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9年,海洋在中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对国人来说,这其中既有欣喜和期待,同时也混杂了忧虑和危机。2008年12月26日,我国海军南海舰队向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编队,这是新中国海军自诞生以来首次到远洋执行作战任务,此举让国内外感受到了中国海军的强大;2009年3月20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时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我国官方关于航母问题迄今最权威的表态,声音既出,令举国的“航母迷”们热血沸腾、激动万分;2009年4月23日,我国海军在青岛举行了庆祝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大阅兵活动,包括美、俄在内的14国21艘军舰也参加了海上检阅,我国海军各种先进舰艇纷纷亮相。
但与此同时,我国海洋权益正遭到一些国家的侵蚀,事态之严重,已到了时不待我、必须有所作为的程度。2009年2月1日,日本向钓鱼岛水域派驻PLH型巡视船,加强了对钓鱼岛的“戒备体制”,我方对钓鱼岛的维权行动将变得越来越困难;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法案,将我南沙部分岛礁和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入菲属岛屿领海基线,3月10日,总统阿罗约签署了该法案;3月6日,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以总理身份宣示对此地的主权;3月,在南海又发生了我国渔政船与美国海洋调查船对峙的事件;5月6日,越南联合马来西亚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几乎分食整个南海,随后,越南又独立提交“划界案”,声称对我国的南沙和西沙群岛拥有主权……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让国人痛感到: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我们距离一个真正的海军强国、海洋大国尚有不小的距离,我们还不能很好地保护、维护自己应有的种种海洋权益。
这种喜忧参半形势迫使我们开始思考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问题:海洋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国家的崛起和强盛是否一定需要强大的海权?我们怎么才能抓住海洋带来的机遇并从容应对挑战?在21世纪,中国能成为海军强国吗?
《海洋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动笔并完成的。它的雏形是2008年9月我在中央电视台《周末开讲》节目主讲的《海洋战国策》系列讲座的讲稿。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我的博士论文《对近代早期欧洲陆海复合国家战略地位的历史考察》有关海权的思考。书中既有历史又有现实,涉及海洋的属性、海权的历史、强国的兴衰、海军发展战略、海战武器装备、岛屿海域争端等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海洋问题的全方位视角。如此一部紧紧围绕海洋展开、但带有“大杂烩”意味的书显然不适合专业研究者,它的读者应该是那些对海洋和海军有兴趣的人士。
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曾预言,哥伦布时代(即海权对陆权享有优势的时代)已经结束。但100年过去了,铁路、航空器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海洋作为世界主要交通渠道的地位,核武器、运载火箭的发明也不能完全消灭海洋在空间上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麦金德所预言的结局并未出现。今天,海洋承载着重多的物资交流,对海洋的控制依然是无可比拟的军事、经济和战略优势。所以,对于21世纪的中国而言,成为海洋大国、海军强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
让我们为之奋斗!
邵永灵
2009年7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