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3700000002

第2章 乱世逢机

求学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孙家栋的父亲出生后,祖父给他起名为孙树人。当时,孙家正值好光景,但却没有一个入过学堂的。别看孙家祖上目不识丁,但潜意识里敬佩那些有文化的读书人,孙树人到了读书的年龄即被祖父送进学堂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刻苦学习,孙树人学业有成,后进辽宁省盖县盖平师范当上了教员,教书育人算是遂了家父的愿。

1929年的春节后不久,孙家上上下下正在为即将出世的孩子忙碌。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公历4月8日)这一天,随着一声接一声婴儿有力的啼哭冲向天空,孙家又添了一口人,是个期盼之中的儿子,这便是以后成为着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的孙家栋。孙家栋降生于盖县盖平师范学校,他在三个哥哥和两个姐蚊后排行老六。

听人们说,宁静中出生的孩子聪明、头脑清楚。可也有传说,这种孩子长大后话语少,人也会显得安宁。或许这句话还真的应了验,孙家栋自小聪慧少让大人操心,从识文习字读书开始,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在日后的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一直保持着脚踏实地的安宁习惯。长大后,他即便遇到了比较急的事情,也不显山、不露水、不惊慌。从他平静的外表能够看到他内心的镇静和刚毅。

孙家栋刚降临人世,就得到了人们的一番议论,大家纷纷说这孩子有好命,这辈子都不会挨饿了。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故事,老孙家当时本来正在酝酿按人头分家,孙家栋4月8日刚出世,恰逢袓上4月9日正式分家,所以孙家栋这张嗷嗷待哺的小嘴刚一张开,就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一份口粮。

孙家栋在辽宁省盖县盖平师范学校度过了三年童年生活。在这三年里,孙家的日子过得还算相对安定,孙家栋的父亲主持学校工作已经是得心应手,孙家栋的母亲操持家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家整得红红火火,很令周围邻居羡慕。此时由于工作的变迁,孙树人要离开盖平师范学校前往哈尔滨,就职北满政府设在哈尔滨市的地亩管理局职员。1932年,孙家栋随父亲举家迁往哈尔滨市。1936年3月,7岁的孙家栋就读于哈尔滨离家不远的建设小学,后来又转入一家条件好些的六年制教会小学读到了五年级,1939年再一次随父亲工作调动离开哈尔滨迁居营口市,转学入同德学校读完了高小。

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被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录取。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是一所四年制的专科学校,分有电器系、土木系和机械系三个专业。那时,孙家栋一门心思要学好本事成就将来建高楼、筑水坝、修大桥的宏伟理想,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日后会走上与航天打交道的通天之路。

此时全国的抗日烽火风起云涌,作为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哈尔滨人民更是对日本侵略者怀着满腔仇恨。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是一所由日本人开办的学校,日本教师在授课中的侵略者本性以及奴化意识引起年少学生心中的强烈愤恨,孙家栋为流露出的不满情绪也吃过不少苦头。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战争使学校停课,城里的战乱环境尚未平息,父母亲回老家去了,孙家栋也无书可读。这一年的寒冬,他也踏上了回老家的路,他穿过大片桦树林,滑过一望无际白雪皑皑的山坡,沿着铁皮木轱辘车碾压出来的羊肠道,一路摸索回到了从未来过的草甸子村。

孙家在村里已经成为大家庭,堂叔、大伯家兄弟们的亲情和热情,乡村的泥土芳香,这远离城市喧闹的自然风光都未能使孙家栋求知愿望迷失。抗日战争一结束,孙家栋心里就萌动着继续走求学的道路。

孙家栋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孙树人已经离开老家去了沈阳,经朋友介绍在沈阳的一所学校任教。数日后,孙家栋离开老家前往沈阳,几经辗转来到父亲任教的学校后,方知父亲又到了海城师范学校谋职。孙家栋一找到父亲,便急切地提出要继续求学的愿望。父亲找人帮忙,于1946年9月使他进入国民党政府在锦州开办的锦州大学先修班就读。这个大学名义是大学,实际上只是设立了个架子,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明显不配套,并且还要先入“预科”补习两年的中学课程。

1947年冬天,辽沈战役的炮声在锦州大地隆隆响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东北快速推进,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尝战争之苦。在锦州,这“预科”的书也没办法继续读下去了。

1948年9月,孙家栋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招生的传闻。他立即前往探听虚实,决心要碰碰运气。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苏联人在管理,苏联人管理的学校不仅制度规范,而且有一套严厉的管理办法。入哈工大的门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并且还要出具之前相等资格的毕业证书。哈工大虽然承认日本中学的资格,可伪满时期的中学是四年学制,而苏联中学的学制是六年,孙家栋虽然通过了学校的各项考试,但必须还要在这里重新复读“预科”,这便是孙家栋求学路上的第二次大学“预科”经历。

当时的哈工大完全是苏式管理,老师都用俄语授课,所以预科的主要课程是学习俄语,而要想听得懂、学得通那些所开设的课程,精通俄语则是必由之路。这条路对孙家栋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孙家栋进入学校不久,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俄语繁杂的语法,多样的变格,饶舌的发音,清、浊音的结合,令初学者目眩,人的名字也是九曲十八弯,绕了自己的名和姓不说,还要把袓上那长长的名也再绕进去,真是令人头晕。但孙家栋也许是对学习渴望已久,他不愧是学习高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理出了头绪,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他觉得,语言毕竟是一种活生生的工具,感觉很重要,首先要找到学习俄语的感觉。语言同时又是表达事物和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定要把俄语学通才能继续下一步的专业课程,这时的孙家栋找到了学习的感觉,他在这里系统地学到了不少知识,使他终身受益。

毅然从军

古往今来,人们总说机遇只留给准备好的人,总说愚者错失机遇,智者善抓机遇,成功者创造机遇。然而,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你的努力勤奋,关键在于你的准备程度。

孙家栋说过:“我这辈子还真是喜欢吃红烧肉,不仅仅是口味的问题,还有一些与红烧肉关联的其他原因可能也使我喜欢红烧肉吧,比如我的人生道路选择就是由一顿红烧肉而促成的。”

1950年年初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中国传统节日。这天,孙家栋本来准备午饭后要去哈尔滨的姐姐家,但听说晚饭加餐有红烧肉便改变了主意,那年月能吃上红烧肉可不容易。就是为了这顿红烧肉,他决定等吃了晚饭后再去姐姐家。

孙家栋在吃这顿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来到饭堂向学员们宣读通知:“新中国的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他们这批学生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自愿报名接受挑选。”

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空军的步伐,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期间,刘亚楼也在莫斯科参加会谈,一天,毛泽东紧握拳头对刘亚楼说:“必须加强空中力量!”

为了组建航空兵部队和培养航空兵部队所需要的中、高级飞行指挥干部,刘亚楼在列席七届三中全会时,当面向毛泽东建议扩大航校培训规模和从陆军选调一批营、团干部入学学习飞行的建议,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刘亚楼的这一举措,为空军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骨干。

1949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做出决定:第一航校设在哈尔滨,第二航校设在长春,第三航校设在锦州,第四航校设在沈阳,第五航校设在济南,第六航校设在北京南苑。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不满21岁的孙家栋联想到几个月前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动人情景,想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伴随嘹亮的军歌,迈着雄健的步伐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威武军姿,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激动。

1929年4月出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担任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程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领导完成火箭总体设计,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系统的总设计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不及与家里商量,孙家栋毅然填报从军申请,当天报名、当天批准,当晚他便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去报到。1950年1月,孙家栋由一名鋳躇满志、单纯的学生,在一夜之间穿上蓝军装、戴上制式帽,精神抖擞地成了一名军人。

当时空军的几个航校都急需俄语翻译人才,孙家栋优秀的俄文成绩又一次派上了用场。报到后四航校分配孙家栋给苏联航空教官当授课翻译。孙家栋在后来回忆时说,我国空军第一批优秀飞行员,如赵宝桐、张积慧、王海、刘玉堤等都是从这所学校里学成后参加战斗的,这些出色的飞行员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国家和人民争得了荣誉,成为震惊世界的战斗英雄。

出于对新中国空军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孙家栋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平时的勤奋与努力,迎来了机遇的召唤。

如果说,孙家栋是由于这顿偶然的红烧肉而走上了从军道路的话,那么,这次偶然则给孙家栋提供了走向尖端科学技术的阶梯,为孙家栋成为以后着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同类推荐
  •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毛泽东同志是位伟人,他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汲取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从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寻找革命的力量,从自己的不断思索中摸索前进的方向,从中外博大的教育理论中吸收营养,勤思考、勤实践。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奉献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才会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有着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 朱德的青少年时代

    朱德的青少年时代

    齐晓敬编著的《朱德的青少年时代》是共和国领袖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为了深切缅怀革命伟人朱德的丰功伟绩,纪念这位从四川走出去的人民军队的总司令,齐晓敬编著的《朱德的青少年时代》讲述了朱德苦难的童年、艰辛的求学经历和青年时代追求真理、报效祖国、成长为一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
  •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毛泽东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改变了民族的命运,没有冲锋在战场上,却指挥千军万马战胜强敌,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一生与祖国不可分割,他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毛泽东》是人物传记故事,生动记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一生事迹。本书由许丁心著。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3)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刘邦的红颜劫

    刘邦的红颜劫

    小光棍时来运转大美女示爱献身“人走时气马走膘。兔子走运枪都打不着。”这句话用在刘邦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刘邦的老家在沛县安丰乡下,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老爹名叫刘执嘉,老妈姓王名含始。老爹为人忠厚、友善,很受邻里尊重。都称他为刘太公,老妈也沾光被称为刘媪。老两口生下两个儿子,老大名伯,老二名仲。等到两个哥哥都已娶妻成家,才又生下刘邦,按排行老三为叔,老四为季,可能是刘太公没文化,认为季是老末,就把刘邦叫成了刘季。刘邦这个名字是他打下了天下后才改的,邦就是国的意思。
热门推荐
  • 神魔古鉴

    神魔古鉴

    他这一念,柔了眼波,香了衣襟,俘了美人,倾了天下!
  • 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

    精选了林肯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神魔试炼十世修行

    神魔试炼十世修行

    友情提示,本书第一卷看完非战斗人员请及时撤退。懒得编简介,就这样了,这本书吧,也可以叫傻子的扯淡人生其实这书还是很好的哇,除了情节拖拉,剧情狗血,文笔差劲,毫无新意,其他都超赞,我就这么写了,你们爱看看,不看算。
  • Way to Paradise
  • 凤临天下:腹黑九公主

    凤临天下:腹黑九公主

    如果不曾穿越,就不会爱不得,夺人心。可是她心尖尖的少年是永远也改不了的。那个玄色衣袍的男子曾亲口让她真正的凤临天下!可是待岁月的迷雾散去,清晰的景像在眼前浮上。她爱他,他爱她。如果能换他一片雄心,其他人的捧上的真心她不会手软夺取。心中无爱的女子最后遍体鳞伤,可是那人没有回心转意。陪在她身旁的依旧是那个妖冶如魅、护她一生的男子。
  •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他会开玩笑,他有自己的生活,有活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本书以《论语·先进篇》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为选读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篇章的阅读,力图显示出这样一个价值和倾向:与其将《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背诵,还不如藉由《论语》看到特殊的“春秋”时代状况,看到极有个性的孔子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提出的种种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赖以统合的基础信念。孔子以独特而高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
  • 绣女皇后

    绣女皇后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英雄美人两不相侵,那么也不会有了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慕荣轩堂堂的一国皇帝,竟然也有了一夜情,而且当事人竟然失踪。这还了得,那名女子简直是偷心高手,让自己久久不能相忘。林佳珏真没有想到,生活会对自己开这么大的玩笑,不管这是个美丽的错误,还是命运的洗礼。即然上天已经有了安排那就接受这一切吧。
  • 一抹残阳映青山

    一抹残阳映青山

    在烽火岁月中,一个富家子弟,在国难当头之时,决定投身于抗战救国的洪流中去,无论是在青山绿水的千年羊城,还是在龙蛇混杂的十里洋场,他依靠着信念,勇气和才智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关口,挫败了敌人一个又一个的阴谋,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功勋。
  • 鬼域局中局

    鬼域局中局

    有些人,他们暂时没有做恶,不代表他们真的善良,而是他们一直压制着心中的邪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可能从未对人说起,但却深深刻在心里,如同黑夜中的影子,在夜深人静时分悄然跟随,神秘且恐怖。
  • 陨魈

    陨魈

    夜,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或许在遥远的某个星系中,在这里,也可能在这里,那个人或许还是那么拼命的护着那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