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每天天还没亮,他们起来为我们打扫楼道;每天,他们为我们修理管道、维修水电设施;每天,他们在教学楼的建设工地挥汗如雨……
对于他们,我们很少会去留意。他们的生活,我们可能很少会去想象,也很难感同身受。他们,和我们被分割成不同的生活状态,宛如两个世界……
不仅仅是在燕园,分割,像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优劣高下,区别对待。
到很多部门办事,很平常、简单的事,很多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会多挤出些微笑,而回到单位,对下级,他们的声调总是很高,很生硬,充满指责和教训的味道;
看到奔驰、宝马经过,总会对主人投以羡慕的眼光,而对于路边推着清洁车辛勤劳动的人们,往往避之不及……
如此种种的社会分割,漫长地侵蚀着人心,然后,在日常的生活里,刺伤别人的自尊,或者被别人刺伤。
近100年来,专业分工的重要性已经被人类充分地认识;政治上的分权原则也被许多政治家们接受。可以说,现代文明是在“经济分工”和“政治分权”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我们身处的这个变革的社会,我国经济的腾飞,正是拜“分权让利”、全球分工(“中国制造”)等所赐。
可以说,分工,分权,乃至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常态。而且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存在着差距,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现代社会的人们早已不再强求一律,取消差异的观念也已经过时。
但是,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资源阶层化严重,精英与底层严重脱节,将人与人被区别对待的心理上的分割、身份认定的割裂和行动中的歧视,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目前我国社会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十分明显,人群间的差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贫富的差距背后隐藏着心理层面的割裂。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防止社会心理的断裂。
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其实这位担任过格拉斯哥大学伦理学教授的伦理学家还写过一本不亚于《国富论》的《道德情操论》,他认为人性中不仅有自私自利的成分,也有同情或怜悯他人的情感。正是同情心使人做出利他、利群的行为,即使关心他人福利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他写到,“利己和利他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同情是道德的唯一基础”。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靠“分”的力量去推动。没有同情,没有心理上的真正平等,我们社会永远不可能真正走向和谐。一个社会失去了同情心,失去了平等,也就丧失了道德的基础。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北京大学自从建校以来,就秉承“心系祖国、情系天下”的中华传统,致力于在社会中传承平等的理念,推动社会的和谐。
1918年后的数年时间中,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发起成立的“校役夜班”,许多著名学者为校内工友讲授国文、算术、理科、修身和外国语课程,毛泽东、邓中夏等人也曾组建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四处奔走。
2006年,北大平民学校重新开学。在教室里,许多来自北大校内后勤部门的务工人员,坐在灯下,和北大学生一样,接受北大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看到务工人员渴望知识的眼神,就无法想象平民教育的珍贵——通过接受继续教育,他们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89年过去了,许多东西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却永远不变。当年蔡元培校长对平民夜校的评价犹在耳边,“听差的来求点学问,于是大学中无论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平民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
平民学校讲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理念。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财富多寡不一,唯一能真正在心灵上实现绝对平等的,就是对知识的拥有和享用权利。
“人人生而平等”。平等,作为人所应当拥有的一种资格,不仅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格尊严,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不被排挤和歧视。现代社会,平等被视为国家重要原则,纳入宪法保护内容。平等权成为一个国家公民依法所应当享有的一种原始权利,不可剥夺不可侵犯。
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国与国之间要平等,我们的先辈曾用鲜血去捍卫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发生在89年前的五四运动,在国家受辱,人民受苦,河山待复的时刻,我们的青年先辈们怀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走出“象牙塔”,放下“锦绣的前程”,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相结合,与时代脉搏相契合,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人民的命运、疾苦放在心上,为改变他们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89年过去了,北大的青年们始终没有忘记先辈的光荣传统。随着1993年志愿服务行动在我校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北大青年关心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组织方式。
15年来,伴随着北大爱心社的“爱心万里行”大型社会实践、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团远赴包括西藏、青海、新疆在内的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教扶贫行动,北大志愿者们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各地,涌现出了以莫锋等为代表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放弃良好的工作机会,扎根西部边陲。
15年来,北大的青年志愿者先后向全校发起了“一加一助学”、“每周奉献一小时”、“争做一名光荣的注册志愿者”等充满激情的倡议和行动。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凝聚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下,通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团、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慰问孤寡老人、关爱首都劳动者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投身到关心弱势群体、服务社会进步的工作中去。
15年来,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们,怀着满腔热忱,用执著和坚韧写着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壮美篇章,用无尽的热情和无悔的青春践行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面对城乡差距日益巨大,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实际而做出的重要部署。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以平等的理念和氛围作为基础。
2008年8月,奥运即将拉开帷幕,我国将要迎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平等”、“团结”的氛围必将日益浓厚。只有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北大青年作为时代先锋,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携手并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陈少毅 北京大学法学院04级本科生)
§§第二章 情牵未名:北大精神的感性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