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300000007

第7章 得失(3)

袁绍是贵族之后,也就是被袁术说成是“、r鬟之子”的那位,地广兵多的他仪表出众而气宇不凡。跟曹操比起来,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可是他的目光很短浅,没有看到打着汉王室旗帜的现实意义。于是献帝这个16岁的少年便捏在了曹操的手中.袁绍开始大跌眼镜了,因为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竟为曹操赢得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还让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英雄,任命官吏、讨伐异己、打击敌人,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皇权的名义来进行,袁绍则开始被动了。

曹操的讨伐是“正义”力量的“发言”,别人攻打曹操则是“于义则违”,“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后悔不迭的袁绍琢磨出折中的办法,他以许昌低湿、洛阳残破为由,欲迎献帝至鄄城。这让曹操哭笑不得,只好以献帝的名义责备袁绍:“地广并多,而专自树党。”袁绍只好忍气吞声地上书辩解,但是说什么也没用了,早干什么去了!曹操的事情做得漂亮,他打了对方耳光,又以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位居大将军曹操之下。袁绍拒不接受,还到处诋毁曹操,曹操见状很大度地让出了大将军一职,却赢得了非常好的社会舆论,而不在朝中的袁绍大将军能有何作为?

袁绍徒有其表,当年的董卓进京就是他出的主意,而洛阳成为一片火海也是他干的好事。无论当时还是在后来,很少有人说他的好话,曹操认为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郭嘉则觉得他“繁礼多仪”,“以逆动”,“外宽内忌,所用多亲戚”,“多谋少决”,“专收名誉”,“恤近忽远”,“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比如官渡之战就很能说明问题,袁绍的举动师出无名,当曹操在阵前质问他“今何故谋反”时,他竟说不出子丑寅卯来。

他的兵力70万对敌7万,只是数量上的对比,并不意味着力量上的高低已经确定。曹操已经把他看得很清楚了:“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这个判断绝对不是无稽之谈,结果恰如其所料,袁绍的大量辎重、财宝、图书都落入曹操掌握之中,包括某些内应的书信,这让很多不忠实的人整天提心吊胆。但曹操做得非常漂亮,他把这些书信付之一炬,事情做得很体贴人,反正袁绍已经失败了,何必把还没有成为敌人的人非逼成敌人呢?而且通敌的人数量着实不少,真的较起真来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大家都糊涂点儿,以后见面也不至于尴尬难受。

袁绍把曹操当做敌人,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为他根本不是奸雄的对手。他的政治短见、军事弱智和组织低能注定了他难以把握机遇,统领人才,以成大事。其实他的身边也有过很多高水平的人才,比如说沮授、田丰、许攸,可无一例外地没有得到重用,料事如神的田丰甚至被关了起来,曾经建议他迎接献帝以渔利的沮授也基本处于养老的状态,许攸干脆投奔了曹操,而得到重用的不是缺德的文官就是愚莽的武将,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够不失败?更何况,他从不愿意承认错误,认识到田丰是对的后,觉得“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竟残忍地将其杀害。“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袁绍的过错多矣!

正如陈子昂所看到的:“得贤须任,既任须信,既信须终,既终须赏。”袁绍一点也没有做到,临终前的田丰都已经看透了:刚愎自用的袁绍徒有个宽厚儒雅的外表,实则猜忌刻薄,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释放田丰,也让其体验主恩浩荡;若是打了败仗,证明田丰正确无误,肯定要以杀正确者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有谁敢给这样的人出好主意?这样的人又如何能一统江山?他的努力大抵也就是做做白日梦罢了。

在求取利益的时候,每个人都渴望能够获得更多,可并不总是能够实现最初的愿望。因为并不是谁都能够真正看清楚得失的实际格局,看似“得”的很多事情实际上结的是“失”的苦果,袁绍一心一意要求“得”,却总是看着别人有所得的同时而“失”去良机。在进攻的时候,他忘了自己的实际操控能力和进攻的时间优劣,不知不觉间同曹操完成了优劣的转化,人家是越来越有实力,他是越来越窝囊,这样的事情又总是按部就班的。这可能让袁绍非常不解,其实大可不必,“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举兵不当,被患无穷”,“谏而受赏者,兴之祥也;谏而受杀者,亡之兆也”,历史的规律都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祸莫大于轻敌,孤莫孤于自恃

“威震华夏,未逢对手”的壮士有脾气不足怪,但美髯公的结局也是“祸莫大于轻敌”、“孤莫孤于自恃”的真实写照。刚愎自用的他根本不经判断,即使对待内部的同志,孤傲也从不减。其胆量气魄值得赞赏,智谋运筹过于失常。

关羽确实创造了很多“无敌”的壮举,比如说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曹操也不得不叹其“威震华夏,未逢对手”。这样的壮士有点儿脾气也是不足怪的,但是任何孤傲总得有个限度,这位同刘备、张飞三结义的美髯公的结局正是“祸莫大于轻敌”,“孤莫孤于自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结局是日常言行的积累所致,“谦受益,满招损”,武艺超群的关羽正是因为“无敌”的良好感觉而“损之又损”,意气用事,遭致祸患也合情合理。

以史实为基础的“演义”将关公的性情挥洒得活灵活现。比如说当诸葛瑾代表东吴来索要荆州时,刘备和诸葛亮出于政治考虑,答应“分一半荆州还之”,但是关羽却“持顽不肯”,蛮横地赶走诸葛瑾,感到愤怒的孙权为此设计诱其赴宴以诛之,关羽以“藐视吴臣若小儿”的态度独往,尽管平安而返.但其间“险象环生”也着实令人后怕。孙权其实并不愿意与之为仇,义特意来求亲,以图并力破曹。谁知关羽竞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种态度就有点逼友为敌的味道了。即使对待内部的同志,关羽的孤傲也从不减。当刘备重用马超之时,他派儿子关平千里迢迢地致书刘备,说要与马超比试高低,多亏诸葛亮委婉劝说:马超“不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加之“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关羽这才放弃最初打算。当刘备封他做“五虎大将”之首时,关羽大发脾气,因为听说自己与老将黄忠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又觉得张飞等人跟他有很大距离,执意不肯受印。好在大家多方面劝说,才使他不至于弃荆州而闹成都。

高傲自满的关羽过于膨胀了,当王甫提示他吕蒙有吞并荆卅I之意的时候,他只建几个烽火台就草草了事。他应该很清楚,传播消息的烽火台是不能作为抵御的重要战备设施而存在的,其实他是觉得东吴根本不敢夺荆州,因此也不必过于防范。当敌人磨刀霍霍的时候,采取了很多蒙蔽关羽的手段,比如用陆逊取代吕蒙,关羽不禁大笑:“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当陆逊差人送来“书辞极其卑谨”的信和厚礼时,关羽“仰面大笑”地接受,还“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按着主帅意旨,守备的军士根本没有足够的警惕,当吴军长驱直入时竟无人知晓。当荆州已经失守时,关羽还以为有人在传播讹言:此“不足为虑”,“军士再言者斩之”。直至面对实际情况时,才“怒气冲塞,疮口进裂,昏绝于地”。

关羽曾经有过两次中箭经历,第一次是与庞德决战的时候,关羽对其不屑一顾而斥之日:“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耶!”说着便要去亲自迎战,关平觉得不可以“泰山之重”“与顽石争高下”,可是关羽执意要去,“吾不杀此人,何以雪恨?吾意已决,再勿多言!”与庞德争斗了50多个回合之后,关羽不顾防范地去追击敌人,终于被对方射中左臂。好在中箭不深,但也已经挫伤了蜀军的锐气。第二次则是在水淹七军之后,已经杀r庞德的关羽感到意得志满,好了伤疤忘了疼,亲自到敌军北门喊话:“汝等鼠辈,不早来降,要等何时?”敌人见这位立马扬鞭的红脸将军丝毫不加防范,便领五百弓箭手放箭,关羽右臂中箭落马。这种自信实在有点儿行为艺术,两军对战的时候,主将怎么能毫不防备地亲赴前线呢?这次中的是毒箭,若不是华佗刮骨疗伤,他的右臂很可能废掉。“虽有埋伏,吾何惧哉!”毫无惧意的他真正是“向死而生”,从胆量气魄的意义上,值得赞赏;从智谋运筹的把握上,那就有点儿神经病了。

这样的孤傲导致其处危难时,不该背叛的人背叛,应该救援的人装糊涂。关羽实在太不宽容人,当傅士仁、糜芳驻屯不慎失火时,关羽责骂:“如此误事,要你二人何用!”要将之立即斩首,经人讲情之后,仍然加以重责,且扬言早晚还得处理。这等于把这两位部属推上了绝路,他们只有背叛,以求找到活路。当时有很多将士都看出了美髯公的问题,很多人在途中都投奔了东吴,他的“手下将士,渐渐消疏”。当他被包围时,“军心尽变”,“关公止喝不住,部队只有三百余人。”兵败如山倒已经不可避免了,“虽子牙复生,亦无计可施。”当关羽走麦城的时候,正巧在半路上被糜芳和其旧仇刘封所害,“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视卒可以随意杀之,则终不免被卒所害,更何况,他是那样不顾一切地承认自己而忽视他人,其境遇值得引以为鉴,糊涂的功业,尴尬的人生其词已到达高水准,可是做皇帝却只能算是票友,这个票友皇帝偏又遭遇亡国之危。缺乏政治家的治国之术和抵御外侮的良策,诛杀忠臣和听任奸佞,终于使他走进自我及国家的困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传神之笔“语尽意不尽”,波涛起伏而悲思难平,大词人李煜对“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的原因似乎没有加以追问,只看到“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穷奢极欲的他每每纵情声色,从不励精图治、谋划抵御之策,一味地哀叹有何意义?

这位南唐后主在青年时代受到长兄太子弘冀的猜忌,因为“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母兄冀为太子,性严忌,后主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既然不便于参与政治,也就更把才智精力倾注于文艺和娱乐之中。后来,太子弘冀和其他四位兄长早死,李煜被徙封为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排行老五的他突然日理万机,不免因为政治锻炼严重不足而感到不适应,最终给后来的治政带来危机。当时南唐国力每况日下,起初是臣事于周,后来宋朝代周建国.南唐政权也就岌岌可危了。

李煜确实是才华横溢,如果做个自由的诗人,在中国诗坛的位置很可能是举世无双的。但是这个词人做了亡国之君,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对于创作来说,他已经到达专业水准,可是做皇帝却只能算是票友。这个票友皇帝偏又遭遇亡国之危,这便有了更多哀叹的理由,哀叹促进其诗词水准的提升。但沉湎于酒色的他荒于朝政,仅仅寄希望于能够在对宋的委曲求全中苟且偷安,宋灭南汉之后,李煜上表赵匡胤,自愿改称为“南唐后主”,继而不断朝贡于宋朝。由于其统治毫无作为,军事惯于疏漏,虽然“常常以国蹙为忧”,但是缺乏政治家的治国之术和抵御外侮的良策,遂使得国家处于灭亡的危境。当时南唐也有忧国忧民的忠贞有识之士,比如说南都留守林仁肇提出收复淮南故地,可是,李煜缺乏辨别忠奸的眼光和能力,竟然听信谗言,派人将林仁肇给杀了。

诛杀忠臣和听任奸佞,终于使他走进自我及国家的困境。内史舍人潘佑鲠直敢言,上书议论时政,因为言辞愤切而触怒了李煜,最终被迫自杀,还连带着好友户部侍郎李平缢死于大理寺狱中。他把军旅和机要的重担都委任他人,自己却过着晨昏不知的生活,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为其后的困厄设置了伏笔,政治上的昏庸加速了他的灭亡,以至于后来宋朝屯兵其城南十里时,李后主竟然“犹不知也”。李煜笃信佛法,还曾经广建佛寺,甚至在宫禁中建造僧尼精舍,继而多聚徒众。谁知这一点被宋朝所利用,派出了小长老为间谍,作为破城时的内应。

李后主算不上政治家,对政治也不怎么感兴趣。既不会抓政治,也不敢去抓政治,那就只有卑躬屈膝以谋妥协。他曾经派弟弟李从善去宋室谦卑地朝贡,结果被扣留为人质。改称“江南国主”,也没摆脱其作为后主的命运,“李煜事大宋礼甚恭,以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听起来颇有诚意,但宋太祖一听就发火了:“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话说得明白之极,盼“宗社之失不在臣身”的李煜似乎感到了冰冷,却仍不知道壮大国家军事力量的必要。

当宋朝将领曹彬率兵攻破金陵时,李煜表示投降。被封为“违命侯”的他被送人汴京,其行动受到严格监控,身边的周后美艳绝伦,宋太宗看后极其迷恋,经常用一顶翠轿将其抬进大内,一住旬日方归。这样的处境使他产生了悔恨、怨痛、欲挣扎而又无力的苦闷,更忘不了当日的豪奢,也反映了宋太宗对降王的阴险残酷。“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直至回首往事时被毒死,他死得非常痛苦,据说其文艺才华也为行伍出身的宋太宗所嫉妒,因为无法达到其水准,就用牵机药将这位后主耗死。

这是怎样的悲剧!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苏东坡对此批评得很恰当:“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故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这正如《西清诗话》所载:“艺祖云:‘李煜若以作诗功夫治国事,岂为我虏乎?”’话说得多明白,这位妇女缠足的发明者怎能不亡国!最终“日夕以眼泪洗面”,只能是自取其辱。其实,努力往往能避免悲剧,不知这位后主在生命最终时是否有所悔悟。

治史与治政的“及”与“不及”

纵观《资治通鉴》,文字的重量无法计算,似乎超然于历史之上,他遇事敢秉正直言,敢在大是大非面前表明态度,说明他是个正直而有一定独立人格的人。作为政治家的他过于保守,同治史才华分居于天平的两端,一功一过引人深思——

封建中国的改革者之所以未获成功,同他们治国才能的缺乏和人格魅力的不足有关,坐而论道的他们大都浮躁偏激。当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之时,来自司马光等人的反对之声也此起彼伏,他们觉得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很可能是个伪君子。王安石的变法具有超前意识,他的失败有历史原因,但人格上遭到攻击也未必全都是空穴来风。对历史极其精通的司马光的反对就言之凿凿,他看清楚了变法之实,也能够指出变法者的真实目的。

同类推荐
  • 战国之平手物语

    战国之平手物语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老套的穿越故事,尾张,桶狭间,上洛,天下人;一个战国爱好者的私货大放送;起点式历史文;腹黑青年成长史。QQ群:125180638,平手家本城。作者长期居住,欢迎加入围观
  • 混迹唐朝做幕僚

    混迹唐朝做幕僚

    一个小小的历史老师,一不小心到了唐朝,看他如何以自己的学识在唐朝生存……
  • 转折与新生:近代后编(1919—1949)

    转折与新生:近代后编(1919—1949)

    本书讲述了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随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并确立了正确的革命指导方针,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对于很多青年朋友来说,读一读关于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正史 ”很重要,但也不妨多了解一点常常在细微处见出历史真精神的“史屑” ,知道一些掌故轶闻,这样既补充了正史之不足,也能培养自己对于历史 的兴趣。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精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 ,并根据内容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深刻、精当的经验要诀分析,以期对怀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 穿越之明末沉浮录

    穿越之明末沉浮录

    后世一个N线城市的小公务员,过着名不见经传的平凡日子,机缘巧合穿越到明朝末年,他究竟是成为明末乱世中的浮萍,亦或者是在明末搅出翻天巨浪?
热门推荐
  • 吕村的疑惑

    吕村的疑惑

    吕村得知父亲噩耗那会儿,学院期末考试刚完,他正想放松一下,母亲宗秀娥打来了电话,她说,他父亲在窑里出了意外,事发时有个肚子痛得很的矿工正蹲在巷道凹处唤“啊唷”,忽听三四丈外传出骇人的惨叫,觉得不可思议就寻声而去,结果脚底踩着了个软乎乎的东西,惊恐得尖叫起来。他的叫声在狭窄幽深的巷道里格外刺耳,惊动了不远处刨煤的矿工,纷纷赶过来,一阵骚动后,就把人抬到运煤的手推铁斗车里,送出硐口来,可人已无法回生了,话到最后宗秀娥劝吕村别过度哀伤想开点,人之生死乃天意也。说实在话,吕村并未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只是惊呆了。
  •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名将中选择了十几位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力图将这些著名将领的人生经历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谜题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给读者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写作风格上,《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也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注重其中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以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要。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全真、立体的《中外历史名将之谜》能够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
  • 谁的沧海不桑田

    谁的沧海不桑田

    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的姿态。在我孤苦无依时,我才发现,原来你还在我的心底,予我以力量。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坚强,直到有一天你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 救世千月皇妃

    救世千月皇妃

    现代著名设计师、干练女穿越到千月古国,模糊历史轮回,在那里遇到了与自己未婚夫长相酷似的君王。情仇爱恨,穿越千年,逃离千月国却又落入凤日国君上的手中。感情瞬息万变,凄美绝恋,如梦似幻,不知不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心的救赎。其实,爱情——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份放不下。如若放不下,就别再难为自己的,静下来,听心的声音——
  • 甜妻,晚上约!

    甜妻,晚上约!

    宋羡聊天软件上认识了一个男人,187的身高,八块腹肌,超级有钱!结果见到真人时……
  •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重生之凤舞归来

    重生之凤舞归来

    “谁料我南宫紫嫣一生英明,竟会毁在我最爱的人手里,若有来生,我定要亲手灭你宋彦满门,至此不死不休”一世虐缘悔半生,再世为人定绝情。
  • 初临大陆

    初临大陆

    混沌初开女娲造人后,首生人类族裔在初临之地的冒险故事
  • 猜心游戏:这个男人很危险

    猜心游戏:这个男人很危险

    身世不堪的陆晓月以为幸运之神终于眷顾她了,在她最困苦的时候她遇上了何小五,谁知,一场不得已的别离,使她不得不怀着支离破碎的心独自离开这座有他的城市!再次相遇,他却不再是他,退去一身温润如水,他是冷漠腹黑的成熟型男,他说他叫上、官、烨!从此这个名字便烙印在她的心上。他留她在身边,却用了最不屑的方式对待她,因为心中还留着对她的恨意与不甘。她默默忍受着他的每次无理取闹,或许这就是爱情的本质,明明很疼,却固执的看着自己继续疼下去……最后,当一场猜心的游戏结束后,谁能全身而退,谁又能事过境迁?
  • 老高的病

    老高的病

    同学拍拍老高的肩膀,笑道:行了行了,这也是个教训,今后啊,能不管的闲事尽量别管。再说了,行有行规,家有家法,医院不能给患白血病的孩子免费治疗,肯定有他们的难处,你对医疗行业一窍不通,不能轻易说人家不合理。老高抬眼瞪着同学,想说什么,又把话咽了下去。同学说:破财免灾,破财免灾。老高说:你怎么和我老婆说一样的话?哎,这就对了。这说明我和你老婆不是一根筋,这里很正常。同学边说边抬起一只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