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0500000004

第4章 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1917年,就在最后一个桐城大家姚永朴悄然离去的同时,又有四位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进入北大,那就是章门弟子周作人、留美学生胡适、以戏曲研究和写作著称的吴梅以及对通俗文学有特殊兴趣的刘半农。北大的文学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发明“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口号的钱玄同钱玄同本人对这一“发明”十分得意,在致陈独秀、胡适函中再三陈述(参见《新青年》2卷6号、3卷5号、3卷6号的“通信”栏)。,与黄侃同出一门,都是章太炎东京讲学时的学生。不但如此,其时北京学界活跃的“新锐”,即使与太炎先生没有师承关系,也都对其为学为人表示敬意(如陈独秀、胡适)。这种局面,使得新文化运动在横扫“旧文学”时,明显地“厚此薄彼”。这里有人事的因素:五四新文化人中旧学修养好、有能力从学理上批评“选学”的,基本上都是章门弟子。章门弟子虚晃一枪,专门对付“桐城”去了,这就难怪“谬种”不断挨批,而所谓的“妖孽”则基本无恙。但“选学”不但没有受到彻底的清扫,反而可以成为新文化人的批判武器这一事实,本身也质疑了“妖孽”的命名方式。实际上,经太炎先生及周氏兄弟的努力转化,魏晋风度与六朝文章,将成为现代中国最值得重视的传统文学资源参阅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375—393页。。

“桐城”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选学”历经转化而有所存留,1917年以后的北京大学,新文化人占据了绝对优势。白话文学的提倡、思想革命的催生、五四运动的爆发,构成了此后五年北大校园里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即便在这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文学教育”的蜕变,依然值得关注。

先看看1917年北京大学的中国文学门的课程表,括号里的数字代表每周课时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9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年中国文学(6)、中国文学史(上古迄魏,3)、文字学(声韵之部,3)、希腊罗马文学史(3)、哲学概论(3)、第一种外国语(8)

第二年中国文学(6)、中国文学史(魏晋迄唐,3)、文字学(形体之部,3)、近世欧洲文学史(3)、美学(3)、第二种外国语(8)

第三年中国文学(6)、中国文学史(唐宋迄今,3)、文字学(训诂之部,3)、第二种外国语(8)北京大学档案馆里恰好藏有1918年的《北京大学文科一览》,抄录其中国文系教员的教学情况,可以使得上述的课程表更具血肉(课程后面的数字依旧表示周学时):刘师培中国文学(6)、文学史(2)

黄侃中国文学(10)

朱希祖中国古代文学史(2)、中国文学史大纲(3)

钱玄同文字学(6)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3)、十九世纪文学史(3)

吴梅词曲(10)、近代文学史(2)

黄节中国诗(6)以上两个简表,起码可以使我们明白:一、“文学史”成了中文系的重头课;二、中文系学生不能绕开“欧洲文学”;三、“近世文学”开始受到重视;四、此前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与“小说”,如今也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这里必须略作说明,“小说”一课,校方明知重要,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员,设计为系列演讲(演讲者包括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直到1920年鲁迅接受北大的聘请,正式讲授“中国小说史”,中文系的课程方才较为完整。

按照当年北大校方的有关规定,每门正式课程,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即便是十分简要的讲义。教员多是一边编写讲义,一边进行教学;讲义修改后正式出版,往往便成了学术史上的重要著作。除了上节提到的林、姚、刘、黄四种著述外,提倡新文化的北大教授,其讲义更可能“石破天惊”。周氏兄弟的《欧洲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略》,均属于该领域的开山之作,功不可没。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改中国人的崇古倾向,将“当代文学”纳入考察的视野;这本出版于1922年的小书,并非讲义,但也与其在北大的工作息息相关。任教北大的前与后,吴梅刚好完成了代表作《顾曲麈谈》和《中国戏曲概论》,但其《词馀讲义》仍是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印行。至于日后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刘半农,五四时则以组织歌谣征集活动,模仿民歌写作《扬鞭集》、《瓦釜集》著称于世。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国文系,朝气蓬勃,至今仍令人神往。在其众多实绩中,形成“文学史”的教学及著述传统,并非最为显赫的功业。但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批评实践,作为一种知识体系,需要新学制的支持,也需要一代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此类熔古今于一炉的文学史想象,既是基础知识,也可以是文学主张;既是革新的资源,也可以是反叛的旗帜——故也并非无足轻重。

倘若将“百年树人”这一大学教育的特点考虑在内,西学东渐以后形成的以“文学史”为核心的“文学教育”所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遗留的问题,实在值得深入反省。当然,认真谈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在中国的演变,单靠北大作为个案,未免过于单薄。好在这里只是希望提起话头,权当一次“得胜头回”。

§§第二章 知识、技能与情怀§§第二章 知识、技能与情怀——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一环,古今中外的“文学教育”,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这里有思想潮流的激荡,有教育理念的牵制,有文化传统的支持,此外,还有学校规模、经费、师资等实实在在的约束。不是所有的“柳暗花明”与“峰回路转”,都有必要大张旗鼓地讨论。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发生在北京大学的有关“文学”的课程、课堂、教员、讲义等的变革,却因牵涉极为广泛,深刻影响了此后的教育思潮及文化进程,值得认真辨析。

所谓“文学教育”,与目前学界颇为关注的“文学史书写”参见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董乃斌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既有联系,更有差异。强调“在二十世纪中国学界,‘文学史’作为一种‘想像’,其确立以及变形,始终与大学教育(包括五十年代以前的中学教育)密不可分”,故“不只将其作为文学观念和知识体系来描述,更作为一种教育体制来把握”参见陈平原《“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1996年7月10日《中华读书报》。,这指的是二者之间如何互相依存。但“文学教育”不仅限于传授“文学史”知识,还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诸多相关学科;反过来,“‘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参见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2002年2月23日《文汇报》。,故单从学校的内部运作说不清楚。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在第一章中,我描述了晚清起步的教育改革如何促成了日后的文学革命,结尾处,借助1917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的“课程表”以及1918年的《北京大学文科一览》,阐述北大文学课堂的四大变化,即“文学史”成了中文系的重头课、中文系学生不能绕开“欧洲文学”、“近世文学”开始受到重视、此前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与“小说”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从新式学堂的科目、课程、教材的变化,探讨新一代读书人的‘文学常识’”,这一努力方向没错,结论也大致站得住脚,但因刻意凸显“新气象”,很容易造成某种错觉,以为此后便是新派人士的“一统天下”了。其实,当年国文门师生中,面对“新潮”与“国故”,大都选择后一种立场。只不过随着时势迁移,前者的声音越来越大,加上傅斯年、杨振声、俞平伯等人不断追忆,方才造成如此“东风压倒西风”的印象。单就文学教育而言,新派旧派并驾齐驱,各领风骚。进入具体的文学课堂,更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一时难断雅俗高低。

对于改革者来说,想得到的,不见得做得到;做得到的,不见得合乎理想。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宣言”或“计划书”更复杂,也更为丰富多彩。北大创立之初四十年,关于“文学”如何“教育”的探究,九曲十八弯,颇多惊心动魄之举。放长视线,很容易理解此举对于“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教育”之成功转型,具有深远意义。因为,直到今天,文学教育如何兼及古今、中外、雅俗,还有知识、技能与情怀,国人仍在“九死未悔”地“上下求索”。

谈论“文学教育”,到底从何入手:是专业课程,还是校园文化?是教员讲义,还是学生社团?是唐诗宋词,还是欧美小说?考虑到当年的实际情况,本文集中讨论的是北大中国文学系所开设的各类“文学课程”1919年北京大学废“门”改“系”,故本文有时称“国文门”,有时称“国文系”,取决于论述对象。,以及主要由本校教员编纂的“文学讲义”,还有师生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学课堂”。在我看来,只有将这三者交叉重叠,互相映照,方能较好地呈现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文学教育的立体图景。

在正式展开论述前,有三点说明:第一,因北大实行自由选课制度,中国文学系学生可选修外国文学系开设的课程,反之亦然。为集中论述,本文没有牵涉外文系诸多著名的文学教授以及同样异彩纷呈的文学课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大外文系(英文系、西文系)讲授文学课程的教授先后有胡适、陈源、温源宁、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潘家洵、张欣海、王文显、梁实秋、朱光潜、叶公超、艾克敦等,阵容相当强大。。实际上,若论对新文学创作的鼓动与指引,外文系的功用,不在国文系之下有志于创作的李健吾,1925年考入清华:“我报的是中文系,分在朱自清先生的班里,他认出了我,劝我改读西洋文学系。”(参见李健吾《自传》,《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册33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赵萝蕤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起改学英国文学,也是因为授课教师的动员:“既然酷爱文学,就应该扩大眼界,不应只学中文。”(参见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语言学家王力还是认定:“如果说新文学的人才可以养成的话,适宜于养成这类人才的应该是外国文学系,而不是中国文学系。”(参见朱自清《关于大学国文系的两个意见》,《朱自清全集》第二卷117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育”,其工作目标主要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养成热爱文学的风气,以及欣赏文学的能力。因此,单纯从“学校与文坛”的角度展开论述,并不十分恰当;必须兼及科系设置、课程选择以及社团活动等,如此看待校园里各种层次的“文学”,会有比较通达的见解参见陈平原《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2期。。第三,题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具体论述时却略有延伸(或前或后),那是因为,希望顾及北大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当事人的生存境遇(任教北大的时间)。

至于为何选择这些而不是那些教员,有资料方面的限制,更牵涉我对何为“称职”的“文学教育”之理解。因此,某些声名卓著但没有文学讲义留存的北大教授(如讲“陶渊明诗”及“唐诗”的沈尹默、教“秦汉诸子”及“唐宋以降文”的林损),很可能避而不谈;另外,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主要任教于别的大学,在北大只是兼职的(如讲授“小说”的俞平伯,讲授“佛典译文研究”的陈寅恪),也不在我的视野之内。

同类推荐
  • 旷野独骑:一个铁血骑士的十年传奇

    旷野独骑:一个铁血骑士的十年传奇

    全书讲述了年过半百的罗维孝十余年的骑行经历。从雅安到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到祖国各地,最后独闯异国他乡到达法国艾斯佩莱特市。
  • 永不消逝的第一眼

    永不消逝的第一眼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灵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带你进入故事现场,进入人物的内心体悟中美文化,并让人豁然了悟:真情可以跨越国界,真情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

    该书以比较的眼光分析了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状况,阐述了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的特点,实现了中西相关研究领域的沟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优美的散文,文字优美,清丽婉转,读来如品一杯冒着热气的茶,让你在饮茶多时之后,仍然回味无穷。这些优美散文从生活的各种姿态、不同人的不同感想、或写实或遐想的剖面作为切入点,将文学的优美和文字的奇特展现无遗,一个个精彩片段的描写,引您进入奇异的殿堂,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以精简准确的慢调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优美散文之后都有思考和回味,如花瓣飘落一身,芳香久久不散。
  • 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其兄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有关鲁迅全面、立体的回忆录之一。在《鲁迅的故家》中,周作人以一个摄像机式的“旁观者”角度,再现了鲁迅丰富多彩的童年、庞大的家族、往来的好友、及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其中不乏读者耳熟能详的百草园、三味书屋、《荡寇志》的绣像,同时《鲁迅的故家》也还原了民国时期江浙水乡的民俗图景。
热门推荐
  •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 智慧比拼(智商总动员)

    智慧比拼(智商总动员)

    《智商乐园》是智商总动员系列丛书,智商总动员系列丛书让你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本系列丛书是一片快乐的阅读天地,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它能让你开心一刻,思考一回。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翻开《智商总动员》——轻轻松松让你踏上寓学于乐的智慧之旅!
  • 百合心

    百合心

    致敬钱钟书、当代版《围城》。畅销书作家庹政十九年呕心沥血的诚意之作!剖析现实,全景展示政、商、学界百态世情。叩问灵魂,深度思索钱、权、情之得失价值。琴高有能力却不得重用,在朋友的劝说下,辞职到房产公司做了总经理。之后他过上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得到了权力地位、财源广进,更追求到了漂亮的茶楼服务员七七。然而好景不长,琴高的父亲因癌症去世,七七不辞而别,朋友背弃等一连串的打击。作者以诙谐而深刻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年轻人的事业、爱情、友情,折射出具有时代特征性的事件和现象,举轻若重地创作了当下时代的浮世绘。
  • 极品杀手妃

    极品杀手妃

    推荐花花新文《市长的强势老婆》她上官映月,五年痴爱,迎的来却是大婚之日成为弃妃,被利用,被欺凌,被陷害,被丢弃,柔弱如她却毫无还击之力以至于香消玉损。她残阳,身居二十一世纪雇佣兵榜首之位,狂傲嚣张,冷漠无情,铁血强悍,睥睨天下,却死在卧底七年的爱人之手。再醒来,她已成为她。看尽世间百态,如今荣华富贵与她如浮云;渴望平静但不是忍受欺凌。当深宫阴谋再次袭来,她又岂会无动于衷?设陷阱,施毒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完事一招金蝉脱壳,出宫找寻渴望已久的平静生活。殊不知误入江湖,依然是血雨腥风。千帆过尽,是什么样的噬骨之爱,让她毅然的说出:“为你,我愿与整个天下为敌!”世事变迁,是什么样的噬心之恨,让她残酷决绝的说出:“天下人负我,我亦要负尽天下人!”本文【女强】文,女主强大,过程美男多多。但是我们女主很专情的呦!!【永不弃坑!】—————————————————————————————————偶做了个本文的视频,感兴趣的亲亲们可以去看看:&pstyle=1(在这里要特别谢谢友友——流年芬芳)杀手妃的读者群欢迎加入:33325059(敲门砖:文中任意一个角色名)★★★★★★★★★【领养公布】★★★★★★★★★★上官映月——由会员(龙香lx)领养孤星——由会员(风依然)领养风逸凡——由会员(含雪箫)领养华清——由会员(瑶瑶1996522)领养待续......★★★★★★★★★★★★★★★★★★★★★★★★★推荐花花最新力作《老婆爱乱来》她不过是偷下懒,在花轿里睡一觉罢了,可是醒来见到的为什么不是王爷夫君,而是一个现代驱魔师?等来的不是新房而是现代客房?驱魔师告诉她,这是现代--那是什么东东?好吧,好吧,她是天才,即使是在这个奇怪的世界,她也可以好好过活,完成她的女侠梦!可是她明明做好事为什么还要被抓?……掀翻了汽车,毁了路灯……算了,算了,那么多规矩,她不做女侠了。那她就躲在家里安分的当个乖乖女吧,可是为什么要让那“玩意”缠上她?还好,还好,有一个帅气的驱魔师为她保驾护航!得!她就跟着他混吧......————精彩赏析————“你干什么了?”男人看着眼前浑身脏兮兮的女人问道。
  • 对自我的采访

    对自我的采访

    我采访过许多人,今晚,我要采访自己,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茫然了,访问者却找不到被访者。我在何处?我不知道,我开始寻找,我所能找到的我,其实只是一些自我的影子,一些回音,或者只是一些印痕而已。我的身体,灵魂,心灵都被严严实实的包裹着,别人无法进入,即使我自己也无法进入。我找不到我自己。一次,我走在街上,从一个熟人的身上忽然看到了我,我急忙前去辨认,原来只是一个虚幻。我到未来去寻找,在那片陌生的土地里,根本就没有我;而过去呢?过去已经不存在,刻在时间中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辩认。
  • 落第士子鸣冤路

    落第士子鸣冤路

    黄昏时候,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的山道上出现了一支三十多人的骑兵部队,士兵们一个个箭上弦刀出鞘,神色紧张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队伍中间是一乘双人抬的轿子,上面坐着五品顶戴的同州知府汪天仁。此刻,他悠闲地闭着眼睛,肥胖的两腮随着轿子的颤动一下一下地跳着。军官刘俊看着晚霞渐渐隐去的山林,心里禁不住犯起愁来。此地名叫“惊魂岭”,时常有盗贼出没杀人越货,是南江道上第一险路。临行时,章巡抚左交代右叮嘱,说汪知府是科场舞弊案最重要的人证,千万出不得半点差错……可汪知府拒绝骑马,人抬着轿子无论如何也走不快。他一个小小的巡抚院军官,面对这个骄横的朝廷命官,却也是无可奈何。
  • 吃货系统在异界

    吃货系统在异界

    地球火热户外美食节目主持人王远,意外穿越异界获得吃货系统,看一个吃货如何用吃来称霸异界。
  • 白发国师惑人心

    白发国师惑人心

    “她”是为一国国师,因生下是雪白的头发血一般的眼瞳,出生当天被母亲交给一个黑衣人,让其收为徒。下山以后,又因样貌奇特被人成为不详、野种。最后听闻自己母亲被害的消息,愤怒不已,小小年纪便带上了眼袋,隐藏血瞳,隐藏自己,心随着时间渐渐的变成寒冰,武功高强,却无人能理解“她”。漫长的岁月里“她”遇见了他们。他是第一杀手;他是一国王爷;他是妙手回春的神医;他是右相之子。本来无关的四人都因“她”而心动。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殊不知阴谋也随之而来,他们能打破这重重阴谋在一起吗?
  • 重生足球之巅

    重生足球之巅

    完成航母需要什么?独立工业体系、发达经济文明、强大国防实力拯救国足需要什么?一个慷慨富人、一个超级球星、一个时代骄子王艾因世界杯重生,拯救国足成了他必须肩负的使命。在黑暗中,他点亮了微弱的光。Q群:992535100
  • No Man's Land

    No Man's Land

    'The work of our best living playwright in its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and its power to erect a coherent structure in a twilight zone of confusion and dismay.' The TimesDo Hirst and Spooner really know each other, or are they performing an elaborate charade? The ambiguity - and the comedy - intensify with the arrival of Briggs and Foster. All four inhabit a no-man's-land between time present and a time remembered, between reality and wkkk.net Man's Land was first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at the Old Vic, London, in 1975, revived at the Almeida Theatre, London, with Harold Pinter as Hirst and revived by the National Theatre, directed by Harold Pinter, in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