补阳几大类,选药以地黄、枸杞、人参、黄芪、山药、黄精、麦冬等甘平滋补者为多。宋元时期还推崇使用称为血肉有情之品的动物药,如鹿、龟等。这对明清时期的药养术影响很大。如《景岳全书》的抗老名方“全鹿丸”,方中即有角胶、鹿茸、鹿肾、鲜鹿肉、鹿尾等,配合人参、熟地、菟丝子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药物,达到益人体阴阳气血、益寿延年的作用。

③倒仓术的推介

倒仓术见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震亨又名溪,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朱氏自幼好学,日记千言,年轻时潜心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30岁后专攻医,撰写了《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医学著作,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操劳而精气充沛,又享高寿,可见其养生有道。

仓,是指人的肠胃倒仓,就是倒去肠胃中的糟粕。朱氏认为,人遇到适口食物,常有进食过量的时候。这些过量的食物会和体内的停痰淤血纠缠在一起,日积月累,郁积成聚,伤身损寿,所以要用“倒仓术”将其去除。倒仓术的具体方法是:取雄性黄牛肉5至10公斤,用长流水煮烂,以布滤去渣滓,将所得的汁液再倒入锅内,用小火熬成琥珀色。熬成后,首先喝一小杯,过一会又喝,断断续续直到喝几十杯。喝了后会出现呕吐,以适量多吐为有效。吐后安静睡一二日,如果感到饥饿就喝点稀粥。三天后则可喝点淡菜汤之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朱氏认为此法有推陈出新、扶虚补损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后用此术一二次对祛病延寿大有帮助。

(4)明清时期的养生理论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这历时5个多世纪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养生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张介宾、高濂、曹庭栋等著名养生学家,并出版了《寿世青编》、《养生四要》、《修龄要旨》、《遵生八笺》、《寿养丛书》、《老老恒言》等养生专著,老年养生理论等进一步完备。同时提出了养形术和中兴术等养生方法。

①老年养生方法的完备

养老之法始于唐代孙思邈,宋代陈直根据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撰成《养老奉亲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专著。该书对老年人的起居养护、饮食调治、用药宜忌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元代邹铉将《养老奉亲书》多次刊行,并流行到日本、朝鲜等国,《四库全书提要》对其评价极高。

明清时期,老年养生理论进一步完备,其中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笺》和曹廷栋的《老老恒言》。《遵生八笺》对老人的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调理、药物补养等都作了有相当深度的讨论。

《老老恒言》的作者曹廷栋是清代著名的养生学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览众书,提出对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对老年人的安寝、盥洗、散步、昼卧、夜坐、衣、帽、带、鞋、床、帐、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导取舍。论述虽无惊人之处,然大都周详切用。如“安寝”中,分段介绍如何就寝、睡时采取何种姿势、手足如何放置、就寝时间,如何护头、护肚、护肩颈等,皆论有法。这些方法既简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时期有关养老术的著作还有:明代的《寿世保元》、《红炉点雪》,清代的《长生秘诀》、《养真集》等。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讨论了老年人的养生和长寿问题。

②养形术和中兴术的倡导

明末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极力倡导养形术与中兴术。张氏出身名门,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于天文、地理、史学、兵法均有知晓,中年后潜心医学,对养生方法颇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养生学家多注重精神对健康长寿的作用,而张氏在《景岳全书·治形论》中则系统阐述了形体与精神、形体与生命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体依赖精神生命的物质又依靠精血滋养而维持不衰,而养形主要在于保养精血。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节制色欲,以防止精血的损伤另一方面要经常服食温补精血的药物。张氏所创的“全鹿丸”就是温补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书》中,张氏提出了“中兴”的养生方法。所谓中兴,就是加强中年时期的养生。张氏认为,人的衰老在中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一时尚未显露,并且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到衰、元气逐渐衰弱的转折时期。若能在此期间加强摄养、“再振根基”,就会给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如果中年时期不注意养生,则会加速衰老的到来。中年养生的关键在于恢复元气。通过保养精神、运动形体、填补精血等方法,使趋于衰弱的元气得以恢复,自可强身延寿。总之,我国的养生理论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探索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对这些遗产,我们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延长人类寿命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类推荐
  • 你一定想知道:发明探索知识

    你一定想知道:发明探索知识

    阅读科学知识对提高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结构会产生积极而有益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活泼的天性.抑制智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保护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扩大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面,以便充分调动起他们探索求知的勇气和信心。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宇宙、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军事、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采用深入浅出、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体例,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的青少年展现出一幕幕极具想象力、神秘感和挑战性的科学场景。促进青少年学生开阔眼界、启迪心智,在思考与探究中走向成功的未来!
  • 太空世纪

    太空世纪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海洋:海洋的深潜计划

    海洋:海洋的深潜计划

    我们看到海洋表面平平坦坦,那么海底是不是平的呢?其实海底并不是那么平坦的。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探测海洋到底有多深,花费了不少心思。在1920年以前,人们用绳子系上重锤探测海洋的深度。这种古老的方法用来探测浅海还可以,探测深海就不实用了。后来人们学会利用回声探测才对海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讲述了篆刻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生动具体、趣味盎然。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 行星撞地球的传说

    行星撞地球的传说

    天体与地球的撞击危害着地球上的生命物种,在人类文明期间地球被强烈撞击事件也曾有发生。本书站在科学的角度全面地介绍了行星和地球之渊源、宇宙天体遇到的所有不幸、流星、陨星和不明飞行物的来访,以及火山、地震事件和地球未来的命运等天文知识。希望让广大青少年和天文爱好者学习更加丰富全面的天文知识,掌握开启天文世界的智慧之门!
热门推荐
  • 一抹毒药

    一抹毒药

    “夜已眠,人未歇,相思牵肠,夜半见柔肠;天已凉,梦几回,多重素梦,一夜梦萦绕。”
  • 吕日周在朔州

    吕日周在朔州

    作者用质朴又平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那样一种纯粹的生活、追求及风土人情,让我们的心不禁为之一震。
  • 丛林里的围墙

    丛林里的围墙

    首领的故事,就要开始了。我和小柯去了市郊,那个“制造厂”已经拆完了,只剩下一片倒塌的墙。我俩在墙上坐下。坐着坐着夕阳就红了,把断墙也染红了,小柯的脸也格外红。那是一大片红红的草莓啊。时间把一些事情留在了昨天,也把一些事情带到了今天。那个烟斗,应该送还给10年以后,和10年以后的他。这是“时间”确定好的,我们无法修改。我说不好在公共汽车上,那是我和首领的第一次见面还是最后一次见面。
  •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利苍传

    利苍传

    利苍是个孤儿,被年轻归国的秦始皇嬴政捡到,从此跟在身边。随着他经历了嫪毐之变、荆轲刺杀、修长城兵马俑,直到临终托孤,却被赵高诬陷为叛国,从此变为追杀对象。于是他隐姓埋名,没想到遇到刘邦、韩信,又意外加入项羽军中,从此卷入秦末波澜壮阔的起义浪潮中。期间,他见到了刘邦斩白蛇、韩信胯下之辱、另一个版本的鸿门宴,陪吕雉度过了三年牢狱之灾,见证了霸王在虞姬怀里哭成泪人,还有十万楚军在垓下被活活包围。当然,他也见到了刘邦立朝后沉猜果诛,鸟尽弓藏;吕雉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心狠手辣;韩信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运……。而他,利苍,一个无法载入史册的小人物,在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后,他到底想要什么?
  • 拯救美女罗娅

    拯救美女罗娅

    小说集《拯救美女罗娅》以十五篇小说讲述了有关底层悲喜、官场炎凉、人间烟火、世俗风情的人间百态。作者运用直率纯粹的文字和渗入血脉的平民直觉,在平易敦厚的故事中不时抖落小狡黠和大聪慧,记叙了嬉笑怒骂的大城小事,表达了对生活况味与种种细节由衷的珍视和敬重。在题材丰富之外,全书视角多样,描绘生动,存意平实,灵动发散,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历经江湖沧桑依然保持最初始的本真的世俗画卷。
  • 末日行尸走肉

    末日行尸走肉

    一种由名为“红蚂蚁”药剂引发的病毒席卷全球。陷入行尸走肉横行的世界,是奋力抗争,还是苟且偷生?人类幸存者建立基地,“净土计划”能否成功抵御病毒侵袭,一切,只是黄粱一梦?小人物纯末日生存文,无异能,无金手指,无BUG,无爽点,无升级,无系统…新书《剑鼎无极》,书号:15902485905575904求推荐,求收藏,求支持。
  • 快穿之反派男神好久不见

    快穿之反派男神好久不见

    矜贵闷骚死傲娇的选择性高冷男主*一言不合就炸毛的伪高冷女主。-女主:“你这么好看,以前肯定会有不顾阻拦想带你回家吧,怎么不走。”男主:“因为我要等一个此生都不想错过的人。”-女主:“不是花季,你还敢花开十里,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吧!”男主:“花开十里,只为迎你。”-锦绣江山,终不及她。万里山河,终不留她。男主:“我后悔了,我错了。”-男主:“师父,要抱。”-………千年前,你对我说:“小霜儿,乖乖在这等我回来。”千年后,你终于圆了当年的话,你说:“小霜儿,我回来了。”
  • 演艺技巧100问

    演艺技巧100问

    这是一套提高青少年音乐素质的指导性丛书,全套书目前推出五个音乐类专业方向,全套体例以100个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音乐专业知识,语言风格口语化,时尚化。本册为演艺技巧方向。
  • 佛说大孔雀咒王经

    佛说大孔雀咒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