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做好自己,走好人生 (2)
孔子喜欢周朝,但觉得和舜比起来,用战争取得天下,还是有些不足。可见好对音乐的评价:光有艺术之“美”是不够的,还要表现出道德之“善”。成语中的“尽善尽美”,便指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
不仅音乐要达到尽善尽美,需要内容与思想的双重美好,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趋近完美的人,也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和品德都追求美好的品质。
汉代有一位名叫朱晖的人,在读书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大官名叫张堪。两人是同乡,张堪很器重他。但朱晖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太学生,不敢与人交往过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把身家与妻儿托付给你。”因为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朱晖对此重要的托付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
后来,张堪死了,因为为官清廉,他死后没留下什么遗产。朱晖当时早已与张堪不通音讯,但知道张堪去世的消息后,感于张堪的知遇之恩,千方百计地对其家人济以钱粮,并经常去嘘寒问暖。朱晖的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什么如此厚待他家的人?”朱晖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答应了,我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啊。”
朱晖还有一个朋友叫陈揖,两人也十分投机。陈揖过早谢世,留下了一个遗腹子陈友。朱晖在陈揖去世后,尽一切力量帮陈揖尽父责。有一次,南阳太守召朱晖的儿子去当僚属,朱晖却换下了自己的儿子而举荐陈揖的儿子陈友。
朱晖为人正直诚恳、表里如一,因此被后人推崇为做人的典范。
不仅对待朋友需要表里如一、说到做到,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格,更要做到表里如一。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追求穿着打扮上的时尚美观,不喜欢穿统一的校服,希望通过独特的装扮和发型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天冷了,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好看一点,宁愿少穿衣服,哪怕冻手冻脚;当同学们开始讨论一部动漫时,如果自己不知道,就会觉得很沮丧,回家以后千方百计要知道他们口中的动漫是什么样子的;新的游戏出来了,也要去玩一玩,然后和朋友交流心得;开始经营自己的空间主页,并积极使用“火星文”……所有这一切都在表示:我们是追求外在的美好的,希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如果将这样的心思也用在培养品德上,积极学习前辈中优秀的人,不断改掉自己的坏毛病,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这样不是也很好吗?当我们的内心也能和外表一样美好的时候,孔子也会点头称是:“汝尽善尽美矣!”
做自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到了三十岁为人处世的准则便找到了,但是这时候还有所怀疑,摇摆不定;到了四十岁,才确信无疑;到了五十岁,便开始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到了六十岁,耳顺心静,不论别人说什么,自己内心坦然便是了。然后再过十年,到自己七十岁的时候,才“从心所欲”,自由自在,却绝不会触犯规矩。
孔子用寥寥数语,描述了自己的一生。他在说自己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的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他逐渐看透了世间的学问,不再感到迷茫。或许这样的进步只能孔子自己体会,但正是因为不断的进步,他被我们尊称为圣人,是智慧的代表,是人生的导师。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进步也能得到全世界的赞美。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于国于家都用贡献的人,要成为“英雄”,其实只要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纳德·兰塞姆是美国纽约州著名的牧师,无论是在富人区还是贫民窟都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一生一万多次亲临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临终者的忏悔,他的献身精神不知感化过多少人。
1967年,84岁的兰塞姆由于年龄的关系,已无法走近需要他的人。他躺在教堂的一间阁楼里,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一本书。把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死亡的认识告诉世人。他多次动笔,几易其稿,都感觉没有说出他想表达的东西。
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他的门,说自己的丈夫快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兰塞姆不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妇人失望,更不愿让她的丈夫失望,在别人的搀扶下,他去了。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72岁,年轻时曾跟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杨一起学吹小号。他说他非常喜欢音乐,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杨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要不他可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兰塞姆,到另一个世界里,他绝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他请求上帝原谅他,再给他一次学习音乐的机会。兰塞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答应回去后为他祈祷。并告诉他,这次忏悔,自己也很受启发。
兰塞姆回到教堂,拿出他的60多本日记,决定把一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一本书。很多人在忏悔中都不无遗憾,说他们本来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由于年轻时不懂事,或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荒废了大好的时光,以致一生碌碌无为。他们十分痛惜地表示,如果有来生的话,如果可以让他们再选择一次的话,绝不会再干这样的傻事。兰塞姆认为他无论如何论述生死,都不如这些话更能给人们以启迪。
他给书起了名字——《最后的话》,书的内容也从日记中圈出。可是在芝加哥麦金利影印公司承印该书时,芝加哥大地震发生了,兰塞姆的63本日记毁于火灾。1972年《基督教真理箴言报》非常痛惜地报道了这件事,把它称为基督教世界的“芝加哥大地震”。兰塞姆也深感痛心,他知道凭他的余年是不可能再回忆出这些东西的,因为那一年他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兰塞姆1975年去世。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基督画像的后面有一只牛皮信封,那里面有他留给世人“最后的话”。兰塞姆去世后,葬在新圣保罗大教堂,他的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
兰赛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真正能够拯救自己的救世主,其实就是自己,而且做好了自己,也就有希望成为了不起的人。有一首歌中说:“不怕要多少时间多少代价,青春是我的筹码。”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握着这沉甸甸的筹码,不要再左顾右盼了,勇敢地开始和自己比赛吧,不让人生留下遗憾。
要全力以赴,不要尽力而为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向孔子询问为政之事,孔子告诉他,做事毫不懈怠,尽心尽力,即是为政之道。
尽心尽力并非简单的“尽力而为”,而是用尽全身心投入的“全力以赴”,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一个故事。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跑,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回了家,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负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同学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大部分人浅尝辄止,望而却步了。几天后,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诵下来,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全力以赴。”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如今,盖茨已经从商界退休,开始了自己平淡的生活。他不仅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成为人们心目中富有的象征,而且将自己的财富与别人分享。他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其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没有留给自己子女。同时,盖茨本人也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他资助艾滋疫苗的研究,世界各地的人都将受益,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源泉,就在于从年幼起他就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
很多人都渴望拥有成功的人生,请问,你付出努力没有呢?还有,你努力的程度又如何呢?是否“尽心尽力”了?背水一战的豪迈、破釜沉舟的壮举,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正是体现了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全力以赴吗?树立目标,尽力而为,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因为尽心尽力才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