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弟子规》说,在吃饭、坐下、走路的时候,要让长者在前面,年幼的跟随其后。长辈站着,年轻的人就不能坐下,长辈坐下之后,让你坐你才能坐。
这句话是在教给孩子怎么讲究礼仪。《弟子规》里讲述礼仪的文字很多,足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
礼仪是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比如,国家有国旗礼仪、国歌礼仪、国徽礼仪、宗教礼仪、民族礼仪;公务员有办公礼仪;学生有校园礼仪;教师有教师礼仪;社交中有座次礼仪、电话礼仪、名片礼仪和自助餐礼仪。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家长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孩子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讲究礼仪,在一定的情境内,就会因为失礼而出丑,影响个人形象和交际效果。
父亲招待客户吃西餐,高小光曾经在电视中看到吃西餐,觉得有情调,就软磨硬泡地要求父亲带他一起去。这次是商务交往,父亲虽然有点为难,但还是带他去了。
在去餐厅的路上,他在心里背着父亲教的西餐礼仪:“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吃饭不能发出切割声……”到达餐厅后,坐在长长的餐桌旁,刀叉、碗碟、高脚杯、餐巾……和电视上一样,高小光兴奋极了。
这时候,服务员端来一个圆形的器皿,里面盛着漂着柠檬片的清水,服务生在每一位客人的桌上都放了一个这样的器皿。高小光正好口渴,就端起来喝了几大口。
这时客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高小光脸上,坐在他旁边的人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其中有位外国朋友更是表情怪异,高小光不解地看看父亲,父亲表情很尴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直瞪眼。高小光有点心慌,他们看自己干吗?一会儿牛排上桌,只见客人们一个个把手伸进那个圆形器皿里,开始洗手……看到这一幕后,高小光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种表情,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原来那是洗手的水。高小光都不知道那顿饭自己是怎么吃完的,一个劲后悔当初吃饭前没有多学习一下吃西餐的礼仪。
礼仪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绝不能缺失了礼仪教育。
1.教育孩子尊重人
一个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对别人有礼。教育孩子尊重人,需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见人打招呼、不说脏话、不以蛮横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强人所难、不提出无礼的要求、不对他人评头论足、不背后议论他人的缺点等。
孩子小的时候,通过具体的行为进行教育,更能让孩子学会怎么尊重人。比如,领着孩子主动跟小区里的清洁工人打招呼,告诉孩子他们很辛苦,他们的辛苦工作换来了我们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这样,在孩子的意识里,就会有一面爱的旗帜,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教孩子尊重他人,除了正面引导,还要及时制止孩子的反面行为。比如,爷爷喝茶水的时候,孙子非要爷爷领着出去玩。不去,就又哭又闹。这个时候,父母就要站出来,告诉孩子,爷爷渴了,需要喝水。要想和爷爷出去玩,就得等爷爷喝完水以后。家长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要坚定,不遵守也得遵守。
2.从小培养孩子知礼学礼
孩子的礼仪教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临时突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培养与引导。上学前、放学后,要和父母打招呼;外出办事要让长辈知道自己去哪里去做什么;父母或长辈身体不适或有病时,要主动问候、照顾,提醒家长就医、按时服药;长辈们正式谈话时,要养成不随便插嘴的习惯,为了不打扰长辈的交谈,必要时可以自觉退出。
父母做好饭菜,吃饭时,应主动招呼长辈一起用餐,不能先于长辈入座。用餐时,尽量从盘子一角夹菜,不要任意翻动菜肴,专挑自己爱吃的。要主动替家长和客人盛饭,对客人应双手送上。
3.迎宾待客中学会礼仪
每个家里都会有客人来。客人到来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告诉孩子他要和父母一起接待客人,把知道的一些客人喜好说给孩子,客人厌恶和近期避讳的事情也要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
要孩子和大人一起在大门口迎接客人,直到把客人领进家门。要主动提出为客人拿外衣,如果客人带来礼物,要说“谢谢”。请客人落座,给客人沏茶倒水。如果客人要和父母谈事情,孩子要找个借口,走进自己的房间。如果只是闲聊,孩子可以陪在一边,但是父母和客人谈话的时候孩子千万不要插话,客人问到自己才可以回答。
4.参加聚会时学会礼仪
父母有聚会,可以带上孩子。但是要考虑到这个场合是否适合孩子参加。接到邀请后,家长要告诉对方自己会带着孩子去,这样主人会有所准备。到达聚会地点时,家长要把孩子介绍给在座的每个人,并打招呼。
宴会开始,要等待菜上齐了,主人宣布宴会开始时再动筷子。吃饭时,不要把盘子里的菜翻来翻去,挑挑拣拣,不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就把自己的小碗堆得满满的。放慢速度,慢慢咀嚼,边吃边听他人的谈话,即使有小伙伴,也不能大声喧哗。聚会结束时,要向主人及其家人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