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7400000017

第17章 回忆钱锺书兄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了,回想这一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各种不同的遭遇,很多感触。锺书兄比我大两岁,他的学识文章则比我高明得多,应该算是我的老师。他去世前,虽同在北京,但我从未到医院看望过他;去世后也没有写过什么悼念文字。最近有朋友知道我在国外读书时就认识他,解放后也曾见过好几次,因此要我写篇文章纪念他。现在随便想到哪里就写几句。

我最早认识锺书兄是在一九三六或一九三七年。我是一九三四年去英国读书的。当时因为喜爱希腊罗马文学,就决定去牛津大学。当时在牛津大学读学士学位,可以先读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学一年半,再学一门选科,如哲学、历史、东西方语言文学等,一共是四年,得荣誉学士学位;毕业后,考上一二三四等,还要在每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上公布。此外就是普通班,不必考和读希腊拉丁文,学期是三年,毕业成绩也不登报。我当时选的是四年课程。一九三四年秋,我到了英国伦敦,先找一位老师,教我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这样补习了五个月。次年春天,就去考过入学考试。考上了,因当时学院里没有亚非学生名额,又在伦敦等了一年多才进了大学。所以我到牛津是在一九三六年。锺书兄在国内已经读完大学,他作为庚款留学生,入学不需要考试。只要写一篇论文,便可得到文学士(B.Litt.)学位,一般通过研究论文是两年左右,也有用了三四年的。锺书兄因为底子好,大概只用了一年左右,就通过论文毕业了。所以他在英国牛津时间不太长,大概只有两年左右。离英后,他又去法国巴黎,得了什么学位,我就不清楚了。他回国大概是在一九三八或一九三九年左右,比我早一些。

当时在牛津大学的中国人并不多,最初只有十来个人。其中也有不读学位,只住在那里,利用当地较好的图书设备和较廉的房租的,如历史学家向达(向觉明)教授,我在英国的最好朋友,他就是到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收集抄写敦煌资料的。他有时去伦敦,有时住在牛津。他同钱锺书兄也是一见如故,做了很好的朋友。锺书兄到牛津是同他夫人杨绛同来的,季康嫂(杨绛)我当时也认识,初次见面大概是在他们两位家里。锺书当时同牛津的中国朋友很少来往。大家都觉得他比较孤僻,见面也没有多少话说。记得向觉明兄曾对我说过锺书兄对他们都不感兴趣,他说过除了向觉明兄外,只有“小杨”还可以谈谈。“小杨”就是指的我。当时中国人里有三个姓杨的,我年龄最小,所以大家都叫我“小杨”。我听了这话,当然也很高兴。

记得只有一次,向觉明兄拉锺书兄同一些中国同学见了面。在座谈中,锺书兄好像没有什么话,他只拉我在一起,大谈一位法国女作家的书札集如何机智有趣,这位女作家是十七世纪的瑟维叶夫人,她在路易十四时代同一位侯爵结婚,做了侯爵夫人。侯爵不久就与人决斗死了。她在守寡期间曾给亲戚朋友写了不少信,现在留下来的还有一千七百来封。信的内容大都是写当时法国宫廷中的琐事,从其中可以看到不少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风俗人情。我没有读过这部书,但记得当时锺书兄只顾得同我大谈瑟维叶夫人,而置大家不顾,回想当时情况很可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我常去巴黎游玩。巴黎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歌舞剧院,叫作“红磨坊”(Monlin Ruge)。在那时常听到台上唱的一个流行歌曲,头一句唱词就是Tous va tri bien,madaml la manquise(一切都会很好,侯爵夫人)。我每次听到这个唱词,就想起锺书兄在牛津那次高谈阔论,大谈瑟维叶侯爵夫人的情景。其实锺书兄是个书呆子,整天沉醉于书堆里,置一切于不顾。当时并不完全是有意不理大家,拿外文书来唬人,实际是他从来不善应酬,除了谈书本以外也无话可说。可是往往因此不少人就误认为他爱摆架子,看不起别人。

其实我知道他是个很真诚直率,很关心别人的知识分子。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一生常常被人背后批评指责的原因。

我们离开英国后,就好多年没有见过面。我在重庆、贵阳和成都教过几年英语课,后来就到重庆北碚,在国立编译馆翻译《资治通鉴》。听说他回国后,先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因同某些教授同事关系不太融洽,就改到湖南蓝田师范学院教书,后来又去到上海。日本投降后,我也同编译馆去到南京,差不多就在这时,他从上海给我来过一封信。他当时好像是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主编了一本图书馆内部的英文学刊,刊名是希腊文,意思是《爱好读书》,大概同现在的《读书》月刊差不多。他向我约稿时,我正对中西交通史有兴趣,写过一些汉魏到唐宋时期中国与罗马帝国和后来的东罗马友好关系的读书笔记,又曾应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贺昌群教授之约,在学校历史系当过一年教授,教东罗马史,后因学生罢课请愿,反对内战,只教了几堂课,没教完一年而终止。由于上述原因我就给他寄过两篇英文稿子,大概都是关于古代中国与东罗马交往关系的。这两篇英文稿子他的学刊也都登载了,他还寄来过那两期学刊。不知道这个学刊到底出版过几期,也许两三期后也就停止了。我们后来见面从未提起过这件事,别人写的关于他的文章好像也未提到解放前他在上海主编过一本英文学刊。

总之,解放前他回国后的生活经历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不愉快的事。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围城》,虽是讽刺小说,并不都是真事,更不是自传,但是书中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本人在那个时期的遭遇。

解放后,听说由于朋友的推荐,他被调来北京主持翻译英文毛选的工作。我当时还在南京,正热心处理民主党派和政协事务。大概在一九五○年或一九五一年,南京统战部通知我,说中央也想调我去北京,参加翻译毛选的工作。我当时婉言拒绝了,说我只懂得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治性文章我很外行,做不好。实际上是因为当时我同南京统战部同事的关系很不错,我又刚买了一所小房子,预备在南京定居,北方老亲戚太多,也怕找麻烦,这样我就失去了一个同锺书兄共事的机会。一九五二年底我还是被调到北京,参加刚成立的外文出版社工作,但是那时候也没有见到过锺书兄,也不清楚他当时的情况。后来听说他在完成了翻译英文毛选工作后,被任命为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又听说他很怕开会或被人访问。我自己情况也不太好,心情也不很愉快,因此也没去看他。记得只是在他搬到三里河南沙沟宿舍后,去过一次,但也未久留。还记得有一次《中国文学》英文版忽然要我翻译司空图的《诗品》,我译完了,说对于译文没有把握,他们就决定送去请锺书兄审定一下。他看了送来的译稿,只提了一点小意见,我也没有去见他一面。

一九八九年我曾写过两句打油诗,是“有烟有酒吾愿足,无官无党一身轻”,他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了或听人说起,忽然高起兴来,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很欣赏我的句子,但觉得“吾愿足”和“一身轻”对得不够工稳,建议改为“万事足”和“一身轻”,问我如何。我看了信笑一笑,就放在一边,也忘记了回他的信。在他没有生病住院之前,记得也还见面过一两次,时间都很短,而且有许多别的人在一起,没有多谈话。只记得当时他就感觉每年怕过冬天,有点气喘病什么的,每到天冷就要犯病。当时对这话没有多在意,不料他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他虽然最后一二十年间被大家吹捧得红得发紫,而且引起许多年轻人羡慕妒忌,但因此也遭到许多不公平的评论,好像他学问太大,是个怪物。最近他去世后,还有人编造各种离奇故事,不说他被人欺负,反而倒咬一口,说他行凶打人等等。一个好读书做学问的知识分子,一生正直淡泊,与世无争,像他给自己起的别号“默存”那样,只求在沉默中生存,而且从来不说假话,也很关心别人,死后还要给人作为话柄,实在是很不公平的事。

同类推荐
  • 好说歹说

    好说歹说

    文坛怪才阿城、陈村担任主持人,与文艺圈各路高手共同打造十二场谐趣对话。神侃对手包括姜文、洪晃、朱德庸、史铁生等人。话题不拘一格,既有关于生命的哲理性体认、对爱和快乐等人类情感的溯源;也有对语言文字和音乐影像的生动考察;抑或闲聊惬意的旧时光、身边的新动向。看似庞杂随意,但在话语的交锋处时有火花闪现。
  • 银杏王

    银杏王

    “银杏王”的大部分文章,都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此书突出一个关键词“记”。阮道明抒写了少年在家乡卖柴火、烧木炭、捕溪鱼、抓毛蟹、捉黄鳝、拾田螺、挖薯榔等生活片段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牛缘”、“拄杖”、“种丝瓜”、“番薯情结”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他重观察、重欣赏、重聆听、重思考、重哲理。他对身边的物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友伴,珍惜它们的存在。
  • 超级潜伏:前苏联克格勃(绝密行动)

    超级潜伏:前苏联克格勃(绝密行动)

    它无孔不入,世界上最伟大的间谍都为之服务,全世界的风吹草动尽在掌握之中,令对手心惊胆战;它冷酷无情。跨国追杀前任领导人,使其喋血他国;密探遍布全国,国人谈之无不色变:高效!强悍!无所不为!一个人抵得上一支军队,这就是它——前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本书揭秘世界上最大的超级间谍组织。
  • 不知多少人羡慕你正青春

    不知多少人羡慕你正青春

    成长是得到的过程,亦是失去的过程。磕磕绊绊地逢迎,费力地讨好,懂了太多事,却渐渐也失去了自己,丢了最简单的快乐。青春像一种天性,正值怦然心动的青春中鲜活的人们,别被眼下的懊恼、迷茫、得失阻碍,尽情去享受这个年龄的快乐吧!该懂事的时间长达一生呢!青春已逝的人们,只要心中时常记起青春,甚至有勇气重走青春,仍旧可以继续年少,谁不曾青春过,又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与其磕磕绊绊地逢迎这个世界的规则,还不如活出每一个年龄该有的精彩,毕竟一生那么长、快乐这么短,有些事还是别懂得太快。这本书像捧在手中的纸上直播剧,会让你重走青春,怦然心动又忍俊不禁。
  • 让精神还乡

    让精神还乡

    本质上,她与《人生》中的刘巧珍并无区别,但在身份上则不一样。田晓霞是一个知识者,而刘巧珍则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刘巧珍永远被拴在了土地上,并成为土地的殉葬品。而田晓霞则成为知识者的追随者,并为之献出了生命。田晓霞是路遥在创作中的一个美好幻象。路遥让田晓霞死了,意味着仅有的一线希望的破灭。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书时,在写到田晓霞去世后,曾经痛哭流涕,喃喃自语:“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并且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哀伤之情,打电话把远在外地的弟弟王天乐叫到跟前,只为告诉他:“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正因为这个梦的破灭,孙少平所有的梦想也破灭,才使小说具有了艺术的张力。
热门推荐
  • 穿越诸天万界

    穿越诸天万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水浒三国,聊斋白蛇,蜀山斗破,遮天,封神洪荒,诸天万界……穿梭诸天万界,我为世界之主!qq群:487,914,153,欢迎大家。(已有二百万完本作品《武侠仙侠世界里的道人》,请放心收藏!)
  • 幻世传记

    幻世传记

    林子月家中收到了莫名其妙邮寄来的新款高价游戏舱,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她迈进了幻世的游戏世界,一脚踩进到一场让她的现实崩溃的陷阱。从此她的命运与幻世相连,人生却在脱离常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看似网游,内里玄幻)新手第一次写文,谢谢大家指导!有什么想说的想喷的想赞的敬请随便发言!
  • 超有效的滋养面膜

    超有效的滋养面膜

    是不是从来没做过面膜的你,知道很多美美的MM的秘密是天天敷面膜,但自己却从来没动手做过,连从超市里买回来的现成的面膜都没试过呢?那从你拥有这本书的那刻开始,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看到一个最勤快的自己。去了解自己的肌肤,知道怎么应对有可能出现的肌肤问题,清洁、滋养你的肌肤,具体的DIY面膜,非常全面。对自己更好一点,让自己更美一些。
  •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解除了疾病和痛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核心内容即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是我国特有的,根据病理变化进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原则,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起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外科守护、心理疗法、针灸辨治等内容。
  • 胃口大开的儿童营养餐

    胃口大开的儿童营养餐

    本书介绍的食谱做起来方便简单,所用的材料都是超市里容易买到的食材和家庭厨具,而且每一道菜中都注明了其营养成分和含量,让家长做得轻轻松松,明明白白。在书中除了现成的食谱外,还对儿童营养知识作了详细的介绍,解决了家长们不会为宝宝做营养配餐的烦恼。《胃口大开的儿童营养餐》中的每一道菜式都是作者按照宝宝的喜好和口味来设计的,它的形象可爱,让孩子看到它就会勾起吃饭欲望;它营养健康,作者按照孩子每个年龄段的身体成长特点而科学合理地为孩子做的营养搭配,能够让孩子吃得开心、健康;它易学易做,家长们看到书中的菜谱就能学会每道菜的做法,让做饭成为家长们的生活乐趣。
  • 大比丘三千威仪

    大比丘三千威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话版大秦

    神话版大秦

    历史老师巴山穿越了,成为首富之子,有一个大宅子,有一个名动天下的未婚妻,可惜他只能活三年。这还是先秦战国时代?万里长城不知千万里,横旦在南海的边沿。天道崩塌,百家争鸣,千年的大争之世已经来临!儒家圣人口含天宪,一口浩然气,弹指一挥间,樯橹灰飞烟灭!道家圣人,修道问长生!阴阳家伏线千里,掐指算阴阳!兵家圣人,一枚长剑凿穿四十万军队!......巴山有些不淡定了,喝了一口酒压压惊,我其实就想做一个田舍翁!
  • 雷罚

    雷罚

    修炼的极至是什么,只是飞升神界而已吗?意外得到一本不完善的上古法诀乾坤典,从地球来到修真界,由心思单纯的小白,步步成长为各大势力间游刃有余的煞星,仙界遇天照大神,却是某国祖先,一怒下杀之。
  • 幽默是种软实力

    幽默是种软实力

    本书通过对人生中各种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幽默对职场、家庭以及对个人的作用,并针对这些情况,帮助读者在生活中掌握幽默的方法和技巧,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幽默、运用幽默。让幽默作为一道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使人消除内心的紧张,树立健康乐观的个人形象,润滑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别人的思想和态度,从而掌握生活中的局面。
  • 商不厌诈

    商不厌诈

    本书是一部商战小说。本书以国内某日化公司现实场景和真实案例为蓝本,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点,披露了日化行业的营销、策划、公关等内幕和生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