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700000005

第5章 习传统文化,谈人生哲学

第三章 习传统文化,谈人生哲学

婉约的表达,无穷的暗示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长恨歌》和《琵琶行》并为白居易文学成就的两大高峰,杨贵妃一笑便可生百媚,佳丽三千在她面前不过是秋草而已;琵琶女的欲露还羞,更是中国女性未完的代表。不著一词,尽得风流,其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翻开《论语》,你会看到每一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看过《老子》,你会发现全书只有大概五千宇,比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都短,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这些作品中的内容没有关联,言语过于简短,大概是人们感到最茫然和疑惑的问题,冯友兰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而简短这个特点实在是充满奥妙。比如《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的各篇都充满了大量的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这种不够明晰的,没有直接下结论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风格:富于暗示。

冯友兰先生说,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学者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冯友兰先生举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作为例子。

有位大官向一个哲学家(这位大官本人也是哲学家)问老、庄与孔子的异同。哲学家回答说:“将无同?”意思是:莫不是同吗?大官非常喜欢这个回答,马上任命这个哲学家为他的秘书,当时称为“掾”,由于这个回答只有三个字,世称“三语掾”。

他不能说老、庄与孔子毫不相同,也不能说他们一切相同。所以他以问为答,的确是很妙的回答。

耐人寻味的暗示不只是存在于哲学中。

中国古代的诗词的一个特色也是暗示,把作品的含蓄和寄托留给人们去思索,比一泻无余的直白更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比如王昌龄的《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四句中没有出现一个“怨”字,却是句句都在诉说凄怨。诗人要表达的往往不是诗中说的,而是诗中没有直接出现的。这种不浮于表面的诉说手法,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比通篇直白的写法要令人回味得多。

中国画也是如此,冯友兰先生多次用烘云托月的作画手法来形容暗示的妙处:用云层中间的空白形状来引人遐思。相反,直接勾勒出月亮的轮廓就显得索然无味了。

画画还有一种极富暗示的手法: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空白,这与烘云托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很多艺术大师都是留白高手,能够在方寸之地彰显天地之宽。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整幅画只有一叶小舟和一个垂钓的渔翁。笔下没有一丝水,看者却觉得烟波浩淼,满眼都是水。

“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暗示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处亮点,细微的思考空间都能延伸成一个广阔的想象世界。传统文化的深度和美妙,就在这无穷的暗示中酝酿出醉人的醇香了。

文化拾遗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一段对音乐的精彩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你的人生在哪个境界

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冯友兰先生先生坚信这一点。只不过每个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信仰,所以生活的意义自然也不同。就算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每个人的觉悟不同,生活的境界也就不同。就境界而言,生活有高低之分,冯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境界。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这一境界的人不会去主动进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或者依照社会规则去生活,在与环境的关系上和其他的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完全跟着天地的运转而运转,冯友兰先生先生说,此时的人类“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只是一种习惯不会去过多地思考此外的事情。原始人类过的大致是这种生活,但其实每个时代大概都有那种人,他们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想要改变什么,只是跟风跟水地生活,完全不去考虑生活的意义,或者很少去考虑。但是不去考虑,意义依然存在,只是是最低层次的。就如同婴儿吃奶,

第二层境界是功利境界,与第一个境界的人相比,这一境界的人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才努力奋进。他们重在的是生活的“利”,也就是着眼于自己生活。他可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旁边的人因他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出发点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功利和道德并非截然对立,但是其层次还是低了一些。“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他们的行为也有可能产生喜剧的效果,那就是“他无心助旁人,旁人却因他得助”。世界有时很奇妙。

有个人觉得家里的院子太空了,就种了一棵梨树。不久他有事远行,回来后树已经长大结果了。他很开心,但是发觉很多小孩子都来偷吃,又有些焦急,便日夜守着。等到梨子成熟了,他摘了下来装在麻袋里准备拿去卖。谁知山路太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很多梨子都滚落山崖。恰好山崖下有一堆迷路的商队正又饥又渴,看到这天赐的食物都喜笑颜开,不仅得以果腹,而且知道附近有人家。

这个想要卖梨子的人对商人来说实在是有恩情的,然而他的境界只是停留在功利二字上,因为他始终想的是让自己获利。

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人所很容易获取的,冯友兰先生先生称之为“自然的创造”。

第三种就是道德境界,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与功利者不同,他们的着眼点是在公而不在私。程伊川所说:“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也就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所作为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也许他的行为并没有给现实带来实际的好处,但他自己始终是合乎道德的,他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一员,把整个社会当做是自己服务的对象,心中只是无私。

最后一种是天地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之人,不仅把自己融入社会中,而且他的精神更是可与日月争辉。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冯友兰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来对这四个境界加以说。

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地当起教授来,什么叫做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做官可以铨叙交稿的职位。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

这四种教授看似做着一样的事情,却身处不同的境界。

境界不同,每个人享受的世界也不同。自然境界的人,很少察觉到生命的存在的意义,所以其世界近于“无”,功利境界的人看到的则是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世界,这两种境界是现实的人所有的。社会境界和自由境界的人所享受的世界要大得多,冯友兰先生先生把达到道德境界的人称为贤人,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则为圣人。这两种人都是人类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每日三省吾身;小人则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房子,他不会想到大蔽天下寒士,每天就在算计着衣食住行。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而没有道德的话就不行了。这两者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君子从来是尊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规矩、尺度,君子懂得什么不当为,心中有界限;而小人所想的则是小恩小惠。君子是天地境界,小人则在功利境界。

这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人在这四种境界之间停留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冯友兰先生先生说,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因良心发现,做一点好事,在良心发现这一刹那间,他就入了道德境界,但因未经过特别修养功夫,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中,过了一会以后,又回复到功利境界。若有人能常住在道德境界中,便是贤人,能常住在天地境界中,便是圣人。前两种境界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特别功夫,一般人都可以达到。后二者是精神的创造,必须经过特别修养的功夫,才能达到。

文化拾遗

程伊川: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其理学思想的建立是由易学切入的。

人生即在日常内

登山家看着天边的高山,远方是他追求的梦想,但是他对后来者说:路在脚下。

这样的人生,就如同许三多每日精心挑拣石子一样,一粒一粒终究有一天会铺就成一条美丽的道路。道路在他心中,天地亦在他心中。

天地境界是人追求的目标,在那里人才是完人,把人培养成为完成正是哲学的目标。然而天地境界并不是超出尘世外的,恰恰相反,它正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一步步达到的。冯友兰先生先生说,天地境界中的人,中国哲学称之为“圣人”,圣人并不能作出奇迹,也无须试做。他做的事不多于常人,但是具有较高的理解,他所做的就有不同的意义。

有哲学家在散步时,看到路边有三个年轻的泥水匠在砌砖,便感兴趣地走了过去和他们聊了起来。他问第一个泥水匠:“你在做什么?”那个泥水匠看了他一样:“没有看到吗?我在砌砖。”哲学家点点头,如是问第二个人,第二个笑笑说:“我们在造房子,你现在看到的不过是一部分。”哲学家笑笑,走到第三个人面前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个年轻人吹着口哨说:“我们在建世界上最漂亮的房子。”哲学家惊诧地看了他一眼,走了。

二十年后,他又回到此地,当年的第一个年轻人如今已人到中年了,不同的是他依然在一下一下地砌着砖;第二个人已经不在那里了,他已经成了个出色的建筑工人,常常有人邀请他;至于第三个人,偶而能够从电视上看到他的消息,他已经成了以为颇有名气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以新颖独特而赢得青睐。他们的人生在二十年前的谈话中已经透露了出来。

看似在做一样的事情,但中间却有着不同的意味,在不同的一位中度过的就是不同的人生。人生有高低之分,高境界的人比低境界者之不同就在于他对生命的洞察。

《圣经》中有一个关于禁果的故事。

耶和华神将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蛇想引诱夏娃吃禁果,就对她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夏娃见果子很漂亮,而且又能给人以人所没有的智慧,于是就和丈夫吃了。吃下了果子,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这个眼睛明亮的瞬间,就是人开始明白自己处境、明白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起点。是非善恶均能辨明,只要经过努力,人便与上帝无异。也因此,上帝把人类驱逐出了伊甸园,也才有后来通天塔的故事——人一直在努力、在抗争。

这种哲学的好处正是在于告诉人类,要成为圣人,不必希求上帝,只要把人生当做一个自然的事实,努力在精神上去追求完美,就能够做到。像颜回那样,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者其实就是到达天地境界了。因此冯友兰先生先生说:中国若能对未来世界哲学作出贡献,那就是这个公开的秘密:“在日常生活之内实现最高的价值,还加上经过否定理性以“越过界限”的办法。”

文化拾遗

王国维说境界:《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同类推荐
  • 荣辱利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荣辱利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是我国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诗人阿不都热依木·那札尔(1770~1848)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品通过古代王子帕尔哈德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和美丽的西琳公主的恋爱故事,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勇敢、忠诚、不贪富贵、不畏强暴的高贵品德,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追求,也寄托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不满。
  • 召树屯:傣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召树屯:傣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召树屯》是一部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它源于傣族佛教典籍《贝叶经·召树屯》,是一部佛教世俗典籍故事。王子召树屯与天上的仙女喃婼娜相爱,喃婼娜为他留在了人间。父亲为了寻回女儿,发动了对召树屯部落的战争,召树屯率军出战,喃婼娜在家中受到奸人污蔑,险些丧命,无奈飞回天上。召树屯得胜归来,得知妻子离开,踏上了寻妻的道路,历尽千辛万苦,他来到天上,寻回爱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是尹建维先生积数十年功力对《论语》的章句反复琢磨,加之职场的磨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体悟,因此读来不会索然无味,反而对《论语》有豁然开朗的明白乐趣。读者可作为研究《论语》参考,亦可作为寻求人生目标的生命之书展读。书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达,“钞”是用白话发挥“疏”,并且强调《论语》智慧的应用。《论语印心》一书有三个特色:以经解经、孔老会通、时代应用。《论语印心》以《论语》接人,视《论语》为立身、立世、开慧之善器。
热门推荐
  • 千亿继承者的女人

    千亿继承者的女人

    初遇的晚上,他像恶魔……那个清晨,他将真爱戒指留在床头,一场婚姻,绑她在身边。“沈安心,你只属于我!”他霸道宣告!她以为幸福伸手可触,后来才知道,她只是一个工具……
  • 重生之逆天魔巫

    重生之逆天魔巫

    大婚之日,她被未婚夫和至亲挚友背叛,全族被灭。于是,她誓下血咒,以灵魂为祭。百年后。她重生为庶女,被折磨至死之际,灵魂觉醒,开启了漫漫复仇翻身之路。----说她是废物?她带着前世的灵法教做人。说她走后门?她就找整个大陆最硬的靠山做后盾。说她是魔女?好吧,她就一路腹黑到底!
  • 一品嫡女逆天下

    一品嫡女逆天下

    珞曲曲好不容易重生异世,一睁眼便是一片尸海。随着原主记忆的逐渐复苏,她死里逃生重回丞相府,她要告诉所有曾经伤过害过她的人:她珞曲曲回来了,这笔债她会一一讨回来。白弦,流碧门的门主,万人景仰的帝座。他一时兴起救下的丫头,竟这般惊艳绝伦,很好……他想培养她成为他袖中最锋利的剑,她便将计就计,步步为营,在这天下星局之中,究竟谁是谁的棋,如今可还未有定数。
  • 肇论序

    肇论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皇纪

    人皇纪

    “我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我所鄙视的人!”所以,王冲踩着枯骨血海,踏上人皇宝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就了一段无上的传说!
  • 亲爱的,叙先生

    亲爱的,叙先生

    全世界都知道叙也樊把迪叙疼爱到了骨子里,只有这个傻丫头还以为全世界都是在帮助他,来谋害她,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她一直寻寻觅觅的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在她最任性的时候愿意陪她疯,在她想安定的时候,愿给她浩势婚礼。
  • 殊罪

    殊罪

    磕磕绊绊在大学校园中生活着,缤纷而又朴实的生活总有一日会被各种意外所打破。于是半年后在一次为夏末儿庆生的时候,蓝之琳在生日宴会上接到医院电话才得知一个让她伤心不已的消息——原来她的母亲,不是外出工作,而是得了癌症。怪不得总是不来看自己,怪不得林妈妈说起她的母亲也是目光闪烁,此时蓝之琳伤心不已,这时醉酒的夏末儿又和她说,南宫珏总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喜欢的是谁,然后与蓝之琳发生撕扯,夏末儿不幸被伤心而愤怒的蓝之琳推倒在花瓶上,并且因此毁容……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能萌宝天价妈

    异能萌宝天价妈

    未婚夫和闺蜜结婚,买醉误惹恶魔,一夜温存,她竟不记得昨晚的男人是谁!六年后强势回归,她是红透半边天的影后,身边还带着个粉嫩的异能宝宝,“乔麦,我可以见到我的爸比嘛?”“乔宝,妈咪也不认识你爸比耶!”当迷糊影后遇上高冷总裁,“乔宝,你……你怎么突然长大了。”
  • 沥青

    沥青

    倒霉的张决因为和受害人生前不睦,并在案发现场的凶器上有他的指纹、附近留有“疑似”鞋印而入狱。坚信自己可以正大光明出狱的张决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为此,张决计划了一次又一次的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