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是对远景规划和近景实施的成熟掌握,真正的运筹专家都能在缜密的思虑过后,做出游刃有余的发言。运筹讲求境界,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没有境界的运筹则涉及恶谋了。
运筹的实践程度不仅决定于主体的能力和水平,还要讲求参与者的诚意和社会反应的情况,也即总要在多元的背景中完成。
九合诸侯的改革智慧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得披头散发,过着用布缠身的不文明生活。”管仲的才华确实不俗,其成熟的判断力和治国的能力都很值得赞赏。在得到齐桓公信任的宽松环境中,管伸开展振兴齐国的改革事业,达到了九合诸侯的局面。
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得披头散发,过着用布缠身的不文明生活。”而管仲得到起用又体现了齐桓公“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超人胆识。事情是这样的,自幼家贫的管仲在做生意的时候结交了总是能够为他着想的知己鲍叔牙,“管鲍分金”已经说明了两人的感情之深厚。在残暴而荒淫的齐襄公时代,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往鲁国和莒国,管仲的叔叔杀死齐襄公之后,派公孙无知召回管仲和公子纠,管仲看到纷争的局面在所难免,于是回绝了邀请。果然不出所料,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齐国局势才趋于稳定。
此后,齐国又派来使臣,请两位公子回国治丧。这是抢占帝位的关键时期,而公子小白暂居的莒国离齐国更近,若在公子纠之前到达,很可能迅速即位。在军队出发之时,管仲说自己打算带一支轻骑,去截住公子小白。当他追上公子小白的队伍时,开诚布公地说:“您不应该回国即位,至于说回国治丧也不必要了,因为您的哥哥公子纠能够处理好这些事情。”当时辅佐公子小白的鲍叔牙听后很是愤怒,觉得管仲的话太狂妄。管仲见状偷偷地射了公子小白一箭,此箭正中小白的腰间,看到小白吐血倒地,管仲慌忙带兵逃走了。
这时他觉得不必忧虑,因为小白已经死了,谁知他射中的只是小白的带钩。为了迷惑管仲,公子小白演了一场精彩的剧,继而率大家昼夜兼程,很快到达齐国都城。但公子小白要成为齐国国君,注定要经历很多波折。起初大臣就不同意,理由非常明确,公子纠年长于公子小白,而且正在路上。鲍叔牙同样列举了很多理由:公子小白是贤明而有能力的人;立公子纠有被鲁国索要报酬的弊端。话说得人情人理,更何况,公子纠没人家动作快,大臣也只好同意鲍叔牙的意见,公子小白终于当上齐国国君。
局势稳定之后,鲍叔牙向鲁国展开外交压力,当时鲁国的军队已经到达齐国边界,双方发生了武力争斗,鲁国战败了。齐军的条件很明朗,杀死公子纠,让管仲回国。管仲的才华已经经过鲍叔牙的介绍而为齐桓公所了解,齐桓公选用管仲,也很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好在他能够琢磨明白,杀一个仇人跟建立千秋霸业比起来,实在不值一提。有本领的管仲终于回到齐国,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重,齐桓公特意斋戒三天,沐浴三次,之后才隆重地拜管仲为相国。
管仲的才华确实不俗,这不仅仅在于他勇敢地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部,他的回归齐国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鲁庄公的谋士施伯已经看出了他的能量,建议国君将其处死,免得放虎归山,齐国使者声明齐国国君要体验亲手杀仇人的滋味,没有什么主张的鲁庄公也就大方地让管仲回国送死了。管仲知道,鲁庄公行事非常鲁莽,此后必定后悔,他让战士加快速度行进,等鲁国军队意识到应该追赶时,但为时已晚,在囚车中考虑军国大计的管仲已经走远了。当管仲成为相国之后,鲁庄公觉得自己简直受了愚弄,打算采用暴力方式打击百废待兴的齐国。齐桓公决定先发制人,管仲觉得不妥,因为刚刚起步的国家建设还经不起军事消耗。但是齐桓公年轻气盛,要看看自己国家的军事到底有多大力量,于是就有了长勺之败。此后,他开始频繁采纳管仲的建议,切实发展国家,管仲也在这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振兴齐国的改革。管仲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藩篱;“参国伍鄙”之策强化了国家权力;以兵器赎罪的方法也凝固了军事力量;加之“三选”制的人才选拔制度真正地确立了国家的人才格局,国家各项事务都得到了较为恰当的处理,人民安居乐业,齐桓公终于迎来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局面。
管仲的运筹是独到而稳固的,纵观他的成功的道路,固然有机遇的顺遂,有知己鲍叔牙的举荐,有齐桓公这种有大志者的宽宏大量,也无法忽略他本身的智谋和运作的恰到好处。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匡时济世之略,确实是后世很多总理朝政者的楷模。从这位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个优点:识时务,当齐桓公招他回国时,并没有表明自己的不愿退缩,因为公子纠也并不一定有公子小白的气度;重感情,鲍叔牙去世时,他大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定大局,齐鲁长勺之战的结局是必然的,但是管仲明白,磨合总是有过程的,他没有执意要齐桓公听从自己的见解,而是等来适宜的机会,把改革事业做得是井井有条。应该可以猜到,当强大的齐国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感到的是某种快慰。
大智若愚,功成辞赏
孙膑的倒霉在于同庞涓结交,以至于终身残疾;而他的幸运在于遇到齐威王,终于得报大仇。庞涓的所有打算都被孙膑料中,这时才终于明白,孙膑真正是大智若愚。孙膑大概未料到此举的深刻结果,总之他名声大振,一跃为卓越的军事家。
传说中的很多事情总是超凡脱俗的,比如说有关于鬼谷子的记载:“其母食鬼示稻谷而有孕,三年后生子,形容古怪,眼放青光,故称鬼谷子。”有意思的是,鬼谷先生的四个徒弟孙膑和庞涓、苏秦和张仪恰恰是两对冤家,于是人们觉得,鬼谷子的徒弟太厉害,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互为对手。鬼谷先生确实很厉害,这位“无乡、里、族、姓、名、字”的大师“在云梦山与宋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其人通天彻地,有几家学问,人不能及”。“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修真养性,服食导引,祛病延年,冲举可俟”。
这里只说孙膑和庞涓。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幼年时父母双亡,叔父孙乔抚养其成人。大概是家学渊源,孙膑有志于行军布阵,拜隐居的鬼谷子为师,“尝与庞涓俱学兵法”。据说师兄弟感情融洽,还曾结为“八拜之交”。庞涓的性格比较浮躁,还没有学成兵法便辞师出山,鬼谷子警告他:“不要欺人,如若做下欺人之事,到头还被人欺。”庞涓对来送别的好兄弟孙膑说:“我与兄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贵。此行我倘有进身之阶,一定举荐师兄,同立功业。若有食言,当令我死于万箭之下。”这个誓言的水分实在太大了。
不久,已成为魏将军的庞涓请孙膑出山,与他一同建功立业。战国历史舞台上的一出精彩的大戏即将开幕了。司马迁记载得很清楚:“庞涓既事魏,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嫉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庞涓的这个做法非常歹毒,却也非常拙劣。孙膑在初期浑然不知,庞涓还让他在自己家中养伤,对这种“悉心照料”,孙膑一定是非常感动。庞涓要他录《孙子兵法》,他也是当即应允,庞涓打算得到兵法后,即绝孙膑饮食,谁知这个机密泄露了,孙膑这才恍然大悟。这个军事大家的做法是装疯,痰涎满面,忽哭忽笑。庞涓将其置于猪圈中,孙膑抓起猪粪便吃,庞涓见状不再警惕。后遇齐国使者淳于髡,偷偷将孙膑藏在车中,与之回到齐国以求有所作为。
庞涓是小人已无疑问,而孙膑赶上了好时候,多年不鸣的齐威王一鸣惊人,整顿吏治,奖优罚劣,肃立纲纪。孙膑让齐威王有所重视大概在于同田忌的赛马。齐威王拜忍辱含垢的孙膑为师,孙膑伺机得报大仇,对于他来说,杀庞涓只是时间问题。这时的庞涓咄咄逼人,孙膑“居辎车中,坐为计谋”以“围魏救赵”。
庞涓的所有打算都被孙膑料中,结局在未开战的时候大概就已经确定了,庞涓终于明白,孙膑真正是大智若愚。孙膑虽然获胜,却还没有解心头之恨。庞涓的结局只有悲惨。孙膑挑中“涧谷深峻,可以置伏”的马陵教训昔日的好兄弟,庞涓骄傲轻敌,轻率做出判断,终于进入孙膑的伏击圈。孙膑派万名弓弩手埋伏于马陵两旁的山上,在大树上刻上“庞涓死于树下”几个字,约定待有火光,即万箭齐发。庞涓果然用火把照亮了这几个字,结局可想而知。据说庞涓拔剑自刎的时候很不服气,“怎么成就了孙膑这家伙的名声!”但是为时已晚。此时距孙膑稀里糊涂地成为残疾人已经13年,在这13年里,孙膑的气度、计谋、用心令人击节!
马陵之战是“秦国与中原之转折点”,“对秦之东方关隘已破”,“历史乃转为另一时代”。当时的孙膑大概还想不到他的报仇有如此深刻的客观结果,总之他名声大振,一跃为中国最卓越的军事家。庞涓却没有名垂青史,其尸体上的脑袋还被孙膑挥剑砍落,挂在旗杆上示众三日。赵韩两国都曾受到庞涓攻击,皆派人到齐国索要庞涓尸体,要戮尸以泄愤。齐威王对此表示理解,命人将尸体分为两份以赠之,又将庞涓的脑袋送给了魏国。他毕竟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魏人将埋葬他头颅的村子命名为“将军头村”,历两千多年沿用至今。
孙膑完成了自己的报仇目的,不愿意再获得别的报仇理由,又遭人嫉妒的他走上了归隐之路。特别是他对齐国的政局和将领的矛盾洞若观火,为报答田忌的知遇之恩,他要田忌举兵“清君侧”,田忌言听计从。因身残而自卑的孙膑对功名利禄已心灰意冷,“功成辞赏,遁迹藏名。”隐居的他还曾收了几个弟子,其中也包括脱颖而出的毛遂。
强硬与谦让的和谐
他以低起点成为上卿,确实是智勇双全,他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之和体现了人格的辩证。前两者是对外的强硬,后者则是对内的谦让。这种强硬与谦让看似两回事,实则都以智能和实力做后盾,目的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成功。
谦让是深深根植于勇敢之中的,因为境界令人具有宽厚的品德。以柔和的方式制胜,这大概是中国智慧的最辩证之处,让看似矛盾的两极互相作为彼此的补充,以达到更有力量的成功之境。比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之和就体现了其人格的辩证,前两者是对外的强硬,后者则是对内的谦让。这种强硬与谦让看似两回事,实则都是以尽可能完善的智能和实力做后盾的,目的也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成功,这个辩证的人格标本值得后人加以认真的领会。
按说蔺相如起点不高,最初只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是和氏璧成全了他。关于和氏璧的风波很有意思。据说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玉璞,将其进献给厉王,玉工说是石头,他便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一只脚;武王即位之后,卞和又去献玉,结果被砍掉另一只脚。他大概不知道未被认识的宝贝也是可以自己收藏的,得宝对别人来说是一种快乐,对于卞和却是苦恼。等到文王主宰国政时,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痛苦地哭泣,好在文王还不算傻,觉得世上没有人会以如此惨重的代价来欺骗国君,于是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了“和氏”。
秦昭王听说宝玉有了新主人,便派遣使者致书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拿秦国的15座城邑来交换。赵王感到很为难,与诸位大臣商量对策。秦国的15座城很可能是骗局,如果拒绝又有可能遭到攻打,最好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可是派谁去呢?缪贤适时地举荐了自己的家臣,蔺相如表示愿意出使,并承诺如果得不到秦城就一定把宝玉完整地带回来。这位智者确实有办法,当时秦王在章台接见他,蔺相如将璧捧给秦王,秦王赞不绝口,又依次递给嫔妃、文武大臣和侍从欣赏,诸位臣子都表示祝贺。秦王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只好施以计谋:“白璧微瑕,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也很好奇,接过璧的蔺相如愤怒地说:“即使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堂堂的秦国呢?赵王的态度非常恭敬,大王却在离宫接见我:态度如此傲慢,这是对赵国的不尊敬。大王还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如果一定要逼迫我,那如今我情愿以头和玉同碎于此间柱上。”
秦王终于明白,赵国派来个强硬对手,他只好言语缓和并连连抱歉,答应斋戒5天,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休息,此后双方再次见面。蔺相如见状将和氏璧托人送回赵国,此后从容不迫:“今日之势,秦强赵弱,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之望,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也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玉而诛杀赵国使者,大王威名也传播四方。”秦王知道事情的轻重,只好苦笑着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招待了这位强硬的赵国使者,并让其平安归还。
后来两军交战,胆怯的赵王应约由蔺相如陪同赴渑池之会,蔺相如与廉颇约定随事情发展而做两种准备。蔺相如确实智勇双全,当赵王遭受侮辱后,他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秦王见着这样的场面很是头疼,只好勉强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同秦国君臣不屈不挠地斗争,使存有野心的对方得不到好处,两国也暂时停止了战争。
多次立功的他位置高过了廉颇,遭到对方的嫉妒,廉颇到处说他坏话:“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这位将军还找机会当面侮辱因智谋而得居高位的昔日“贱人”。按理说,已经高贵起来的蔺相如是不能忍受的,可他偏偏不计较,以至于门人纷纷辞退,他们觉得主人其实没有胆量,遭到欺负都不敢还手。蔺相如只好问他们:“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可怕呢?”大家说自然是秦王了,蔺相如说,“诸侯视秦王如猛虎,而我敢在其朝廷上当众骂之,难道这样的勇气还会惧怕廉将军吗?倘使秦国今后来犯,将相同心协力,才不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应当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的私仇!”话说得廉颇一阵脸红,曾出生入死的将领特意“负荆请罪”,承认自己的气量不大,并请求得到惩罚。廉颇也算是正直坦诚,他的请罪采用的是古人最隆重的仪式。此后“将相和”,两人结成刎颈之交,赵国也由此获得了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这样的勇士绝不是无知之辈,他们的勇敢一定以对待亲人战友的博爱为背景。正如同勇敢让蔺相如获得了运筹的力量,智慧也激发了他的勇敢,这种辩证关系值得重视。远交近攻,急流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