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情》里深情地唱到,“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从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8个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北大人,都会知道这8个字,但是仔细想来,其中却蕴含了北大百年的传统和荣耀。这简单而又意味深远的8个字,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北大人乃至中国人心中最为弥足珍惜的财富。
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后期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起着引领潮流、冲锋陷阵的作用。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他著名的宗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也就是后来贯穿北大主线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开辟了一条振兴民族教育的全新之路,为北京大学进一步成为全国青年知识分子阵地中的领头羊,也为北大之后几十年的恢弘基调奠定了基础。一百多年来,北大经历了社会的风雨洗礼,在很多优秀民主积极分子的推动、倡导下,一步步地具有了超越象牙塔的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从此,“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融会贯通,成为北大独有的优秀传统。
在今天,许多人说北大已经不再拥有那样伟大的历史传统之遗产,那种自由、进步、民主的精神正在逐渐走向封闭。但是,这只是被许多表面现象和社会各种风气潮流掩盖、曲解的结果。北大可以说是中国最具有独特风范和灵魂的学府,历史上多少优秀的学者从这里走出,成为国人的敬仰和自豪;如今则是有更多的青年学子踏着先人的足迹,勇敢、热情、不懈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谁说在和平年代、在社会多元化的年代、在经济物质主流的年代,就无法有传统精神的阵地?北大历经百年沧桑而屹立不倒,依靠的就是其不变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仍将继续在每一代北大学子身上延续下去。
回想小时候,曾经如何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考入北大,成为这里荣耀的一员,还曾经到过未名湖、博雅塔,渴望也能徜徉在知识与人文的书海中,穿梭于校园的每一条小路,夜晚在湖畔边思索边散步,坐在长椅上,静静地感受历史上多少先贤们未曾逝去的呐喊余音。而如今,已身处此地,成为一名北京大学学生的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其内在的、丰富饱蕴的魅力。北大学生自由而不散漫、多思而又严谨、沉稳却饱含激情、独立而十分坚强。身在北大,历经日复一日的精神锤炼,更有许许多多的话音暗暗提醒着自己,做一个追求理想与完美,心怀祖国与天下的高尚的人。每一个走出北大的人,身上都带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那是一种人格的、品质的熏陶,是由外入内、而又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魅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加以自由之心、容蓄之怀,北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努力地追随着、接近着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体现得尤其明显。无论是在社会活动中,还是在学术之海中,每一个北大人都有着宽容、接纳、扬弃的精神,在浩瀚的书本课堂和社会课堂中提升着自己的精神境界。清晨的琅琅读书声,中午时分三角地热闹的招新,课堂上严谨求实却又热情创造的讨论,晚上康博思西餐厅众多的社团讨论,未名BBS上畅所欲言的帖子,运动场上的如火激情,更有十佳歌手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十佳演讲比赛、十佳教师评选、十佳社团评选等各种“十佳”,北大为展示优秀的校园文化、每一个人尽情发挥个人的全面才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有多少大学,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座大讲堂,囊括无数的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讲座的心灵盛宴;又有多少大学拥有像北大图书馆这样的知识海洋,海纳百川般地容纳千家言、万家说?如果问到北大的精神到底在哪里,北大的精神就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长存在北大人的心中。
学术是北大的生命和成长之源。“大学的重要,在其学术上的生命精神。”学术是北大的不竭动力。将古人先贤的学说加以融会贯通,最后汲取精华,“成一家之言”,这就是学术的意义。课堂是学术最好的发扬之地。无数优秀的老师,次次精彩的讲述,在北大读书实为一种享受。这里有最纯粹的学术气息,引领学生走向知识殿堂中的最深处,体悟到人生智慧的真谛。学到的知识,绝不是肤浅表面的空洞之语,而是融入个人气质血液的精华。北大不仅是课堂的世界,也十分重视各派各流学术和知识的广泛传播。很多学术界的大师都曾来到北大开办讲座,慷慨地将平生所学传播于北大这片肥沃的求知土壤。那些场场爆满的课堂,那些即使站着也不甘离去的学生,所展现的,就是北大人的一种执著与不羁。北大的讲座可以说成是“知识快餐”,也可以说成是万花筒、望远镜、显微镜,看得更全、更远、更广,开阔了眼界,也开阔了思维。无论宣者述情述理、听者见仁见智,但探求智慧与思索人生,是北大人永恒的主题。
北大是一个宽广的学术大课堂。这不仅是一句口头的标语,更能在每天的细节之处得以体现,处处都是鲜活的例子。就我亲身经历而言,在刘晓东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上,同学讨论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虽然一开始许多同学都处在苦苦思考之中而导致有些冷场,但随着一个接一个的同学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立即变成了畅所欲言的空间。讨论是那样的热烈,使人不禁想起古希腊广场上哲人们宣讲的澎湃,辩论的机敏,交锋中的智慧。刘老师也十分平易近人,犹如北大很多和蔼的老师一样,充满理解和包容地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思想果实,不断地鼓励,加以稍稍地引导,一心要培养同学们的思维习惯,不急躁不怠慢,极有大师学者的风范。而在课下,图书馆成为了学生们迷恋不舍的去处。即使一天的学习使人身心俱疲,但只要一进入这个身影高大的殿堂,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去查阅书籍,扩充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书堆中,如饥似渴,仿佛遗世忘我,常怨时间流逝之快,惊叹知识财富之巨。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中,怎能不被北大的自由、开放、进步、学术之精神所感染?在人格与素质的无形提升中,又怎能不对这所养育过一代代报国青年的名校心怀感激?
蓬勃多元、异彩纷呈的校园社团文体活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北大的自由之风添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北大校园活动有着许多自己的品牌,如山鹰社、爱心社等,几乎包揽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新的社团也在不断地增加。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每年也不在少数。身处校园,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洋溢澎湃的活动氛围,仿佛看到思想与创意碰撞出的火花。学子们的青春热情,不仅是属于课堂的,更是属于社会的,社团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每个人的生活,更使校园形成了稳定、持久的精神氛围,学子们在校园内的光彩亮丽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基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注定了一生的大有作为;同时,学生的积极行动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北大人的青春活力、自由进取的精神,必将为社会树起榜样。
北大之所以能形成如此令人神往的成长成才的氛围,就是凭着北大精神,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坚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北大迁过校址,有过艰苦的斗争时期,也有过低谷平淡的时刻,但我所看到的,是前人曾经留下的光辉,与如今高速发展时代的默默坚守,它们共同汇聚成一种感人的精神魅力,不断提醒一代代北大人应高举的旗帜,应负起的责任。
(冯晓达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0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