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1100000012

第12章 心无外物

原文: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大师语录:

《逍遥游》点出了最后的结论,“无何有之乡”。如果真的到达了“无何有之乡”,了无一物可得的时候,这是真正的逍遥。

心灵感悟:

本来无一物

庄子说的真逍遥是说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空灵世界。如果真的到达了“无何有之乡”,了无一物可得的时候,这是真正的逍遥。跟后来禅宗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同一个道理。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当时最优秀的弟子神秀作的禅宗偈子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时在寺里打杂的慧能后来偶尔看到,自己也作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意思说:我们的身心实际上和佛没有两样,只是被烦恼的尘埃污染了,不常常拂拭不行。

慧能的意思则是:“本来无一物”,自己的身也无,心也无,哪来的尘埃可落,哪来的拂拭可做。尘埃和拂拭都来自我们的分别心。

妄想再大,也被这高处挥来的“本来无一物”喝破,从所有的对立中超拔出来。

神秀所作的偈子,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并没有错。但虽然是很棒的偈子,其中却有分别心。认为有自身,是因为有修行的造作之心。

但是,慧能的偈子则从对立的分别中超脱出来,身和心都没有分别,为开悟而修行的造作之心也没有,真正地进入了无我无心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根本所指。

弘忍传衣钵给慧能,他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

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佛常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其实,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超然的人生。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有多深,别人都可以探查到。要不想被别人探查到心迹,只有一个办法——做到心无外物。

三藏法师自诩神通广大,他来到慧中禅师面前,想与他验证一下。慧中谦和地问:“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人的心迹,不知是不是真的?”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一些小伎俩而已!”慧中禅师于是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中禅师微笑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果然了得!”慧中禅师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问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清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三藏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中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中禅师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查我的心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三藏摇摇头,满脸迷惑。慧中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怎么能够探查到?”

同类推荐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视角,探讨现代新儒家的现代观,审视并展现新儒家面对现代化潮流的种种思索与探求。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观,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价值导向。此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观也成为本书的一个参照;本书还全面反思了儒家的一些可与“现代性”关联起来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一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最终消亡。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以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一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 不过是向死而生

    不过是向死而生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关于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真正了解了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真实,你才能准确地、深刻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生活,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探索。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热门推荐
  • 明名臣琬琰续录

    明名臣琬琰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对着幸福说再见

    对着幸福说再见

    她和他相恋四年,却抵不过三年的分离。大学毕业后,唐若萱进入王氏集团成为一名小职员,而伊浩泽却选择入伍从军。短短的三年时间,当伊浩泽退伍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唐若萱订婚的消息,他不敢相信,海报上笑得那么灿烂的女人,真的是自己的若萱吗?唐若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一生会跟别的男人订婚,自己以为这一生只会跟伊浩泽在一起,会跟他一起结婚生子,跟他一起度过一生,却在进入王氏集团之后,一切的想法都变了,自己爱上了王氏总裁。“你觉得,你对她是爱吗?”伊浩泽寒着一张脸,面无表情地看着对面的男人。当伤心不在,爱能否挽回,千疮百孔的心,还能得到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时病论

    时病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人法相

    天人法相

    十年萧条伤往事,一杯清酒葬华年。一个少年的修真之旅。
  • 特工皇妃:皇上我要废了你

    特工皇妃:皇上我要废了你

    “跟我走,我娶你为妻。”女子缓慢里拉开头发,露出魔鬼似的半脸,淡淡的道:“这样,你还要我跟你走吗?”她是帝国家喻户晓的丑女,废物。却一言惊天下,王子,不嫁。王妃,我不稀罕。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谁知道如此的废物身后却是那惊才绝艳的所在。谁知道丑颜本是倾国倾城貌。风云悸动,凤飞九天。万里苍穹,唯我独尊。这一生,谁能共我真正生死与共。
  • 皇后有旨

    皇后有旨

    夏梵音一度觉得当公主是件很爽的事,只需要负责貌美如花,可是真的穿越后,她发现事情好像不太对劲??那一年,权倾天下的九千岁看上当朝最受宠的小公主,强势掠夺,整个皇室反抗无效。“本尊要的女人,谁敢说不?”“……”没人敢!梵音就这么被昔日的狗腿子们硬架着送给了死太监的房里。经年流转,九千岁荣登帝位,强势立她为后,“朕会对你负责的。”“你不举!”男人似笑非笑:“你放心。”那一晚,梵音的腰差点折了。………………梵音曾一度不解,这该死的男人明明是个太监,为什么总缠着她?直到后来每天每夜都腰酸背痛,她才明白这货根本就是个假太监!【男女双洁】
  • 龙帝战魂

    龙帝战魂

    绝世战魂,毁天灭地,弑神杀仙,无所不战,无所不胜。
  • 魔颜梵童

    魔颜梵童

    一个神奇男孩在历经离奇遭遇后,留下左额神秘疤痕~由此展开的玄奇之旅。
  • 三日长过百年

    三日长过百年

    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草根”百姓,因为一场骤然降临的巨大灾难,生命中迸发出令人惊叹的血性,义无反顾地投入抢救生命的战场。“小人物”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亲情与责任,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较之于外来大军轰轰烈烈的救灾行动,他们显得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 牵手二十年

    牵手二十年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在四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所以对“知青文学”读起来津津有味,其实并不懂得那未知的另一个世界的事。不过那时还是大集体,温饱没有解决,干活的大人都饿着肚子,像我们这些吃闲饭的孩子就更饿着一点,碗里盛的多少总是从父亲、大哥、二哥、三哥、我、母亲排下来,母亲总是喝着很稀的粥,喝得香香的。由于这是母亲的安排,我倒没有什么怨言,就这样半饱不饱地出去玩。那时候计划生育很松,好像没那概念,不像现在大人们把孩子看得金贵。那时候的孩子像猫或狗的崽子。一窝窝的,轻贱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