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又是蔡元培老校长诞辰140周年,再加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在北京大学举办,今年的北京大学不可谓不热闹。在这110年里,北京大学光荣的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可以说,北大的光荣传统就是为科学与民主而奋斗,这是五四运动的精神,也是北大的精神。过去,沙滩红楼是北大的象征;五十年代以后,北大迁往西郊的燕京大学原址——燕园,而红楼和连带的建筑则改归政府机关,相应的“民主广场”也已不存在;后来大多数人说起的北大,则是以燕园里的未名湖和博雅塔作标志了。不过,北大精神的载体不在物而在人,我们回首20世纪,无数北大人在现代史上为科学与民主所做的奉献,煌煌不掩其光辉。历数百年北大人,首推开风气之先的蔡元培先生。而在上世纪下半叶,我认为马寅初堪称典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还记得蔡元培先生的那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吗?“诸君来此求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责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蔡元培先生努力消弭遗留在学生和教授意识中的科举心态,让他们接触到新的大学观,同时表明了他对新北大人寄予的厚望。后来,蔡元培先生又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倡议,聘请了众多新派人物到北大担任教授,为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北大精神的铸造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时至今日,蔡先生的教诲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为人处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于北大传统的概括历来五花八门,其中当推马寅初先生的说法最为别致。“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不但“精神”,而且“主义”,这在外人看来,或许有“大北大”的嫌疑,但我以为,马寅初先生的这番话还是抓住了根本。身为北大的首任教务长,马寅初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出任校长,任期长达10年。相比之下,50年代的大学校长与30年代的大学校长,在其所处环境及责任、权利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别。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感觉到马校长不时露出的棱角。他发表《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并发出“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举凡战胜环境,改造人心,驱除此等奄奄待毙不负责任之习俗,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的豪言壮语,是当之无愧的北大人!
那么,在当代呢?
我想来谈谈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名字叫王小波。他是北大自由、包容精神的受益者,无论在精神还是生活状态上王小波都是高度自由的,他在文学制度之外做自己的事情,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充溢着一种生命的精神。王小波既热情地投入社会,但同时他又冷眼看人间,以一种超越的眼光,对任何事情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他提倡思考,对社会问题有着非常清醒且别致的认识;他尊重学术,敢于进行并发表真的研究;他不惧世俗眼光,大胆为同性恋辩白;他擅长黑色幽默,在微笑中展现绝妙的讽刺……《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文化之争》、《思维的乐趣》等作品,代表了一种人文精神,代表了一种行事作风,代表了一个人,或者应该说是一群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王小波虽然不写诗,只写小说随笔,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称为诗人,行吟诗人。其实他喜欢韵律,有学过诗的人说,他的小说你仔细看,好多地方有韵。小波的小说中唯一写过的一行诗是在《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他的身上充满诗意,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16岁他在云南,常常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呀写,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王小波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小波的思路清新、明了。这是一个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他很小就学着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找寻真理,最终他就找到了自由人文主义,并终身保持着对自由和理性的信念。
我认为王小波以及他的作品代表了一种北大精神,尊重学术、投入社会、有责任感、自由不拘束、敢说大真话。王小波不愧于一个北大人的称号。
再来看一段来自人民网的新闻。
“高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校入伍大学生士兵,一名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起来的‘80后’青年,在短短一年多的军营生活中,以‘崇文尚武’的精兵形象证明了自己的‘高明’:当兵半年,成为导弹测控专业二号位操作号手,改写了这个号位一直由士官和干部担任的历史;仅用一年,学会了六七年老兵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多次在各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夺魁……”
2006年9月,高明利用两个周末,撰写了一篇长达1.3万字的军营随笔,畅谈自己在军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北大青年网分13次刊载这篇文章后,每次都引来师生的上千次点击。一名女同学甚至在帖子上留言:“你是北大最帅气的男生!”
有人曾问高明,“你为什么要停学当兵,这样不傻吗?”高明的回答是:“只是为了尽一种责任。”
在高明的日记里,他写道“暮笳吹月,晓甲带霜,疾风冲塞,沙砾飞扬。共和国军人日日习练,枕戈待旦,为的是橄榄常绿,白鸽远翔。融进这支部队,我恍然大悟:作为火箭兵,责任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大而言之,责任维系着大国的尊严;小而言之,责任就是站岗50次安然无事,第51次依然竖起警惕的耳朵;责任就是操作100次后精熟无误,第101次依然慎之又慎……”
“责任,是北大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北大自建校之始,‘好男儿以天下为己任’便成为每一名北大学子自觉的追求。走进军营,我发现,这里的军人把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责任细化了,细化成每一名士兵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心口如一,言行如一!”
这就是新时代的北大人,这就是新时代赋予北大精神的更丰富的内涵。
如前所述,新的时代给北大赋予了无数的新的内涵,而时代也让众多人物将这些新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北大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将此精神传承并发展。当然,北大是自由的,是包容的,北大并不要求她所有的孩子都做一样的事情,取得一样的成就。她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奉献着,然后再将她的精神由她的孩子们传承下去。走在燕南园的小路上,沉浸于那一片幽静之中,我对北大的爱不由得又增加了几分。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我们不变的传统,勤学习、善思考、有担当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五四星火的指引下,在先辈们走过的小路上,在未名湖水的怀抱中,在博雅水塔的倒影里,我们将承前启后,做有北大精神的北大人。
(陈洁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0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