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5900000006

第6章 邓小平是抓走我的龙

张维迎

我的父母,他们没上过一天学,不理解高考、志愿、专业、大学、研究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能对我的职业选择提供什么意见,但他们却教会子女从小就要做一个正直清白的人,这恐怕才是我受之终生的东西。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命运大转折的机遇。

我出生在陕西省吴堡县辛庄村,考上大学之前的19年,我一直生活在这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贫困落后的西北农村,孩提时代一直与贫困和饥饿相伴随,再有想象力也不可能想到今天的我。

父母亲都是不识字的人,但一直对读书人存有敬畏之心,也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所以无论家里日子过得多么拮据,都要一心供我上学。我自己也算争气,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好学生,数学成绩尤其突出,考试多是满分。但经历了“文革”这个非常时期,我和我们这代人并没有像今天的孩子们循着“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个基本规范的求学之路继续自己的学业,也没有办法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高中两年我在县城中学上学,这算唯一的两年“城市”生活了。1976年1月高中毕业后,我成了“回乡知识青年”,虽然没有“下乡知识青年”那般威风,但也确曾想在“广阔天地”干一番事业。回乡不久后的17岁那年,因为是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我当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连副指导员,18岁那年又当了生产队会计。我曾当面给地区军分区司令汇报过我们村的民兵工作,他是我上大学之前见过的最大的官,曾希望我去当他的兵。我还经常给县广播站写些通讯报道稿件,因此也结识了县城政府工作的一些“笔杆子”,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一些指点。

当时的农村提供给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进步”的资源总是极为有限,而且总是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回乡青年,干得再好,机会其实是非常渺茫的,体制内的上进渠道几乎是没有的,不像城里来的下乡知青那样还有着招工、招干等回城的机会。机会少,竞争就激烈,而村里的宗族势力在决定个人的命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村里有王姓、张姓和霍姓三个家族,势力最强的是王姓家族,最弱的是霍姓家族。居于两者之间的张姓家族虽然也偶有像我这样被“使用”的机会,但也就是让你干事而已,好处自然是轮不上的。而我,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显然也不是太“识时务”的,看到乡亲们过着窘迫的生活,村干部们还在吃吃喝喝沾公家的便宜,自然会不时地提点意见,这样就不免得罪了某些掌权的人。于是,我成为村里主要负责人的“眼中钉,心中刺”,有人曾针对我扬言“除非天上来龙抓,否则他休想出去”。后来,在我录取前被“政审”甚至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这些人也曾合谋着坏我上学的事,想到“上面”告我,让我走不了。只是因为那个“上面”是他们能力不及的“省里”,才不得不作罢。现在想起还有些后怕,要不是邓小平这条龙,我是不可能离开黄土地的。

国家要恢复高考的消息,最早我是从县宣传部的一个干事那里听说的,当时并没放在心上,因为觉得自己高中物理化学都没怎么学过,怎么会有希望?他鼓励我说,你可以考文科啊!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上大学读书还有“文理”之别。后来是那年10月份的一个早晨,正要下地去干活的我从广播——这是村民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里,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的恢复高考的消息。当时,隐隐地觉得它可能会跟自己有点关系。

机会是不能放过的,但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力,又时逢秋收季节,当然是没有专门的时间复习的。每天我依然和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只能抓住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间和晚上煤油灯下看两眼书。直到考前十多天,在父母家人的支持下,我才不再下地干活,有较多的时间学习。考试是在离县城二三十里的任家沟中学里进行的,坐在教室里,看到四周黑压压的考生,我才真正意识到考大学是怎么一回事,心情反倒放得开了。现在看来,那年的考题实在简单得可笑,但有些题我却好像闻所未闻,只能“跟着感觉走”。比如地理考中国的风季特征,我就答西北风东南风什么的;语文考翻译文言的《愚公移山》,我就按照“文革”时妇孺皆知的毛主席的翻译答题。

分数线公布了,我的考分过了录取线,这算过了第一关!

填报志愿时,我的基本原则是考上就好,所以先填那些最有可能被录取的学校。第一志愿报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因为给县里的广播电台写过通讯,所以第二志愿报的是北京广播学院的新闻采编;第三志愿是延安大学的中文系。填完这三个志愿,看到志愿表上还空了一格,不知道填什么,就随手写下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几个字。把北京大学作为上大学的“第四自愿”,我可能是唯一的考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十七年后我会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老师。

体检、政审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当年考试成绩对个人是保密的,我也找不到关系打听自己的成绩。听说过线的考生中三个里才能录取一个,成绩是参考,政审、关系很重要,我没有关系可找,外祖父又有政治污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只能听天由命了!

有消息说过了年的正月十五是发通知书的日子。春节过罢的正月里,我整天和村里同龄的朋友们打扑克玩耍,但心里是焦虑的。正月十五过了好几天,也没等来什么通知,我由焦虑变成绝望,不再打扑克了,又开始背着书包下地干活,一有空就找安静的地方看书,准备下一年再考。有人用讥讽的口气问我没有考上还看什么书啊,我就说考不上慢慢考呗。

大概是3月底的一天,我在地里劳累一天回到家里后,母亲告诉我,村里接到省里的电话通知我考上大学了。大学已经开学了,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原来,是年龄偏大的没有被录取的“老三届”考生给邓小平写了封信,中央即下发了扩大招生的文件,主要从大龄和原来政审有问题的高分考生里招生。我虽然不是“老三届”,但搭了他们的便车,有幸被录取了。高兴自然是高兴的,一边交接自己手上的会计等工作,一边到外婆舅舅家里去告别。报到的日子是4月20日。临行前,亲戚朋友每人五毛一块的凑了二三十块钱给我上学用,全村人都来送行,我们家用小米年糕、萝卜白菜招待大家。本来此时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蔬菜之类的更是紧缺,好在母亲一直坚信我能考上,所以早就有所准备。

去西安上学路程并不方便,我要从县城坐长途汽车到山西介休,然后再坐火车到西安。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见到火车,第一次坐公共汽车,一切都很新鲜。我被录取到了西北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这个专业是伴随着这次扩招而诞生的,所以班上的五十名学生都是扩招进来的,年龄大的同学较多,最大的长我14岁,有不少是带工资上学的。我的志愿里没有这个专业,但说起来我还是有点“专业基础”的,这源于高中毕业时一位政治课老师送给我一本苏联人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在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时看过这本书,当时并不能完全看懂,但觉得里边讲的东西蛮有意思。大学考到了这样一个专业,教我们的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何炼成老师,他讲课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我自然喜欢上这个专业,所以学得比较好,每次考分都很高,单科都在前三名,总分当之无愧是第一。刚入校时,我在同学里算是比较“土”的,普通话说不好,穿的布鞋、衣服都是自家做的,在那些有钱的城里来的同学面前免不了有些自卑,但优异的学习成绩为我赢得了尊重。我现在也常常会对学生说:人不要自卑,好好做自己的事,只要你自强不息,是会赢得尊重的。

大学四年,我的日子过得清贫而充实。四年里,除了五一、十一学校发餐券改善伙食,我从来没有自己买过有肉的菜,每次吃饭都是选最便宜的菜买。但每次寒暑假只要回家,我都会从自己省下来的奖学金里买两样东西带回去:一箱挂面,一袋白面。所以大学期间我最心疼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跟同学打赌:习仲勋是否陕北人。我输了,结果请那个同学吃了八毛钱的饺子。

1981年,快要毕业的时候,我选择了考研,并不是我早就有做一名经济学家的志向,而是当时毕业生的分配原则是“哪儿来哪儿去”。这就意味着我要被分配到老家去,这是我不愿意的,所以考研的动力还是比较大的。真正考上研究生以后,我才觉得自己是可以做点学问的,以后就没有再想着干别的工作。

人生也许真的是阴差阳错,不太好精心设计。在每一个关节点上,我们都会面临很多岔路口,当时几乎浑然不觉,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线索可循,而这样的线索也或多或少地跟不同的人物有关。比如即使在“文革”那样的环境里,我高中的数学老师还是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两年的课程,这对我以后从事经济学研究至关重要。如果不是何炼成教授利用扩招机会创办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我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者。如果不是1982年春天碰到了茅于轼先生,我也可能就不会迷恋上西方经济学,成为市场经济的忠实信徒。而从初中到高中教过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当年仅仅因为一句“苏联人放个屁都是香的”,就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被下放到陕北的小村庄教书,而对我来讲,则是因他祸而得福。我上大学期间,他已经回北京了。1985年,我在甘家口买西瓜时居然又遇上了他。再比如学外语。我初中学了两年俄语,因为有位“右派”老师是学俄语的。大学里最早学的英语教材都是油印的,自己又没什么基础,所以对学好英语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但糊里糊涂学了两年半后我居然成为班上考100分的两名学生之一(另一位是初高中都上英语课的北京知青),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也才有了以后到牛津大学读书的可能。在牛津读书期间遇到James Mirrlees这样一位导师,使我有幸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弟子。我的父母,他们不识字,不理解高考、志愿、专业、大学、研究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能对我的职业选择提供什么意见,但他们却教会子女从小就要做一个正直清白的人,这恐怕才是我受之终生的东西。

30年过去了,再次回望1977年的高考,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是国家后来一系列变革的开端,而这样的标志和开端,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走过1977年高考的人。个人的命运很难与国家的命运分开,这是我的体会。

作者简介

张维迎,1959年生,陕西吴堡人。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1990年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主要著作有《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2010商业模式》(2008),《中国改革30年》(主编,2008)等。

同类推荐
  • 解放天津(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天津(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毛泽东声东击西诱敌固守围而不打,蒋介石试图拉傅作义南撤,以加固长江防线。傅作义主张“固守平、津、塘依海作战”。由此为解放军创造了战机。林彪天津还未开战就坦言胜券在握,用鲜血钻穿“铜墙铁壁”活捉陈长捷……
  • 歌德之勺

    歌德之勺

    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张炜散文精选集《歌德之勺/张炜少年书系》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歌德之勺》分为“绿色遥思”“默默挺立”“人和芳草”“歌德之勺”“稷下之梦”“让我寻找”等六辑,以友情、爱情、成长、哲思、旅游等角度,收录张炜不同时期代表散文六十余篇。张炜把激情融入大地和海洋,播下许多思想的种子,他的散文极富思想性,让你增多许多悟性。《歌德之勺》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者简介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
  • 四书通读

    四书通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作者潜心研读四书经典,结合其八十年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阐释做人之道、教学之道、为政之道等,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得到智慧滋养。
  •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我希望你不怨世俗、不惧前行,最终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这是22个传奇女人在权谋的天地中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世间女子的爱恋何其相似,她们不再是戴着假面的剧中人,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共通的人生。本书谈的是名著中光怪陆离的故事,可初衷却是人生俗世的喜怒沧桑。这一类女子或美丽,或智慧,或泼辣,或大气,她们的人生选择和际遇让后世赞叹又唏嘘。原来生活的不如意不是我们背叛初衷的理由,透过她们的人性姿态,我们会懂得在与我们相同的人生际遇里,她们更懂得努力和坚忍的意义。
  • 笔耕留痕(高平作家丛书)

    笔耕留痕(高平作家丛书)

    早就想把自己写的东西整理一下,一直未动手。这回算交差了,当然是为自己。起了个名:《笔耕留痕》。似乎显得文雅点。其实,说白了,我不过是个码字的,像手执瓦刀码墙的匠人一样,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墙圪垛儿。这些“墙垛”的“砖”有的还算齐楚,有的缺棱少角,差火候。
热门推荐
  • 城市暗卫

    城市暗卫

    没有黑暗,光明,也就不再绚烂,如同善与恶的同等并存,隐于人心,才能维持这世间的平衡,当表象上的哪一方怯弱了,人心深处的影藏面就会渐渐显现。恶,其实只是可怜得被压迫,比起善更脆弱,更经不起诱惑罢了,就性质而言,其实与善别无二致!一缕弥漫在黑暗里的阳光,一份填满着青春的正义!城市里,充斥着异变的物种,夜色下,飞奔着热血的行动员!对抗,厮杀,陷阱,疑云,迷雾重重,一次次的拷问着人性的善恶。荷尔蒙的爆发,谱写青春旋律!也许,下一个死亡的,就是你!
  •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恒战帝

    永恒战帝

    一个怀着血海深仇的少年,家人尽去。以一介半废之体,历经艰险,寻得机缘,血战皇都,报仇血恨......最强神术、人族大劫、永恒之界......且看永恒战帝武冲,逆战苍穹,破灭世界,遨游混沌!
  • 药香小娇娘

    药香小娇娘

    一朝穿越,石小蕊在成亲当日被歹徒掳走,幸好有一奇怪的男人相救送回家中,家徒四壁,穷的叮当响,还有狡猾的继母相算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开医馆,挣银子,奔小康,顺便撩个忠犬回家种田。且看她如何用自己的医术玩转古代,走上人生巅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落叶的黄昏

    落叶的黄昏

    夏季的一天早上,靳冬骑着他的山地车一路顺风地直奔大江。他这是要到江桥西侧的那个大沙坑里游泳去。他面庞清瘦,精神矍铄。眼角的两边虽说已经出现了鱼尾纹,但浅浅的并不太明显。过了江畔小区上了江桥西侧的堤顶,开始下一道漫坡了。这时候,前面忽然传来一阵清丽的歌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人们路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多么熟悉的一首老情歌啊,靳冬一下子就被勾起许多青少年时的回忆。他不禁抬眼望去,就看到沙坑边上站着一个女人,正面对着远山近水悠着劲唱着呢。女人中等个头,不胖不瘦。
  • 凤本妖娆:权谋女帝醉蓝颜

    凤本妖娆:权谋女帝醉蓝颜

    五岁时,家族被灭,白慕萱的奶娘凤娘带着自己逃命。十五岁时,已成为落花门门主及宜人馆馆主,却遇上了一个将‘笑看人生,人生如戏’发挥的淋漓尽致的莘岚国国师——宋子懿。“宋大人您就这么闲吗?有事没事的就来我宜人馆,就不怕朝中之人参你本子?”白慕萱身穿白色仙霞洛裙,看着时常来骚扰自己的宋子懿,无奈的说到。“白大人也很闲吧?朝中因你那所谓的凤儿妹妹闹得鸡犬不宁,若让他们知道,你便是那所谓的凤儿,会如何?”看着眼前如此懒散且气急的女子,宋子懿笑意满面的说道,甚是得意。“你……卑鄙无耻。”“彼此彼此。”坑情敌篇“国师,你说凤儿会喜欢什么?会喜欢这七彩珍珠吗?”两人在太子寝宫,商议着为白慕萱送什么好。“你若在送她一些金银财宝,她会更喜欢。”宋子懿坐在椅子上,把玩着大拇指的扳指说道。“好,我这就去准备,国师可一定要送入凤儿手中。”太子秦越豪气十足的说道,接着风度翩翩的向外走去。“呵,我定会好好的送入她手中,可是,自己手中不就是她手中吗?”看着秦越去准备礼物,宋子懿嘟囔了一句,若这句话被太子听道,必定会气的吐血。直到……上半辈子,我为复仇而活,而下半辈子,我只因你而在,因你而活……
  • 圣欢喜天式法

    圣欢喜天式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词洁辑评

    词洁辑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神劫

    仙神劫

    仙是什么?神是什么?天下间修者无数,但是却没有一人能够回答。远古仙神不知所踪,是什么让永生不灭的神魔消逝?是什么封锁了于世同存,开天圣器‘神魔门’?亿万岁月之后,天凡踩着仙神遗迹,历经千劫万险,震慑诸天强敌,最终,一桩震惊天地的上古秘辛慢慢浮现人世间...
  • 宁少的金玉良缘

    宁少的金玉良缘

    【甜宠文】他是冷俊神秘,杀伐果断的豪门少爷,商业帝国的霸道总裁,却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有了一个神秘的儿子。她是大学里的清纯校花,被叔婶设计一夜缠绵后有了一个小可爱,只是孩子的爸爸是谁?...四年后,她带着萌娃从巴黎华丽归来,进入他的集团成为他的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