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小档案
地理位置:牡丹江上游,东北平原东部山地张广才岭深处
面积:91.5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637米
特点: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熔岩堰塞湖
形成原因:第四纪火山活动,大量的玄武岩熔流喷溢,把牡丹江拦腰截断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
镜泊湖的形状就像一只蝴蝶,其西北、东南两翼逐渐翘起,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镜泊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我国的北疆。
镜泊湖名称的来历
“镜泊”意为“清平如镜”。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可谓春华含笑,夏水有情,秋叶似火,冬雪恬静,万种风情,四季分明让人久久难忘,无限眷恋。
镜泊湖是约10000年前形成的,它是我国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距牡丹江市区110千米的群山中(宁安市城西南)。湖区周围有火山群、熔岩台地等。湖面南北长45千米,东西最宽处仅6千米,面积95平方千米。南部湖深仅几米,北部一般可达40米~50米,鹿圈脖附近最深达62米。湖面平均海拔350米。镜泊湖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期所形成的断陷谷地。第四纪晚期(大约10000年前),湖盆北部发生断裂,断块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础。同时在今镜泊湖电站大坝附近和沿石头甸子河断裂谷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与来自西北部火山群喷发物和熔岩汇集,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堤坝,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从而形成镜泊湖。这样形成的湖泊,被称为堰塞湖。湖区有由离堆山及山岬形成的一些小岛。湖北端湖水从熔岩堤坝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宽的吊水楼瀑布;瀑布下的深潭达数十米,与镜泊湖合为镜泊湖风景区。
镜泊湖历经了五次火山爆发,加上第四纪全新世这里发生的多次火山群爆发,大量的玄武岩浆堵塞了牡丹江上游的水道,最终形成了堰塞湖。后来又由于地壳变迁而形成了牡丹江断裂带,所以镜泊湖又被称为高山断裂带。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湖泊,更以天然无雕饰的独特风姿和峻奇神秘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镜泊湖——水平如镜
镜泊湖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名字叫“湄沱湖”,汉书地理志称湄沱河。史书记载,“湄沱湖之鲫”是渤海国的名鱼,今日镜泊湖的“湖鲫”仍以味美著称。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称阿卜河,又名叫阿卜隆湖,后称呼尔海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呼汗海。自明代起,开始有了“镜泊”的名称,清代满语名称为“毕尔腾”,意为“平如镜面”。不过现在仍然称作镜泊湖。镜泊湖全湖分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个湖区。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湾,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却犹如八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飘在万绿丛中的缎带上。这最著名的八大景有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鸪砬子。镜泊湖景色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许多动人的传说,更为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因为镜泊湖的熔岩凝固成的岩岸有裂缝、缺口,湖水就从缺口处流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瀑布。吊水楼瀑布落差高达20米,水帘横空,飞珠碎玉,景色十分宜人。
延伸阅读
镜泊湖景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最大特点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花、夏水、秋叶、冬雪异彩纷呈。春季不同的绿期、不同的花色给镜泊湖披上片片嫩绿,飘来阵阵芳香。夏季茂密的森林包裹着湖泊,湖水清明如镜,群山浓绿欲滴,凉爽湿润。秋季湖水碧蓝,群山色彩斑斓,姹紫嫣红别具风韵。冬季银装素裹,雾凇婆娑,山湖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