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来说,海洋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600年前,我国的大航海家郑和告诫明宣宗:“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100多年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又告诉我们,获得制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国家的强盛、繁荣、尊严和安全是强大的海军从事占领和征服的副产品。当时光走到21世纪,环顾世界,海洋仍是各主权国家发展、竞争的主要舞台,其重要性比起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资源、尤其是海底的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目标,为无人岛礁大打口水仗、甚至重兵对峙的情况时有发生。就连非国家行为体——海盗也趁机兴风作浪,将古老的职业与现代的高技术结合起来,威胁着海上通道的安全和国际贸易的正常实施。另一方面,海军作为一个战略性军种和海上移动的边疆,越来越受到重视。仅以东亚为例,近些年来各种大型战舰、准航母、先进的护卫舰、潜艇、甚至AIP潜艇纷纷下水,一股海军发展热正在暗流涌动。方方面面的信息提示我们,海洋是越来越热了。
海洋热的大潮中当然不能少了中国人的身影。其实回头看历史,中国不能算是一个海洋民族,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中华文明历来以土地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我们的概念当中,海角与天涯并列,皇权所及的范围也仅限于“率土之滨”。然而,从宋朝到清朝初期,中国都是海上“超级大国”,其航海技术是最先进的,海军规模是最大的,战舰数量是最多的,战舰排水量是最大的。郑和下西洋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但是,由于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中国的海上优势很快就荡然无存,从此,在世界各大洋上几乎寻觅不到中国人的足迹,中国成为一个有海无防的国家,当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从海上入侵时,中国城门洞开,不得不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占领、压迫和剥削。晚清组建北洋水师,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之际的一次挣扎,但这又是一次充满了悲壮色彩的尝试,甲午战争让中国在时隔400多年之后对海洋的再次冲击化为乌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弱小的人民海军只能以沿江、沿海为保卫对象,之后虽有所发展,但也只能局限在近海活动,我们不仅无力走向蓝水,甚至连自身海洋权益的维护都成问题,一些远离大陆的岛礁开始遭到周边国家的蚕食。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人民海军开始向大洋、向深蓝进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舰艇纷纷服役。
2008年12月,我国更是史无前例地向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编队。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使我们与海洋建立起了无法割舍的关系。今天,不仅我们绝大部分的贸易要从海上走,而且海洋资源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中国来说,海洋不仅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更具有无与伦比的安全意义。
但是,我国所面临的海洋形势不容乐观。军事大国、周边国家在海军发展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大有抵消我海军建设成就之势。在海上,我国主权被侵犯、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航道受威胁,未来发生战争或冲突的可能不能排除。我国近海也成为超级大国对我抵近侦察的基地,甚至有国家放言,对我近海的了解要远胜于我们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既是21世纪中国的机遇和希望,同时孕育着风险和危险。
既然海洋是热门,既然海洋不再是一个与我国无关的遥远话题,对海洋的研究就显得尤其必要。这一研究不应仅局限在专业的视角,只针对特定专业人员,它还应该面向大众,立足于普及海洋知识,培育国民海洋意识和国防意识。只有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关心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的氛围,中国才能真正具备一个海洋大国所必须的实力。
《海洋战国策》一书以500多年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利用、争夺、开发、控制为主线,全方位地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以来海洋对人类的巨大意义,海权在国家荣辱兴衰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成就未来的中国海洋大国之路。书名《海洋战国策》恰如其分,准确地道出了走向海洋、做海洋大国不仅是中国身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进而崛起之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它是21世纪中国的责任。
本书作者邵永灵是军事战略领域的后起之秀,她从历史学起步,受过严格系统的国际关系教育,又在军校从事了多年的军事战略和外国军情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是她高质量完成本书撰写的前提条件。在这本书当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扎实的专业研究功底,更可以感受到她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能力,将看似复杂的专业问题以一个能为非专业人员所接受和喜欢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使得这本书在保持了专业的研究水准的基础上,也具备了通俗性、趣味性,因此更具可读性。对于那些对海洋问题有兴趣、希望凭借一本书就能窥视海洋问题全貌的读者来说,《海洋战国策》无疑是最佳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朱成虎 少将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