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1900000010

第10章 马勒的“后现代性”

马勒自称是“未来的同代人”,此话一直被当作马勒具有先见之明的有力凭证。不过,可能马勒自己也没有想到,作为作曲家得到世人真正理解,居然要等到身后五十余年才见端倪。生前,马勒为使自己的交响大作得以上演,总得力排众议,历经千辛万苦,而演出之后的舆论也大都“毁”多过“誉”,难得有复演的机会。“行家”们私下议论,这位脾性火爆、眼睛近视、神经紧张的小个子忙里偷闲,每到夏季休假时就“自我放逐”,躲到乡间小屋闭门谢客,在谱纸上涂抹音符,而实际演出音响却往往令人“不知所云”——他之所以从事作曲大概只是某种私人癖好,不必特别当真。幸好马勒是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王牌指挥家,众人即便对他的“作曲怪癖”颇有微词,面对他一部部庞大、复杂、冗长和费解的交响曲,也只能暂且耐住性子。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勒的声誉主要来自他生前在维也纳歌剧院任院长期间的指挥成就。这很像巴赫去世(1750年)之后七十余年的情景――人们之所以记得老巴赫,不是因为他的不朽作品,而是由于他的管风琴演奏传奇。

如今,时过境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马勒的交响曲(以及歌曲)已成为各个指挥家、各大交响乐团争相上演的保留曲目,他的交响曲全集唱片已有不同版本十几套之多,学术评论界的传记、背景和分析等研究著述也与日俱增。明眼人看得出,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勒复兴热潮,类似十九世纪著名的巴赫复兴运动。国内甚至也能感受到这股“马勒热”的势头,仅在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上海舞台上,已经相继推出了马勒的《大地之歌》、《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复活”。在即将于10月下旬举行的“基洛夫-马林斯基艺术节”中,俄罗斯的音乐家又将在上海大剧院演奏马勒第三交响曲。这是该作的国内首演,而此曲又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乐章最多、篇幅最长的巨作。现场聆听自然非唱片音响所能比拟,上海的音乐家和众多乐迷不禁“跃跃欲试”。

马勒的音乐为何偏偏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才始露峥嵘,音乐界以及学界议论纷纷,但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无论是否马勒揭示了现代人特有的焦虑和不安,是否听众想在他的音乐中找寻逝去的浪漫情结,是否马勒的音响构思特别适合现代录音技术的加工处理,是否他的音乐语言预示了自六十年代以来的风格多元化倾向,凡此种种理论和解释,无不说明,人们切身感到马勒的音乐虽然写在上个世纪之交,但似乎特别与我们当下的心理体验与情感生活息息相关。

与同代的另一位大师德彪西相反,马勒在音乐语言上貌似保守,难得冒犯古典-浪漫的典型规则,但其音乐中所体现的复杂思绪却遥遥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后工业化社会境况产生共振。而德彪西虽由于其在和声、形式、音响等方面的大胆试验而被称为“二十世纪音乐的鼻祖”,但他的印象主义趣味与象征主义理念其实仍属于旧世纪的尾声,而不是新世纪的先导。马勒身上的这种“时间反差”与“内外矛盾”,似乎确实可与所谓的“后现代性”相对应:异质混杂,多元并存,变幻无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值西方世界处于传统价值与正统观念全面陷入危机之时,而以大众消费和知识爆炸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正悄然降临。马勒的音乐从这时开始逐步在人们心目中复苏,其中显然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深层原因。

依照正统的德奥音乐体系的“有机统一”论观点,马勒的交响巨作往往显得材料繁多,缺乏统一。让人尴尬的是,马勒还有意在音乐进行中硬性塞入许多在传统中不能“入乐”的“低俗”音调,不仅效果怪诞,甚至有“以丑为美”的嫌疑。粗俗的街头进行曲、阴阳怪气的谐谑曲、以及音调扭曲的圆舞曲,与令人心醉的浪漫怀旧、崇高的宗教向往、和健康的乡村连德勒舞赫然并置共存。须知,交响曲自十八世纪末以来,特别是乐圣贝多芬之后,一方面是表达崇高精神追求的理想工具,另一方面又具有形式建构方面的严格艺术要求。一言以蔽之,交响曲在传统原则中属于“圣殿”,而马勒竟然敢于将交响曲写成“大杂烩”,岂不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

然而,马勒心中自有定夺。1907年10月,他和当时欧洲另一位交响曲主将——芬兰的西贝柳斯在赫尔辛基会面。两人对交响曲的认识各持己见,有过一场著名的争论。西贝柳斯执著于交响曲的深刻逻辑与统一力量,而马勒的回答则既玄妙又干脆:“不!交响曲必须像个世界,它应该无所不包。”

这种涵盖一切人世感受的包容性于是成为马勒音乐的最高宗旨。复杂、混乱、冗长;深刻的哲思与突发的歇斯底里兼而有之(如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对天国的向往毫无准备地转向低俗的嬉闹(如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高声部的小提琴是天真的欣喜,而低音部的大提琴却在悲痛地抽泣(如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部)……马勒的笔触伸向了此前音乐中从未被发现过的表现疆域:反讽与渴望的并置,崇高与低俗的拼贴,挣扎与忍让的交织,悲剧与喜剧的叠合。难怪马勒遭到误解长达半个多世纪,因为他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哭笑不得、悲喜交加的深刻窘境,确乎要等到人们真正感受到“后现代”的实际境况后,方才能够领会。

马勒因此成为二十世纪音乐与文化的精神向导之一。他的遗传因子不仅强烈影响了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和布里顿等几位重头现代作曲家的风格构造,而且预示了当今世界乐坛上的“多维风格并存”的所谓“新浪漫主义”倾向——有评论说,此乃音乐上的“后现代”表现。马勒始终以浪漫主义者特有的激情执着于人生的重大命题,绝少旁骛。他的创作再一次证明,在(后)现代社会中,严肃音乐依然是文化先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类推荐
  • 动画电影叙述艺术

    动画电影叙述艺术

    从动画电影艺术的内部角度纵观其故事的构成问题,分析传统的几大叙事元素,即人物、情节、时间、空间和修辞等,以求对动画电影故事产生和创作的范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在解析带有人类集体无意识和具有普遍经验意义故事模式的同时,寻求其中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客观的动画电影叙述研究。
  • 打回原形

    打回原形

    新文人画代表朱新建随笔集,王朔、陈丹青、姜文、陈村、叶兆言、苏童、杨葵联袂推荐。朱新建刻过一枚闲章,“打回原形”,这次拿来用作书名,因相对于他的画而言,这些文字应该算是某种形式上的原形,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一些画里未尽的意思。近三十万字,收录了朱新建这辈子散落在各处的话语,有关千年画史,文人往事,古今中外,世事纷呈;有精妙通透的阐释,亦有零零落落的碎语,却都是掏心窝子的实话。或深或浅,或隐或白,都是他的性情与风流。
  •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我国古代北系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画,多表现狩猎、战争、舞蹈等活动,描绘有穹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祇、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图像。我国北方岩画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主要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猎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30年授课“故事”培训班的精华梳理,全世界编剧经典之选,当然也适用于小说家们。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1%。本书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
热门推荐
  • 安珀志3:独角兽之兆

    安珀志3:独角兽之兆

    安珀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一方面是那条不祥的黑路,它穿过各个影子世界。来自黑暗的力量沿着这条黑路,攻打它们以往绝不可能染指的安珀。另一方面,安珀的诸位王子公主之间互相猜忌,结成一个个阴谋小集团。有的拥兵自立,有的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求助于来自黑路的黑暗力量。科温苦苦支撑困局,并力图找出这一切的真相。困境之中,独角兽出现了。安珀的神兽指引科温,将他带到安珀的源头。那里,等待着他的,到底是什么呢?
  • 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本书是传统启蒙经典《弟子规》与家庭教育的完美融合,作者以《弟子规》中的语句为纲目,把其中蕴含的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挖掘、提炼出来,深入解读分析,并加上其多年来家庭教育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向广大父母介绍了如何改造自己,成就孩子,从而让教育孩子这件事变得超级简单和轻松。
  •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部源于马克·吐温真实童年经历的小说,通过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讲述了聪明又淘气的汤姆和小镇上的小伙伴们的冒险故事。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当时世俗道德和教会戒律所不容的,但几次冒险经历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充满生气。
  •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 诸天勾魂使

    诸天勾魂使

    黑:大风起兮云飞扬……唔、唔、唔!!!(捂嘴)白:好了好了,知道你念诗厉害。(松开手)黑:哼!(撇过头)白:呵呵这是勾魂部门门下黑白无常之一的二人组,在诸天万界勾魂带回地府的故事。阎王要你三更死且能到五更黑:我们是不是迷路了?白:算了,那明天三更再来吧。
  • 蜡笔小新久违

    蜡笔小新久违

    只是日常,不喜勿喷,新手写作水平有限,实在要喷,别带脏字,不带亲戚,然后无所谓
  • 王爷本红妆:摄政王,你别跑

    王爷本红妆:摄政王,你别跑

    她,是京城楚家的嫡女,却因为一系列事情而不得以扮成男装入朝为官,官至摄政王。当今天下都知道,如今在朝堂上掌握权势的并不是皇帝,而是楚微九,是摄政王。原本楚微九对皇帝的事情并不感兴趣,完全是以放养政策。而某天,傀儡小皇帝却不知为何奋起反抗。甚至在知道摄政王本红妆之后,想纳她为后。只是楚微九怎会随了他的心意!就在这两人一系列的斗智斗勇中,楚微九平静的心湖却也泛起了涟漪。于是在朝堂上,二人时刻默契相对,携手并肩,笑看天下。
  • 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将16年前出版、6年前再版,并已累计创下150万册销售奇迹的个人随笔集《痛并快乐着》第三次修订改版。新版《痛并快乐着》随书附赠怀旧别册《我的娱记时代》,全新收入数万字此前鲜为人知的系列深度访谈。采访对象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张学友、刘德华、林忆莲、草蜢、叶倩文、关淑怡、Beyond、刘以达等八位香港一流歌星。今天看来,实为不可再现的珍贵记录。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金牌主持人、著名评论员白岩松很少展露的另一面——资深爱乐人。“那时人们有耐心去聆听,感受到更深处的美”,白岩松以别册的方式装订成书,用音乐去记录时代,比文字更加真实。在图书的装帧及版式设计方面,新版《痛并快乐着》同《幸福了吗?》都做了重新调整,两本书仍旧延续“姊妹篇”式的呼应效果,极具成套珍藏价值。
  • 周易述

    周易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灵之歌·《楚辞》新考

    圣灵之歌·《楚辞》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