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血未干”形容立盟未久,随即毁约。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春秋时期的郑国,国小力弱,经常受到晋国和楚国的威胁。晋国和楚国是当时的强国,都想凭借武力攻占郑国。有一年,晋国联合鲁国、齐国、宋国、卫国、曹国、韩国、杞国,进攻郑国。
郑国抵挡不住晋军,就派人同晋军将领讲和。但是晋军的将领不愿意讲和。他说:“现在讲和不行,我们要先把郑国控制起来,等候楚国来救援,等打败了楚军,郑国没有了依靠,彻底降服我们时,才能允许郑国求和!”
晋军另一将领知武子却说:“我看还是先与郑国讲和为好。我们可以答应郑国,先撤回军队。这样可以引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等楚军打得疲累的时候,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击退楚军。这是君子用智,小人用力的良策,总比和他们硬拼好。”
跟随晋军的各个诸侯国的军队,原本就不愿意打仗,便拥护知武子的主张,都同意和郑国讲和。于是双方决定在戏地结盟。
在结盟的仪式上,晋军方面的代表宣读盟书说:“从今以后,郑国如果对晋国不唯命是从,就会像盟书上所写的那样,遭到老天惩罚!”
郑国的卿士公子騑立刻接着说:“我们郑国夹在你们晋、楚国两大国之间,是上天降给我们的灾祸!从今以后,如果大国不友好地对待郑国,攻打我们,让郑国的百姓受苦受难,那就像盟书上所写的那样,要遭到老天的惩罚。
如果郑国不服从礼仪,也像盟书上写的一样!”
郑国与晋国结了盟,晋军退回国去,郑国暂时平安无事了。可是没过多久,楚国派兵来郑国问罪。
郑国的大夫们,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求和。公子騑说:“还是求和吧,没有别的办法啦!”
子孔和子騑担心地说:“我们刚刚与晋国结盟,每人歃血时的口血还没有干就违背它,这样行吗?”
公子騑说:“怎么不行?与晋国结盟时我说的是‘服从大国’,现在楚军来到,晋国不来救援,楚国也是大国,我们可以与他们结盟。况且那次结盟是晋国逼迫的,不是诚信的,可以违背它!”
于是,郑国派人与楚同讲和,并且结了盟。
楚军就离开郑国,撤回去了。
枯鱼过河
“枯鱼过河”比喻古代被鱼肉的劳动人民,在危难中相互帮助的深厚情谊。
此典出自《古乐府·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这段话意思是说:
离水的鱼啊,望着河水哭泣,
如今后悔啊,哪里还来得及;
捎信寄语啊,水中的鲂和鱼则:
牢记教训啊,出入不可大意!
两人一心
“两人一心”说明团结谋事,事必成;共同创业,业必竟。
此典出自《燕书》:“越人甲父史与公石师交,甲父史能计而弗决,公石师善决而计疏,各合其长,事无留行,人两而一心也。”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交情深厚。甲父史善于谋划却优柔寡断,公石师善于决断但用计粗疏。两人把各自的长处合起来,做任何事都会成功的。人是两个,心却是一个。后来,因为言语冲撞互相争吵,两人分手,自理政事便常遭失败。
密须奋哭着劝谏二人说:“你们没听说大海里有一种动物叫水母吗?水母没有眼睛,依靠虾子帮它走路,虾子也依赖水母吃食活下去,双方不能失掉其中任何一方!水母的事情暂且不说了,你们还曾听说过琐这种动物吗?它们肚子里藏着螃蟹,饥饿了,螃蟹就爬出去寻找食物,回来后琐就饱了,否则就要饿死,螃蟹也需要一个自己的巢窝,这也是双方不能失掉一方呀!琐的事姑且放在一边,你们没听说过夏屋山的鼠吧?它与邛邛岠虚靠近生活,为邛邛岠虚吸取甘草,一碰到灾难,邛邛岠虚就把鼠背起来逃跑,这也是两方不能失掉任何一方呀!鼠的事情暂且不提,你们没听说过西方有一种共命鸟吗?一个身子两个头,性情多忌,饥饿了两个头就互相啄咬,等到一方打盹了,另一方就衔来毒草杀害对方,及至毒草咽下喉咙,两个头就都死了,这也是双方不能失掉一方呀!以上这些都是山虫海物罢了,不足为怪。
在人类中也有同样的事情,北方有一种肩膀并生的人,轮流着吃饭又轮流着望路,失去任何一方就会立刻死去,这也是双方不能失去任何一方呀!现在,你们二人的事情很像上面所的说这些例子,你们和他们的区别,只不过是形体不同,而事情的实质却是完全相同呀!你们为什么要分手呢?”
两个人听了互相看望着说:“假使没有密须奋这一番话,我们将会越来越倒霉了!”于是,两人和好如初。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比喻与人相处很融洽或环境对自己很适合;也比喻得到很需要的、不可缺乏的助手。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孔明,就像对待师长一样对待孔明,十分尊敬他。两人感情深厚,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心里不服,对刘备说:“孔明年幼,有什么才学?兄长太厚待他了!”刘备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一天,有人送牦牛尾来,刘备亲自结在帽子上。孔明进来看见了,很严肃地对他说:“您不再有远大的志向,只能做做这种事吗?”刘备连忙把帽子丢在地上说:“我只是借它来消除我的忧虑。”孔明说:“您自己认为与曹操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我不如他。”孔明说:“您只有几千兵马,万一曹兵来到,用什么去迎击他呢?”刘备说:“我正在为此事忧虑,还没有想出一条好计策。”孔明说:“抓紧时间招募民兵,我亲自训练他们,可以待敌而战。”
不久,曹操命夏侯憞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张飞听到消息,对关羽说:“现在就让孔明去迎敌吧。”这时,刘备正好来召二人。刘备问他们:“夏侯憞引兵到来,如何迎敌?”张飞说:“哥哥怎么不让‘水’去?”刘备说:“智谋要靠孔明,争斗必须靠二位兄弟,怎么可以推诿?”刘备授孔明以剑印,让他发令。孔明一一调派完毕。关羽问:“我们都去迎敌,不知道军师在做些什么?”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张飞一听,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坐在家里,好不自在!”刘备见此情形,说:“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张飞冷笑而去。众将领也不明白孔明的韬略,虽然遵命,但都满怀疑虑。结果博望坡一战,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孔明收军,关羽、张飞都称赞说:“孔明真是一位英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比喻真正的友谊或情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此典出自元代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浙江淳安县锦沙村徐家三兄弟,老三徐哲早亡,留下妻颜氏和二男三女。老大徐言和老二徐召商量说:“你我各只有一子女,老三倒有五个,将来男婚女嫁,分起家产来,你我岂不吃亏?不如即今三股分家为是。”他两人欺负颜氏是个寡妇,私下将田产搭配停当,只拣不好的留给侄子,牛马归了自己,却把老仆阿寄夫妻当做牛马分给颜氏。那颜氏拗不过,只是啼哭。
亲友明知分得不公,哪个肯出头说话?却说阿寄已五十多岁,心想:“原来拨我在三房,一定是以为我没用了。我偏要争口气,帮这孤儿寡母做个事业起来。”便和颜氏商量道:“老奴年纪虽大,路还走得,苦也受得,那经商道业也都明白,三娘急急收拾些本钱,待老奴去做生意,营运数年,怕不挣起个事业?”颜氏依言,变卖得十二两银子,交给阿寄去了。
阿寄从淳安乡里收购些生漆,由船运至苏州,正遇缺漆,不到三日卖个干净,足足赚个对本对利。返程又籴六十担籼米,运至杭州,又赚了十多两银子,如此数次往返,已赚得六七倍利息,再去收漆,已是大客人了。本大利大,一年有余,长有两千余金。于是将银两裹好,晏行早歇,不到一日,回到家中,颜氏见着许多银两,喜出望外。徐言兄弟听说阿寄归了,特来打听,待见颜氏竟用一千五百两银子购下良田千亩,庄房一栋,吓得伸出了舌头,半日也缩不回去。
正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颜氏得阿寄忠心经营,十年之后,家私巨万,便将家产分出一股与阿寄的儿子,两家子弟叔侄相称。
绿衣使者
“绿衣使者”指信使。后人也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此典出自《开元天宝遗事·鹤鹅告事》:“长安城中有豪民杨崇义者……忽一日醉归,寝于室中,刘氏与李同谋而害之……后来县官等再诣崇义家检校,其架上鹦鹉……曰:“杀家主者,刘氏、李也。”官吏等遂执缚刘氏,及捕李下狱……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有个富豪,名叫杨崇义。他养了一只红嘴绿羽的鹦鹉。
这只鹦鹉聪明伶俐,还能够学人讲话,很受主人宠爱。
杨祟义喜欢喝酒、交游。他经常在外观花赏月,饮酒作乐,有时十天半月也不回家一次。
有一次,杨崇义将近一个月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刘氏吩咐家人四处寻找。一连几天都没有找到。刘氏便请人写了状子,告到万年县府。
万年县令接到状子后,立即派出衙役,传讯所有与杨祟义有过交往的人,前后涉及一百多人,却一点线索也没有得到。
因为找不到线索,万年县令决定亲自到杨家勘查。县令来到杨府,见刘氏貌美年轻,虽然身着素服,但脸上却薄施胭脂,散发浓香,心中不免产生疑团。县令劝慰刘氏几句,便让她回屋休息。自己带领几名随从,由杨家老仆杨安引路,顺着一条长廊,朝后花园走去。当他们走到长廊西头一间堂屋跟前时,突然听到一阵高叫:“杀死我主人的是刘氏和李(yǎn)!”县令吃了一惊,四处察看,却不见一个人影。他正在疑惑,忽见杨安用手向上一指,说:“老爷,是我家鹦鹉在说话!”县令便问杨安:“李是谁?和你家主有什么关系?”杨安回答说:“他是邻居家的一个青年男子,与家主没有什么交往。”县令又问:“你家后花园有没有门?”杨安说:“紧靠李家有个便门,钥匙由刘氏保管,但并没有人由此出入。”
如此来,县令完全明白了。他立即下令逮捕李和刘氏到县衙归案。经过审讯,两人终于供认了合谋杀害杨祟义的罪行。
原来,李是个花花公子,他趁杨祟义久出不归,深夜潜入杨家,与刘氏勾搭成奸。一天,杨祟义喝得酩酊大醉回家,早已暗藏在屋内的李趁机用绳子把他勒死。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和刘氏就把杨崇义的尸体偷偷抬到后花园里,埋在一口枯井中。他们自以为他们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他们拖着尸体经过长廊时,正好被那只机灵的鹦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导致案情败露。
鹦鹉破案的奇闻轰动了长安城,并且很快就传到唐玄宗耳里。他觉得很惊奇,便命人把鹦鹉传进宫中,还封它为“绿衣使者”。有个名士张说(yuè)专门为此写了一篇《绿衣使者传》。从此,“绿衣使者”就成了鹦鹉的代称。
莫逆之交
“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从前,有四个怪人,主张万事万物应顺应自然,认为天地间“无”是最崇高的。有一天,这四个怪人子祀、子与、子犁和子来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无”的崇高和伟大。最后,四人取得到了相同的看法“无”就像人的头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时,四人都非常高兴,认为他们心心相通,友谊将天长地久。
过了一段时间,子与生病了,子祀去探望。子与出门迎接时,弯着腰,低着头,高耸起两肩,背上长了五个大脓疮。由于过分地弯着腰,脸只好紧贴着小肚子,但他却坦然地牵着子祀的手,一块走到井边,从井里照见了自己的形象后,他回头对子祀说:“上天真是伟大啊,使我成为这样的人!”
子祀见子与闲适平静,就随口问道:
“你对你的病一点也不担忧吗?”子与说:“干嘛要忧虑呢?人的生死本来是上天安排好了的,我只要顺应自然就行了。”
不久,子来也害了病,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神情非常痛苦,眼看就要死去。子犁来看子来,看到子来的妻子悲伤地痛哭。子犁大声地喝开子来的妻子,坐在床边和子来说道:“唉,你的妻子真不懂事!伟大的造物主正在使你变化,怎么能随便惊动你呢?”
子来感激地说:“如果一个铁匠正在打铁时,火炉中的一块铁突然跳了起来,那铁匠一定认为是不祥之兆。天地是一个大熔炉,阴阳是一个伟大的铁匠。我现在正在被天地铸造着,怎么会痛苦呢?”
子犁紧紧握着子来的手,说:“我们真是知心朋友!”
南楼理咏
“南楼理咏”的意思是,在南楼上温习吟咏。人们用它指文人集会或用以表现月夜景致。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
庾亮(公元289~340年),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曾任中书令,执掌朝政。
陶侃死,庾亮代镇武昌。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文康。
庾亮镇守武昌,时值秋夜气佳景清,他邀请属吏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温习吟咏。音调正强劲有力的时候,楼前的小道上传来响亮的木屐声,人们料定,是庾亮来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庾亮带领十来个随从走来,诸位才子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请再留一会儿,我对这里的兴趣很浓呢!”于是,他坐在床上,与大家一起吟咏、笑谈,气氛非常融洽快乐。
轻诺寡信
“轻诺寡信”比喻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很少守信。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主张。
老子说:有道者的作为,若无所作为。
他办事情,若无事可办。他玩味问题,若无问题可玩味。他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事看成多事,用恩德报答仇恨。他考虑难事是在这件事还是简单的时候;处理大事是在这件事还是细小的时候。这是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简单开始;天下的大事一定是由细小开始。所以圣人永远不处理大事(因大事已化小,无大事可处理了),所以能成就大事。人们轻易应允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把事情看得容易也一定多招致困难。圣人可以看出一切事情的难处,所以永远没有(能克服)困难。
卿言复佳
“卿言复佳”指韬光养晦,避祸安身;也可用它指一味附和他人的意见,自己不表示任何见解。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司马徽别传》:“如君所言,亦复佳。”
司马徽,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人,字德操,善于知人,人称水镜。刘备曾向司马徽寻访人才,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