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800000002

第2章 序篇 :既为己得更为人取的牟氏生命 (2)

序篇:既为己得更为人取的牟氏生命 (2)

儒音凡录

熊十力: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晚年号漆园老人。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父亲名台异,字树候,清光绪年间戊戌科进士。家境殷富,极重教育,堪称“诗礼人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早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身立天涯,心思传统

抗战胜利后,牟宗三教职于中央大学,担任哲学系的教授,与好友,也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唐君毅一起共事,两年后,先后在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任教授之职,时常来往于南京与无锡之间。1948年,应国立杭州大学的邀请,赴杭州担任教职,1949年的夏天,在广州拜谒熊十力先生,随后,只身渡海至台湾,在离开大陆之前,牟宗三已经有12年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在他决定去台湾时,他曾托人回老家去接妻儿,但是妻子却拒绝了,说他俩夫妻的命是离得越远越好,抱着一丝遗憾和愧疚,也抱着对自己前途的未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索,牟宗三渡海来到了台湾。

孤身一人浪迹天涯,难免心绪黯然,多少有些伤感,一如牟宗三自己说的那样:“吾以流浪天涯之心境,逃难于海隅。自念身处此景,现实一切,皆无从说起。”不过,性格坚毅果敢的牟宗三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继而说道:“惟有静下心来,从事文化生命之反省,庶可得其原委而不惑。”

正因对自己的处境与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 牟宗三放下心中的杂念 ,一心扑向历史和文化的解悟上。这种“解悟”在牟宗三看来,就是“以图中国文化的再造与创新。”而这一阶段,也是牟宗三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刻。

牟宗三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化需要用“大的情感”、“大的精神”来加以疏导,发掘出每一个人的价值,由此发现问题,加以解答,惟有如此,中国文化才有延续不断的生命力。在目睹了一个原本强大的政权在很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寄身于海外一隅,牟宗三的内心是无法得到平静的,就这一方面来说,渡海之后的牟宗三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中,更加注重了对于现实的关照。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他必须对此有所反应。

渡海后两年内,由着这样的反省与反应,牟宗三完成了《历史哲学》的写作,对于这本书的写作目的,牟宗三认为,自己是要发现整个民族在这几千年来成就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不足的又在哪里。“找出它的病痛,而后寻出转弯之道”。

这一时期,牟宗三开始多方面的将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相应比较,希望能从中得出民族文化的出路。其中张君励 在板块里解释此人 给他启发颇大,在给这位朋友的信中,牟宗三指出自己的基本精神还是传统的,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也是当代新儒学的根本,没有传统,就不可能重新发现儒学的价值。其好友唐君毅评说牟宗三,说他在西方的概念中更加坚固了自己传统的意志,虽是“传统的意志”,但是其精神却是现代的。

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感悟中,牟宗三的自我的学问素养也随着思考的加深而提升。他觉得自己不仅能面对过去的传统,也能正视当下的世道人心。对牟先生而言,这是“必然要经此必由之路”。他以孔子不改其志来自喻,“唯有经历痛苦,方能从虚无的深渊中挣脱出来”。

一天夜里,牟宗三梦见了自己的父亲,他看到父亲在田间劳作,兄弟姐妹在玩耍,而自己无论怎么呼声,他们都听不到,他看到自己变成了一具尸体,横陈在无人的狂野之中。最后只剩下一具躯壳,牟宗三感到很寂寞,很无助,他痛哭起来,但是他听不到自己的哭声,突然一块石头打过来,惊醒了牟宗三,他从床上起来,发现自己泪流满面,他深深的哀叹一声,心中有千言万语无法诉说,于是,他走下床,写下了“悲味三叹”

生活流离起伏总是让牟宗三回想起过去的时光,这让他在生命中感受别离之苦的同时,也联想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被割裂与被伤害,由此,他时常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示过怀疑,但是并没有放弃,新儒学的逐渐发扬给了他以慰藉和寄托,他也以此来抚慰自身心灵的创伤和孤独。

从某种角度而言,牟宗三个人的悲伤是整个时代的缩影,而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探究则显示出具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承担,正因为这种承担,无论是痛苦也好,思索也罢,对于牟宗三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而更多的人在这份宝贵的财富中得取了情感的承担和生命的真实。

儒音凡录

张君励: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思想上倾向于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又糅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1923年在清华大学发表关于"人生观"的讲演,由此引发学界的"科玄论战",是当时详细学派和"东方精神文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梁漱溟、熊十力等积极宣导儒学的现代发展,主张超出一切门户之见,在新的世界潮流中实现儒学复兴。

唐君毅: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书香门第,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白发独立翁,人生意更浓

1993年,一个香港作家来找牟宗三,当时牟宗三正在看书,见人过来,便摆出一副棋局和作家下棋,这其间,在牟宗三寓所里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有的是来看牟宗三下棋的,有的是来请教学问的,但是牟宗三并没有被外界的动静打扰,而是专心于下棋,见作家有所分心,说道:“不要多想,不要多想,下棋,下棋。”

下完棋后,牟宗三拿来饼干和开水让作家吃,而自己则拿起报纸翻阅起来,见作家吃的很开心,他笑着说:“慢点吃慢点吃,你吃面包,要喝点水才好。”

后来这位作家在听了牟宗三的几堂课后,对周围的人说,牟先生真是精神矍铄,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讲课很有条理,说的也很通俗,让人一听就能明白。他说,牟先生是个真正的大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真性情的大儒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牟宗三基本停止了学术上的思考,除了教课就是参加一些学术活动。那时候的牟宗三已经没有了刚渡海而来的伤感和忧郁,有的只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快意。这份从容与快意更多的来自于牟宗三自己。他开始爱上了下棋,爱上了运动,开始享受起晚年的生活。在分散几十载的亲人重聚之后,牟宗三的生命越发放出灿烂的光芒。他在儿子、孙女的身上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虽然晚年平静的生活给他带来了难得的快乐,但是牟宗三依然关注着新儒学的发展,对于牟宗三来说,这是他真正的生命所在,他的生理生命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衰颓,但是其文化的生命却在他步入晚景之后,越发显出强大的智慧光芒,这时候的牟宗三对于中国文化的问题可以说举重若轻,自然中见其真意。

牟宗三的一位学生曾说,牟宗三学识景深,热情无限,智慧闪耀,有时虽只言片语,别人却能知其所有,牟先生是达到了学问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熊十力先生一样,牟宗三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牟宗三自己说:“我教其做学问的态度与章法,自然可以循序渐进,温柔和善,但这一学问终究也只是一般的学问,而求得人生之广大,非要严格要求不可,惟其严格,学问方能在人生中起点正途的作用。”

这句话实际上也是牟先生对于做人的一种认识,牟宗三半身起落,对于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有着文化学者深层次的体悟,到了其晚年,牟宗三将这种体悟更多的传至于下代,他的目的,也是想起到“薪火相传”的作用。时至今日,新儒学依然有着广泛的天地,于牟宗三晚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余英时说他是在“为中国文化留一线命脉”。

1994年,牟宗三感到体力不支,全身无力,被紧急送入台大医院疗养,虽然一时好转,但是第二年的3月,他再度住院,一个月后,因器官衰竭而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应该说,牟宗三走的很平静,按照其学生林清臣的话说,这份平静来自他自身的圆满。“他不曾遗憾什么,自渡海以来,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新儒学因其而广受瞩目,至晚年常说‘人要办点正事,说点真话’。我们这些人才有现在的一些品德。”

牟宗三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一心只在中国文化中用其精力,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是要有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正因如此,晚年的牟宗三虽然体力不经,但其意志不减。在牟宗三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儒音凡录

林清臣: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工系,后学医,专攻脑神经科。曾留学日本,研究老年疾病。受父亲影响,课业之余,学习哲学,常听牟宗三讲学。牟宗三很多次讲学都是由其录音、整理,汇录成篇。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是一部见解独到、特色鲜明、风格别具的书,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位的书籍。新版不但增加厂不少新资料、新内容,而且它使初版的著述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种著述风格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实”。本书内容包括:研究楼观道的史料依凭、楼观道的历史演变和道法承传、楼观道的宗派特征。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佛海中的摆渡

    佛海中的摆渡

    我们经常听到或读到,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可以改变周遭的一切。从客观上来说,外在的一切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原来的自己,因为心灵的修行改变了我们的观点及看法,所以一旦心灵产生了变化,世界的一切也随之改变。可以那么说,世上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性,心灵的修为是至高无上的。佛陀教诲的奥妙就在这里,一切都在改变。
热门推荐
  • 花田喜事:傲世医女斗邪夫

    花田喜事:傲世医女斗邪夫

    人家都说,穿越是为了世界的平衡,而沐槿熙却是很特别的……沐槿熙的一朝穿越,成为了一代村姑,村姑不要紧,还是一个地区出名的老姑婆?我倒,明明是18年华,为什么叫老姑婆?没人要?才不信,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她才不信堂堂一个医院主刀医生,凭借着她的天才医术,才不信在这个鸟不拉屎,猪不生蛋,鱼不产卵的地方会没有她沐槿熙的一席之地?【喜欢谨可进群哦!℡喃宮谨の家族-58456455】
  • 谋夫记

    谋夫记

    最初是一场无奈的联姻,他无情,她不愿。然后是信仰的坍塌,他身陷囹圄,她脱身而出。最后是对弈和角逐,他誓死不放,她用力挣逃。总有一人要握住胜利的彼端。历尽千帆的莫念痕想要握住不易的执念,而世路已惯的夏云端则厌倦一切复杂的情感和人物,一个追一个逃,经过了阴霾和战火,终成倾城之恋。
  •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这是一位职场遭遇挫折的父亲,送给妻子、女儿和自己的礼物——这一趟,意外的美洲之旅。三个月的旅途中,他们一路星光明月,一路高山坦途,走过巨杉、优胜美地、火山、黄石、红土世界,畅游洛杉矶与拉斯维加斯,并以此作为女儿阿朵三岁生日的礼物;然后,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开始了在墨西哥的探索之旅,寻找失落文明,拥抱雨林,握手危地马拉……对于他们,这不仅仅只是一趟旅程。阿朵说:“明天,我们要去哪儿?”
  • 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星变志

    星变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年之书

    千年之书

    好书,是贮存知识的宝库,是屹立在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超薄阅读,享受着厚重的积淀和丰硕的收获。徜徉在文字和图片之间,品味思想与文化的饕餮盛宴!几千年来,人类前进的第一个足迹,世界文明创造的每一项成果,都被保存在书籍宝库中。书籍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引领着人类不断向前。读书,就可以把千年来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时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吸取过来,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进步。一本好书,往往凝聚着一个人思想的精华,蕴藏着时代特有的气息,作者的灵魂也寄居其中,永远不死不灭。打开书,把这个灵魂解放出来,它就会同你交谈,和善温雅地告诉你所有的秘密。
  • 远山堂剧品

    远山堂剧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安乐行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庄子大智慧全集

    庄子大智慧全集

    庄子需要理解,但又有几个人能写到庄子心里去泥。我们只能去近似地理解庄子,以求更多地走近庄子的内心。天下滔滔,人为名利所趋,为世事而求索奔忙,从来不问何处有净土可退。生活有时一叶障目,耽于眼前物欲,我们便不知道也不相信有“至德之世”的美妙意境。而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也需要庄子的浓墨重彩、美仑美奂的理想王国。
  • 一品仵作妃

    一品仵作妃

    从现代法医穿成古代仵作,她是判冤屈、辩真相的东苑朝第一位女仵作,从继任皇子到阶下之囚,他是论逍遥,戏人间的风流倜傥的清闲王爷她历经人生百态,剖死尸、受凌辱,让死人开口说话保其性命,他游历人间各处,避手足、戏仵作,与皇兄反目只为取她信任,她这辈子剖过无数死尸,却想……剖一剖这嘴皮利索处处戏她的风流王爷,剖一剖那万人之上的冷脸帝君真假之心,剖一剖那猜不透的环环相扣狼子野心,可她怎么都剖不透的是自己的此生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