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知己者明知人者智知世者通
为书作序既难又易,易者,形式的价值也可能超过内容,“文字”之完成即意味着福柯意义上的“作家”诞生;难者,序言不同于“导言”,“导言”是作者将创作思路加以清晰的概括或有益的说明,序言乃是对“他人”思想的切近体认,力图以“他者”的身份进人“作者”的创作“意境”,表达的是作者之所“思”。序为“他者所写”,他者在外,“作者”在内,两者的间距无疑存在着对“文本”如何加以“适度”诠释的问题,作序的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经验与教训——中国历史人物的成败》这个“文本”所着力思考的是人生中很困难、很艰涩的问题,当然更是很重要且很难求解的问题。
“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但就是在这流动不息的或长或短的人生历程中,常有缺陷,常有未济。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样式,都有自己的缘法,或为温饱、或为名位、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者为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风景,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就如登山,前途总是要朝着山顶。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就大事业或者大学问者,总是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更加广阔的人生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必须经过”的事情总是因为品味而显得丰富,总是因为顿悟而有境界,或日人生的长远和高低、深浅和变换都因构成生活的“痕迹”而突显出某种特征。
从实践层面来看,人生之“思”的意义和目的大抵就是要做好两件事情——并且时时不能够放弃,刻刻都应该在意——做人和做事。无论是做充满道德境界的“好人”,还是做充满生活勇气和实践经验的“能人”,两者都需要智慧的深度支撑,也可以说人生总不能够忽略生活的成果和目标;做事讲究“方法”,讲究事事都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在从容的生活状态中无怨无悔,即“触摸”外在的成功。做事的“反馈”正是通过做人的质感得以确认的。人生是在做人和做事的锤炼中成就的,做人是人的“自我确证”,而“做事”是对人的“对象化确证”,两者互为印证。这两件事情做好了,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成功的人。
《经验与教训——中国历史人物的成败》的作者臧风宇在给我们提供这本感悟人生的“文本”之前,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有过一定的阅读经历,对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中的焦点人物也有过一定程度的“个案”研究,他的文字展示因而也就可能会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而这种“文本”无疑是阅读I古老“文本”的感受所得,他的这种劳动似乎也在说明着,“文本”并非不变的存在,而从一个“文本”的完成到另一个“文本”的完成,正是智慧“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这个“文本”是一部个人随笔集,不如说更是有着较为宽宏的历史视野的人生笔记。
值得提及的是,作者通过历史的解读,着眼于做人和做事这两大主题,从运筹、得失、进退、纵横、权略、谋划、分寸、方圆、交际、素质等十个人生的关键点上人手,通过对中国历史上108位具有独特价值意蕴的人物的深入而细致的书写,在点滴的述说之间使历史和今天尽可能接近融合。如果说,我们今天之“读史”,是想从中多少有所收获并多少能够有所借鉴的话,我们每个人“读史”的过程也就是在“读人”;如果说,当我们在研读历史人物以期望能够有感受智慧得以“生成”的机会的话,那么也意味着历史人物背后的历史本身就是鲜活的,而我们每个人目前的生活也在更重要的阅读过程中有了一个历史性的参照。在这个意义上,读他人的历史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当下人生,甚至是在厘定自己未来的可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