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是一个坚定主义者,军队磨炼出来这种意志,品质是非常坚定的。
《时代周报》: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想过放弃吗?
王健林:没有,我这个人是一个坚定主义者,军队磨炼出来这种意志,品质是非常坚定的。就像刚才讲的,打几百场官司公司里从总裁丁本溪到所有同志都劝我:你看住宅卖得那么好,又不愁,那时候没有限购,基本上嗖嗖的,推出来就没了,只要把地搞到手就能搞到钱,何必呢?
确实我自己疑虑过多次,是不是路走得不对,但是我一想如果我们老搞开发,如果有一天房地产发生系统性风险,或者有一天这个规模终结了,怎么办?我们是民营企业,那时候有很多人正厅的副厅的跟着我干,你看老丁,中远房地产集团的总裁,还有好多人后来跟着我了,我想这帮弟兄我怎么对得起他们,我一定要找一个靠谱的东西。另外,其他的我们也试过了,搞超市公司,搞医药,搞电器厂,最后大家都觉得不靠谱,都卖掉了,还是决定做商业地产。
——王健林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
背景分析
王健林经常讲两句话,他说自己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来,为什么?到了黄河搭个桥就过去了,撞了南墙搭个梯子就翻过去了。只有具备了这种不怕失败、坚强乐观的精神,才能够获得期盼的成功。
2000年,万达开始转型做商业地产。作为不动产行业里的菜鸟,万达团队几乎不懂规划设计,又缺乏实战经验,以至于在2000~2003年,万达当了222回被告,打了222场官司,甚至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因为几乎天天都在打官司,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很多万达的员工都哭了,后悔之余也想过放弃。在这种情况下,从一起“打天下”的总裁丁本溪到基层的员工都在劝王健林,在他们看来,万达之前做住宅地产做得顺风顺水的,为什么一定要搞商业地产呢?
面对众多的不解和质疑,王健林坦言,他确实犹豫过很多次。但直到最后他还是说不行,因为做住宅房地产不是一个长久行业,从全世界来看做住宅地产都没有超过半个世纪红火的,可能三四十年后这个行业就衰败下去了,而万达的目标是做百年企业,也为了和他一起创业的弟兄们,王健林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相信团队的能力,他决定给自己,也给团队定一个目标,坚持做到2005年年底,做满5年,如果还是像门外汉一样难以入行再撤。
凭着这种向困难宣战、绝不低头的韧劲,到2004年万达做宁波的一个项目时,一下找到了灵感,既能卖商铺,又能卖住宅,并且有了现金流,甚至把物业也建起来了,漫长的打官司道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后,万达从之前的摸着石头过河渐渐熟能生巧,并最终实现了得心应手。很快,万达推出了现在普遍称之为“第三代万达广场”的设计:上海的五角场、宁波的鄞州、北京的CBD。这3个广场的成功开业,以及开业后的成功经营,彻底奠定了王健林和万达人的信心。
现在地产行业有一句顺口溜:住宅有万科,商业看万达。如今的万达从最初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变成了引领时代的“风向标”。这样的巨变和王健林主张的“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来”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如果当初王健林在众人的劝说下放弃做商业地产,也就不会有今天钟情商业地产,树立行业标杆的万达帝国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越是深陷失败和绝望的泥潭越要相信自己和团队,不轻言放弃。即便是把冰卖给因纽特人这样的任务都有解决办法,还有什么事情是绝不可能完成的呢?只要摔倒后拍拍尘土,笑着往前走,就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拓展透析
随着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卖座,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备受关注,从一个穷小子到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俞敏洪的创业史称得上是屌丝逆袭记。
1978年,高考失利后的俞敏洪回到老家喂猪种地。因为基础知识薄弱,俞敏洪的第一次高考成绩惨不忍睹,英语只得了33分;第二年,他再次尝试,依然名落孙山,但这次英语得了55分。那时俞敏洪只是一心想要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因此,当得知县里开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时,俞敏洪想方设法地挤了进去,开始系统地学习外语。
1980年,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在坚持考了3年后,他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俞敏洪毕业后留在北大成为一名教师。
几年后出现留学热潮,俞敏洪便也有了出国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开始改变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俞敏洪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3年半后付诸东流。和梦想一起付诸东流的还有他多年攒下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只好重新走上讲台,为了攒出国的学费,他又和几个同学一起办起了托福班。1990年秋天,俞敏洪因为擅自使用学校的名义办学而被北京大学处分。处分决定在北大校园被大喇叭连播了3天,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了半个月,处分布告也在橱窗里锁了一个半月,俞敏洪再无脸面留在校园里,只好选择了离开。
在别人看来,他的人生和前途似乎都走到了暗无天日、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俞敏洪打不死压不烂炒不爆的坚强性格让他在绝境中发现了希望:尽管留学梦破灭,但俞敏洪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的了如指掌,和对培训行业的熟悉让他看到了这里面潜藏的巨大商机。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他在一个民办学校办起了培训班。培训班的条件异常简陋: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一张破桌子,一把烂椅子,一堆用毛笔写的小广告。在寒风怒号的夜里,俞敏洪骑着自行车把北京的大街小巷刷遍了招生广告。
当时,英语培训的费用一般都要300~400元,但俞敏洪的培训班只要160元,而且在20次免费授课后,感觉不满意可以不交钱。最标新立异的是俞敏洪在授课时还不断向学生输入人生哲理,进行成功学式的励志教育。这种灵活而幽默的授课方式,吸引了大批学生报名。俞敏洪通过研究托福试题,推出了培训的核心产品,也是他的成名之作——《GRE词汇精选》。
名声打响了,问题却接踵而至。先是俞敏洪的广告被对手覆盖,后来甚至被当场撕掉,有一位员工还被捅伤送进了医院,这也让很多员工陷入了恐慌中。为了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俞敏洪理智地决定寻求警察的保护。
于是,俞敏洪主动约了一位刑警大队的领导吃饭,想借此机会相互了解一下,并寻求保护。由于他不善表达,又十分紧张,只好通过不断喝酒、敬酒来活跃气氛。但因为喝酒时喝得过快,俞敏洪很快就醉到桌子底下去了。大家把他送到医院,抢救了很久才脱离危险,差点性命不保。等俞敏洪醒来后,想起创业中经历的种种困难,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不干了!再也不干了!把学校关了!把学校关了!我不干了!”
这样的失态是压抑太久后的宣泄,不论是多么坚强的人,在接二连三地遭遇挫折和打击时,也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他不停地哭喊着,持续了很久,直到筋疲力尽地昏睡过去。但第二天醒来,俞敏洪又像往常一样上课去了,仿佛昨天什么都没发生过。
即便忍受着内心的煎熬和难以言喻的巨大痛苦,俞敏洪还是毅然选择了走下去,虽然他也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持续多久,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成功的一天。
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必经地,成千上万的人在新东方的帮助下觉醒、蜕变,新东方精神也被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挠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王健林和俞敏洪的创业故事,表面上看虽完全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着相同的坚守,因为他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波折,也有着相同的不离不弃。只要乐观,就有未来;只要敢面对,就会有奇迹。
王石曾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后的反弹力。”试想一下,当所有的压力、所有的挫折、所有的诱惑都摆在面前时,我们是不是能够一如既往地选择正视困难,选择乐观坚守,我们是不是还记得最初的热忱和执着。其实,只要不畏失败和困境,乐观积极地面对,创业终将会海阔天空,人生也终将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