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9900000004

第4章 罗伯特·卡帕(2)

二战期间卡帕深入欧洲战区各个前线,在他亲历的欧洲战场摄影手记《失焦》中,卡帕用镜头,用心灵,用生命历险目击、记录、诠释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他憎恨战争,决心终生将战争作为采访题材,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为了揭露战争的残酷。

1942年夏卡帕接受美国杂志《科利尔》战地摄影任务前往英国。他在船上便遭遇到一场英德战舰的近距离激战,当即为《科利尔》完成了“北大西洋战役”的图片报道。然后他在伦敦入伍,作为美国战地记者奔赴北非报道战事。1943年春他跟随进攻西西里岛的美军空降兵一起跳伞降落,最先报道了这场战事,并成为其他战地记者的采访对象。其时他已转到美国《生活》杂志工作。

西西里攻势宣告了盟军即将展开对欧洲大陆的进攻,卡帕随首批部队奔赴前线。1944年6月6日他和美军士兵乘驳船在离法国西岸10英里处抢滩登陆。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扭转欧洲战局的关键一役,彻底挫败了***西线牢不可破的神话。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长达数十分钟的开场里,展现过这次抢滩登陆的惨烈。但卡帕为我们现场拍出了最为珍贵的历史照片:

奥马哈海滩上烟雾弥漫,戳满了张牙舞爪的铁架障碍和铁丝网,缭乱得恍若一处超现实主义境地,迎面而来的是德国机枪的轰狂扫射。士兵们下了驳船,趟水前进强行登陆,尸体随着海潮翻腾。美军的两栖坦克被烧坏、驳船被击沉。在此背景下,在死亡的恐惧中,卡帕浑身发抖,疯狂“乱拍”出一组“失焦”照片。这些照片焦点偏废,焦距不准,曝光不成功,画面模糊,并且缺乏构图,但却无限逼真地记录了战况,是对这场艰苦卓绝登陆的最好报道。而其他同行记者只是躲在运送驳船的母船里,根本没有下海。

他拍摄下了盟军第116步兵师K连爱德华·雷根的面孔,这张照片已成为不朽的历史见证。这名战士18岁,登陆时周围到处是血乎乎的海水和战友的尸体。第一批登陆的美军士兵,他们中大部分都在几分钟后就牺牲了。他是少数幸存者之一。他母亲从《生活》杂志上剪下他的照片,一脸喜忧参半的泪水。

有人评价:“与其说卡帕是个战地记者,倒不如说他是个冒险家,或者说他是手持照相机而非枪械的冲锋陷阵的另一类士兵。”(马策)卡帕曾说过:“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他可以把它押在这匹马或那匹马上,也可以在最后一刻把赌注放回口袋里。我是个赌徒。”卡帕坚持奔走在战事核心地带,他目睹了太多死亡,他所拍的士兵照片往往就成了他们的遗像,因此他痛恨自己的职业。“这些照片是给丧事承办者们用的,而我并不想成为其中一员。如果我要参加那些阵亡士兵的葬礼,我发誓一定要和他们一起在战场上战斗。”卡帕和士兵一起,把生命押在了炮火中。在战斗中,他总是跟随着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进行拍摄。为拍到优秀照片,他不惜冒生命危险。

卡帕的战地照片是对战争的冷静诅咒。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在诺曼底登陆现场的摄影行动,为战地记者塑造了行业精神典范。他的“失焦”并不能掩盖其作品的伟大,相反隐喻了一个简朴的道理:战争就是和平、安宁、文明的“失焦”。卡帕一生追求的就是让历史永远记住那些西班牙内战中冲锋陷阵、饮弹身亡的普通战士,记住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在莱比锡阳台上中弹倒地的美军大兵……

美国摄影家阿瑟·罗思坦的《纪实摄影》中有一段关于“罗伯特·卡帕的英勇事迹”的文字:“二战后,卡帕原本希望成为‘失业的战地摄影师’,但1948年他又跑到以色列去记录那个新成立国家的斗争。”1954年德高望重的他又进了在越南红河三角洲热带丛林中的法国作战部队,结果被地雷炸死。

卡帕在18年间拍摄了5次战争,遗留给后世一项人性的勇气——他个人的和永远保存在他照片中的那些人的勇气。他的作家好友约翰·斯坦贝克说:“罗伯特·卡帕不仅留下一部战争编年史,更留下一种精神。”他的另一位作家好友海明威写道:“他是个很好的朋友,也是个伟大而非常勇敢的摄影家。命运如此捉弄他,是我们每个人的不幸。那对卡帕真是特别不幸,他精力这么充沛,想到他死了,令人终日难过。卡帕创作了一份反战的遗言,也为它付出了性命。”当然他自己也很清楚:“那些在胜利到来之前壮烈牺牲的人们是最杰出的,可活着的人却马上忘了他们。”

大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

1938年3月罗伯特·卡帕辗转来到中国报道采访,拍摄了一大批反映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照片,成为真切记载中国历史的珍贵文献。

“那是同一种性质的战争:西班牙人民针对侵略者的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人的战争。”于是卡帕同意随另一位战地记者约里斯·伊文斯前来中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四亿人》,也便与中国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他拍过宋美玲。宋美玲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她决定让《四亿人》成为自己亲自过问的项目。只有得到她的批准,伊文斯和他的摄制小组才能拍摄抗击日本人的情形。在他们到达汉口6个星期后,她让摄制人员限制在汉口范围内,并派她的间谍人员跟踪他们。伊文斯在回忆录《我与摄像机》中说,他希望拍摄到毛泽东武装力量的情况,但“蒋夫人”不允许。

在国军卫队的严密保护下,卡帕和伊文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拍摄和采访。

目睹日寇对中国的侵略,他拍下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罪行的新闻照片。

他拍过一张后来闻名于世的中国士兵肖像,并成为当年《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让美国及全世界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决心,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国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愈加激烈,卡帕和伊文思一路上都看到大量中国军队,他拍下了。

他去过徐州前线,那里台儿庄战役血战犹酣,他拍下了。

跟蒋介石政府有着很深交情的德国,碍于盟友日本的强烈要求,撤出中国;而由德国武装起来的德装师,在日后的淞沪会战和远征缅甸中打出了威名。他拍下了。

蒋介石为阻挡日军进攻,在河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大堤决口造成惊人效果,但日军进攻仅停顿了几个星期,而数百万中国人却因此无家可归。他拍下了。

采访沿途是络绎不绝的倾家荡产、背井离乡的难民,他拍下了……

是战争使这个古老而伟大的东方国度山河破败;是战争使这个国度里勤劳而热爱生活的人民妻离子别;是战争让这个上帝的信使带着照相机远涉重洋来到东土;是战争让这个血性男儿悲痛有力地举起相机;是战争让这个和平卫士把一副副灰暗的底片当成控诉侵略者的利器;是战争……

卡帕镜头里的中国千疮百孔,一片废墟。

卡帕镜头里的中国让我们羞于忘却,让我们勇敢前行。

罗伯特·卡帕的爱情传奇

罗伯特·卡帕不但是一个号称“战争摄影之神”的著名记者,还是一个男人味十足、魅力四射的中欧匈牙利人。他在动荡而短暂的一生中,赢得了两位杰出女性的真挚爱情。不过,感情丰富、个性特别的他,一生结交过的各种女子可不计其数。他那带着孩子式的调皮和顽劣的、富有魅力的微笑,曾激起过无数女性的爱怜和倾慕,“它能轻而易举地攻破所有女人矜持的自闭与防范”。

1935年前后卡帕在法国巴黎和德国姑娘“小红狐”葛尔德·达娜相识相恋。达娜娇小美丽、善解人意,她不仅在生活中给卡帕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他事业上的伙伴,帮他打开了作品的销售门路。她可也是个摄影家呢!“罗伯特·卡帕”这个名字最初也是她杜撰的,所以卡帕称她是他的“发明人”。达娜天性乐观,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依然能开怀大笑。这段他们用爱情照亮的岁月,是两人一生中弥足珍贵的时期。正在他俩为爱情炽热燃烧时,达娜意识到自由对新闻记者的重要性,婚姻会成为束缚,含泪拒绝了卡帕的求婚。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们双双奔赴战场,协同从事新闻报道。卡帕因拍摄《共和国战士之死》一举成名。但是,1937年7月26日对他来说是最不幸、最悲痛的,达娜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被共和军方面的坦克履带残酷轧死。卡帕感情上遭受了沉重打击,竟拒绝相信这是真的,且非常内疚,此后自责、酗酒、馁落长达4个月;于是后来更加痛恨战争,要献身战地报道。

相信大家对饰演《卡萨布兰卡》(另译《北非谍影》)女主角的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还记忆犹新吧。褒曼天生丽质、惊艳一时,号称“全世界的情人”。1945年卡帕和褒曼初识于浪漫之都巴黎,他们一见如故,非常投缘。褒曼戏称他是“一个有趣的、穿大兵服装的拍照片的人”。此后,在巴黎、柏林、好莱坞,两人感情不断深化,达到如胶似漆的地步。但就在褒曼和他正式要谈婚论嫁时,他却断然拒绝。战地记者卡帕深知自己这种将生命付诸冒险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常人婚姻,他无法承担起对褒曼的责任,只能抽身离去。1954年卡帕在越南采访时误踩地雷,炸得血肉模糊,尸骨不存,魂归天外,而此段悲情传奇也便划上句号。

莫非卡帕是上帝造人时蓄意开的玩笑?他就像一阵旋风,迅疾地刮过我们的心田。就在我们感到阵阵痛楚、准备伸手把他抓住的瞬间,他早已逝远了。他将感叹和惋惜带给每一个男人和女人。

同类推荐
  • 龟裂土

    龟裂土

    夜色早已浓稠,一支四十来骑的队伍,沿着河流方向,悄然行进在菲留扎谷地。这条凉幽幽的山谷——蜿蜒于波斯与土库曼人肆意驰骋的广阔平原间,四面为科佩特山脉环绕,山峦起伏,依稀连绵,森严地守卫在峡谷两侧。这条千年沧桑的伊朗古道,无尽的岁月中,见证了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人们的心灵,有过欢腾和喜悦,有过悲伤和流泪,也有过死亡和别离。长夜漫漫,已深入越发漆黑的后半夜,一线绵长的马队旁,有十四个身影,拖着步子蹒跚而行,一根绳索将他们前后相连。内中,有九名年轻女子和一个年纪尚小的女孩。那女孩倒没用绳子拴着,疲惫不堪地落在队伍后面。
  • 流向远方的水

    流向远方的水

    本文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散文随笔,简单的文字中透露出作者深刻的内涵以及对诗词的理解,对诗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番。
  • 德语国家诗人诗选(孙更俊译丛)

    德语国家诗人诗选(孙更俊译丛)

    本书摘录了众多德国诗人的名著。主要由《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我看到水在流》、《教皇的妙计》等。
  • 如果我忘了你,耶路撒冷:阿米亥诗集

    如果我忘了你,耶路撒冷:阿米亥诗集

    本书集结了阿米亥多年创作的精华,他的诗灵动而睿智,看似波澜不惊的语调下面充满着奇思妙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以色列人民的生活。同时阿米亥还喜欢引经据典,善于运用比喻,甚至能将《圣经》中那些遥远、神秘的传说带到纷杂、充斥着战乱、情欲的日常生活中去。《如果我忘了你,耶路撒冷:阿米亥诗集》由先锋诗人欧阳昱操刀翻译,译本可靠、简洁凝练。
  • 家国书

    家国书

    本书以时代剧变、风云际会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历史为背景,以人才辈出的马、沙、翁、沈四大家族人物为对象,描绘了四大家族儿女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的各自精彩的人生篇章,生动而艺术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热门推荐
  • 苗山情缘

    苗山情缘

    我大二那年暑假回校,因赶时间坐错车,在车上睡了一觉,醒来后,我已经到了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被一位农民哥收留,没想到我的人生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青春抛物线

    青春抛物线

    南氏认为考上了大学是一场长长的长得不能再长的如厕蹲到了尽头,现在终于可以把腚净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唯一的手纸。南氏从床上爬了起来,他要去干一件事,一件让周围的人们切齿到了极限的、恨不得骟了他的“好”事。
  • 女主的炮灰日常

    女主的炮灰日常

    "人死了还有重生的环节?一开始香尧语以为只是APP的穿越游戏,结果竟然是真的。每个女主都具有光环,但香尧语都是下场悲惨的炮灰女主。为了不被抹杀,她不仅要改变命运,还要征服留魂大人和她一起做任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厨神影后

    穿越之厨神影后

    她是民国女侠,身上带着多种传承;她是为男友离家出走一个影视城的小龙套;一个身死枪林弹雨之中;一个为了和那男友分手喝酒醉死;某富豪:“听说安大师是个神医,那就请安大师为我治疗吧!放心,钱不是问题,还有安大师不是喜欢演戏吗?我可以投资的。某粉丝:我们总会发现自家爱豆的隐藏技能,爱豆的绣帕我收到了太高兴了。某导演:你太适合这个角色,我特别希望你能出演。某主持人:请问您被称为”男神收割机“有什么感想吗?某女艺人:你做的化妆品可真是太好了!这不我擦了几次我这脸比以前更加滑嫩了不少。
  • 说爱九零后

    说爱九零后

    【广东实录—纪实文】也许是因为那一次的诺言,也许是因为那是第一次爱的人,所以会无比地认真。他也只是个没有家没有梦想,对这世界一片黑色的男人。而那个年纪过于粉嫩的女孩,却在不对的时间遇见了想要付出一生的男人。“你知道吗?我多么希望醒来的第一眼就能看见你,就能听见你的声音,就能幸福地抱着你,我真的真的好想陪你走完这一生——”【本小说属纪实题材,有时候现实生活以文字的方式去阐述,真的很像一本偶像剧。】(我写着他们的故事,记载着九零后的过去,等待被阅读。)天真的九零后、无知的九零后、可怜的九零后、说爱九零后,说你曾经很爱九零后……【封面为原创插画,麦日仙插画为版权所有~】Q群:1006074789
  • 惊绝风华:绝世炼丹师

    惊绝风华:绝世炼丹师

    一朝莫名其妙的魂穿,她成了无父无母而寄于人下的废物。白莲花陷害,丞相府内斗,废物蜕变,一鸣惊天,却被无缘无故老是被封印。她很想大骂苍天,却又无可奈何,只等一朝,必凌之上!他是十方霸主,一次偶遇,便注定了一生。从此,时不时的出现来撩一下,这日子似乎过得还挺不错的。某女冰着一张脸看着他,“老子现在只想修炼,再修炼。”某尊无所谓道,“没事,本尊也只想睡你,再睡你。”某女扯了嘴角,无语道,“我无心。”某尊一摊手,“正好,我也无欲。咱两天生一对。”
  • 书筏

    书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豪婚

    豪婚

    为了完成妈妈的遗愿,她冒险争夺属于她的东西,惹上了不该惹的男人,以帮她为条件,她成为他的专属爱人。
  • 蜜爱深吻:总裁悠着点

    蜜爱深吻:总裁悠着点

    郁子茉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本想过着安稳的小日子,谁知道一次路见不平竟让她惹上了堂堂的梁氏总裁……她东躲西藏,他步步为营,逼得她在豪门深海里沉浮不定,她想当包子认怂,他却死死抓着她不放。女人,想逃离我的手掌心,没门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味香

    味香

    拥有随身厨房的现代名厨穿越到了不知名古代。穿越随身有厨房,发家致富忙,忙啊忙,忙啊忙……PS:家长里短,温馨种田,女主不白,不包子。群号:39959543茶暖新书《掌家小萌媳》,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