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来到了红楼!
不知道已经是第几次参观红楼了,但每一次去都是兴趣盎然,而且都会有真切而新鲜的感悟与收获。红楼建成于京师大学堂成立二十年后的1918年,但却成为老北大最突出的建筑、永恒的标志与象征。在我看来,北大学生参观红楼,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就是近距离地了解老北大的历史,进而感受其中的精神魅力。因为,在北大的百年历史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老北大无疑是最为辉煌的时刻之一,让人神往不已,其中可说可道的实在太多,而红楼正是那个时期北大的代称。如果认真体悟的话,任何一位热爱北大的同学都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说得夸张些,进入北大的学生都应该来看看红楼,了解一下真实的老北大。
现在很多的北大学生,说起北大,可能就会说北大有个“一塔湖图”,对沙滩红楼则不甚了解。殊不知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正是从红楼时期的北大开始定型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是以红楼为中心展开的,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是从红楼后面的民主广场出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无可争辩地确立了北京大学在全国文化界、教育界和思想界的领袖地位。今日我们称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除了那些显在的硬件条件以外,还包含着太多太多文化和思想的分量。因此才有很多人把北大称为精神的圣地、学术的殿堂。饮水思源,我们在自豪于这些成就的时候,理应把这些传统的根子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而红楼作为那个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则无疑是那一段光辉历史的最好见证者。1952年以后,因为全国院系大调整,北大告别了沙滩红楼,来到京西燕园。校园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北大宝贵的精神传统却一脉相承,并经过一代代北大人的努力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扬光大。
红楼时期的北大,大师云集,才俊荟萃,学风自由而上进,人物博学而风流,真是一个空前的辉煌时代。面对红楼,如同面对一位沧桑睿智、博大雍容的谆谆老者,又如面对着一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学少年。既让人在尊重中沉思,又让人在感动中奋发。走进红楼,看到的是一间间不能再普通的教室;人去楼空,只能让人在历史中追寻那已去的辉煌。在这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蔡元培、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追求真理、忧国忧民的面容,可以听到师生们指点江山、往来切磋的声音。正是这些被历史记住了的面容和声音给死气沉沉的中华大地带来了一缕缕阳光和一声声惊雷,从而改变了古老中华的精神面貌。1899年6月19日《北华捷报》上的一篇报道说到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时讲:它“向大学堂的所有成员,乃至整个北京城的居民,放射出‘甜蜜和光明’”。而这种“甜蜜和光明”在红楼更得以延伸。红楼的落成,似乎是北大人给北京城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的一团现代意义上的熊熊烈火,北大人则扮演了盗火者的角色。在这团熊熊烈火中,北大人给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带来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个人自由的祈求,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观红楼,让我想起了北大的传统。北京大学的创立,可以说是由三条历史文化因素交汇的结果。一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浪潮中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传入,使北大人具有了放眼世界的胸怀和融入世界格局的追求,此所谓“现代追求”;二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感,让北大人时时刻刻都在忧国忧民,事事都以天下为先,这是可贵的“忧患意识”;三是从西汉以来的在士人阶层中形成的“太学传统”,让北大人疾恶如仇,每逢不平便挺身而出,这是马寅初先生所说的“牺牲精神”。“现代追求”、“忧患意识”与“牺牲精神”犹如三条川流不息的大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汇入了北大人的血液,最终构成了北大人基本的精神格局,最终让北大人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具体表现在当时的师生身上的,便是挥洒不尽的激情和勇于承担一切的责任感。
斗转星移,时光的流逝可以淡化很多东西,但是却淡化不了北大人高贵的激情。翻看老北大人的文章,总是让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满纸文章,无不洋溢着慷慨悲壮的激情,这激情,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前程撕心裂肺的呐喊。今天的人们,太需要用这种激情来为自己提提神了。当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曾深情地呼唤着青春的力量,他迫切地希望青年人“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这是何等的气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陈独秀,在认定“只有德、赛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后,斩钉截铁地说:“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又是何等的气概!像这样的文字实在举不胜举。当年的很多青年人就是被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和热血沸腾的激情深深打动,才奔向了光明,成为了时代潮流的引领者。难怪马寅初先生在回忆五四时期的北大时,曾有这样的感慨:“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只要真正了解了北大的光辉历史和蕴藏其中的苦苦追求,就自然会明白马先生的说法的深刻内涵。
与激情相连的,是老北大人强烈的责任感。在他们眼中,唤起民众的觉醒,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这种责任感,竟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参观中,发现那个时候的北大人竟是那样地亲近平民大众,几乎每一位北大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平民意识。老校长蔡元培不仅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而且身体力行,在北大创办平民夜大,让普通大众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都在提倡建立平民的文学;李大钊则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高呼“庶民的胜利”;刘半农、邓中夏等人则亲自来到民间,或搜集民歌,或为民众大力宣讲新思想和新知识……在这些老北大人身上,已经没有了传统士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独善其身的清高。他们热爱大众,亲近大众,启蒙大众,用自己的新思想和知识提升着民众的整体素质。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又是多么的难得!
激情与责任铸就了辉煌!红楼作为历史的陈迹见证了北大的那一段光辉历史,积淀着老北大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这种可贵的精神传统就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北大是常为新的”,还是马寅初先生所总结的“牺牲主义”。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因为如此,在红楼学习和生活过的北大人都对红楼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提起红楼时期的北大,他们总是饱含温情和敬意。正如老校长胡适先生《三年不见他》诗中所写到的:
三年不见他,
就自信能把他忘了。
今天又看见他,
这久冷的心又发狂了。
我终夜不成眠,
萦想着他的愁、病、衰老。
刚闭上了一双倦眼,
又只见他庄严曼妙。
我欢喜醒来,
眼里还噙着两滴欢喜的泪,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总是这样叫人牵挂!”
在老北大人心中,红楼是那样的可亲可爱,又是那样的难以忘怀。在他们心中,红楼是一座不可忘却的丰碑,上面不仅铭刻着老北大的辉煌历史,而且凝聚着几代精神贵族的文化追求。真希望今天的每一位北大学子,在谈论“一塔湖图”时,能抽空去沙滩红楼看看,去真切地感受一下沙滩红楼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并将这代代相传的红楼精神内化在自己的血液中。
(杨虎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