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A区建设银行需要保护的财产为2万元,B区首饰店的财产价值为1万元。若警察在A区巡逻,而小偷也恰巧选择去了该地,就会被警察当场抓住,该区建设银行的2万元财产就不会损失;若警察在A区巡逻,而小偷却选择去了B区,因没有警察的保护,则小偷偷盗成功,B区首饰店的1万元财产将分文不剩,全落进小偷的腰包。
在这种情况下,警察要怎么巡逻才能使效果最好呢?
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只能选取一个唯一的确定的策略,那很明显的做法是,警察在A区巡逻,可以保住该区建设银行的2万元财产不被偷窃。而小偷去B区,偷窃一定成功,B区首饰店的1万元财产尽归小偷所有。也就是说警察的收益是2万元,而小偷的收益是1万元。
但是这种做法是警察的最佳策略吗?存不存在一种更好的策略或是说能对这种策略进行改进呢?
若警察在A区或B区巡逻,而小偷也正好选择去A区或B区,则小偷无法实施偷盗,此时警察的得益为3(保住A区建设银行和B区首饰店共3万元财产),小偷的得益为0(没有收益),记作(3,0)。
若警察在A区巡逻,而小偷去B区偷盗,此时,警察的得益为2(保住A区建设银行2万元财产),小偷的得益为1(成功偷盗B区首饰店1万元财产),记作(2,1)。
若警察在B区巡逻,而小偷去A区偷盗,此时,警察的得益为1(保住B区首饰店1万元财产),小偷的得益为2(成功偷盗A区建设银行2万元财产),记作(1,2)。
警察与小偷之间的支付可写成如下的支付矩阵:
警察与小偷博弈小偷
盗窃A区盗窃B区
警察巡逻A区3,02,1
巡逻B区1,23,0
由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博弈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点,而有混合策略均衡点。在混合策略均衡点下,双方的策略选择是其最优策略选择。
此时,对于警察的一个最佳选择是,警察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去A区巡逻还是去B区巡逻。因为A区建设银行的财产价值是B区首饰店的两倍,所以用两个签(比如1、2)代表去A区巡逻,一个签(比如3)代表去B区巡逻。如果抽到1、2号签,就去A区巡逻;若抽到3号签,就去B区巡逻。这样警察就有2/3的几率去A区巡逻,1/3的几率去B区巡逻,其几率的大小与巡逻地的财产价值成正比。
而小偷的最优选择也是以同样抽签的办法决定去A区行窃还是去B区偷盗,只是与警察相反的是,小偷抽到1、2号签去B区行窃,抽到3号签去A区行窃,那么,小偷就有1/3的几率去A区偷盗,2/3的几率去B区偷盗。
上面所说的警察与小偷所采取的策略便是混合策略。
按上述混合策略,警察的总期望收益是7/3万元,与得2万元收益的只巡逻A区的策略相比,明显得到了改进。
原因如下:
当警察去A区巡逻时,小偷有1/3的几率去A区偷盗,2/3的几率去B区偷盗,此时,警察巡逻A区的期望收益为7/3(1/3×3+2/3×2=7/3)万元。当警察去B区巡逻时,小偷同样有1/3的几率去A区偷盗,2/3的几率去B区偷盗,此时,警察巡逻B区的期望收益为7/3(1/3×1+2/3×3=7/3)万元。警察的总期望收益为7/3(2/3×7/3+1/3×7/3=7/3)万元。
同理,我们也可得小偷采取混合策略的总期望收益是2/3万元,比得1万元收益的只偷盗B区的策略(前提是警察只巡逻A区)要好。
当博弈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时,对于博弈双方的任何一方而言,此时只有混合策略均衡,而不可能有纯策略的占优策略。
提高薪酬,触发一段潜能传奇
纳什均衡揭示的普遍意义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一些常见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下面我们将从纳什均衡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企业对员工的薪酬策略。
对博弈的任何一次理性讨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的,这次也不例外,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纳什均衡下的企业对员工的薪酬策略的假设条件如下: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始终会把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作为支出成本来对待;——博弈的参与者是同行业或同地区的几家实力相当的企业;——核心员工普遍觉得所在企业的薪酬水平偏低,有转行或另觅其他城市的倾向。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在纳什均衡理论的指导下,应如何采取有效的薪酬策略呢?
总的来说,企业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或提高薪酬水平,留住人才;或保持薪酬不变,任人才流失。
因为核心员工觉得企业的薪酬偏低,有离开公司的打算,所以就企业而言,只要我企业提高薪酬水平,那么不但企业现在的核心员工可以留住,还可吸引其他企业的优秀员工纷纷选择加入我企业,这就使得其他企业会面临人才危机,而我企业则人才济济,发展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光明。
如果我企业对员工的薪酬不变,而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提高,那么我企业的核心员工将会跳槽,致使自己陷入人才危机,可能还会使得生产无法正常维持下去。而其他企业由于我企业核心员工的加入,将会如虎添翼。但是,如果我企业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联手,一起提高薪酬水平,同样可以留住现有人才,还可以把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的人才挖过来,但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收获”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的优秀员工的代价是要付出高额的薪酬成本的。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所有企业都会选择保持对员工的薪酬水平不变。因为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对员工的薪酬水平不变就意味着企业的薪酬成本不会增加,自己企业的核心人才只能选择放弃本行业或本地区,而转行或另觅其他城市,显然要比人才都跳到同行业或同地区的其他企业要好。
这种策略很明显是一种损人(损害员工的利益)利己(增加自己企业的利润)的策略。这将使得原本对所有企业都有利的策略(提升员工的薪酬水平)和结局(留住且吸引更多人才)就不会出现。企业都选择的这种对员工的薪酬保持不变的策略以及因此而招致的优秀人才流向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的结局被称为企业薪酬的纳什均衡。
企业对员工薪酬的这种纳什均衡现象在各类型的很多企业中相当普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相对的改善:
——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转变先前那种把对员工的薪酬视作企业成本的陈旧意识,将员工的薪酬视为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一种长期投资,从人力资本方面达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共创人才市场的双赢。虽说商场如战场,可是适当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更充分地分享人才市场这块大蛋糕。而现实情况是不仅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薪酬是保密的,同行业或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薪酬更是被视为企业机密。
从上述的“纳什均衡”我们可以看到,核心员工都跳到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的结局并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所以企业间就存在着寻找更佳选择的激励。而竞争企业之间完全可以“串通”达成合作,相约提高一定的薪酬标准以留住优秀人才,使其潜能充分发挥,为企业再创效益。
给见义不为的看客们
纳什均衡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了挑战: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的,但最终全社会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纳什均衡理论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但结果却是损人不利己,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囚徒困境如此,快餐店定位也是如此,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顽猴博弈亦是如此。
实验人员把一群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主人每天都要打开笼子抓一只猴子,然后当着其他猴子的面把这只猴子杀掉。条件反射使这群猴子达成一个共识:不要被主人抓走,因为抓走就会被杀掉。所以每次当主人靠进笼子要抓猴子时,猴子们都极度紧张,畏缩在一起面面相觑,不敢有任何举动,生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选走杀掉。
当主人把目光定格在其中一只猴子的身上时,其他猴子马上远离这只猴子,统统畏缩在笼子的另一边,希望主人赶快下定决心把它抓走。当主人把这只猴子抓走时,没有被选中的猴子就非常高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而无动于衷,于是这只猴子被杀掉了。可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逐步进行的,日复一日,最终所有猴子都被主人宰杀了。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群猴子在意识到被抓去就是去送死那一刻起就群起反抗,当主人抓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都集体上去抓挠主人,主人迫于它们集体的压力,或许会高抬贵手,放它们一马。
但每只猴子都不知道其余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样进行反抗,假如自己单独反抗而其他猴子按坐不动,就有被主人注意而被选中宰杀的危险,于是在猴子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某只猴子被抓走,其他猴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纳什均衡。因此它们都不愿意起头反抗,而最终结果是都没有摆脱全体被宰杀的悲剧命运。
不要以为只有猴群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人类在这方面的教训更是惨痛。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留下的一段铭文,可以说是对人类所形成的这种自私的纳什均衡的绝妙注解,铭文如下: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又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能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可见“沉默是金,开口是银”并非是人类永恒智慧的人生箴言,它也可能是自私狭隘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默?言语?福兮?祸兮?这就是上面那段铭文留给我们的思考问题。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喜欢保持沉默,并对在公共场合喋喋不休的人抱有戒心。但在有些时候,我们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必须开口。看到别人掉进不幸、苦难的陷阱里,不要侥幸自己没有落难,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充满陷阱的社会里,怎么能够保证自己、自己的家人及子孙不身陷其中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就算我们再健体强身,可环境充满毒素,我们又如何独善其身?
请谨记一句话: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