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许多人曾对此做过探索与评论。但究竟什么才是北大精神呢?在许多人的眼中,北大是一个辉煌的殿堂,是莘莘学子的梦想,但那都是北大的表面,北大的精神蕴含着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的旨意。
让我们先谈谈关于北大人的几个故事吧。
自由与包容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主张新旧两派在平等的环境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当时的北大由顽固派把持,可谓乌烟瘴气。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这一看似平和的主张,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为注入新生力量打开了局面。果不其然,上任伊始,蔡元培就锐意革新,延聘了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周作人、胡适等大批新文化运动的闯将,迅速形成了以《新青年》骨干为核心的教授班底,北大气象焕然一新。当时的北大虽仍有诸如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旧派学者,但论风头、论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都不及新派诸君。有了这样的基础,两年后的北大才能一跃而起,领风气之先,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奠定了其在中国思想界的特殊地位。
1926年起,国民党政府开始干涉大学教育。对此,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强调:“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这些话充分表明了蔡元培的高瞻远瞩。他认为,唯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校原则,不纠结于党派纠纷,才能保证学术自由,保证“兼容并包”。蔡元培的愿望是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建设输送栋梁之材、为学术研究培养后备力量,而非沦为某一党派的“官方培训机构”。细想蔡元培先生的良苦用心,我们又怎能不甚感慨、不甚汗颜、不甚□欷呢!
这就是北大人,这就是北大精神之所在。
爱国与实践
从北洋清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李大钊便前往日本留学,希望丰富自己的学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北大红楼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满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亿万同胞发愤为雄,洗雪耻辱;号召全国青年不怕困难,克服阻碍,在创建“青春中华”的道路上,“唯知跃进,唯知雄飞”。他大声疾呼,歌颂新的文化,宣传革命精神,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鼓励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李大钊发表过多篇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抨击虚伪无能的封建军阀,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丑陋本质,其文章密切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嘭然一声雷响,五四运动爆发了,李大钊与学生联合会的同伴一道四处奔走,积极营救被捕的“战友”。“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御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这是多么豪迈的宣言!李大钊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他的无私奉献,只为他人,从不为已的精神,永远让我们觉得崇高;他不怕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勇往直前的动力。从李大钊的身上,我们看到精神的力量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一切可以超越的事物。
革命先烈李大钊,舍身救国,取义兴邦,他为“我理想之中华”奋斗不息。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事迹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后人为理想之中华继续奋斗。
这就是北大人,这就是北大精神之所在。
理想与坚持
北大的老校长马寅初在年幼时,曾为读书求学而与父亲闹翻。马寅初生活在一个以酿酒为生的家庭,是最小却又最为聪明伶俐的孩子。随着家中酿酒生意越来越兴旺,父亲有意让马寅初学管账,将来好子承父业。但马寅初想读书,外出求学,而不是管账,因此常消极怠工。父亲对他的做法非常不满,严肃地对他说:“你已经长大了,也该学点本事,将来好继承家业。”马寅初说:“我不想管账,我想去城里读书。”父亲很生气:“休想,我是不会让你出去读书的。”“我就要去城里读书”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观点。“你给我跪下”父亲显得怒气冲天。马寅初咬牙说道:“就是死,我也要去读书。”后来父亲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几经周折,马寅初终于获得在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学习的机会。经过四年的艰苦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的资格,并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马寅初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撞了南墙也不死心”的精神,他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下决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没有不成功的。”正是这种坚忍不拔、刚直不阿的精神,使他即便在被蒋介石关进息烽集中营后,仍未气馁,继续宣传自己的思想;在“文革”中被批斗时,依旧致力于自己的研究事业中,做调查、研究数据,并没有因遭受人生挫折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在九十一岁高龄时,不幸患了直肠癌,当时,医院在要不要给他动手术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多数医生担心,在世界医学史上,做过此类手术的老人的最高年龄是八十六岁,而马寅初已是九十一岁,他承受得了吗?而马寅初却坚决地说:“不用再争论了,我不怕开刀,你们没看出我老当益壮吗?我虽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身体素质好,我要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来吧,哥们!”手术后,马老的两条腿都瘫痪了,于是他或躺在床上或靠在沙发上,坚持锻炼上肢,感觉好些了,就又开始握拳伸臂,活动筋骨。马老这种无比坚毅的精神,渗透于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
这就是北大人,这就是北大精神之所在。
(侯佳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0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