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0400000012

第12章 前传:有一族子弟叫八旗(11)

虽然离开了大宅门,搬到了简陋的小院,但生活中充满了亲情,日子变得更快乐。让我父亲最高兴的事就是表姐刘惠华的到来,表姐总是像股新鲜空气似的使小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奶奶的姐姐杨木槿和姐夫刘德绪倒很少过来,据惠华讲她父母和哥哥每天都在外头忙,除了救济难民还办了两家孤儿学校,为此已经又卖了两所房子。

惠华说:“军阀横行,我父母行善。政府里有人在卖国。我父亲卖房子救国。说实话,太讽刺了。”

我奶奶表示:“惠华,你父母都是佛门大居士,你应当学他们也信佛吧。”

惠华笑笑:“我走的是另一条路。”最让我奶奶意外的事不是当时惠华没跟着父母信佛,而是有一天她竟然带了一个男同学来到新街口北大街这个小院。也是这个年的初春,柳树刚刚发芽的时候,还是个礼拜日,我奶奶和我父亲那天都在家。当时,我奶奶在院子西头的小厨房里洗菜,我父亲坐在自己屋里做作业,他隔窗抬眼便看见院门开了,接着就瞧见表姐那小蓝袄、黑色学生裙的熟悉身影。

我父亲欢快地叫了声“惠华表姐”马上飞快地穿过堂屋去迎接她,可来到屋门时却猛然地停住了脚。他看见一个人随惠华进了院门,而且是个男青年。他二十左右,留短发,穿深灰色长衫,脖子上围一条特别醒目的红色毛线围巾。

惠华看见表弟发愣,先嬉笑着问:“安表弟,不欢迎啊?也不叫人儿?”

我父亲叫声:“表姐。”

目光却把疑问投向了那个男青年。

同时,我奶奶已闻声从小厨房出来,热情地:“惠华来啦。这位是--”

惠华介绍:“他叫张中华。安表弟,叫张大哥吧。”

我父亲礼貌地:“张大哥好。”

惠华一指我奶奶,对张中华说:“你,快叫二姨呀!”

张中华大声地:“二姨!给您老请安。”

我奶奶笑了,夸了一句:“真懂礼儿啊!在旗的吧?”

张中华便答:“是。我老家在吉林那边。”

我奶奶便客气地:“那算一家子啦。哎,快进屋,别站院里呀。安儿,给你张大哥泡茶!”

惠华说:“还是我来吧。”

我奶奶新家的正屋也并不大,摆了张方桌,四个方凳,平常就是饭桌,来人也在这儿待客。左边那间是我奶奶住,右边就是我父亲的卧室兼书房了。正屋虽然小,靠右壁放着小平柜、茶具等杂物,而挨着我奶奶住房那边则是供着观音菩萨的佛台了。

进屋后,我奶奶招呼客人坐在方桌旁,惠华忙着在平柜前沏茶倒水,我父亲就凑到表姐耳边小声问了一句:“你们怎么认识的?是同学吧?”

惠华却故意大声回答:“我可不配跟他同学。人家张中华是谁呀?北大的!知道吧,北京大学。”

这让张中华有点不好意思,又站起来:“惠华,我一旁听的穷学生有什么显摆的?”

惠华端着茶杯走过来,放在张中华面前:“大少爷,请喝茶。”

张中华就朝我奶奶解释:“二姨,您瞧,她老是这么挖苦我。”

我奶奶咯咯笑着,指着他俩说:“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哪,真不像我们当年哟!”

惠华却撅着嘴,故作生气状:“哼,二姨,您当我是夸他哪?才不是呢!人家张大少爷,小小年纪在吉林老家都定下媳妇儿啦!还带着我们反封建呢,今儿个在二姨家我可得揭你老底啦!”

张中华顿时脸都红了,忙辩解:“不是那么回事儿!二姨,那不作数。我是逃婚才到北京上学的,惠华编派我!”

惠华转脸问我父亲:“安表弟,你信吗?替我审审他!”

在表姐鼓励下,我父亲就开心地:“小小子儿,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张大哥,对吗?”

张中华笑了:“对对对!这成了吧?可我知道媳妇儿是谁呀?”

我父亲一指她表姐:“刘惠华呀!”

惠华伸手轻轻打了一下表弟:“你人来疯啦?”

我奶奶被逗得开心地大笑:“哈哈哈!惠华呀,他张大哥第一次到咱家,你可有点儿不像话喽!”

惠华仍不依不饶地数落道:“二姨,您可不知道,人家张中华在我们同学里头搞宣传,什么德先生、赛先生的一套一套的,可他那家呀封建透顶!”

张中华反问:“那怨我呀?我是彻底革命派。”

我奶奶听糊涂了,便问:“德先生?还有赛先生,都是你们老师?”

我父亲抢先回答:“妈,别出笑话了。那是英文,民主和科学的意思。”

我奶奶站起身,想往外走时说:“得了,你们年轻人聊吧。他张大哥,今儿别走哇,二姨给你们做饭去。”

没想到张中华伸手一挡,说:“二姨,今天您歇着,我来做饭。”

转身翻开他带的书包,“您瞧,这是惠华让买的五花肉,我做个红烧肉给您尝尝吧。”

我奶奶有点不相信:“大小伙子的,会做饭?”

惠华嬉笑着说:“让他露一手嘛!二姨,他做的呀不比同和居的差!”

我奶奶瞧瞧惠华,又看一下张中华,这才说:“你们俩呀,在涮二姨我吧?”

惠华说:“哪儿敢呢?走,中华,做饭去!”

两人出正屋就往小厨房走。我父亲就说:“我也去。”

我奶奶拉住他说:“回来。没你事儿,回屋写功课去吧。”

这次愉快的团聚后,有一个多月时间再没见刘惠华和张中华的面。我父亲准备要考中学了,而且决心报考辅仁,所以功课挺紧也没多说什么。

倒是有一天晚上我奶奶提到惠华时,对我父亲说:“我看,惠华和你张大哥那孩子还挺般配,我是不是应该跟你大姨提一下这个事呢?”

我父亲马上反对:“妈,您很少看书看报可能不知道,那北京大学提倡的就是思想自由哇。惠华表姐和张大哥应该是自由派,一定反对父母干涉他们的事。

您还是别管了,成吗?”

我奶奶倍感欣慰地说:“安儿,你真是长大了。”

在晚清实施的所谓“新政”中,有一项是成功的,并且影响深远,那就是废除了“科举制度”。至民国初年,中国高等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大批爱国学人投身于教育事业,更使高等学府成为中国进步新思潮的领军之地。特别是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引进了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一大批有影响有学识而且思想激进的文人学者到北大任教,这就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思想与精神的中心。我父亲的表姐刘惠华没有读北大,可她与北大有较密切的联系,因为与她在学生运动中相识,而后又相处关系最好的那位名叫张中华的男同学(姑且用现代语叫男朋友吧)就读于北大。她读到的每一本《新青年》,都是男朋友传给她的。

就在那年四月底,惠华拿着一本最新出版的《新青年》,跑到姨妈家找到小表弟就说:“安表弟,列强的凶残、中华的未来,写的非常清楚。你也看看吧,咱们不能总待在书斋里呀!”

当时我父亲只有十岁,最信赖大表姐,捧着杂志就跑到里屋读起来,表姐就和我奶奶聊家常话儿。

只隔了十多分钟,我父亲就重又跑出来,指着那本杂志问表姐:“这里边说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到底是什么内容?那个胶济铁路对咱们中国特别重要吗?”

刘惠华一拍手,笑着说:“安表弟你真棒!不用我说,你已经找到重点了。这叫国耻,懂吗?”

我奶奶接过书,翻了两下递给刘惠华,郑重地嘱咐道:“惠华,这类书哇以后别给安儿看了,他还小呢。”刘惠华笑着回道:“二姨,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啊!我还有事儿,我走啦!”说罢,她嘴里哼着什么新调儿,跳跳蹦蹦地离开了那个小院。

这年五月初的某日,北京街头还飘扬着柳絮,卖早杏儿的刚乘鲜上市时,我奶奶正看着我父亲在南屋背书,就听得小院外大街上传来一片人群吼声,响动越来越大,以致声震长空。这是前所未有的异相,我奶奶有些诧异,就带着我父亲走出了小院门儿,来到了新街口。

娘儿俩只见从西直门内大街由西往东走来了一长串学生模样的队伍,大批年轻人都是满脸的激愤,成百上千的市民跟着学生们怒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抵制日货,反对卖国!”

“宁为玉碎,勿为瓦全!”

在一片吼声中,整条大街都沸腾了,路边小贩不单是跟着喊,有的人还给学生们送烧饼送油条呢。我父亲站在路旁,不断高举起小拳头,激动地跟着游行学生队伍呼喊口号。

我奶奶抚着我父亲的肩膀呆呆地看着,半晌才喃喃地自语:“咱们这个国家呀,要变了,也应当变变啦。”

这一天,是1919年5月4日。

当日傍晚时分,表姐刘惠华和她的男朋友张中华突然来到了我奶奶家小院,说是太累了,歇口气儿喝水。

表姐进屋还没坐定,就兴奋地说:“二姨,中国人终于觉醒了!今天学生们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火烧了赵家楼,看谁还敢卖国?”

我奶奶关切地问:“那些大兵没打你们没抓你们?”

表姐那位男朋友张中华回答:“中国军人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卖国求荣的败类是少数。我就在天安门,我亲耳听见步兵统领李长泰说了,你们学生有爱国心,难道我们不爱国?我们就愿意把中国的地方让给别人?”

我奶奶忙问:“这位步兵统领是旗人吗?”

表姐大笑:“二姨,都什么年代啦。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看谁敢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公元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的学生运动很快波及全国,至6月初全国各大城市全都宣布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6月11日总统徐世昌请辞未准,迫于全国压力于6月23日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6月28日是与会各国正式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当年秋季,我父亲就读辅仁中学。

开学那天,我奶奶送他来到学校门口,只说了一句话:“安儿,读好书就是你一辈子的前程。”

十一、

秋天到了,我奶奶家租住的新街口北大街那个小院里洒满落叶,院里的一棵槐树和一棵枣树很快将是一树枯枝了。这天傍晚,饭后我奶奶正在小厨房里洗碗,我父亲坐在灯下看书,忽然小院门被人“通通通”地敲响了。

我奶奶从厨房走到院门口,问一声:“谁呀?”外头是刘惠华焦急的声音:“二姨,快开门!”

我奶奶刚拉开门栓,惠华和她的朋友张中华便急着推门进院,并且马上回身看看才关门上栓。惠华神色有些紧张地问:“家里没别人吧?”

我父亲闻声早已站在堂屋门口应道:“有。有我呀!”

张中华叫了声:“安表弟。”

往日特别喜欢表弟的惠华竟然没搭理他,拉着张中华就往屋里走:“快进屋!别在院里说了。”

都进了堂屋,我奶奶就问:“怎么啦?惠华。”

我父亲也开玩笑地说:“表姐,看你这样儿,像是遇见劫道的了。”

要是在往日,惠华肯定跟表弟不依不饶地斗嘴,可是今天她可跟没听见一样,径直冲我奶奶说:“二姨,让中华在你们家住两天,成吧?”

张中华也跟着说:“麻烦二姨了。”

我奶奶这才感到事不一般,接着问:“出什么事儿了吧?”

我父亲却挺高兴:“没事儿,让张大哥跟我住呗。”

张中华却惭愧地道:“唉,都怪我呀。”

惠华气恼地:“怪你什么?怪你那反动封建家庭!”

我奶奶弄不清此中缘由,便说:“惠华你别跟人家急,什么事坐下来慢慢说说。来,他张大哥,坐下坐下。”

几个人围着方桌坐下来时,惠华仍带火气地说:“你们家也是邪了门儿啊!逼婚能派当兵的来北京抓人?干脆把你那定亲的媳妇送北京来不就得了嘛。”

我奶奶又劝道:“惠华,别这么说话!”

我父亲也说:“表姐,人家张大哥的心里想着谁,你不明白呀?”

张中华低头不语,只是叹气。惠华忍不住了,便对我奶奶说出了事由:“二姨,他吉林老家有个什么堂叔,在东北军里当点儿官。而他爸又是老家张家屯子的族长,奉系军阀又是张作霖,就这么着好像拉上关系了。他在老家定过亲,可那是封建包办,是不能作数的。您想得出来么?他那堂叔奉他爸的指示,今天到北京抓人来了,还说张中华是叛逆,非带回老家不可!”

我父亲听了也气愤地说:“这光天化日之下,也太霸道了!”

我奶奶就问:“那学校不管管?”

惠华回答:“现在的东北军,段祺瑞都得让他们三分。再说中华他和同学住在学校外面,他堂叔带的兵不单知道他住哪儿,连他在北大听课教室都找到了。”我父亲便问张中华:“张大哥,那你怎么逃出来的?”

一直没吭气的张中华这时才抬起头,沮丧地回答:“今天正好没课,惠华送我回宿舍,一眼瞧见门口站着两当兵的,我们就赶紧躲了。后来是溜出来的同学告诉我,是我堂叔带人来抓我了。”

惠华气愤地:“你生在个什么家庭?还不如我爸妈信佛呢。”

我奶奶马上问:“惠华,告诉你爸妈了么?”

惠华顿时有些气馁:“我,我敢么?他们要是见了中华,以为我……”

我父亲马上接着说:“私定终身。”

我奶奶制止:“别闹了。他张大哥,我一直没敢问,你老家那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张中华深喘口气:“我也不怕丢人了。二姨,我跟您说说吧。”

惠华也催促:“你彻底说吧,连我都不知道你是逃婚到北京的。逃什么婚呢?”

张中华面色凝重,讲述的第一句是:“我只想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现在我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民主和自由了。在我心里头我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人,只是我们家有一点特殊吧。在吉林张家屯子,我们算旗人里的望族,算是家族掌门的一系……”

刘惠华,我奶奶和我父亲眼前是一段发生在遥远东北农村的故事:

同类推荐
  • 每个作家都在思考这个时代

    每个作家都在思考这个时代

    黎峰:写作者们通常都是在不断地阅读,好的创作一定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特殊的阅读喜好么?能给读者推荐一下您认为优秀的作品么?陈忠实:你说得很对,截止到今天,我还没遇到也没有听过不读书的作家。阅读开阔视野,阅读启迪智慧(即开启那根对于文字敏感的神经),阅读也丰富艺术天地,阅读更深化思维……说不尽的好处。所以人说开卷有益,以创作为乐事的人更如此。我不好向人推荐作品,因为各人的意趣差异很大。由各人去选择,即使买了读不出兴趣的书,放下不读,再换一种,总会找到爱不释手的书的。我往往就是这样选择读书的。
  • 俄苏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俄苏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本书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世界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书中主要介绍了俄苏现代作家及其作品讲析。包括: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等著名作家。
  •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4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4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唯一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
  • 姥姥的遗产

    姥姥的遗产

    这是一本纪实性作品。书中截取一位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后半生“养育人”的生活片断,以外孙女“我”的独特视觉和切身感受,叙述姥姥呵护我们成长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感人故事。姥姥以过人的勇气、辛劳和智慧,及底层女性独有的韧劲和耐力,还有不屈和尊严,把我们养育成人,又一次攀上了生命的山巅。姥姥大海一样爱的品格以及用爱养育后人的精神,就是她留下的无价“遗产”。
  • 我愿流浪在小镇

    我愿流浪在小镇

    我们总怪时光匆匆、时间少,你想找一僻静之所把不安的心,小心安放。我们渴望去一趟远方,让自由的风带走你被一切不顺造成的忧伤,却从未出发。我们和作者范泽木一样,天天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朝九晚五轨迹恒定,常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也许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从何处出发。作者范泽木眼里的小镇就是我们心中的小镇,小镇里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人间冷暖,草木诗话,这些被妥善安置的时光,需要我们一一掀开。让我们每个有心人,释放自己对故乡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怀恋,自细微处,看万物有灵之美,赏时光静好的安宁。
热门推荐
  • 各有前因莫羡人

    各有前因莫羡人

    有缘,请惜,无论深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中医小秘方

    中医小秘方

    有人说中医药是国粹,更有人说民间偏方是“国宝”,是中华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所谓偏方,指药味不多,大众尚未知,且对某些病症具有独特疗效的药方。中国传统医药,自神农尝百草以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留下来的偏方,更是历久弥坚,绝非西洋药品所能替代。民间素有“小偏方治大病”“单方气死名医”之说。有些说法虽有夸张之嫌,但其疗效几乎有口皆碑,深入民心。
  •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美。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也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乐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 重生神医毒女

    重生神医毒女

    【双强,互宠】她,势力滔天的丞相府嫡女,却被心爱的未婚夫废掉修为,残忍杀害。强魂归位,天赋觉醒,古轻暖含恨重生,成为惊艳四座的天才神医,御万兽、掌生死,誓要灭了狗男人。不料在复仇路上,惹上凶名赫赫的帝国战神。战神:“欠了本王两条命,说吧,你想怎么还?”古轻暖邪气一笑,道:“不如,我帮王爷生两个孩子,如何?”两个孩子=两条命?那他好像不吃亏!于是乎,从不吃亏的战神略一思索:“那本王,便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战神他权势滔天,战神他尊贵绝艳,战神他武力值爆表,战神他还宠妻如命!古轻暖暗暗得意,终于把这个男人给套路了,宠,必须好好宠啊!从此,王妃在宠夫路上一去不复返!
  • 星岳奇缘

    星岳奇缘

    天机领域无形剑,桃源仙境心语传。星岳风云向寰宇,不负雨后恋奇缘。 本是获得天赐神力与奇巧机缘的“星之神子”,却终被诸神视为最大威胁。 面对拥有魔神血统与贪婪野心的重生者,面对系统加身又得皇子之躯的魂穿客,面对天生主角光环的“正义化身”,面对拥有无敌金手指的诸天旅人,面对天赋异能的诸神使徒,他要如何面对这些生死考验探寻世界真相?
  • 吴地记

    吴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代随身空间

    古代随身空间

    来到古代就被祖父当作了报恩的礼物打包嫁到元家,初来乍到,苏丽言原本想要低调生活,不过刻薄凶狠的祖母,看着面慈心软好相处的婆婆,以及对她心怀不满的公公。 元家生活复杂,小姑又众多,幸亏无意中还得了个随身空间,也算不幸中的大幸,只是还没得意完,苏丽言却发现这随身空间,也不是那么好用的!
  • 苦菜花,甘蔗芽

    苦菜花,甘蔗芽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来以后,在北京开了个读者见面会。有个女孩想问俺啥,她叫了声奶奶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说的啥俺没听清。她这么难过,俺觉得对不起她,就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俺这辈子跟弹花锤子似的,两头粗,中间细,经历的事太多了。
  • 辉煌60年

    辉煌60年

    2011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为弘扬“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理念,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中国航空报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了“辉煌60年”征文活动, 组织离退休老同志以著书立说的形式, 发掘航空工业的光荣历史。活动得到老同志积极响应, 收到来自集团总部及所属成员单位老同志撰写的征文320余篇。经过专家评审, 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共计100篇。
  • 马致远元曲全集

    马致远元曲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