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7500000003

第3章 半坡读陶

雨刚刚发作完毕,风就带跑了乌云,终南山和白鹿原随之浮出。天空湛蓝,乌云的残片失魂落魄。阳光照耀着西安,那里有黑森森的建筑与黑压压的人群。我就是从那里到半坡来的。虽然半坡仍属于西安,不过我总觉得它是异于古都的地方。这是一个氏族的村落遗址。浐河走过平原,阳光的红晕掺进了它的白浪。草木与庄稼已经连成一片。随风滚动的,不是噪音,不是流行歌曲,是一阵一阵的泥土气息。

我到半坡去是读陶的。我曾经多次来过半坡。对人类的遗物,我最喜欢最迷恋的是陶器。半坡的陶器尤其古老,那是六千年前的原始人所使用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用稚嫩的手制作了这些陶器,我怎么读它,都不得透彻。然而,怎么读它,都充满意味。

在我读陶的过程,常常有人从身后走过。他们也是读陶的,来自中国内地各处,或台湾与香港,其中一些人领着孩子,用通俗的语言答孩子之问。先民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而且先民的形象得到了新的塑造。偶尔会有成群结队的欧洲人参观,他们高大,健壮,但衰老折弯了他们的腰。他们显然是别的一个种族,然而人类对美的追求既是共通的,又是永恒的,于是他们就或多或少感受了这些陶器的艺术,有的竟偷偷拍照。尽管存在着语言的障碍,不过他们的神情仍很认真,甚至惊讶,赞叹。

感谢在半坡从事研究工作的李诗桂女士,她年近花甲,戴着一副白边眼镜,由于她的指点,才使我得以顺利地读陶。

读尖底陶瓶

尖底陶瓶是一种水器,褐色,没有任何装饰。圆口,厚唇,特殊的是它的底部倾切为尖,以大约四十五度的斜面构成了它的角,而中间则鼓了出来,很饱满的样子。左右有两个环儿,显然是系绳的。

这样的尖底瓶很多,有大有小。氏族人制作这样形状的陶器,当然是为了打水。它的底是尖的,重心居中,这便使它容易下沉汲水。他们居住在半坡,村落距浐河只有几百米之远,可能就是认为浐河在附近而打水方便的缘故吧。腰间围着麻片的妇女,三五成群地提着尖底瓶到浐河去打水,一定很快乐。在黄土覆盖了的村落之中,氏族的房子隐隐可见,数之,达四十六座。几乎每座房子里都有尖底瓶,或者是完整的,或者是残破的。

读葫芦陶瓶

葫芦陶瓶高不足一尺,形似葫芦,中间凹细,两头粗凸,一个圆而小的口。它是这样的一种颜色,仿佛是微弱的火正燃烧着,突然就凝固在那里,不明也不暗。它的表面基本是平滑的,用手抚摸没有坎坷之感,但细碎的斑点却在颈部密布着,像蚂蚁咬了一样。

我推测,这是狩猎的男人使用的,他们出发之前,用它灌满了水,然后以绳系之,拴在腰间,渴了便可以喝水。狩猎的时候,到底是一个男人独行还是几个男人同行呢?妇女参加狩猎吗?在半坡的氏族村落,妇女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由于她们在生活和生产之中的主导作用,才形成了家庭和氏族。男人是游移的。氏族人之所以能够定居在浐河之滨,是因为有了农耕,不过,他们是从狩猎和采集发展过来的,于是狩猎和采集的生存方式就得以残留,采集当然以妇女为主。我想的是,氏族的妇女为狩猎的男人送行吗?她们产生了感情吗?

读陶瓮

这是一个倒立的鸭梨,当然比鸭梨大得多,其高足有一米,从它的底缓缓地开放上去,之后迅速收敛,形成一个巨大的口。瓮口的直径几乎是瓮底直径的一倍,口是薄唇,光洁,不匀称。然而这个陶器,除瓮口是光洁的之外,全身都是划痕,那是一种规则的斜面似的刻印。这简单的线条竟使这个拙笨的陶器艺术起来。制作它的,也许是一个妇女。在完成了这个已经可以使用的陶器之后,她怎么想起给它增添一些线条呢?她是用树枝刻划的还是用石片刻划的?对她的作为,其他妇女是欢呼还是指责呢?开始在陶器上刻画线条,不管它多么粗糙,毕竟是一种创造。若没有一种轻松和鼓励的气氛,也许如此创造会遭到扼杀。那些压制制造冲动的人,显然是连氏族成员都不如的。

在半坡的氏族村落,其方形或圆形的房屋,依然有墙可见。大小不同的陶瓮,就曾经置于房屋的墙下,其中装着氏族成员的粮食,这就是粟。粟是在半坡发掘出的唯一的谷物。菜有两种,芥菜和白菜。它们的种子粘在一些陶器的内壁,尽管岁月已经将其腐化得不成其形,但科学仪器却终于鉴定它们是粟,是芥菜和白菜。

我感到奇怪的是,在村落的某些地方,氏族的人用陶瓮作棺埋葬孩子。陶瓮直立,其头向上。在瓮底,凿有小小的洞孔,好让孩子的灵魂出来作游。我作如此设想合理么?那时候已经有了灵魂这种观念吗?

读陶缸

我对我面前这个缸的突出印象是,它的裂纹纵横,恰似一片一片缝合而成。也许其初它并不如此,只是后来氏族迁徙了,村落空空荡荡,成为废墟,而且相当悠久的时间没有谁光顾它,唯有野兽,唯有风,雨,太阳,到这里来参观,于是它就渐渐陈旧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为黄土所掩埋。突然发生了一次地震,周围的黄土塌陷捂之,使它分崩成这样了。当然,也许有妇女在制作它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它,不然它的裂纹上面怎么会有几片泥巴,它似乎是附加在裂纹上面的,而且,它的灰色与整个缸的灰色不尽相同,这几片泥巴的灰色,显然要淡一些。这个缸的口很大,直径足有二尺,其唇厚而向外翻卷。

读陶罐

陶罐高有一尺,口的直径约五寸,平底,中间的部分鼓胀如孕妇之肚,它的颜色是红与灰的相杂。其罐引人入胜之处在于,鼓胀的地方附加了四条绳似的堆纹。它们不很匀称,显然不是特意附加的,仿佛是制作它的人在完成这个罐之后,灵机一动,抓了几把泥,搓成条子贴在那里的。其人的心情一定是很轻松的。附加四条堆纹,并非为了坚固这个陶罐,所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其人忽然想这样做吧,于是他就这样做了。阳光照耀着窑场,参加劳动的人都愉快地瞅着那双为它堆纹的手。

读陶甑

陶甑口大底小,腹壁斜直,特点是:在它的平底上穿有十八个眼,大小不等。颜色黑红相间,有手指涂抹的痕迹。

这是一个炊器,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春秋,终于可以取火,并为自己服务。在半坡氏族村落,有几处灰烬掺于黄土之中,那是原始社会的人遗留的。我曾经轻轻地触摸它,虽然有一些暖意,不过不能印上颜色。它已经是变质的灰烬了。它是氏族的成员用其甑煮食或者蒸食留下的灰烬吗?我望着它,暗暗地问自己。我是回答不了的,但我却可以继续问自己:这么小的一个炊器,蒸什么呢?煮什么呢?为几个人蒸煮呢?为孩子做饭吗?孩子是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只有母亲为孩子操劳,那么孩子就在他们的房屋里外嬉闹吗?在半坡,氏族的房屋有的盖在地面,有的仍是一半埋在地下,似乎正在脱离穴居。

读陶碗

它像一朵向天空盛开的喇叭花,只是大得多,碗壁从碗口斜向碗底,一些沙子的痕迹隐隐可见,有一些粗糙,但制作人的匠心却是存在的。我看到,在碗底出现了几个粗笨的齿轮,显然这是为了容易把握它。

读陶杯

把紫红紫红的一个茄子切开一半,掏去瓤,使其中空,然后,大头向下——就是这个原始杯子的造型。

我想象着用它喝水,尽管它臃肿的唇会磕撞牙齿,然而没有它显然很不方便。一切都是从简单开始的。人类所使用的杯子,已经千变万化,美而精致,不过它依然是以这种杯子为原型而发展的。哪怕最丑陋最拙劣的创造都是伟大的。世间没有几个人可以进行别开生面的伟大创造,一般的人,都是遵循着固有的思路。

读陶哨

灰色,灰得深重。口小而底圆,其壁从上到下渐渐增厚,手攥之恰恰合适。我定睛注视着那个口,它仿佛是一根筷子扎出来的。如果人的嘴对着它吹,那么气流在它中空的地方打一个折,就形成一个声音,或者细长,或者粗短,或者舒缓,或者迅急,全由气流而定。它可能主要是为了呼叫。这是氏族村落的声音,原始的人曾经为之兴奋,为之惊奇。

在半坡的氏族村落有一个公共场所,是人们议事和聚会之地。分别居住在几十座房屋里劳动和休息,属于氏族成员自己的事情,然而突然出现了什么变故,需要大家商量,迅速通知氏族成员是必要的,于是首领就让周围一个人吹哨,它的声音便将他们召集而来。不过,即使平常的聚会,也仍要以吹哨通知。如果仅仅是几个人的村落,是一个家庭,那么通知他们就没有必要吹哨,然而一个氏族,一个众多成员的村落,就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信号。陶哨的出现不只是简单的传呼器具,实际上它是人的社会化组织化的产物。

陶哨的用途可能还有很多。我想,狩猎的人走进深山老林,遇到了企图伤害他的兽群,或者打死了肥大的猎物,都可以吹哨联络,请求帮助。在祭天的时候,在葬人的时候,它的声音甚至是一种音乐。我的先民,是这样么?

读陶钵

此器具为浅腹薄壁,直口平底,形似半球。沿着直口向下,是一圈横向的宽带,颜色深红。它表面光平,不过也有修磨之印。

我惊叹在几乎所有的陶钵的宽带上,都刻划着符号,那些刻划了符号的器具,共有一百件之多。将打碎的刻划了符号的陶片收集起来,竟是大大的一堆。这些符号有的是一条横道,有的是一划竖道,有的是并列的几个横道或竖道,有的是一个竖道上下带钩,有的是一个横道左右带钩,有的是两个斜道交叉,有的是竹叶形,有的是牙齿状,而有的则像残缺的字母。我难以判断这是记事还是记数,然而,我知道这些符号不是半坡氏族人的无聊的产物。生产和生活,已经使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意思的必要了,于是他们就要使用符号。中国文字是长期发展而来的,半坡氏族人的符号很可能就是始创。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就可以通过它而触摸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了。那是多么稚嫩又多么古老啊!

读鹿纹陶盆

此盆为直口,边沿向外翻卷,盆底略小。在它褐色的内壁,饰有四只黑色的小鹿,腿长尾短,两角叉开,或作奔跑之状,或作行走之状,或作睨视之状,或作扭头之状,格调简单,形象生动。这些鹿当然是先民曾经追赶和捕获的动物,他们对其了如指掌。用鹿饰以器具,是表示对它的征服还是表示对它的喜爱?这是一个难解的谜。然而,它所透露的气息,是一种美的呼唤和启示,它愉悦了人的精神。它展示的,是人类心灵跋涉的道路,这就是美。原始人都能把美引入生活,那么,已经发展了的现代人,如果忘记了美而生活,那么它就是退化。

读波纹陶盆

其直口较大,平底微小,薄壁向外鼓突,修磨得很是光平,几条波纹似乎随风起伏着。波纹是由横线曲折而成,但我望着它,却感觉很有灵气。我首先想到了浐河,似乎只有浐河才会荡漾这样的波纹。半坡位于浐河东岸,先民饮其水,捕其鱼,朝夕相处,春秋相见,遂很熟悉,于是,在制作器具之际,将其看见的水描画出来。将浐河凝聚为几条曲折的线条,当然是一种能力,没有智慧是做不到的。

读网纹陶盆

其盆形似半个西瓜,口大,底小而圆,外壁内壁皆光平,褐色,四片对称的网纹在其内壁。很可能是渔网,它线条交叉,不很整齐,也不很零乱,因为是黑色,所以非常清晰。用渔网饰以器具,除了艺术价值之外,它也透露了半坡氏族人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先民在浐河结网捕鱼的情景,其繁忙的场面,似乎从遥远的岁月浮现而出。

读鱼纹陶盆

之一,这是过去打碎的陶盆,不过专家把其组装起来了,现在尽管裂满缝隙,但望之却依然完整。满是红色,外壁有五条鱼,大小相等,作浮游之状,其首尾连接,似乎是在追逐,皆张口,睁目,翘鼻,悠然自得,不慌不忙。

之二,此陶盆很大,红色的外壁,是两条重叠在一起的鱼。当然,重叠的只是鱼身,鱼头与鱼尾仍外露并清晰。线条简洁而率直,似乎制作它的作者正进行着抽象的思维。

之三,该陶盆依然是红色,口与底一样大小。其壁对称地向外鼓出,饱满如帆。在这里,有着难以破译的人面鱼。它是这样的:人面为圆形,眼、耳、鼻、嘴皆以黑色表示,其神秘之处在于嘴的两边各噙一鱼,两个鱼头在牙齿之间,两条鱼身在嘴外摆动。人的头顶盘着一团束发,并有笄子穿过。把鱼噙在嘴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氏族迁徙到浐河之滨而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食物,当时的关中,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而且有土地耕种,但食物却依然是氏族的最大困难和最大障碍。浐河及沼泽有众多的鱼,终于在一天的某时某刻,先民发现鱼是可以吃的,他们便开始捕捞。种粟种菜,不能保证年年收获,但水中却是常常有鱼的,鱼便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食物。先民从而崇拜它,将它含在嘴里,当作图腾。实际上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没有什么神圣之物的,对所有那些要敬仰的东西,过了敬仰的阶段,他们就弃之一边。他们的敬仰是让社会参观的,自己并没有敬仰的真情。对龙,对王,皆是这样,甚至孝父孝母,都是给自己沽名钓誉。陶盆上的人面鱼,对鱼既敬之又食之,大概就是这种心理的原型吧?不过,嘴里噙鱼,也许还是表示希望得到更多食物的一种心愿吧!

同类推荐
  • 慕尼黑之恋

    慕尼黑之恋

    走出弗雷德里克街,能听到隐隐的涛声,这是绕城的因河在夜色中奔流。河畔灯光幽暗看不到人影,河面范动着白色的波光,河对岸山影绰约,一派寂寥神秘的景象,与弗雷德里克街的喧闹形成强烈对比。人间的繁华和冷寂,在一个小城里,就展现得如此鲜明。
  •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亲情是与生俱来、恒久不变的一种情感,也是人世间最无私、最崇高的情感,更是人们渴求无偿付出的一种高尚品质。本书精选了包括许地山、郁达夫、庐隐、柔石、梁遇春以及托尔斯泰、萧伯纳、罗素、尼采、泰戈尔等二十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亲情散文,所选作家都以自己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够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情实感,并将他们的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章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内容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
  • 独坐小品

    独坐小品

    这二年我写小说较少,散文写得较多。写散文比写小说总要轻松一些,不要那样苦思得直眉瞪眼。但我还是习惯在沙发里坐着,把全文想得成熟了,然后伏案著笔。这些散文大都是独坐所得,因此此集取名为《独坐小品》。
  • 剧作三种

    剧作三种

    乡间诊所。一张方桌,上面摆放几瓶类似酒精、碘酒、药剂的物品。两边各摆一个长条木凳。六七位候诊的病人或站或坐,有男有女,有老有小,乡下人打扮,穿着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破烂。安东·契诃夫医生正弯腰给躺椅上的马车夫看喉咙。契诃夫(一手轻扶患者的头部,一手将压舌板伸进病人张开的嘴里)说“啊——啊——啊啊”……马车夫(发出一串怪声)咿——咿——哎一鸣——呀……契诃夫(身子向后退了两步,用手在鼻子前扇动)您到底喝了多少酒,我的主啊?难道您一大清早就喝酒?马车夫(一手捂着腮帮子,从椅子站了起来)我亲爱的契诃夫医生,谁规定早晨不能喝酒,难道喝酒还要挑个良辰吉日?
  • 银杏王

    银杏王

    “银杏王”的大部分文章,都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此书突出一个关键词“记”。阮道明抒写了少年在家乡卖柴火、烧木炭、捕溪鱼、抓毛蟹、捉黄鳝、拾田螺、挖薯榔等生活片段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牛缘”、“拄杖”、“种丝瓜”、“番薯情结”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他重观察、重欣赏、重聆听、重思考、重哲理。他对身边的物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友伴,珍惜它们的存在。
热门推荐
  • 陆九渊文选

    陆九渊文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醒在黄昏(中国好小说)

    醒在黄昏(中国好小说)

    黄昏临至,落山的晚霞很美,一道残阳分散了凄凉的感觉,我抬头望天有鸟儿涙叫,我低头俯地,凄凉的画面也总是一道不失尽意的风景。擦干眼泪往前走,我不知道往哪儿走?哪儿才是我要去的地方?尽管我彷徨,但我还是要走。走去,身上有了汗,才感到自己轻松了许多。作者在复杂的家庭矛盾中苦苦挣扎,找寻不到出路,生活的琐事压得她踹不过气,生活究竟如何走下去,她在思考着,探索着……
  • 假谲

    假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 血族:神器与王座

    血族:神器与王座

    苗疆蛊术,传内不传外,传女不传男。黑苗女为脱离家族掌控,使用换皮之术将自己改变成西方人的样貌来到英国。吸血鬼家族主人罗伯特·托马斯收留了她,为她改名安丽斯·乔·托马斯。在接受亲王认证之前的一次晚宴上,安丽斯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寻找二十七件血族圣器。若能完成任务,便能被宽恕她窥视血族世界的罪。从此,她告别古老民族的土地,成为神秘血族世界的新成员,带着亲王授予的使命,踏上了无法回头的旅程。
  • 娘子,我们洞房吧

    娘子,我们洞房吧

    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话说,妻者,做牛做马暖床也。话说,两者合二为一,天地万物化为灰烬也。明着:一张纯真的脸,无辜的眼神,哝软的声声呼唤:老师,背着,狂野肆意,将她一次次扑倒在床榻之上,攻身掠心他是皇上,九五之尊,有着征霸天下的野心,十年隐忍,终成极品妖孽她是帝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艳无比才气纵横,手中权势滔天又擅阴谋诡计。一朝毒酒误了性命,再醒来,她不再是她。他为救她,生死悬于一线,她动了情,动了心,为他甘愿入后宫。偏偏,烟花烂漫春花灿烂,她含笑而对,他温文而笑,手中却是一把染血的刀。他决然追来,立于她前:“放开,除非朕死。”她挥剑而下,鲜血凄艳若梅,龙袍染血,自此之后再无瓜葛。笑问一句,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
  • 空午与重写

    空午与重写

    本文以天狼星诗社同时代的一些现代主义小说家陈瑞献、菊凡、宋子衡、温祥英、小黑、洪泉、张瑞星等及后起者——迟到者如贺淑芳为讨论对象,着眼于他们前后期写作的差异。有的停笔,有的延续既有的现代路径,更深入地探索;有的“向现实转化”,早已抛却早年的实验;有的愈见老辣,有的转趋枯淡。这些作者,经历了数十年生命的流转,是否还让那现代的钟面延续,即便文学风潮已几番更新。从这些不同案例,本文尝试修正温任平的现代主义论,思考马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基本问题:那一直延续着的现代时间,究竟在小说本身有着怎样的投影?时间的吊诡是否进驻文学本身?在离境者和“迟到者”身上又有怎样的表现?
  • 愿你的孤独不负走过的路

    愿你的孤独不负走过的路

    当你跨越孤独这座山丘,才会发现之前所受的苦,终将成为一种人生力量。初心客厅专栏作者、张德芬空间签约作者、读者公号专栏作者蔡尖尖,始终认为“尖尖而立,孤独自行,不负时光”,用41篇暖心的故事,讲述每个人所遇到的孤独而美好的人生故事。蔡尖尖曾是新媒体大潮下的一员,社会的喧嚣,生活的压力,职场的无奈,爱情的美好,梦想的憧憬……好比战场,你亲自去经过,征战过,才能赢过。她在自媒体平台受到很多读者的热捧,原创了多篇10万+的文章。
  • 等你重新爱我一次

    等你重新爱我一次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我终于爱上了你,而你却忘记了我;人生最后悔的事,是我错过了你,你却选择伤害之后,再无原谅……“洛离,你回来好不好?”“这位先生,请你放手。”她一脸漠然,视线里清澈的瞳孔却再也没有他的身影,他低声呢喃“我们还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