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衡理和正弘再次来到复兴学校。在衡理与杨华谈了整整两天之后,杨华终于同意在董事会的问题上进行合作,但在6月17日成立董事会的话题又被提起的时候,杨华又继续以沉默应对。当天,4人分别在复兴学校的网页上发布了董事会的“筹委会”成立的消息,次日,4人正式向利辛县汇报筹委会成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杨华都没有参加。
6月17日,应涡阳县一私立中学的邀请,杨华、袁先生、郑小姐及殷、赵2人去了一趟涡阳县。中午,5人在涡阳县城的一家饭店里吃饭。席间,成立筹委会的事被提出并征求杨华的意见,与此同时,有关对杨华先期投入进行补偿的意见也再度被提出。杨华仍是沉默不语。见长时间商量未果,于是,除杨华之外的4人便在“复兴学校”的网页上发布了“筹委会”成立的消息。据殷永纯介绍,参加“筹委会”的成员有10人,均是关心“复兴学校”的热心人士,而且还有位美籍华人。殷永纯告诉记者:“筹委会”成员的材料都已在县里备案,并且已得到核查,决不是如个别人所说的“骗子”。
第二天,除杨华外,4人到利辛县城向县里汇报了此事。据杨华说,这天,他曾与4人通了电话,表示同意成立“筹委会”,但权责一定要明确,得到的答复却是“你不需要管这件事了”。在杨华家中,记者还看到这样的一张字条:“复兴学校杨华同殷永纯、赵志雄于2001年6月17日正式分手。”
杨华还介绍,不久后,殷、赵2人重新租赁了原有的教室,并且换了新锁。6月23日,学校在这天举行期中考试,杨华再度来到学校帮助发卷子,但这一要求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们已经分手了”。“那一刻我很伤心,我亲手创办了这个学校,并为之花了1万多块钱,丢了工作,也失去了女友,却没想落得这样的结果。”杨华感慨地说。杨华的母亲谈起这些落泪不已,她愤愤地说:“他们两人是大学生,县里支持他们,他们甩掉了杨华。”
谈起与杨华的分手,赵志雄说:“当我们出于公心希望学校能步入正规化并为之积极努力时,杨华认为我们要抢他的校长位子,于是他极力让我们离开学校,是杨华先甩掉我们的。这学期学校对一些学生收了200元钱学费,而这么大的事杨华也没和我们商量,并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仅收学生数额很少的书本费,其余都是家长捐来的钱。实际上情况并非这样,长此以往,学校还有什么信誉可言?”
6月末,杨华离开了学校。殷永纯说,杨华用大约3万元捐款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起了新房,他在新学期到来时重新招生,但却难以为继,最后娶了媳妇,幸福地过起了小日子。
校长之争:殷永纯同“复兴”彻底决裂
在与杨华争吵直至分家的同时,殷永纯、赵志雄与衡理、正弘等人商议确立了复兴学校未来的办学模式——成立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办一所公开透明的公益学校,董事会通过网络远程管理并为学校募集资金,校长对董事会负责;向全国征集教学志愿者,每个志愿者至少要当一年的乡村教师。
但建立董事会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就先由殷永纯、赵志雄、衡理、正弘等10人成立了董事会的筹备委员会,并约定2002年2月成立董事会,筹委会在董事会成立后自动解散。
利辛县政府对志愿者的行动表示大力支持。7月份,筹委会和利辛县政府签署协议——政府将拥有200多名学生的淝东中学并入复兴学校,交由志愿者管理。按照协议,志愿者可以掌管经营该校30年。
7月31日,利辛县教委正式批准了“利辛县复兴学校”的办学资格。“批复”说:“据考察,该校已初具规模,办学条件已基本具备,经县教委研究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同意开办。校名定为‘利辛县复兴学校’,办学地址:张村镇淝东行政村。”
8月1日,殷永纯和赵志雄将原来在杨华的学校里的26名学生带到新的复兴学校报到。
同时,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源源不断地来到利辛。志愿者们还从原淝东中学的教师中选出了10人,教师力量大大增强。学生家长也纷纷将子女送到复兴学校。9月1日复兴学校正式挂牌的时候,在校学生已达524人。
重组后的复兴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学校董事会筹委会与志愿者之间进入了“蜜月期”。然而,好景不长。筹委会和志愿者很快又因为管理方式和财务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殷永纯被免去校长之职,赵志雄接任。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后,筹委会也对赵志雄失去了信心,并停止了资金的供应。2002年6月21日,在复兴学校的论坛上,殷永纯和赵志雄公开发帖宣布:与筹委会决裂。
在发表了不承认筹委会的声明之后,两个一同创业的好友这时也发生了很大分歧。导致分歧的根本原因是赵志雄的校长任期到7月31日结束后,由谁来担任复兴学校的校长。
赵志雄希望在新学期继续担任校长一职,对他来说,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就是老朋友殷永纯和当地老师张化山。殷永纯在志愿者中很有号召力,曾有志愿者公开表示,“如果新学期殷永纯不担任校长,我们就不再干了”。而张化山则在当地老师中很有威信。
2002年6月30日,10多个志愿者聚集在学校的操场上,准备在暑假回家前选出新校长。但是,志愿者首次公选校长的计划由于赵志雄的迟到和匆忙离开而落空。
8月初,一部分志愿者还没有回校,回到学校的志愿者很快和当地老师一起进行了校长选举,结果殷永纯以13票位居榜首,张化山得到12票,赵志雄得11票。大家决定,由三人组成临时领导小组,殷永纯行使代理校长职权。当天,赵志雄交出了学校公章。但到8月4日下午,他对殷永纯说,他不承认这次选举结果。
同一天,一名叫史宏纲的志愿者从上海来到复兴学校,与志愿者和当地老师进行了座谈。
8月5日,上海的衡理和北京的正弘也赶到复兴学校。8月6日,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衡理宣布不承认志愿者和教师的选举结果,并任命史宏纲当校长。殷永纯不同意这种结果,并以筹委会委员的身份在教师大会上宣布筹委会解散。
8月8日下午,史宏纲召开复兴学校领导班子会议,殷永纯缺席。史宏纲向筹委会汇报说:“他们6个志愿者仍然鼓吹由志愿者自己选校长,故意在我通知领导班子开会之前开始了所谓的第二次公选大会,选举殷永纯为校长。”筹委会再次拒绝了这次选举结果。
志愿者们也因此分成了两派:殷永纯一派有6个人,全部是2001年8月到11月之间到来的第一批志愿者;史宏纲、赵志雄一派5个人,多数是新到学校的志愿者。两派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刚刚有点起色的治学风气,却又慢慢冷却下来。
此次冲突的结果是:殷永纯等6人带着20多个学生,分乘3辆大型拖拉机,于8月12日离开了淝东,宣告和筹委会领导的复兴学校彻底决裂。
“复兴”终结:赵志雄黯然走麦城
2002年9月1日,史宏纲、赵志雄在筹委会的领导下,带领此后陆续赶来的志愿者,和10名当地老师一起,开始了新学年的艰难生活。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学校有几个考上(县)一中的尖子学生,好叫大家在当地村民中扬眉吐气一下”。
但事与愿违,复兴学校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由全盛时期的500多人,到开学后仅剩下200多人。坏事仍然接踵而来,一个叫李跃东的志愿者在开学后不久,就带着全班学生的3000多元学费不知去向。
在志愿者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当地老师又开始体罚学生。一次,副校长张化山体罚学生的行为激起了志愿者的愤怒。双方的冲突后来进一步升级,筹委会被迫撤消了张化山的副校长职务,张化山离开了复兴学校。
失去当地老师支持的志愿者很难控制班级的秩序和纪律,甚至连赵志雄都不得不板起面孔,请调皮的学生走出教室。
矛盾在继续,学校仍然没有提交令筹委会满意的财务报告,筹委会的资金也没有继续注入,当地老师和志愿者仍然在各行一套,学生仍在不断流失……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离开了复兴学校。
赵志雄的离去是更多志愿者离去的导火索。而赵志雄的离去,却源于学生周翠的一篇文章《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她在文章中写道:“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将永远都不想到赵志雄,因为他已经变了,变得那么不可思议了。他变得很自私很自私,也很残暴,他不再是那个善良、可爱的人了……”
赵志雄把文章贴上了论坛。他和志愿者们终于认识到,太多的矛盾、太多的纷争,让他们偏离了教育的本义。而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受到了伤害。
赵志雄在周翠的文章后边写了一段感想:“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代替对教育的态度,这正是我和殷永纯以往教学中最根本的失误之处,也是志愿者教师这种模式需要避免的一个错误。”“我应当重新去学教育。”2003年春节之后,他黯然离开了学校。
已经离开复兴的殷永纯也看到了这篇文章,殷永纯一度痛心疾首地认为自己的行为谁都对得起,但现在“对不起学生”。
2003年3月底,在自己的财物被盗窃之后,史宏纲,这位筹委会领导下的最后一任校长,也离开了学校。复兴学校终于归于沉寂。
“我们每个人都拿出了灵魂中最美好的东西,没想到,我们却看到了灵魂深处最丑陋的本质。”一位筹委会成员这样说。
另起炉灶:北大学子图谋东山再起
2002年8月12日离开复兴学校之后,殷永纯带着6位志愿者和20多个学生来到涡阳县,接管了高公镇吕湖村已经倒闭的“东方红小学”。
当时,校园内一片荒芜,杂草已经有半人高了,教室里只有课桌椅的几只断腿,没有一张成形的桌子。殷永纯说,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在我们来这里之前,许多人在原来的小学倒闭的一刹那,拿走了一切可以拿走的东西。”他们把校名改为“复新学校”,意在“恢复创新复兴学校”。二十几个师生共花了将近10天的时间清扫修补,终于让这所学校重新焕发了生机。
“我走上志愿办学这条路,当时纯属偶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冲动。”殷永纯对来访的记者说道。 一天三餐,他们的食物就是稀面糊加大馍,大部分时候,菜只有土豆。在当地,这样的伙食每人一天花费在2元钱左右。
这座“复新学校”非常寒碜:校舍全都是危房,所有的窗玻璃,只有四分之一是完整的,其余的就用塑料布或木板挡着自带。
志愿者常常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肉,只能靠想象解馋,连学校的两条小狗都被叫成了“火锅”。
没有自来水,一口靠压水取水的水井就在教师宿舍前面,一到下课时间,井边就挤满了取水的师生,由于污水无法排放,旁边的地面被踏成了一团烂泥,颜色发黑,气味难闻。校园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没有水泥路面,只有一条师生自己动手用碎砖头和煤渣铺成的小路。
没有食堂,一下雨师生们就只能在雨中吃饭,雨水落在碗里,打在鼻尖上……
他们没有从复兴学校拿走那二十几个学生的学费。而且当地已经开学十几天了,学生来得特别少,包括原复兴学校过来的学生在内,学校只收到2000元的学费。新学期就从这2000元开始,志愿者们除了支付吃饭等必须开支的费用以外,连平时发的100元生活费也都只记在账上。所有的人厉行节约,刻苦敬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16位志愿者教师和101名学生生活在这里。学校4个班,其中初一年级人数最多,46人,初二年级36人,高一年级11人,初三补习班8人。这些学生大多是附近的失学者或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原复兴学校过来的。
自愿者曹智家中除了父母,还有弟弟和妹妹,因为困难,弟弟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妹妹只上了小学。曹智说最大的思想负担就是觉得欠家里的太多。2003年,父亲发现自己肩上长了一个瘤子,因为没钱,没有去医院检查,一直拖到现在,瘤子越长越大。他曾多次劝父亲去检查一下,父亲害怕查出大病来,需要花很多的钱。他为自己不能拿出钱来给父亲看病而感到非常内疚。
施晓云来自江苏无锡,1996年毕业于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也是做外贸工作。她是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知道安徽有个志愿者办的学校,感动于志愿者的事迹,就写了一封信过去,接到回信后就决定去当志愿者。当时家里坚决反对,但最后还是说服了父母。
共同的理想和生活,两年的接触和交往,曹智和施晓云之间已经碰撞出了情感的火花,二人已经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谈到未来,曹智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义无返顾,我们将朝前走下去。如果哪一天走不下去了,我们会选择一个很穷很穷的地方,两个人一块去办学。”
2000年毕业于东南学院新闻系的孙传美,家人都在上海,她自己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也找到了工作。2002年11月份,她慕名从上海来到了复新学校。2004年春节都没有回上海,就在附近村民家过的年,她害怕回去了家里不让她再过来。
魏红娜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她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在乌鲁木齐第50中学任教两年。她在媒体上看到了关于志愿者办学的文章。2003年7月23日找到了复新学校。
2003年春季开学的时候,原复兴学校的很多学生涌向殷永纯,周围村庄失学的、被退学的许多学生也来到这里,学校终于可以正常地运转了。秋季学生人数达到220人,学校已经能略有盈余。
同时,志愿者也渐渐增多。甚至连原来和殷永纯在复兴学校并肩工作过的周平瑞和李光对,也都来到了复新学校。复新学校的志愿者多达16人。殷永纯还派出高云艳、王芳、周平瑞三员老将,接管了离涡阳县城不远的黎明学校。
现在,月光明媚的晚上,志愿者依然可以带着学生到小河边上大声唱歌和朗读课文,仍然和学生亲如兄弟姐妹,就像殷永纯初到杨华家的时候一样。
“现在我已上高二了,我们学校已经连续搬了两次了,杨老师和赵老师也已离开了,以前的四十几个同学也就只剩下张山、周翠、高艳玲和我四个人了,在第二次搬迁中也坚持下来了一批学生。殷老师也依然在教育这个领域坚持着、摸索着。我们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我们高二现在只有十一个学生,但我们担负着千万人的梦。我们坚信,这儿是梦的起点。”复新学校高二学生王雷写道。
“我已经看准了这个事业,而且对前途充满希望。不管前面的路是刀山还是火海,我都将坚持走下去。即使失败,我也无怨无悔。”
殷永纯说,和原来复兴学校最大的区别是:在学校之上,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以外,没有任何可以对学校指手画脚的机构,“现在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把更多的爱撒在孩子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