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在这里,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升到了古老神州的上空;中国“民主”与“科学”的长明灯在此点燃;渴望自由解放的身心和使命感使这里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锋。
每所学校都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务一样,有着独特的内涵。而这些特点又是决定某一事物具有某种功能和影响的主要因素。北大的特点曾被著名哲学教授任继愈先生概括为“老”和“大”。在鲁迅先生心中,北大可谓“新”和“坚”。他曾在《我观北大》中写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北大到底有多老?回顾一下历史便知。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和沙滩红楼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6年底,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京正式复校,胡适出任校长,整合了北平大学医学院、农学院以及北洋工学院在北平的部分师资和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农学院、医学院、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从以上简略的叙述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北大是一座历史渊源十分久远的古老大学。她集成和集中了中国古老的优秀文明,许多国学大师都在这里讲过学。这种悠久的文明传统和超然的历史地位,无疑是使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再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的大,也不是地盘的大,而是因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产生的思想的“大”。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耿直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这是一片自由的阵地。从19世纪末叶到如今,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阵地不朽的灵魂。
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蔡元培校长所主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校指导思想,在北大这块特殊的土壤上一经播种,便迅速地生根发芽且长生不衰地开花结果,对其他高校和整个社会也产生了影响,使那些拥有先进思想和具备真才实干的人士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并充分施展才能的乐土。北大也正因自身的美好氛围和卓越的人才优势,一再创造着颇引以为豪的北大历史和北大人的形象;并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现在看来,敬爱的蔡元培校长所倡导并亲自落实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校方针不仅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而且具有其现实的价值,并有很值得发展和弘扬的深远意义。
北大的厚重历史赋予其恢弘的包容内涵;而“新”与“坚”则赋予北大朝气蓬勃的强大生命力和英勇坚韧、顽强斗争的行为内涵。
这种精神是北大人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练就出来的。北大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内涵,才使得“科学与民主”在北大这块圣地上终于第一次战胜了愚昧和专制,翻开了中国现代史上辉煌的一页。从此,她又以其独有的精神和风度以及对于中国历史的特殊贡献而独步风云,成为中国大学的楷模和骄傲,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
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从沙滩到燕园,从红楼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随着风雨而前行。北大人那惊天动地的宏伟业绩与默默沉潜的学术思索,共同汇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与美,凝铸一段梦魂牵绕的不灭的记忆。秉承着这圣地的精神魅力,每一位北大人都深深地知道,于今日之北大与中国,北大人这个名字不仅昭示着一种荣耀,更提醒着一种责任。
与其说我们聚在“一塔湖图”当中,不如说那“一塔湖图”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不只我们,一代一代的北大人来了又去,不变的是这“一塔湖图”永恒的云淡风轻,以及深深刻着北大烙印的我们,还有常新的精神。
(蒋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0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