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4800000006

第6章 意外的打击与收获

失败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爱迪生

(一)

在火车上建立了流动实验室,每天还得忙着出版报纸,爱迪生忙得不亦乐乎,似乎一切都在按照他的心愿进行着。

然而,不幸的事情却突然降临了。

这天,火车在开到距离休伦港约10公里的地方时,因为铁轨铺得不太完善,车身忽然震动了一下。突然,“砰”的一声,一样东西掉在了地上。正埋头做实验的爱迪生回头一看,原来是放黄磷的瓶子从柜子里掉了出来,瓶子摔得粉碎,黄磷因摩擦而起了火,将车厢地板都烧着了!

爱迪生大吃一惊,慌忙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想扑灭迅速燃烧起来的火焰。可是火势不但没有减少,连他的衣服也被烧着了。

就在这时,一位乘务员推门进来了。这位乘务员以往对爱迪生都不错,可看到此景,却勃然大怒。他迅速跑过来将火扑灭,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然后直起身,狠狠地打了爱迪生一巴掌,并大骂道:

“都是因为你,才弄成这个样子!你马上给我滚!火车里再也不能留你这些危险的东西了,一刻也不许再留!”

结果在火车抵达蒙特-克里克车站后,爱迪生就被赶了下去。他辛辛苦苦收集起来的所有实验用品也都被统统抛出了车厢。就这样,他曾经最引以为豪的列车流动实验室被毁得一塌糊涂。

这是爱迪生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一次打击。这次意外事故,不但让他失去了所有的实验用品,还使他丧失了听力。由于列车员的那一巴掌打得太重,当时爱迪生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晚上回到家后,南希注意到了爱迪生的反应有些异常,就追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爱迪生把事情的经过描述了一遍,南希立刻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马上找来医生给爱迪生检查。果然,医生遗憾地告诉她,爱迪生小时候患上的猩红热已经给他们的听力留下了隐患,而这一次意外,让他的耳膜受到了严重损害,已经无法医治了。

其实,关于爱迪生耳聋的说法不止这一个版本。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爱迪生的耳朵如上所述,是因为火车上的实验室起火而被打聋的,爱迪生本人一度也曾默认了这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他在做化学实验时,瓶子中的磷不慎倒在地上引起大火,他受惊逃出,但不幸被烧坏了耳朵。

晚年时期,爱迪生又给出另外一种描述,就是少年卖报时,有一次因为买报纸的人太多,他没有赶上火车。等他跑到站台,火车已经开动,他追上列车抓住了车后的扶梯,但没办法爬上去,差点被甩下来。这时一个列车员跑过来,匆忙地抓住了爱迪生的双耳往上拉他。就在那时,爱迪生感觉耳朵里出现了破裂的声音。从那以后,他的耳朵就聋了。

不管哪种说法属实,爱迪生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饱受耳聋之苦的事实是无可否认的。但他自己对这件事倒也乐观,甚至觉得这是件有益的事,因为这能帮助他更加集中精神进行科学实验。他曾说:

“耳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是有利的。我在电报局工作时,我只能听到我的工作台上的电报机,别的电报机不能像干扰别人那样干扰到我……走在百老汇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处的人那样宁静。耳聋从来就是、而且现在也是我的福气,它使我失去了许多干扰和精神痛苦。我听人说:‘爱迪生没有神经。’我的神经不比任何人少,而且同样灵敏,但却不受外界的干扰。”

(二)

在火车上闯了祸,爱迪生只好收拾着自己的实验及办报器材等回到家中。他慈爱的母亲不但宽容地接纳了他,而且再一次给予他重新振作的力量。

母亲南希为了支持爱迪生的实验,在家里为他重新开辟了一个实验场所。为了防止意外再次发生,新实验室设在顶楼上,地窖里只堆放一些器材和杂物。在这个新实验室里,爱迪生开始进行电学实验。其中的第一个实验,就是“电报游戏”。

在距离爱迪生家不远的树林里,住着一个名叫华德的铁路工人,他的继子詹姆士·狄克非常听爱迪生的话,而且对电报术也十分感兴趣。爱迪生以前就喜欢电报机,尤其是和狄克一起参观了电信局之后,对电报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狄克,我们两个人来做电报机互相通信吧。”

就这样,两个人约好了。此后不论是清晨还是半夜,只要一有空闲,爱迪生就与狄克翻阅有关电信的书籍,热心地研究起机器的制造来。

那时,电信业才刚刚开始,商店里根本没有电报材料可卖,所以要找一个隔电瓷、一根电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用空瓶子代替绝缘器的方法。不过,最伤脑筋的就是电流。

后来,两个少年想到用摩擦猫毛的方法来产生电流,可在摩擦时,猫会感到不舒服,在爱迪生的手上抓了一把后就逃跑了。

经过这样可笑的失败之后,他们终于从狄克家的屋顶到爱迪生家的树尖上装好了一根电线。

一天晚上,两个人开始试验通报了。狄克在电线那头发报,爱迪生在电线这头收报。长短不一的嗒嗒声,在深夜入静时分显得格外清脆悦耳。电报机开始工作了!

两个少年都为这个小成功而兴高采烈,但唯一不满的是爱迪生的父亲,因为他觉得儿子每天玩得太晚了,这对他的身体不好,所以规定他在晚上11点必须睡觉。

这一限制给年轻的爱迪生带来了麻烦。他的报纸通常都要在11点才能卖完。如果11点钟就睡觉,他就没机会做实验了。于是,爱迪生又想出一个计谋。

平时,爱迪生晚上回家后,父亲总是要看他带回来的《底特律自由报》。这时爱迪生想,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新闻像底特律报馆那样,经过电报线传到屋里呢?狄克能发,爱迪生能收,那么在11点时必须睡觉的限制就可以取消了。

计策进行得很成功。爱迪生将报纸送到华德那里,马上赶回家来,告诉父亲说报纸全部卖完了,不过他可以从电线上将新闻探来。

于是,爱迪生走到电报机旁,嘀嘀嗒嗒地搞了一会儿,电报机开始响了。因为他提前已经和狄克说好了,所以对方回电也比往常要快。

“爸爸,狄克说要将重要的新闻用电报发过来。噢!是南北战争的消息,格兰特将军……”

“格兰特将军怎么了?”父亲关切地问。

爱迪生根据嘀嘀嘀的电报声将新闻一一告诉父亲,战场的消息,议会的新闻,以及加州发现新油田等等。父子俩借机实验到晚上一两点。

“啊,这真方便!”塞穆尔大感惊叹。

第二天夜里,爱迪生与狄克又继续发报;第三天夜里也是如此。就这样,父亲塞穆尔妥协了。他告诉爱迪生,只要他能照常将报纸带回家,他就不干涉爱迪生的工作时间了。以后,报纸马上就在家里出现了,而爱迪生与狄克的“电报游戏”也可以继续进行了。

(三)

在研究电报的同时,爱迪生还在继续出版他的报纸。在这之前,《先驱报》已经传到了国外。那是因为有一次,一位名叫乔治·斯蒂芬的英国工程师搭乘了爱迪生卖报的那班火车,感觉这份小报不错。这位工程师说:

“少年人能发行这样的报纸,真不简单,我想买1000份带回去。”

一次就被人订了1000份,这可是头一次。爱迪生很高兴,其他都放下不做了,赶印出1000份卖给那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带着爱迪生的《先驱报》回到英国后,在世界第一流的《伦敦泰晤士报》上大肆赞扬爱迪生,并将这份小报称为是第一种在火车上出版的报纸。

然后就在报纸颇有名气且很畅销时,爱迪生突然决定不办了。这是因为,当时爱迪生曾与一个他熟悉的同龄人商量如何增加报纸的发行量,那个人认为,报纸上应多刊载一些读者喜欢的杂谈、趣闻以及各种各样的市内消息,人们都喜欢知道他人的秘密,如果有些这样的内容,大家都觉得有趣,也就会都来买你的报纸。

爱迪生决定和那个人合伙办报,将《先驱报》也改名为《秘闻报》。报纸的发行量的确是大大增加了,但那些认为报纸刊登了自己秘密的人却大为恼火。

一天晚上,爱迪生从车站卖完报纸回家,正走荒无人烟的圣克莱尔河边时,一个高大魁梧的家伙跟了上来。原来他的故事被登在了《秘闻报》上,爱迪生拒绝说出作者的名字。壮汉狠狠地揍了爱迪生一顿,还把他扔到了河里。

不久,爱迪生就放弃了出版工作。毫无疑问,爱迪生是当时最年轻的出版者,如果不是因为他被科技所吸引,也许他会终生热爱新闻事业,成为一个杰出的出版家。

爱迪15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由此,他的生活也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那是在1862年8月的一个早晨,爱迪生在铁路上卖报纸,忽然发现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铁轨中间玩石头。此刻,他的后面正好有一节货车向他驶来,可孩子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爱迪生见状,急忙把报纸扔到月台上,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把孩子救了出来,但两个人都头朝下地摔倒了尖锐的碎石上,以至于碎石末都嵌进肉里了。

爱迪生救起的这个孩子名叫吉米,他的父亲名叫麦肯齐,是克里门斯山火车站的站长。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麦肯齐邀请爱迪生到他家里做客。

不久后,麦肯齐发现,爱迪生在卖报之余还常常到火车站的发报室去研究仪器。因此,麦肯齐认为爱迪生可能是想学习电信技术,将来做个通讯员。因此,他对爱迪生说:

“爱迪生,你救了我的孩子,我必须好好报答你才行。我看你似乎对电信方面的机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教你学习电信技术。当然,这是免费的。”

爱迪生一听,简直太高兴了!无疑,这是比给他多少金钱都宝贵的酬谢。

就这样,爱迪生每天一面在车站里卖报,一面在发报室做见习报务员。爱迪生对电报并不生疏,所以麦肯齐老师给他讲的内容他很快就能掌握;而麦肯齐对爱迪生这个学生的勤奋和惊人的理解力也称赞不已。

很快,爱迪生就学会了各种电信技术,也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机器了。4个月后,爱迪生成为车站里的正式报务员。

同类推荐
  • 阎锡山日记

    阎锡山日记

    阎锡山的日记,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17日,止于1950年,前后近30年。他去世后,由阎氏纪念会整理,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
  • 大清一秘

    大清一秘

    本书以历史的笔法,书写一代传奇。看绍兴师爷如何通达做人、端方行事。师爷的行当是一门艺术,师爷,起于明,盛于清。本书在欣赏一代有趣师爷的背后,更能了解一段历史、学习一种为人处事的艺术。
  •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本书介绍了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大南宋诗人的文学生涯。
  • 体会《论语》

    体会《论语》

    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可用狄更斯《双城记》刚刚开始的几句话来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聪明的时代,这是最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这是欺骗的时代……”
  • 千古一相:管仲传

    千古一相:管仲传

    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智慧、有现实启迪意义的佳作。全书故事情节完整连贯,场景细节生动丰富,人物对话和独白口吻传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史专家陶文鹏作者对传主有着特别的喜爱与深入的了解,因而能以翔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民本思想等,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遗泽后世的风范,还原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名相形象。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恶魔女配来逆袭

    快穿之恶魔女配来逆袭

    一个饱受生活压迫的女孩,她不明白为何自己那么努力,却似乎永远都比不上她?当女孩失去的信念,失去了爱,一只恶魔找上了她。恶魔说:“三千世界总是有太多的不公平,你可愿意打破这些不公平?”女孩恨着这个世界,恨着所有人,也恨这世界的不公,她答应了恶魔的交易,知道了原来她不过是世界宠儿统称“女主”的垫脚石。“呵,女主怎样,世界宠儿又怎样,我,季霏霏,就让你们这些所谓的女主明白明白,何谓生活!”
  • 天出血

    天出血

    本书收《沙狼》、《沙葬》、《苍鹰》、《狼的家族》、《沙狐》、《沙獾》、《苦沙》7篇中短篇小说。
  • 工作重在做到位

    工作重在做到位

    本书从工作到位的理念定位入手,分析了工作中的一些不到位的现象,比如“差不多哲学”、打折扣、马马虎虎等,从反面阐述了把工作做到位的重要性,然后从责任、心态、执行、细节、效率、节约、方法等几个角度,正面告诉大家怎样才算是把工作做到位,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去哪儿了

    周兮编著的《时间去哪儿了(最实用的时间规划管理书)》讲述了:习近平主席曾说:2014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时间去哪儿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合理规划时间?你的时间丢了吗?这些问题正是《时间去哪儿了(最实用的时间规划管理书)》要解答的。
  • 屠宰场之舞

    屠宰场之舞

    马修为了调查一桩案子到拳击场,在观众席他注意到一名带小男孩的男人,那个男人不经意用手抚摸男孩头发的动作,轰开了马修的记忆:他在一盘录像带上看到一男一女残忍性虐杀一个男孩的全部过程。随着马修追索,两桩案子竟然交集在一起。
  • 大牌校花:会长大人是恶魔

    大牌校花:会长大人是恶魔

    她腹黑无良,霸道倔强,仁佳学院人人惧怕的恶魔会长,无奈天降桃花,各色美男重磅砸下。火爆妖精男一脸委屈:小叶子,你说过的,你会永远对我好。花心无赖男一脸深情:低等植物,我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也抛弃了世界,现在,我找到了我的整个世界,再也不会放手。诡异吸血美男慵懒一笑:女人,你是第一个让我产生兴趣的人,你以为我会放手?某女白了一眼几个俊美到天怒人怨的绝色美男,笑得灿烂:“来人呢!全给我绑了,立马在全校放出消息,极品烂桃花廉价甩卖,熟人可享受九五折优惠。”没有动静,某女一个转身,却栽进了另外一个胸膛,腹黑妖孽男一脸冰冷:柯幻叶,你有能耐惹上这么多烂桃花,现在,你还想逃去哪里?
  • 崩坏星际

    崩坏星际

    星际争霸的世界,这好啊,等等.......系统?泰伦虫群?埃蒙的追随者不止一个?塔达林,野生异虫,构造体大军?我的敌人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连刀锋女王都和我敌对了?看着烽火连篇的自家虫群领地,叶羽只能无奈的应对强敌。注:不是黑暗文,主角保持人性!本书有毒!!!
  • 梦魇天祭

    梦魇天祭

    徐乾是一名知名医生,而面对一个衰老综合症的患者,却无能为力。本故事从一个病例开始,引发往事与恐怖经历……
  • 徐志摩文集(第三册)

    徐志摩文集(第三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