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在目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他们的就业心态准备中,不仅传统的择业意识的影响和新型的择业观念的冲击复杂地碰撞交织在一起;而且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所导致的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在激荡着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导致这一群体的就业心理越来越矛盾化。严峻的现实要求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时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误区,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及引导,这样才能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心理误区分析
1.毕业生在职业角色意识存在的心理误区
所谓职业角色意识,就是个体把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角色上,并把职业的规范与要求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事实上,由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转变成为社会大环境里的具有一定的职业角色的职业人,这种角色的转换无疑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次转变。面临这一挑战,大多数的毕业生对自己将要进入的职业角色认知模糊。这主要表现在:
(一)他们的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所谓职业心理定位是自我角色定位和社会角色定位这两者的统一。相对于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的明晰,他们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就比较模糊。而对于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自己的优势促进发展更是从未考虑。有的是从未规划过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或是对于自己将要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没有明晰的认识;有的是不清楚哪些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自己擅长做什么工作;更多的是不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当然就谈不上社会角色的定位。职业心理定位的模糊或是缺失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或过分依赖家庭的安排或依靠运气的成了他们求职中的通病。
(二)他们缺乏职业意识的获得与整合。就业心理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主要来自社会的渠道,但是他们获得的这些关于职业的相关信息是很不完整、很不系统的;同时他们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积累和锻炼等方面所作的准备也是非常薄弱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毕业生对于职业角色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职业角色对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等的要求不明晰,更没有系统地考虑自己将如何更快更融洽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胜任新的工作角色。毕业生存在的这一现实而明显的缺陷也造成了他们求职的被动局面。而且他们求职中过分注重对自己的外部包装,而对职业角色的内部深化和准备不够。职业角色意识的不健全,使得他们求职的目的性、针对性都不充分,以条件是否优越作为准则,人为掩盖了职业所体现的深层价值,于是无形中就忽视了一些适合自己,能够帮助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岗位,浪费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2.毕业生在就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准备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这里我们重点考察和分析了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他们择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的特点。
有研究显示,毕业生们对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竞争意识、成就动机、心理承受能力、就业信心等方面的评价较高,对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意识的评价普遍偏低,而对当今的公司、企业这些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自我认同则更低。与此相应的是,在访谈中很多毕业生也表现出了类似的倾向。他们很认同自己的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但对于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是否会选择跳槽这一问题却表现了很高的热忱;他们对于签约又毁约的严肃性不以为然,其敬业精神和信用水平确实令人堪忧。
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尤其是他们的非智力品质的现状体现了这一类学生群体的自身的鲜明的特点。它们的形成既有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但就是这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差距,与职业角色要求的差距,成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很难跨越的一道门槛。这也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3.毕业生在求职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把握。由于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的制约造成这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有着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大部分毕业生的自我认知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之前由于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中教师曾经详细指导他们做过相关的心理测验并辅以访谈的交流,所以毕业生们对自己的气质类型、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等情况都相对比较明晰。就业心理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也显示他们愿意到和自己专业相对口的和自己比较擅长的设计、施工、机电维修的一线岗位去工作。在对自己将来工作的层次选择上,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做普通技术职员,只有小部分毕业生选择做管理层,个别选择自我创业。
但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动,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的自我认知不准确。他们不懂得如何将自身优势条件与职业信息和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1.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尽管学生的角色意识还在顽固地支配着毕业生的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但为适应求职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形成和强化自己的职业角色意识,以适应将要从事职业的要求。这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既要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又要进行系统的且有针对性的引导。具体的步骤如下:
(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
(二)将二者整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诱发学生的职业动机和职业兴趣,学会把自身的优势条件和职业信息结合起来,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完善自我的职业角色意识。职业角色意识的完善将会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求职的目的性,从而有的放矢,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能减少求职中的盲目性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而一旦求职成功,也会结合自身的职业定位而努力奋斗。
(三)实施就业全程指导,即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进校时就系统地进行开展。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如果学校能够开辟更多的与企业间的联合办学的渠道,或者学校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拓展合作教育的模式,就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的实际锻炼,这将有助于学生明晰和巩固职业角色意识,这也是我们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
2.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正确的培养和训练
事实证明,在招聘中各公司和企业最重视的不仅是毕业生的智力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依赖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多依靠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在职业生活中,几乎所有工作的核心都是协力配合,与别人合作共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而在我们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教育中一直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竞争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非智力因素的缺失,不仅对这一部分的大学生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更是对这一代大学生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基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将来人生择业与发展的有序的延伸。
3.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借助高职院校的优势,将理论的学习、提升与丰富的实习、现场锻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引导,将学生培养锻炼成为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兼具坚定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有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的社会人。其次,我们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轻视其非智力因素的传统,教育上逐步从知识技能领域延伸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形成立体式的教育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步,高职院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实现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的目的。
4.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一)就业指导老师应继续在就业指导课上通过心理测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特长与缺陷等,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二)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三)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由此,不仅能使毕业生避免因自负和好高骛远而受挫,也能避免因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的激化而造成的情绪困扰,还能进一步减轻焦虑、压力、挫败感等带来的紧张情绪,并最大限度降低毕业生就业中因自我认知不充分而人为造成的求职的压力,为他们最终实现充分的就业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