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9000000003

第3章

尽管包括阳平公苻融在内的群臣们极力反对,但苻坚还是决心伐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最早的文字记载于《晋阳秋》。原文是这样的:

(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豪雄着名,年二十四与琨同僻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

这段古文的大意是:祖逖和刘琨少有壮怀,立志为国尽力,半夜听到鸡叫,便起身操练武艺。此典故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祖逖是东晋南朝时期第一个举兵北伐,决意恢复中原的着名将领,曾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祖逖出生于公元265年,卒于321年,是今天的河北涞水人。24岁那年,他乔居阳平(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认识了一个叫刘琨的人,并一起被官府任命为司州主簿,就是掌管文书簿籍的小官。说到刘琨这个人呀,也非等闲之辈。我们今天常说的“枕戈待旦”一词,就出自刘琨之口。

祖逖和刘琨两人均胸怀壮志,意气相投。他们经常住在一起,作彻夜长谈,相互勉励。

他们深知,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必须做到文武双全、才华超群。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祖逖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十分重视习武。

有一天深夜,祖逖在梦中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他展望未来,浮想联翩,再也睡不着了。

于是,他叫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意思就是说,鸡叫正是对我们的提醒,为报效国家,应勤学苦练武艺。于是他俩便披衣下床,仗剑相对而舞。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闻鸡起舞”典故的起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时的勤习苦练,终于使祖逖成为一名精通兵法、善用韬略的将才。后人常以“闻鸡起舞”以作自勉。如谭嗣同在《和仙槎除夕感怀》诗中写道: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又如辛弃疾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中写道: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还有很多古今名人引用这个典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天的军营中也流行着一句话:“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说的就是要爱军习武,立志报国,与闻鸡起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流击楫

此典出自《晋书·祖逖传》:“祖逖统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这段文字说的是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属,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

“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着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城汤池

“金城汤池”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金属铸造的城廓,滚烫的护城河。形容城防坚固,极难攻克。

这个典故说的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打下陈县(今河南淮阳),派武臣为将军,带领三千士兵,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攻打河北各地。

武臣过黄河后,传檄文到各地,痛陈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河北地区的广大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痛杀贪官污吏。不久,便有数万人参加了这支农民起义军,武臣被拥为武信君。

义军占领了十多座城池后,仍有部分秦军在负隅顽抗。东郡范阳(今山东梁山县西北),是义军进攻的下一个目标。范阳令徐公胆寒心惊之余,下令日夜提防,加强守备。

当时范阳有个辩士叫蒯通,前去拜见徐公。还没等徐公发话,蒯通就没头没脑地说:“你快要死了,我来为你吊丧;但又祝贺你,你能见到我就能获生。”范阳令很不高兴,面带怒容问蒯通:“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蒯通一脸严肃地说:“你做了十几年范阳令,断人手足,杀人父子,积怨太深!过去老百姓害怕秦法,不敢杀你,而今天下大乱,秦法已废,百姓争着拿刀要挖你的心,剖你的腹,难道你还能逃脱不死吗?”

这一席话,击中了徐公的要害,他忙请教蒯通,怎样才能免去一死。蒯通说:

“现在武信君的大兵已临近范阳,年轻人都要杀你,迎接武信君。你赶快派我去见武将军,早日投降,方可转祸为福。”

徐公言听计从,立即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蒯通见了武信君后说:“将军不是要占领河北吗?你现在每得到一块土地,夺取一座城池,都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叫你不必苦战,就可以大功告成。”

一番话说得武信君心动起来,忙让蒯通快讲。蒯通说:“你知道吗?范阳令所以不肯投降,是因为怕像前十几座城池的守官那样被你杀掉。”蒯通进一步指出:“如果范阳令投降被杀,其他城池守将就会说,战是死,投降也是死,还不如据城死守。这样一来,就好像金城汤池一样难以攻下了。如果你能善待范阳令,其他城池的守将自然就会投降。”

武信君接受了这个建议,给范阳令送去了官印,还带了很多礼物相赠。其他城池的守将见此情景,纷纷仿效。于是武臣没伤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三十多座城池。后人往往用“金城汤池”、“固若金汤”、“金汤之固”、“金汤”、“汤池铁城”来形容防守之坚固。

兵贵神速

“兵贵神速”这个典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原文是这样的: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

那么,郭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这还得从袁绍说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出身名门望族的袁绍,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实力,在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后来被朝廷任命为冀州牧,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当时,袁绍辖区北面的辽东、辽西、右北平(今河北省东部广大地区)散居着少数民族乌丸的许多部落联盟,其中以辽西单于蹋顿的势力最强。袁绍用和亲政策加以笼络,使三郡乌丸成为自己的有力后盾。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的军队在官渡发生大战。曹操用计袭击袁军的粮道,把几千车粮草烧了个精光。袁绍被打得狼狈不堪,军心涣散,不久就发病吐血而死了。

袁绍共有三个儿子,小儿子袁尚最受宠爱,一直跟在袁绍的身边。袁绍死后,袁尚乘机自立为冀州牧。长子袁谭由于受排挤,和袁尚发生矛盾,两兄弟之间摩擦时有发生。

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讨伐袁谭、袁尚,准备统一北方地区。袁氏兄弟在曹操的进攻面前,曾经多次联合对敌,但是等到曹操大军一走,兄弟俩又自相残杀起来。

公元204年秋天,袁谭夺取了河北的安平、勃海、河间等郡,袁尚被迫投奔二哥袁熙。

曹操就乘机出兵,攻打袁谭。

公元205年,曹操大军攻陷渤海南皮,杀死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角、张南等人也起兵反叛袁氏兄弟,袁氏兄弟只好远走北方投奔乌丸的蹋顿。

蹋顿想到从前袁绍待自己不薄,决心支持和扶持袁氏兄弟。他经常派兵入塞,骚扰边境地区,使曹操深感忧虑。公元207年,曹操决定亲自率大军远征三郡乌丸,以彻底消除北方的边患。

由于曹操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很慢,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这时,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就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们应当把大量辎重留下来,派出轻兵兼程前进,深入敌境,才能出其不意地取得胜利。”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几千精兵日夜兼程北上。他们越过险峻的卢龙要塞,穿过五百多里的田间小道,直奔蹋顿的大本营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南)。曹操的军队在离开柳城一百多里的白狼山,同前来迎战的几万名乌丸骑兵展开了遭遇战。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曹操不慌不忙。他站在高处,看到敌军队形不整,就立即命令先锋张辽带领全军猛打猛冲过去。

曹军将士知道成败在此一举,因此无不斗志昂扬,以一当十,英勇杀敌。乌丸军在曹军凌厉的攻势下,被打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蹋顿和部下许多将领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袁氏兄弟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后来被公孙康所杀。郭嘉的“兵贵神速”,使袁氏家族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言过其实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说话夸张失实,不可相信,不可委以重任,一定要慎重。”这就是“言过其实”典故的由来。

马谡是三国时襄阳宜城人,与他的哥哥马良同在蜀中做官。马良被刘备任为侍中,马谡由于喜欢谈论军事,很受丞相诸葛亮的看重。但刘备对他并无好感。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孙权袭取荆州、杀死关羽的大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率大军伐吴。吴将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大破刘备,马良也死在乱军之中。刘备遭此失败,忧郁成疾,临终前召诸葛亮嘱咐后事。当时,马谡经诸葛亮推荐,做了成都令,得知刘备病危,也赶到白帝城。

马谡在场,刘备没说什么。等到只剩诸葛亮一人时,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丞相您要留意呀!”诸葛亮虽然当面点头称是,可心里有不同的看法。

刘备死后,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伐魏。他屯兵汉中,西出祁山,第二年接连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明帝曹睿发兵五万,派右将军张邰西御蜀军,并调司马懿从东路会师,共同对付诸葛亮。

诸葛亮料定张邰必定争夺汉中要地街亭(今甘肃清水东北)。当时,不少人建议让魏延、吴壹两位名将作先锋,诸葛亮却看中了马谡。他交给马谡两万人马,去守街亭。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要在山下设营寨,多架栅栏,加强壁垒,还另派行事谨慎的王平为偏将军做马谡的助手;派魏延驻阳平关,遥应马谡。

马谡到街亭后,决定在山上扎营。王平劝阻不过,请马谡让他带一部分人马在山下另立营寨,与大军互为犄角,以便彼此接应。马谡只拨给王平一千人马。

王平在离山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当即画了地图,连夜派人送到大营,交诸葛亮验看。

诸葛亮接到布阵图后,大惊失色,正要设法补救,街亭失守的消息随之传来。

原来,就在当天晚上,张邰、司马懿两军会合后,立即把马谡所驻扎的山头团团围住,切断水源,导致蜀军不战自乱。由于王平只有一千人马,被张邰挡住,只能死守营寨,却无法前来救援。无奈,马谡只好孤军突围,两万人马突围后已所剩无几。幸亏王平沉着撤退,魏延及时接应,才杀退追兵,救下马谡。

街亭失守,全军退到阳平关。诸葛亮按军法挥泪将马谡治罪。马谡留给诸葛亮一封绝命书后就自杀了,死时39岁。诸葛亮也请求后主刘禅免去其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后主准奏。

诸葛亮流着泪说:“孙武所以战无不胜,在于纪律严明。如今四海分裂,北伐才开始,要是废了纪律,如何治军?先帝临终时曾叮嘱我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在用人方面,我确实不如先帝英明啊!”看来,智者千虑,总有一失,在识人、用人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典例。

同类推荐
  • 增强孩子思维能力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增强孩子思维能力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方面,人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易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大事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 大耳博士的房间

    大耳博士的房间

    西京路上开了一家小旅店,主人是大耳博士。周小唐对旅店一直很好奇,通过对于大耳博士神奇旅店的探索和追踪,他最终发现了关于大耳博士的惊天秘密。
  • 磁场大探秘(物理知识知道点)

    磁场大探秘(物理知识知道点)

    《物理知识知道点:磁场大探秘》是一本介绍各种磁场和电磁知识的科普书籍,书中用语浅显易懂,内容上突出了趣味性和科普性,图文并茂,更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朋友爱上电磁科学,研究和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 古墓古堡(走进科学)

    古墓古堡(走进科学)

    《古墓古堡》讲述的是在现代世纪中寻找埃及木乃伊、名著中的历史人物之墓。随着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 给小学生讲蒙学故事

    给小学生讲蒙学故事

    《给小学生讲蒙学故事》旨在对这些经典启蒙书中的德育故事进行梳理和汇总,并用通俗易懂的讲述让故事变得具体,帮助小读者们更方便地接受。
热门推荐
  • 别惹鬼之上山描碑

    别惹鬼之上山描碑

    鬼来了,鬼来了。鬼带着鬼火来了,小孩要乖乖的,不听话的小孩要被吃掉。鬼来了,鬼来了。鬼带着鬼火来了,恋人要相爱哦,否则会被吃掉。鬼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孙多耶致经

    佛说孙多耶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度成神

    一度成神

    凡界,苍穹大陆,一个少年一路成神的故事,我若要天有天不许无!一度成神,一指破空
  • 神奇的田园

    神奇的田园

    许修涵是华夏国最杰出的特工,没有之一!不过这些都已是曾经,因执行一项艰巨任务,虽然成功完成任务,但自身也是重伤脱困,借此原因,许修涵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辞呈,申请归隐做一名悠哉的田园居士!
  • 小学韵语

    小学韵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弃女翻身:盛世无双

    弃女翻身:盛世无双

    他是苍月国握重权,覆手为雨,最年轻有为的王爷,却娶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她,是二十一世纪惊才艳绝的女特工,,一朝穿越变成了苍月国最声名狼藉的女人。她嫁他,不知艳羡了多少人。…………小剧场1:“你根本就不爱他,为什么要答应这亲事?”女子看着顾倾城,柳眉微蹙。顾倾城想了想,浅笑吟吟道:“爱啊,王爷有权有势,身份尊贵,怎么会不爱呢!”不远处,男子失笑,这是他遇见第一个将攀权富贵,贪慕虚荣说的如此理所当然的女人!………………小剧场2:眼看着密密麻麻的杀手一拥而上,她果断地将他推到面前去。男人望着她,挑眉无声道:“这是……什么意思?”她巧笑嫣然道:“夫君大人,你说过天塌下来你会给我顶着,现在有什么危险当然也要帮我挡着。”男人:“……”女人,你确定你爱我!她笑吟吟地说:“夫君大人,我很爱你的,你也爱我吧?”男人:“……”女人,你确定你爱我!…………她嫁他只不过是另有所图,他娶她时心怀不轨,然而在这场纠缠中,不知从何时,她却成了他心底深处挥不去的心魔!当她想要抽身而退时,他修长的手指抚摸着她的脸颊轻笑道:“在这场纠缠中,我已经泥足深陷,又岂能让你落荒而逃呢!”有一种爱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 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

    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

    文学理论建设对当前中国文艺学界来说是一个迫切而又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本书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和近年杨春时提出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纳入同一个问题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介入当代文艺学的建设问题的思考,并展开由之而产生的相关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直接探讨。作者认为,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都不足以对文学理论中的全部问题作出解答,对文学的本质也无法作出完整的阐释。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
  • 三界翱翔

    三界翱翔

    天翔,曾经的天之骄子,为兄复仇,毅然走上了与魔界对抗的道路。左手创造!右手毁灭!霸天诀!翻天指!修罗之力!看天翔如何颠覆魔界!他,必将站在这三界顶点!
  • 重生之这个女神有点冷

    重生之这个女神有点冷

    上辈子千叶怎么都没想到从小一起长大被她当做亲妹妹的千雨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重生一世,看清人世冷暖被最亲的人背板,千叶心想除了打造自己的帝国已准备孤独终老。但是这个无赖的男人怎么像块狗皮膏药。一向冷静的千叶怒了:"叶莫,你给老子滚。"叶莫邪邪一笑:"娘子,听你的。"......
  • 如果这是宋史(新版套装全5册)

    如果这是宋史(新版套装全5册)

    乱世是一只万花筒,能变幻出任何意想不到的东西。军阀郭威在家人尽被屠戳后登上了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皇位宝座;柴荣众叛亲离濒临绝境却开始了自己百战百胜、波澜壮阔的一生;赵匡胤穷极无聊受尽白眼选择离家出走,没有任何人看好他的前景,几年之后居然轮到他来设计新一代帝国的蓝图。阴差阳错,期间历史的进程只要稍微正常一点点,就绝不是这个结果。而这些,也导致了新帝国的不一样。身为军人的开国皇帝却压抑军队;拥有一生不败的战绩,却在历代所有开国皇帝中创造出拓地速度垫底的纪录;站在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却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