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0400000012

第12章 前传:有一族子弟叫八旗(11)

虽然离开了大宅门,搬到了简陋的小院,但生活中充满了亲情,日子变得更快乐。让我父亲最高兴的事就是表姐刘惠华的到来,表姐总是像股新鲜空气似的使小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奶奶的姐姐杨木槿和姐夫刘德绪倒很少过来,据惠华讲她父母和哥哥每天都在外头忙,除了救济难民还办了两家孤儿学校,为此已经又卖了两所房子。

惠华说:“军阀横行,我父母行善。政府里有人在卖国。我父亲卖房子救国。说实话,太讽刺了。”

我奶奶表示:“惠华,你父母都是佛门大居士,你应当学他们也信佛吧。”

惠华笑笑:“我走的是另一条路。”最让我奶奶意外的事不是当时惠华没跟着父母信佛,而是有一天她竟然带了一个男同学来到新街口北大街这个小院。也是这个年的初春,柳树刚刚发芽的时候,还是个礼拜日,我奶奶和我父亲那天都在家。当时,我奶奶在院子西头的小厨房里洗菜,我父亲坐在自己屋里做作业,他隔窗抬眼便看见院门开了,接着就瞧见表姐那小蓝袄、黑色学生裙的熟悉身影。

我父亲欢快地叫了声“惠华表姐”马上飞快地穿过堂屋去迎接她,可来到屋门时却猛然地停住了脚。他看见一个人随惠华进了院门,而且是个男青年。他二十左右,留短发,穿深灰色长衫,脖子上围一条特别醒目的红色毛线围巾。

惠华看见表弟发愣,先嬉笑着问:“安表弟,不欢迎啊?也不叫人儿?”

我父亲叫声:“表姐。”

目光却把疑问投向了那个男青年。

同时,我奶奶已闻声从小厨房出来,热情地:“惠华来啦。这位是--”

惠华介绍:“他叫张中华。安表弟,叫张大哥吧。”

我父亲礼貌地:“张大哥好。”

惠华一指我奶奶,对张中华说:“你,快叫二姨呀!”

张中华大声地:“二姨!给您老请安。”

我奶奶笑了,夸了一句:“真懂礼儿啊!在旗的吧?”

张中华便答:“是。我老家在吉林那边。”

我奶奶便客气地:“那算一家子啦。哎,快进屋,别站院里呀。安儿,给你张大哥泡茶!”

惠华说:“还是我来吧。”

我奶奶新家的正屋也并不大,摆了张方桌,四个方凳,平常就是饭桌,来人也在这儿待客。左边那间是我奶奶住,右边就是我父亲的卧室兼书房了。正屋虽然小,靠右壁放着小平柜、茶具等杂物,而挨着我奶奶住房那边则是供着观音菩萨的佛台了。

进屋后,我奶奶招呼客人坐在方桌旁,惠华忙着在平柜前沏茶倒水,我父亲就凑到表姐耳边小声问了一句:“你们怎么认识的?是同学吧?”

惠华却故意大声回答:“我可不配跟他同学。人家张中华是谁呀?北大的!知道吧,北京大学。”

这让张中华有点不好意思,又站起来:“惠华,我一旁听的穷学生有什么显摆的?”

惠华端着茶杯走过来,放在张中华面前:“大少爷,请喝茶。”

张中华就朝我奶奶解释:“二姨,您瞧,她老是这么挖苦我。”

我奶奶咯咯笑着,指着他俩说:“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哪,真不像我们当年哟!”

惠华却撅着嘴,故作生气状:“哼,二姨,您当我是夸他哪?才不是呢!人家张大少爷,小小年纪在吉林老家都定下媳妇儿啦!还带着我们反封建呢,今儿个在二姨家我可得揭你老底啦!”

张中华顿时脸都红了,忙辩解:“不是那么回事儿!二姨,那不作数。我是逃婚才到北京上学的,惠华编派我!”

惠华转脸问我父亲:“安表弟,你信吗?替我审审他!”

在表姐鼓励下,我父亲就开心地:“小小子儿,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张大哥,对吗?”

张中华笑了:“对对对!这成了吧?可我知道媳妇儿是谁呀?”

我父亲一指她表姐:“刘惠华呀!”

惠华伸手轻轻打了一下表弟:“你人来疯啦?”

我奶奶被逗得开心地大笑:“哈哈哈!惠华呀,他张大哥第一次到咱家,你可有点儿不像话喽!”

惠华仍不依不饶地数落道:“二姨,您可不知道,人家张中华在我们同学里头搞宣传,什么德先生、赛先生的一套一套的,可他那家呀封建透顶!”

张中华反问:“那怨我呀?我是彻底革命派。”

我奶奶听糊涂了,便问:“德先生?还有赛先生,都是你们老师?”

我父亲抢先回答:“妈,别出笑话了。那是英文,民主和科学的意思。”

我奶奶站起身,想往外走时说:“得了,你们年轻人聊吧。他张大哥,今儿别走哇,二姨给你们做饭去。”

没想到张中华伸手一挡,说:“二姨,今天您歇着,我来做饭。”

转身翻开他带的书包,“您瞧,这是惠华让买的五花肉,我做个红烧肉给您尝尝吧。”

我奶奶有点不相信:“大小伙子的,会做饭?”

惠华嬉笑着说:“让他露一手嘛!二姨,他做的呀不比同和居的差!”

我奶奶瞧瞧惠华,又看一下张中华,这才说:“你们俩呀,在涮二姨我吧?”

惠华说:“哪儿敢呢?走,中华,做饭去!”

两人出正屋就往小厨房走。我父亲就说:“我也去。”

我奶奶拉住他说:“回来。没你事儿,回屋写功课去吧。”

这次愉快的团聚后,有一个多月时间再没见刘惠华和张中华的面。我父亲准备要考中学了,而且决心报考辅仁,所以功课挺紧也没多说什么。

倒是有一天晚上我奶奶提到惠华时,对我父亲说:“我看,惠华和你张大哥那孩子还挺般配,我是不是应该跟你大姨提一下这个事呢?”

我父亲马上反对:“妈,您很少看书看报可能不知道,那北京大学提倡的就是思想自由哇。惠华表姐和张大哥应该是自由派,一定反对父母干涉他们的事。

您还是别管了,成吗?”

我奶奶倍感欣慰地说:“安儿,你真是长大了。”

在晚清实施的所谓“新政”中,有一项是成功的,并且影响深远,那就是废除了“科举制度”。至民国初年,中国高等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大批爱国学人投身于教育事业,更使高等学府成为中国进步新思潮的领军之地。特别是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引进了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一大批有影响有学识而且思想激进的文人学者到北大任教,这就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思想与精神的中心。我父亲的表姐刘惠华没有读北大,可她与北大有较密切的联系,因为与她在学生运动中相识,而后又相处关系最好的那位名叫张中华的男同学(姑且用现代语叫男朋友吧)就读于北大。她读到的每一本《新青年》,都是男朋友传给她的。

就在那年四月底,惠华拿着一本最新出版的《新青年》,跑到姨妈家找到小表弟就说:“安表弟,列强的凶残、中华的未来,写的非常清楚。你也看看吧,咱们不能总待在书斋里呀!”

当时我父亲只有十岁,最信赖大表姐,捧着杂志就跑到里屋读起来,表姐就和我奶奶聊家常话儿。

只隔了十多分钟,我父亲就重又跑出来,指着那本杂志问表姐:“这里边说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到底是什么内容?那个胶济铁路对咱们中国特别重要吗?”

刘惠华一拍手,笑着说:“安表弟你真棒!不用我说,你已经找到重点了。这叫国耻,懂吗?”

我奶奶接过书,翻了两下递给刘惠华,郑重地嘱咐道:“惠华,这类书哇以后别给安儿看了,他还小呢。”刘惠华笑着回道:“二姨,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啊!我还有事儿,我走啦!”说罢,她嘴里哼着什么新调儿,跳跳蹦蹦地离开了那个小院。

这年五月初的某日,北京街头还飘扬着柳絮,卖早杏儿的刚乘鲜上市时,我奶奶正看着我父亲在南屋背书,就听得小院外大街上传来一片人群吼声,响动越来越大,以致声震长空。这是前所未有的异相,我奶奶有些诧异,就带着我父亲走出了小院门儿,来到了新街口。

娘儿俩只见从西直门内大街由西往东走来了一长串学生模样的队伍,大批年轻人都是满脸的激愤,成百上千的市民跟着学生们怒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抵制日货,反对卖国!”

“宁为玉碎,勿为瓦全!”

在一片吼声中,整条大街都沸腾了,路边小贩不单是跟着喊,有的人还给学生们送烧饼送油条呢。我父亲站在路旁,不断高举起小拳头,激动地跟着游行学生队伍呼喊口号。

我奶奶抚着我父亲的肩膀呆呆地看着,半晌才喃喃地自语:“咱们这个国家呀,要变了,也应当变变啦。”

这一天,是1919年5月4日。

当日傍晚时分,表姐刘惠华和她的男朋友张中华突然来到了我奶奶家小院,说是太累了,歇口气儿喝水。

表姐进屋还没坐定,就兴奋地说:“二姨,中国人终于觉醒了!今天学生们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火烧了赵家楼,看谁还敢卖国?”

我奶奶关切地问:“那些大兵没打你们没抓你们?”

表姐那位男朋友张中华回答:“中国军人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卖国求荣的败类是少数。我就在天安门,我亲耳听见步兵统领李长泰说了,你们学生有爱国心,难道我们不爱国?我们就愿意把中国的地方让给别人?”

我奶奶忙问:“这位步兵统领是旗人吗?”

表姐大笑:“二姨,都什么年代啦。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看谁敢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公元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的学生运动很快波及全国,至6月初全国各大城市全都宣布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6月11日总统徐世昌请辞未准,迫于全国压力于6月23日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6月28日是与会各国正式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当年秋季,我父亲就读辅仁中学。

开学那天,我奶奶送他来到学校门口,只说了一句话:“安儿,读好书就是你一辈子的前程。”

十一、

秋天到了,我奶奶家租住的新街口北大街那个小院里洒满落叶,院里的一棵槐树和一棵枣树很快将是一树枯枝了。这天傍晚,饭后我奶奶正在小厨房里洗碗,我父亲坐在灯下看书,忽然小院门被人“通通通”地敲响了。

我奶奶从厨房走到院门口,问一声:“谁呀?”外头是刘惠华焦急的声音:“二姨,快开门!”

我奶奶刚拉开门栓,惠华和她的朋友张中华便急着推门进院,并且马上回身看看才关门上栓。惠华神色有些紧张地问:“家里没别人吧?”

我父亲闻声早已站在堂屋门口应道:“有。有我呀!”

张中华叫了声:“安表弟。”

往日特别喜欢表弟的惠华竟然没搭理他,拉着张中华就往屋里走:“快进屋!别在院里说了。”

都进了堂屋,我奶奶就问:“怎么啦?惠华。”

我父亲也开玩笑地说:“表姐,看你这样儿,像是遇见劫道的了。”

要是在往日,惠华肯定跟表弟不依不饶地斗嘴,可是今天她可跟没听见一样,径直冲我奶奶说:“二姨,让中华在你们家住两天,成吧?”

张中华也跟着说:“麻烦二姨了。”

我奶奶这才感到事不一般,接着问:“出什么事儿了吧?”

我父亲却挺高兴:“没事儿,让张大哥跟我住呗。”

张中华却惭愧地道:“唉,都怪我呀。”

惠华气恼地:“怪你什么?怪你那反动封建家庭!”

我奶奶弄不清此中缘由,便说:“惠华你别跟人家急,什么事坐下来慢慢说说。来,他张大哥,坐下坐下。”

几个人围着方桌坐下来时,惠华仍带火气地说:“你们家也是邪了门儿啊!逼婚能派当兵的来北京抓人?干脆把你那定亲的媳妇送北京来不就得了嘛。”

我奶奶又劝道:“惠华,别这么说话!”

我父亲也说:“表姐,人家张大哥的心里想着谁,你不明白呀?”

张中华低头不语,只是叹气。惠华忍不住了,便对我奶奶说出了事由:“二姨,他吉林老家有个什么堂叔,在东北军里当点儿官。而他爸又是老家张家屯子的族长,奉系军阀又是张作霖,就这么着好像拉上关系了。他在老家定过亲,可那是封建包办,是不能作数的。您想得出来么?他那堂叔奉他爸的指示,今天到北京抓人来了,还说张中华是叛逆,非带回老家不可!”

我父亲听了也气愤地说:“这光天化日之下,也太霸道了!”

我奶奶就问:“那学校不管管?”

惠华回答:“现在的东北军,段祺瑞都得让他们三分。再说中华他和同学住在学校外面,他堂叔带的兵不单知道他住哪儿,连他在北大听课教室都找到了。”我父亲便问张中华:“张大哥,那你怎么逃出来的?”

一直没吭气的张中华这时才抬起头,沮丧地回答:“今天正好没课,惠华送我回宿舍,一眼瞧见门口站着两当兵的,我们就赶紧躲了。后来是溜出来的同学告诉我,是我堂叔带人来抓我了。”

惠华气愤地:“你生在个什么家庭?还不如我爸妈信佛呢。”

我奶奶马上问:“惠华,告诉你爸妈了么?”

惠华顿时有些气馁:“我,我敢么?他们要是见了中华,以为我……”

我父亲马上接着说:“私定终身。”

我奶奶制止:“别闹了。他张大哥,我一直没敢问,你老家那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张中华深喘口气:“我也不怕丢人了。二姨,我跟您说说吧。”

惠华也催促:“你彻底说吧,连我都不知道你是逃婚到北京的。逃什么婚呢?”

张中华面色凝重,讲述的第一句是:“我只想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现在我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民主和自由了。在我心里头我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人,只是我们家有一点特殊吧。在吉林张家屯子,我们算旗人里的望族,算是家族掌门的一系……”

刘惠华,我奶奶和我父亲眼前是一段发生在遥远东北农村的故事:

同类推荐
  •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边缘人札记

    边缘人札记

    本书为“青年精读书系”之一。徐刚,1945年生于崇明岛西北角,世代农人之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徐刚九行抒情诗》、《倾听大地》、《伐木者醒来》、《梁启超》、《守望家园》、《绿色宣言》、《长江传》、《地球传》等。
  • 历史与文明

    历史与文明

    中华文明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弘扬中华文明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 30年文学典藏报告文学

    30年文学典藏报告文学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1919年1月28日,何泽涌出生在苏州的“两渡书屋”。“两渡书屋”是何泽涌父亲何澄“灵石何寓”院内最早盖起的一幢房屋。“灵石何寓”为何澄亲书,由工匠镌刻烧制成一个长方形的搪瓷匾镶嵌在大门旁边的院墙。当时的门牌号码是苏州十全街一四三号(后改为151号)。“灵石何寓”门匾,不仅开宗明义地标明了何澄是灵石移居到苏州的山西人,而且在“灵石何寓”的界地十全街和五龙堂小巷的拐角处,何澄还立有一块不同寻常的界碑——“灵石共和堂何”。
热门推荐
  • 灭秦(1)

    灭秦(1)

    大秦末年,神州大地群雄并起。在这烽火狼烟的乱世中,随着一个混混少年纪空手的崛起,他的风云传奇,拉开了秦末汉初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大秦帝国因他而灭,楚汉争霸因他而起。因为他——霸王项羽死在小小的蚂蚁面前。因为他——汉王刘邦用最心爱的女人来换取生命。因为他——才有了浪漫爱情红颜知己的典故。军事史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他的谋略。四面楚歌、动摇军心是他的筹划。十面埋伏这流传千古的经典战役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该书分为世界的约定、春的临终、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语言的胎盘、悲伤的天使、如果语言六个部分。由谷川先生与他的知音译者田原先生从其创作的诗歌中,共同遴选出120首(其中17首为新作首次发布)艺术成就比较高、流传最广的篇目编选而成。作者用他蕴含着精湛技艺和惊人想象的诗篇,向这个世界吟唱出悠远而纯粹的恋歌。
  • 孤帝齐天

    孤帝齐天

    慕容小时是21世纪的三无青年,在某年某月某日,一个魂淡富二代的出现导致她穿越了。穿越不要紧,穿越之后她浑然发现有个流氓皇帝居然撞脸那个魂淡富二代?!好气哦。虐完人渣之后的她自动请缨去长城为将,她结识了以花姐为首的长城守卫军。三年光阴,那个流氓皇帝把他们召了回去,当了副军师。其实这也没什么但是没过多久她就被某个流氓皇帝给勾搭了,还怀上了孩子!等孩子诞世后她松了口气,至少她儿子还是很可爱的嘛,而且也很懂事,虽然嘛有点坑爹。每当某个流氓皇帝脸黑得如锅底的时候,她就知道她儿子又搞事情了。“我说萧霆皓你有毒是吧!你怎么又去搞事了!不仅如此你昨晚是不是又偷偷跑去你娘那里了?我说过多少遍她是我媳妇!!!”
  • 剑落诸天

    剑落诸天

    被废落下神坛的少年,从素未蒙面的母亲留下的印章中获得一式修剑之法,以自身为剑,修绝世之剑,斩破苍穹,剑落诸天。(爽文求收藏、推荐、点击,各种求,谢谢大家)
  • 春秋卦

    春秋卦

    春秋,演绎的是争霸之春秋。春秋有“五霸”之说。《荀子·王霸》的排序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风俗通·五伯》的排序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始终在霸主的序列外,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不是霸主,史学家争论不休,质疑不断。争论、质疑,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秦穆公虽未称霸中原,但他称霸西域,无可厚非,当是霸主。
  • 巨象

    巨象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恶魔的号令:丫头,你是我的!

    恶魔的号令:丫头,你是我的!

    她,是活力的邻家女孩。他,是高冷腹黑的黑客大神。某日,慕寒崴了一下脚,被简斯宸背起来,简斯宸吐槽道:“你怎么这么重?”“你才重呢!”“全世界都在我背上,你说重不重?”
  • 毓麟验方

    毓麟验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旧事新知风雨声

    旧事新知风雨声

    本书汇集散见于数十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物刊载的文人原创作品,包括鲁迅、梁遇春等多位大师和学人,他们共同学习文化的本质,学习哲学的本义,学习研究国故的方法,了解科学以及科学研究的含义,了解心理学的真正意义。这是一本围绕文化、哲学、科学、心理学等诸多常识和新知而展开讨论的文集,是大师和学人奉献给我们的新知盛宴。从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他们对于科学对于真理孜孜以求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各种知识不止步于权威和众论的可贵思想。
  • 宋医生又招惹了桃花运

    宋医生又招惹了桃花运

    【甜宠+1V1】范桃花之所以叫范桃花,是因为算命先生说她命里终有一个桃花劫,躲也躲不过,唯有改名来挡煞。所以她硬生生的顶着这个名字被同学们嘲笑了二十多年。在她二十四岁那年,宋清风出现了。这个男人打乱了她所有的磁场,令本就不走运的她更是倒霉不已,第一次见面,居然是范桃花上厕所没带纸?!如果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她宁愿直接用手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