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她的一篇专栏随笔里曾谈到中国和西方学校的校训差异问题,大体来讲,中国高校的校训具有鲜明的“道德”特质,而西方则更强调“真理”和“自由”。“强调‘真理’与‘自由’,和强调‘厚德载物’,‘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是存在着极根本的差异的。”龙应台如是说。
那么北大的校训是什么呢?
北大没有校训。
就像“未名湖”不是“无名湖”,她只是“未被命名”而已,但是这“未名”之名也便成了名。如此看来,北大没有校训也是一件恰如其分的事情。校训的基本格式就是用几个字包含所有精神,但是,北大的精神真的是可以用几个字就总结了的么?如果我们只举“民主科学”大旗,那么我们就不是“自强不息”的热血青年了么?如果说我们“博学审问”,那么北大和其他大学所追求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北大的精神没有定义,这是一种自由,一种志趣,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坦荡。
每个人心中的北大精神都不尽相同,这些年来北大所赋予我的,是“自由”二字。首先是选择的自由。在北大,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喜欢书香喜欢沉思,阳光可以透过图书馆那硕大的窗子撒满在你的身上。如果你喜欢百家争鸣喜欢思想撞击,你大可以每晚固定时间坐在理教楼的一个大教室里,然后你会发现,横幅上的字会变,讲台上的人会变,而也许在某天,台下如潮的掌声就是在为你喝彩。当然,如果你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我相信,二百多个社团总有一个适合你。
而选择的自由所孕育出的,则必然是灵魂的自由。自由的灵魂是一种高贵的姿态,它不仅仅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豁达和宽广,更是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孜孜不倦和身体力行。无论是昨天的蔡元培、李大钊,还是今天的王选、孟二冬,他们身上都有这样一个自由而高尚的灵魂在引领着他们。那么,明天,北大精神的代言人又会是谁?
今年,是北大建校110周年,当一个又一个的明年成为过去的时候,北大会迎来她的200周年、300周年……人走在路上,或者面朝前方背对后方遥望远处的道路,或者审视自己的足迹。而北大站在这个时间结点上,选择遥望还是选择审视?
我想,也许我会选择遥望。昨天的北大是先辈缔造的历史,而明天的北大却有待我们去书写。北大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方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着过去的人也指引着现在的人。循那光明而去,终将收获辉煌。
(李盼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0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