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1400000007

第7章 开天辟地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义耳(7)

1844年,莫尔斯在美国首次进行了长途电报通讯,在人类通讯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然而,电报传递信息首先传递的是电码,然后再需专门人员将电码译成语句。能不能发明一种装置直接传递语音、语句呢?于是,人们又开始探求更便捷的通讯工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终于问世。这台电话机的发明人,是一位苏格兰青年,名叫亚历山大·贝尔。

小小发明家

亚历山大·贝尔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著名的声学家,他们在聋哑人中工作过多年,对人的发声机制、听觉特点有深入的研究。贝尔的父亲还创制过一套利用手势、口型交谈的“哑语”,给聋哑者带来很大方便。贝尔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小受到熏陶,对语音的传递有浓厚的兴趣。这无疑给他后来发明电话,播下了种子。

不过贝尔并不是神童。许多发明家幼年时都并非聪明过人,他们的成功在于一生的勤奋。贝尔虽然在声学上算个小内行,并且可以熟练地翻译出聋哑伙伴的“哑语”,但其他功课却总是跟不上;他的淘气、贪玩更是全校闻名,他的书包里经常装着供他解剖玩的麻雀、青蛙之类的小动物。有一次,老师在台上讲《圣经》,贝尔逮的老鼠从书包里钻了出来,在教室里乱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乱成一团,把老师气得直哆嗦。

贝尔后来被祖父接到伦敦,由这位语音专家直接管教。这是一个颇有个性的倔老头,他很疼爱孙子,但要求非常严,教起书来就像一头狮子,那一脸花白的胡子,常使贝尔望而生畏。

不过贝尔很喜欢他,因为祖父知识渊博,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贝尔同他一起生活了一年,学到了不少东西。贝尔后来曾回忆说:“祖父使我意识到,对于每个学生都该懂的普通课,我却不知道。我时常为这种无知而羞愧。他在我心头唤起了努力奋斗去克服学识浅薄的雄心。”正是这种雄心,激发贝尔踏上了探求科学真理的道路。

贝尔从伦敦回到故乡,兴趣发生了转移,他一面努力学好功课,一面开始对发明创造表现出巨大热情。

他家附近有一座老式水车磨坊,由一个青年操作。后来小伙子当兵去了,剩下一个孤苦无靠的老人以磨面为生。磨盘是靠水力推动的,水量大时磨盘转动,水量小时磨盘停转,要靠人力来推。每逢水量减小的季节,老人只好停业,靠平时节余,勉强打发日子。贝尔对他很同情,约来一群少年伙伴帮忙。大家你推我拉,开始都觉得好玩,但几天后就生厌了。最后只剩下贝尔一个人了,他使出吃奶的力气,也难以推动石磨。

贝尔回家以后,总是放不下水磨的事。“我为什么不能设计出一盘比较轻巧的水磨呢?”为了设计新水磨,他每天钻在父亲的书房里,翻阅各种资料,埋头设计图纸,反复地琢磨。一个多月后,他居然设计了一幅改良水车的图纸。几位工匠师傅看了方案,大为赞赏。图画得并不漂亮,但原理很巧妙。照图改制后,水车的摩擦大大减小,连孩子都可推动。消息传出,邻近村镇都赶来仿制。贝尔这时只有十五六岁,一时成为同伴心目中的英雄。

贝尔成了小发明家以后,一些对科学有兴趣的小伙伴便经常围着他转。在大家的推举下,贝尔把小伙伴组织起来,成立了“少年科技协会”,还订了会章,要求每个会员担任一个科目,每周演讲一次,发表各自的研究成绩。贝尔担任的是语音学兼生物解剖学讲演。讲演厅即设在他父亲书房顶上的阁楼里。这一群少年学者经常活动,增长了很多知识,也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一名会员在路旁发现一头死了的小猪,心想大家平日研究的不外青蛙、甲虫之类,这次若用猪做实验,一定更有趣味,于是将死猪一直拖到小阁楼上。贝尔见到小猪如获至宝,当着全体会员开始演讲起来。待把猪的生理特点讲完以后,贝尔即动手解剖。不料猪死多日,内脏已经腐败,顿时臭气冲出,满屋会员一个个捂着鼻子逃之夭夭。贝尔却面不改色,一个人坚持把猪解剖完毕。

专注语音学

1864年,贝尔17岁时进了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这所大学是英国北部的重要学府,有不少著名的学者曾在这里读过书,比如麦克斯韦和达尔文等人。

贝尔在父亲和祖父的影响下,选择了语音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他想以此解决聋哑人的痛苦。

这项研究最终导致了电话的发明,这是贝尔当初不曾料想到的。

在爱丁堡大学,贝尔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人的语言、人的发声机理和声波振动原理之类的专门知识。语音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有成熟的理论。贝尔把理论和父辈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步很快。

1867年,贝尔20岁时,从爱丁堡大学毕业。为了继续深造,他又进了伦敦大学,仍然攻读语音学。

这时,贝尔家出了不幸的事,他的两个兄弟相继害肺病夭折。那时肺病在英三岛猖獗,几乎像今天的癌症一样可怕。贝尔的父亲连失两子,心有余悸。他把病因归咎于英国气候阴冷、潮湿,决定离开故土,于是带着贝尔和全家远渡重洋,迁移到加拿大。

年轻的贝尔到加拿大后,继续研究语音学,并在一所中学兼教语言课。他才华出类拔萃,1869年,22岁时被聘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语音教授。这时,贝尔的父亲已成为北美闻名的语言学专家,经常应邀到各地演讲。贝尔少年时即有过演说锻炼,他的专业知识也日渐成熟。每次相随,他演讲起来并不比父亲逊色,很受听众欢迎。贝尔父子的名声很快就传遍大西洋西岸。后来,父子俩在波士顿开办一所聋哑学校,教习聋哑人克服语障,并研究试验助听器械。

俗话说,根深叶茂。贝尔自幼对人类的通信交往就有浓厚的兴趣,后又进行多年专门研究,在声学知识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时试图发明电话的人很多,后来惟独贝尔获得成功,这不是偶然的,是他多年知识储备的必然结果。

当时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已广泛应用,成为一种新兴的通信工具。不过电报只能传递电码,局限性大。能不能发展一步,用电直接传递人的语音呢?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发明家、科学家的冥思苦想。但人们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都未成功,这是因为直接传递语音难度要大得多。

人的语音是声波的振动,它如何从导线上传送呢?几年来,贝尔也被这个奇妙的问题深深地激动着。声学本是他的专业,他家从祖辈起,就把人类语音传递当作己任。对贝尔来说,发明电话,不只是美好的理想,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他终于挑起了这副担子。

伟大的设想

贝尔最后定居美国。贝尔想:“既然电流可使音叉振动,为什么人的声音或音叉的振动,不能使电流获得相应音波而来传递声音呢?”

有一天,一次偶然的实验启发了他。

贝尔正研究一种为耳聋者用的“可视语言。”按他的设想,是在纸上复制人语声波的振动,以使耳聋者能从波形曲线看出“话”来。由于曲线识别并不容易,这个设计最终没有实现。

但贝尔在实验时,却意外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电流导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发送莫尔斯电码的“嘀、嗒”声一样。

这个细节一般人是不会留意的,贝尔却是有心人。他重复几次,结果都一样。贝尔茅塞顿开,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中出现:“在讲话时如果我能使电流强度的变化模拟声波的变化,那么用电传送语音不就能实现了吗?”这个思想后来成了贝尔设计电话的理论基础。贝尔的发现看起来是偶然的巧遇,其实是长期酝酿的结果。

贝尔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位电学界人士,他很有信心地说:“我相信这是可以办到的,我一定要找出办法来!”可是听者却不以为然,有的一笑置之,有的耸耸肩膀。一位颇具资格,但看上去十分自负的先生告诉他:“产生此种设想,实在是缺乏电学常识。只要读两本普通的《电学入门》,导线传递音波的狂想自会消失。”

贝尔碰了钉子,并未泄气。他决定去求教约瑟夫·亨利——当时的一位大物理学家。于是,贝尔动身前往华盛顿。

亨利是电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曾经同法拉第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事实上,他的发现比法拉第还要早些,只是没有第一个发表罢了。他还发明了摆动式电动机、继电器,莫尔斯的电报机就是根据他提出的原理发明的。亨利为人谦逊,不重名利。他一生中有很多发明,却不愿申请专利,许多本来应该由他享有的荣誉他都让给别人了。在相当长时间,欧洲和美国人都不太了解他。后来人们才发现他的伟大不在法拉第之下。为了纪念他的卓越贡献,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电学家会议上,决定在实用单位制中,用他的名字“亨利”作为电感单位。亨利晚年担任美国史密森学会首任会长,威望很高。贝尔拜望他的时候,他已经73岁了。

那是1873年3月的一天午后,天下着微雨。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黑风衣的高个子青年来到亨利的寓所,他就是刚下火车的贝尔。老科学家此时正在午睡,贝尔不愿打扰他,就站在细雨中静静地等候。两小时后,老人醒来时,贝尔的风衣已经湿透了。这位科学界的老前辈从未见过贝尔,但对贝尔一家及其成功的聋哑教学方法是久有所闻的。老人很客气地接待了年轻的来访者。

贝尔陈述了他的发现,并详细解释了用电传送语音的设想,他的两眼因兴奋而闪闪发光。约瑟夫·亨利很快被年轻人的热忱所感动。贝尔讲完后,怀着微微紧张的心情问道:“先生,您看我该怎么办?是发表我的设想,让别人去做,还是我自己应该努力去实现呢?”

“您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设想,贝尔,”亨利慈爱地答道,“干吧。”

“可是,先生,有许多制作方面的困难,而且我不懂电学。”

“掌握它!”这位大科学家斩钉截铁地说。

这句话对青年发明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年后贝尔写道:“没有这三个令人鼓舞的大字,我是决计发明不了电话的。”对约瑟夫·亨利的鼓励,贝尔是终生难忘的。

贝尔所说的确是肺腑之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像一场接力跑。科技史上曾有许多像亨利这样胸怀大略的老将,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法拉第得益于戴维,刻卜勒接受了第谷的珍贵天文学遗产,达尔文获得其师亨斯罗的指导,都是科学上老一辈大师关怀新秀的佳例。

梦想成真

贝尔回到波士顿,悉心学起电学来,把他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在电的研究上了。贝尔这时刚26岁,精力旺盛,经过刻苦用功,再加上搞聋哑教学实验接触过电磁器械,所以没过多久,学习就过关了。

1873年初夏,贝尔辞去波士顿大学声学教授的职务,正式搞起实验来。他试图将电学和声学熔铸于一炉(后来的电声理论即由此发端),万事皆备,尚需一名得力助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贝尔遇到一个年轻的电工技师,两人一见如故,那位技师名叫沃特森,只有18岁。他对贝尔的理想坚信不疑,表示一定尽全力相助。沃特森后来履行诺言,始终不渝,成为贝尔终身战友。

贝尔在近郊公寓的宿舍成了他们的实验室,同时这间灰尘满地、拥挤闷热的小屋,兼作两人的卧室。两位发明家埋头其中,一边研究电声转换原理,一边设计实用的机械。贝尔一有一种新的构思,沃特森立即从事制造。贝尔研制的电话是史无前例的东西,没有任何实物可凭,只能反复尝试,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有时贝尔在半夜偶有所得,立即翻身起来画图,沃特森马上照图施工。

日复一日,两年过去了。究竟他们试过多少方案,有过多少失败,已无从统计,最后才制成两台粗糙的样机。贝尔的设计是这样的:在一个圆筒底部铺一张薄膜,膜中央垂直连接一炭杆,插入硫酸液里,人讲话时薄膜振动,杆与硫酸接触处的电阻发生变化,电流随之有强有弱,接收处利用电磁原理,再将电讯号复原为声音。这就实现了用电传递声波的实验。

为了验证机器的效果,他们把导线从住处架到公寓的另一端。试验开始,贝尔和沃特森对着自己的装置大声疾呼,可是,各自听到的声音不是穿壁而来,就是越顶而过,机器像聋哑人一样毫无反应。他们一连试了好几天,好心的邻居们默默地忍受着他们毫无结果的大喊大叫。直到发明家嗓子都喊哑了,通话还是没有成功。

两位朋友沮丧已极。两年来,他们牺牲了所有的休息和娱乐,耗尽心血,造出来的电话竟是不争气的“哑巴”!

为什么会失败呢?贝尔苦苦思索着。是设计不对么?制作有误么?用电传递语音本身果真不可能吗?

夜幕降临了,望着满天的星斗,贝尔眼前浮现出亨利亲切的面容。他仿佛又听到老科学家坚定的声音:“贝尔,你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设想!干吧!”

正在贝尔锁眉沉思时,忽听到沃特森的背将串联在电话线路中的电池碰到了地上的声音,他的心头猛地一震:“是不是由于电路中的电流太弱,负载太小而导致电话成为哑巴呢?”贝尔将这一新的想法一讲,沃特森顾不得准备晚饭,便又迅速投入到新的实验准备中去了。

为了得到更大的电流,他们花了两天的时间制作了一种新的“送话器”代替了原来的装置。

但经过试验,效果仍不理想,在“受话器”一边只有微弱的“口兹口兹”声,不知是声音微弱难辨,还是线路本身存在的干扰声。

又是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贝尔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先生,您听!”沃特森在背后呼唤着,贝尔转过头,困惑地望着助手。沃特森用手指着窗外,神色惊喜地重复道:“先生,您听!”

窗外,隐隐传来一阵“吉他”的曲调,那叮叮咚咚的音响,像山泉般在夜空里荡漾。贝尔侧耳凝神,听着,听着,豁然醒悟。他跳起来朝青年技师猛击一拳:“有啦!有啦!沃特森,你真行呀!”

原来,他们的送、受话器灵敏度太低,所以声音微弱,难以辨别,吉他的共鸣启发了聪明的年轻人。贝尔马上设计了一个助音箱的草图。他们急盼成功,一时找不到材料,就把床板拆了下来。两人一齐动手,连夜赶制。待木箱做好,发明家一连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到第三天傍晚,终于改装竣工。当时正值夏令,天气炎热,贝尔和沃特森浑身汗水淋淋,脸上却显露着兴奋之色。两人心里都感觉到:成败在此一举!

他们架好了导线。贝尔在实验室里,将门紧闭,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端,把受话器紧贴耳际。准备就绪,贝尔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听见了吗?沃特森。”

沃特森屏声静息地听着,受话器里的声音开始细如游丝,旋即清晰嘹亮。沃特森喜不自禁,急呼贝尔的名字:“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这时,两人欣喜若狂,互相大喊起来。

同类推荐
  • 别跟学习过不去

    别跟学习过不去

    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怎样才能学好?这是困扰当今2.2亿中国青少年的三大问题,也是富有爱心的家长和教师日夜思考的三大问题。难道注定要这样永无休止地问下去?现在,一位教育灵魂的追寻者带着他多年研究、演讲和交流的成果来了。作为方法动力学研究第一人,在这本方法动力学的开山之作中,不仅解答了这三大难题,还提出了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10 种基本素质及修炼方法,25种即读即用的思维方法,以及由此走向成功的6个步骤,更有作者精心收集的、与全书内容融为一体的几十个生动的故事。青少年读者将在本书的阅读中优化思想、改善习惯、提升信心、引爆潜能,快速成为自觉地经营学习和管理人生的高手。
  • 纳尼亚传奇:黎明踏浪号

    纳尼亚传奇:黎明踏浪号

    彼得四兄妹中只有埃德蒙和露西回到了纳尼亚,和他们一起的还有表弟尤斯塔斯。埃德蒙和露西假期寄宿在尤斯塔斯家中,一天,卧室里的一幅绘有帆船的画忽然将三人拉进了画中。他们在船上遇到了凯斯宾国王,也就是当年的凯斯宾王子。凯斯宾国王正出航寻找被米拉兹驱逐的勋爵们,并希望航行到世界东方的尽头找到狮王阿斯兰的国度。
  •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玩出来的智慧:全脑开发婴幼儿潜能的400个益智游戏

    玩出来的智慧:全脑开发婴幼儿潜能的400个益智游戏

    玩出来的智慧(全脑开发婴幼儿潜能的400个益智游戏)》中的游戏按月龄进行编排,父母可以根据宝宝所处年龄进行选择,并且可以对同一种游戏进行多种变化和孩子延伸,让宝宝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 兽王·战兽隼狼

    兽王·战兽隼狼

    沙祖为了在谈判桌上获得胜利,手段百出,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军队的频频失利令他决定孤注一掷,密谋将东西联邦政府的谈判组成员杀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东西联邦政府群龙无首,很有可能就此被沙祖扳回局面。一时间,沙祖身边集中了苏尔、黑鹰王纳特和独孤霸三大超一流高手,并由加利亚城城主金铎率众强者围杀东西联邦政府的护卫队和保镖队。千钧一发之际,兰虎挺身而出,与隼狼合体……
热门推荐
  • 陈夜冰封光芒犹存

    陈夜冰封光芒犹存

    太阳说:我很冷。月亮无法理解,悲愁着脸。爱太阳的渺小的水星说:是不是我靠的太近,给你降温了?沉默的木星说:是我的皮肤太粗糙,不知冷暖了?烦躁的火星埋怨太阳不知足。默不言语的土星看着一切不做评价。跟风的金星说:我都冻透了。被人类伤害的地球说:太阳不缺热量,所以不会感到冷;可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众人付出,虽然他在燃烧,但心早就凉了,怎能不冷?
  • 精灵至上主义

    精灵至上主义

    天降祥瑞,灵气复苏,万物开启灵性,觉醒神奇能力,从此迎来了精灵至上的时代。多年以后,一个名为苏离的少年,得到天赐精灵大师系统,从清风镇走出,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面码:“苏离哥哥,还记得幽夜森林的面码吗?”南小鸟:“如果奇迹有颜色的话,那一定是苏离色!”圣人惠:“所以加油啊,苏离君!把我变成所有人都羡慕的幸福女主角哦!”坂本大佬:“就算丢掉节操,我也有不能舍弃的东西,那就是和苏离的友谊!”鹰眼米霍克:“我会在最强的位置上,一直等你,超越伊裴尔塔尔,超越我吧,苏离!”好色仙人自来也:“虽然苏离的训练家道路还很欠火候,但那永不放弃的坚强毅力,却是和我如出一辙啊!”
  • 碧云(全集)

    碧云(全集)

    她是天地五行精华所炼的异界魂魄,也是渡仙桥上的下等灵根。他是两界大战中遁隐的一缕分魂,六百年孤独成长,有了肉身后,莫名地多了一个妹妹。一声“哥哥”,一生纠葛。三重天内,苌帝花时隔五百年重新绽放,千年无主的离恨天终于有了新任魔主。定魂珠中,被人夺舍的生魂蓄力潜伏,与她七载相依相靠,是恩情还是利用?庄周梦蝶,不知蝶化作人,还是人化作蝶。公子、妖王、魔主,谁真谁假,孰正孰邪?而眼前的哥哥,你是你自己,还是五百年前的他?四季石,半魂躯,天外人,倾城色。
  • 卷帘战(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卷帘战(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卷帘战》为“怀旧童书馆·红色童年”系列之一种,此书由原来的《卷帘战》和《炮楼跳舞》两小书组成。《卷帘战》以书中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书名,也做了新版的(两小书组合版)书名。《卷帘战》一书分为三个部分“不放一枪的胜利”、“地雷的‘秘密’”、“巧妙战术”,是著名作家康濯为建国初的小朋友们写的一本书,生动描绘了建国前(20世纪40年代)河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和民兵连打日本、除伪军时采取游击战、地雷战等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战术。
  • 狐狸王妃别跑

    狐狸王妃别跑

    我是一个杀手却穿越成一只狐狸。他冷漠无情却独宠一只狐狸。场景一。"王爷,王妃不见了。″他跑到卧室看到一只雪白的狐狸。:说不要找了
  • 大神,放开人头让我来

    大神,放开人头让我来

    作为一个网瘾少女,温故几乎一天都离不开游戏,更何况最近火出半边天的王者荣耀了。在一次打匹配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特别骚的李白,在李白抢了她第n个蓝buff之后,她终于忍不住了。“李白这把完了来solo。”之后,每次上号,都会收到开黑邀请,在经过多次的开黑之后……
  • 牧灵传说

    牧灵传说

    当我亲身经历过一切,天真的以为能够和男神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没想到噩梦才刚刚来临。
  • 自由谈文学

    自由谈文学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难得潇洒》、《“好汉奸”论》、《文人风骨》、《街上流行》、《文人的怪》、《话说王伦》等三十余篇文学评论。
  • 山海修仙行

    山海修仙行

    洪荒之战,天道崩塌,虞韶再次醒来时,已是在这完全陌生的修真异界。
  • 做事先做人

    做事先做人

    你不是希望你的工作有效果吗?你不是希望你所付出的努力能取得成功吗?可是你为成功的机会做好了准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