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7800000011

第11章 《白虎星照命》四则-回忆儿时

母亲告诉我,分娩之前她做过一个梦,梦到一只白虎扑进怀里。找人算命,他说,这是个吉凶参半的兆头:这孩子将来没有兄弟,还会妨碍父亲的健康,但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

我生于一九一五年一月十日,按阴历算,是头一年(甲寅年)的十一月二十七,那年正是虎年。后来母亲告诉我,分娩之前她做过一个梦,梦到一只白虎扑进怀里。找人算命,他说,这是个吉凶参半的兆头:这孩子将来没有兄弟,还会妨碍父亲的健康,但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当然这辈子我的所作所为不敢说能否称得上事业有成,但我的确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而且我五岁时父亲就病逝了。现在我已经过九十岁了,一生也确实经过不少风浪。所以那个算命的人可以说他猜得不算太错。

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首届总统。四年后我才出生。

清朝推翻了。中华民国不再是一个垂死的封建帝国,开始向现代世界迈进。可老观念和旧风俗一时是不容易消亡的。在我出生时,周围的世界似乎还跟几十年前一样,中国还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清王朝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前就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末,满族封建统治者失去了活力,政权主要由汉族官员掌握。袁世凯和其他一些北方官员迫使末代皇帝溥仪退了位,接着请南方的孙中山来领导中华民国。因此从一开始,中国北方就掌握在一批前清官员手里。我的祖父杨士燮是清朝翰林出身,几位叔祖跟袁世凯和那批北方高级官员也有私交。后来我父亲杨毓璋当过天津中国银行行长,也曾以银行巨款支持过北洋政府。所以他本人虽然不是一个大官,却跟所有那些北方政府的头脑们有着来往。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件织锦的黄缎马褂,过去那是只有满清皇族的小阿哥们才能穿的。那是袁世凯家送的。袁世凯作为驱逐末代皇帝的主要人物,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接着他又想做皇帝了,被人唾骂,没能达到目的就死了。袁世凯死后,继任的民国总统也都是北方的前清文武官员。我们家跟他们大都有些联系。

父亲有三位妻子,我父亲娶妾是因为他没儿子,我的叔叔们都没有“妾”,我的嫡母怀过八胎也只留下两个女儿。我母亲徐燕若是二房,母亲进杨家门时只有十五六岁,是天津一户平民人家的孩子。听说二姨太是扬州人家的一个丫头,人家为了巴结我父亲送到天津的,后来也生了一个女儿。这之前我母亲却生了第一个男孩,那就是我。小时候,我称呼嫡母喊娘,对我自己的母亲就称呼“姆妈”。

我娘是扬州富家小姐,我的祖父杨士燮曾在那里当过知府。她的大女儿,我的异母姐姐是个宠坏了的“大公主”。娘不愿她上新式学校,让她在家里跟家庭教师读四书五经,学作旧体诗,她也不用功。她有两次失败的婚姻,两次结婚后不久和丈夫离异,这之后就开始精神失常。五十年代就得癌症去世了。娘的二女儿同样没上学校,十六岁就患肺结核死了。二姐的死让我很难过,小时候我跟她一起读书,她叫我小弟,对我很好。一九四九年秋天,娘得了癌症在天津去世,我因为参加革命工作非常忙,没有去跟她见最后一面。过了两年,“大公主”也得癌症死了。我还有个异母妹妹,就是二姨太的女儿,小我两岁。她一生也很悲惨,中学还没有毕业,非常喜欢京剧,于是玩票下海,赶上那样的时代,死得很惨。这里不多说了。

我自己的母亲还有两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同胞妹妹。小的一个是我父亲去世前两个月生的。多年以后,我大妹敏如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教中国文学;小妹静如曾经在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教过课,发表过诗和散文,翻译过《呼啸山庄》等英文名著,笔名杨苡。她们都早已退休了。

我对父亲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他个子不高,但体格健壮。祖父有八个儿子,父亲是长子,责任重大。我家祖籍是安徽北部的泗县。祖父的八个儿子都留过学,有的去英国,有的去法国,有的去美国和日本。父亲在日本呆了几年,但我听说他并不用功,很多时间都花在艺妓身上了。我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很小,父亲已去世,母亲还给我看过一些父亲写的旧体诗,是他在日本时写给一个艺妓的情诗。父亲死后,母亲将那些诗保存了多年,后来也就随着时代变迁毁掉了。

父亲刚回国时是个浪荡公子,还抽上了鸦片,后来才决定砸掉烟枪,改邪归正。祖父帮他在沈阳谋了个电报局董事的职位,后来又做了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他成了一位精明能干的金融家,也算是那一时期天津最有潜力的资本家之一,不幸的是英年早逝,才五十左右就得伤寒病死了,留下了丰厚的家私,包括几处房产。父亲生前大概是天津最富有的董事。我记得七八岁时,父亲已去世几年了,我还作为他的继承人代表参加过一次银行董事的会议。当时出席的好多董事,都是父亲的旧友同事,他们纷纷夸我懂礼貌,文质彬彬。

我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因为他去世时我只有五岁。我记得他有一桩爱好,就是在前院练飞镖。这飞镖可不是英国俱乐部里玩的那种,而是沉甸甸的钢镖。每支镖长约四五英寸,前头尖锐,是足以致命的凶器。父亲将镖掷向十到二十步以外的靶子。靶子是用一块木板做成的,上面画着一只牛眼。父亲的飞镖玩得不错,他投出的飞镖往往可以穿透木板。我猜这在过去也是一种武器,是人们用来防身,对付土匪强盗的。

父亲精通诗词格律,爱好京剧,但最喜欢的还是秋天斗蛐蛐。中国人爱在每年秋季养蛐蛐训练它们参加比赛。这种消遣兴起于宋朝末年,经过明朝清朝一直传下来。父亲每年秋季都要买几百只蛐蛐斗,好点儿的都给取上响亮多彩的名字,比如“颖王子”“无敌将军”之类的,训练它们打斗。我记得父亲死后,花园里还扔着几百只精美的陶制蛐蛐罐。

虽然父亲后来戒了烟,雪茄和纸烟还是要抽的。他抽的全是外国烟,通常是英国的纸烟和荷兰的雪茄。他爱喝法国的白兰地,还有别的什么洋酒。有一次,我从橱子里拿了他半瓶白兰地。前花园里有只陶制的大金鱼缸,我把酒一股脑儿倒进缸里,乐滋滋地看着金鱼醉醺醺地跳起了摇摆舞,直到一命呜呼,漂在水缸里。那时父亲已去世多年,橱子里的酒根本没人动,我的这场恶作剧当然也没人追究。

父亲身后留下大量的银行存款,还有天津的地产。娘和我母亲都不懂银行事务。父亲去世后,家里依然维持着很高的生活水准,很多财产就这么挥霍掉了。后来我两个叔叔又借投机生意亏本为名,花掉我们一大笔钱。家里的佣人也偷去很多东西。日本人占据京津时期,我们的银行存款大都给转成了傀儡政府的伪币,日本一投降,成了一堆废纸。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我们银行里的积蓄已经分文不剩,天津的地产也变卖一空。家里的财产是散完了,只有母亲还留着一小笔钱,一点点首饰。

我一九四○年决定从英国回国时,华北还在日本人手里。我就没去天津,到了内地重庆。母亲那时候已经离开天津,在重庆等着跟我团聚,所以天津家里的破产我并没亲眼目睹。我娘在天津呆到终老,生活日益贫困。日本投降之后,我母亲回到天津,帮着她处理事务,卖掉残余资产。天津解放之前,她患癌症去世。我当时留在南京,没回北方。只是解放后一九五二年进京途中,我才重访了天津一次,那时我娘已去世。五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安顿下来,母亲和大妹也最终离开了天津,到北京跟我团聚。

但在小时候,我们一家是住在天津的。房子在日租界花园街,很宽敞,不过算不上漂亮。那时候天津有大片的地区归外国势力管辖,有日租界、法租界、英租界、德租界。一战以后,德国租界撤销,并入英租界。比起中国政府的辖区,这些租界管理得好,外观感觉上也更现代。实际上那就是外国在中国的殖民地。租界里往着好多外国团体,主要是商人。不过天津很多有钱人家也愿意住在租界,觉得安全。

我们家所在的花园街,附近有几家日本商店,还有一座日本的神庙。我们的房子是一道围墙围成的大院,里头有几个小院。前院左右首是男佣人住的房子。大门后正对是大会客厅,一般在那儿接待男访客。右边再往里走是内院,院里一座两层楼,是正房,太太们和家里其他人的住处。楼前一座花园,不大不小的,花坛里栽着两大棵石榴树。通往房间的内门前摆着两只大陶缸,缸里养着金鱼,另外还有些盆栽的花木。我小时候很爱自个儿在花园里玩,看蚂蚁打架,追着捉苍蝇,后来还练过汽手枪。家里人住的主楼后面还有一座小小的后院,院里左首是女佣的住处,右首一道后门,通往墙外的胡同到大街。

前院的会客厅也是两层楼,楼下右首有一间内室,我的家庭教师过去就住那儿。会客厅里摆着老式的硬木家具,一些铜的祭器,墙上几轴字画。楼上楼下,设有楼梯可通。楼上房间右首有一道木头走廊,与后面的主居室相连。我那个异母的二姐染上肺结核之后,因为娘想着她得的是传染病,这几间房就给她住了。她只好一个人在那儿住到病死为止。这期间只有一位女佣伺候她。她很喜欢我,可家里人劝着,不让我常去看她。她虽然孤单难过,却从不抱怨,一直和我们这么隔离开的。

前院和会客厅后面还有个院子,那里是祖父的姨太太和她家人的住处。祖父退任之后,来天津跟长子同住,直到终老。我的祖母去世早,这位姨太太要年轻得多。直到三十年代初去世之前,她一直住在我们家这一所小独院里。我的两位母亲跟她合不来,我们也极少过去看她和她的家人。她有个儿子,我们叫他“狗叔”,因为他属狗。这男孩子比我大几岁,是个“小霸王”,我通常总躲着他。后来他去了香港,听说成了香港一位自由摄影师兼制片人,现定居在加拿大。

一九三一年日本人占据东三省,又侵占了天津,日租界越来越危险。娘和七叔商议分成三部分,决定卖掉这所老宅,把家搬到了法租界。那所老宅,分别卖给了三户人家。一九三四年我离开天津时,我们家还在法租界。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了华北,扶植起傀儡政府,我们家又搬到英租界。当时我已经在英国了。

我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小学。我是独子,我娘总怕我被人绑架,或是撞上什么别的意外,直到我十二岁之前,一直不许我出去上学。我只有呆在家里,跟着家庭教师学习。

我六七岁时,家里人为我请了几位先生,都是老学究,都给我打跑了。后来找到一位姓魏的先生,叫魏汝舟,河北省大城县人,很有学问。他是前清的秀才,生活贫寒,命运多舛。义和团起义时他就考过了乡试,可是八国联军来攻打天津和北京,他们家全毁了,妻儿也死于难,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他只好来到天津,靠给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为生。我一位叔叔把他介绍到我家,他就在这儿住了五六年,教给孩子们中国古籍。直到后来年迈患病,他才回乡去跟一位侄子住。又过了几年他就去世了。

我很喜欢这位老先生。他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他自有一种庄肃可敬的气度,对我却很温和。魏老先生视我为最得意的弟子,对我期望极高。他思想开通,起初教的是四书五经,后来又讲了老子、庄子。儒道两家相比,其实我更爱读的是老庄,道家思想给我的影响也更大一些。

中学时期的杨宪益与母亲和妹妹杨敏如在一起魏老先生爱作旧体诗,也教我作诗。开始是教我如何辨平仄四声,然后教我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之类的。记得我初学对对子时,魏先生叫我写一联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我诌了一联:“乳燕剪残红杏雨,流莺啼断绿杨烟。”先生大为赞赏,说我是神童。我也沾沾自喜。从此我就喜欢尝试作诗。

我跟着魏先生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魏先生离开我家时,留给我几卷他自己的诗作,作为纪念。不幸后来连年战乱,这些手稿都丢了。所以那些诗也从未出版过。

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那时候天津有卖闲书的,书贩到有钱人家上门兜售,一家一家地喊:“卖闲书……”我们就开门让他们进来,在院子里挑书。那时候卖的有《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这些书,也有些笔记小说像《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等。我那时买过很多这种读物。所以清代的笔记小说我看了不少。当然更早的也有。这是我知识的另一个来源。

除了在家里买书,我也常坐自家的人力车,由一位年轻仆人相伴,带着两个妹妹去书店买书。一般是看到中意的就买,从没问过价钱,一弄就是一大摞。家里的书买得成堆,有清末康有为的诗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黄遵宪、严复的书,还有古典的东西,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墨子》《列子》《淮南子》《搜神记》《酉阳杂俎》等等。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已经有过一场文学改良运动。一九一九年,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提倡民主。当时天津出现了许多现代书店,出售胡适、周作人、鲁迅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我常常到这些书店买书,然后贪婪地阅读。

由于我的封建家庭背景和我当时受的旧式教育,十几岁时,我对中国文化的看法还颇为保守。尽管我看这些现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很热切,但对于以白话代文言的文学改革,我还是不置可否。我记得我在入学头一年的一次作文课上,写了一篇文章《驳〈文学改良刍议〉》,批驳胡适的文学改革主张,断言文言要高明得多。后来我的看法当然有所改变,但我至今喜爱文言,对现代汉语诗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不过鲁迅和周作人是例外的。我极喜欢这两位的作品,尽管是白话文,可它们思想深刻,语言简洁。

同类推荐
  • 最优雅的民国女子:她们,不曾输给时光

    最优雅的民国女子:她们,不曾输给时光

    一本描写民国才女的通俗读物,也是一本了解民国女子、学习民国才女优雅和提升个人魅力的书。时光总是无情的,却被这十四个或权倾一时,或明艳倾国,或才德震世的女子轻柔的化去其中的冷酷,留给世人和煦动人的春光。潘玉良、凌淑华、庐隐、吕碧城、萧红、林徽因、阮玲玉、陆小曼、石评梅、张爱玲……她们在女子本就低微的时代,却用独立自强将时光雕琢的如此曼妙可人,愉悦了自己,滋润了他人;她们在危机四伏的动荡乱世里,却守得住内心一份真情,用一番旷世痴恋为风华岁月浇筑了一座令后世敬仰的丰碑。即便狂浪呼啸,自有这十四个永锢于时光中的女子,用美到极致的馨德,为迷茫的你拨开生活的迷雾,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 中国大文学家的故事

    中国大文学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刘晏:大唐财相和他的国富论

    刘晏:大唐财相和他的国富论

    刘晏何许人也?在中国历史上,他比肩春秋的管仲、战国的商鞅、西汉的桑弘羊、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是“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之一。他是唐朝的理财圣手,精于计算的铁算盘。安史之乱后,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主管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他力图变法吸收了管仲、商鞅、桑弘羊的变法经验,在漕运、盐政、赋税、铸钱和常平诸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使濒于崩溃的唐朝经济得以复苏,国运得以中兴。
  • 海明威(走近世界文豪)

    海明威(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我们翻遍所有的古诗词,无论多少作者,多少作品,所表达的不过乎一个情字而已。这是我们喜爱的真正原因。仓央嘉措、弘一法师、纳兰性德、李商隐、王维、苏曼殊,本书针对以上人物生平经历并结合传主诗词深情解读,语言优美,资料翔实,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游鱼北上归冥为鲲

    游鱼北上归冥为鲲

    陆冥之十四岁的时候,有人在他面前摔了他家封侯的丹书铁券,自此挥师北上,世上再无冥之。游鱼北上,归冥为鲲,登上九五之尊后,他却想回到十四岁那年,唤那个摔丹书铁券的姑娘一声:“阿婴……”新书《烟花散尽似曾归》已开,欢迎围观
  • 东凌王妃

    东凌王妃

    她是一代皇后,却被活活烧死在宫中,重生在乱世中,面对仇人的逼迫,小人的冷眼,平民和皇族的仇视。重头来过岂能让这一切重演?PS女强重生,爽文,热血天下权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晚秋寻风

    晚秋寻风

    念念不忘,久别重逢,前缘再续,细水长流。
  • 九州青石志

    九州青石志

    自天地初开,物华凝聚,方才有了灵气,又与亿万载孕育,人类才得以出现。天地之间,仙凡两隔,传言九天之上,藏有仙宫,苍苍莽莽,仙鹤纷飞,白玉为砖,琉璃为瓦,日月齐辉,其美妙不足为凡人道也。然浩浩九州,徐翼兖青杨荆梁雍豫州,多少年来,虽人杰无数,登上仙台的,却也不足万万分之一,得道成仙,尘世之人不曾想。九州之中,藏有慧根,适才追求成仙,渴求证道,他们被称作修真者。虽鲜有搬山填海之能,却也有尘世之人不可想象的手段。
  • 东西世界漫游指南

    东西世界漫游指南

    《东西世界漫游指南》是英国著名作家卢卡斯的散文精选集。卢卡斯是20世纪英国作家、评论家,是兰姆之后,英国散文卓有成就的传人。本书从杂感、随笔、游记、作家传记与追忆等几方面精选了卢卡斯的散文代表作,卢卡斯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文笔机俏,底蕴浑厚,尤其善于在平凡琐事中发掘出事物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精彩之处,令人击节。
  • 礼仪金说5:商务礼仪

    礼仪金说5:商务礼仪

    本书乃金正昆教授讲礼仪系列丛书之商务礼仪。书中,金教授以浅显易懂、平实幽默的语言风格,通过大量的详实的事例阐述了商务礼仪的基本理念、商务交往中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把尊重、礼貌、热情用恰到好处的形式,规范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便可学习到最实用的商务礼仪。
  • 辽阳州志

    辽阳州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宣武战神

    宣武战神

    都市屌丝青年昊天,不被社会接纳,跳海自杀本以为死了,可没有死而是到了一个新世界,到了一个属于战争的世界,这个大陆叫做宣武大地,这里没有乐土,只有战争,无休无止的战争,这是一个有这属于战的世界
  • 农女要发家

    农女要发家

    宋怜重生到一个三岁的小姑娘身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且看她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
  • 狂僧

    狂僧

    一僧心空,魔宫震动。执金钢锋,谁敢轻弄?若肯回光,狂心顿歇。禅圣驾临,诸佛消灭!佛门戒律?与小僧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看一介狂僧,如何在乱世之中拨开重重迷雾,覆雨翻云,成为一代禅宗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