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3400000004

第4章 家长,应试教育的“帮凶”(2)

也有专家认为,应试教育带给学生和家长太多的压力,学校的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加剧了这种压力。绝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这中间有个较大的跨越,一些人往往未能正确认识这种跨越,不能合理解决与这种跨越相伴随的压力。于是,导致其中个别学生选择了诸如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情绪。所以让家长学会引导学生舒缓心理压力,这也不容忽视。

孩子对父母为什么如此“狠毒”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著名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说:“家庭应像古代歌词中所说的那样,对孩子来说应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然而,无情的事实表明,家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暴力策源地”,一个“血腥的屠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亲人相残的事件却居然发生在父子、母子之间。为数众多尚带稚气的孩子无情地举起凶器,让自己的亲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1999年10月,武汉未满14岁的宝儿(化名)因父亲催促其上学,对着父亲头部连续砍了五斧头,此时父亲正在为他做早饭……

2001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母亲给自己的压力太大,用榔头将母亲杀害,最后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

2002年2月24日,南宁市17岁的中学生袁某杀死父母……

2002年9月18日,哈尔滨市16岁少年许某向自己的亲生母亲举起了菜刀……

2005年6月7日,就在全国867万人走进考场,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绝大多数的考生满怀憧憬,希望通过高考实现自己和家人的理想和愿望。但是,也有人不希望参加高考,家在青海省西宁市某中学高三的秦某(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名。不过,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最后居然是以杀死母亲这种极端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目标”。

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呕心沥血养育的孩子一个个成了灭绝人性的弑父杀母的刽子手?

有专家认为,这些惨剧的背后都能找到目前中国“问题”家庭教育的影子。所谓“问题”家庭教育,也就是存在“问题”或“不正确”的家庭教育。

有心理学家在金华市第四中学徐力杀死母亲后,曾经多次去看望他。经过交流,徐力告之,他在家里没有一点秘密,他写的日记放在桌子里,妈妈可以随便翻看,看着不顺眼就打骂他。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他和同学去溜冰了,他妈妈知道以后把他狠狠打了一顿,笤帚都打断了。妈妈对他的希望就是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妈妈总是拿他的成绩跟别的孩子比较,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别人能考前三名你怎么考不到,你是猪脑子啊”。他说当时妈妈那种指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哈尔滨市许某曾经在材料中写道:“我以前是班上的班委,但母亲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的职务。初二的时候,我入了团。我曾经是学雷锋小组的成员,经常去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家打扫卫生、烧菜做饭。但母亲知道这事后,说这样会影响学习,不准我再去。在家里,母亲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

秦某后来对记者说道:“我其实很想上大学,但我担心考不上大学。我高一时还得过‘优秀学生奖’,高二时是‘学生进步奖’。但到了高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就下降了。在高考前的四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成绩都没上大专线。高考时间越临近,我越担心参加高考考不上大学,后来一听到‘高考’两个字就害怕。父亲说考不上没事,但母亲却要求我必须考上。”

很显然,这些孩子都不坏,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抱负,而且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在期望成功。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获得一片自由的空间;在生活过程中,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在他们自认为长大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帮助父母、帮助别人分担一点忧愁。

事实上,孩子这时候,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极端不成熟的,他们有苦恼,他们有挫折,他们会畏惧,当他们遇到苦难时,需要父母帮助;当他们渴望表现自己时,希望赢得父母的赞赏;当他们有自己的秘密时,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然而,在我们的父母心目中,让孩子吃好、穿好,然后读好书,考上大学,就是他们对孩子的全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关注过多,而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却忽略不管。

现实社会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孩子,以能否考上大学作为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志。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父母的全部精力都用来督促孩子的学习。

在这种长期学习压力的逼迫下,孩子一旦遇到困难,从父母那里难以得到帮助,相反却在受到责难的时候,青春期潜伏的那种暴力心态往往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这就是子女弑杀父母的深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是子女弑杀了父母,不如说是父母逼迫子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要救救孩子,更要救救我们家长!

如何预防和防止频频出现的弑杀父母的事件,有关专家认为:

首先,做好父母子女的减压工作。

独生子女家长的压力很大,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使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而孩子由于在父母及周围环境的长期期望下,本身也存在着极大的压力,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但又找不到减轻压力的方法。

因此,父母子女都要学会减轻压力。

其次,要增加沟通时间,注重家庭的亲密度。

父母要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子女要把自己的压力、想法、期望主动向父母诉说。

再次,要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

建立“父母——子女”良性的互动关系是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关键,在相互学习的氛围里,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凝聚力也大为增强,家庭就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而不是震荡源。

学习与分数,谁比谁大

“上次考了九十多,怎么这次才考八十多,你退步了。”

“上次考试前三名,这次才考第十五名,你怎么搞的?”

“上次考试第十名,这次排名第二,照这样学习,上名牌大学没问题。”

“你学习这么差,反正也学不好,我看你不愿意上就算了。”

这些是我们现代家庭中经常出现的话语。家长以分数的多少作为标准来看待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以成绩的多少来评价自己和他人,唯分数论造成了现代家庭的一幕幕惨剧。

案例一:2004年6月25日,成都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竟然“以死谢罪”,将自己吊死在家中,让亲人和邻里扼腕叹息。据悉,孩子小学和初中成绩很优秀,是人们眼中的“优生”,但当来到重点中学时这种优势消失了,温某一直没有调整好心态,走出这种冲突带来的阴影。在学校举行的几次模拟考试中,温某都考了400多分,高考后,自己估计也有400多分,不料查分后获知只考了298分,就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案例二:“对不起,不要把我的事情告诉同学,以免影响他们学习。不要追究任何人责任,我太累了!”2005年4月6日,安徽安庆市一位初二学生,留下如此简单的遗言后服毒自杀。

案例三:2005年5月,四川镇雄县实验中学初二年级A班两位女学生成娇和陈国,留下遗书后,将双手紧紧地相互绑在一起,跳进了城郊的水库。成娇和陈国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女孩,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在遗书中说,这些年来每次回家,父母都要逼问她的成绩。她这次月考的成绩比上次降了两名,父母询问时的眼神让她感到绝望。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太高,她不敢面对父母,也不敢面对自己。与此同时,陈国的父亲陈根才也在女儿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封与成娇遗书内容一模一样的遗书。

有一首歌叫《十六岁的花季》,歌词是这样:“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沉的书包,十六岁的日记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十六岁的心灵透出疑惑和烦恼……十六岁的记忆永远不会衰老,十六岁的太阳会把未来照耀。”

十六岁的花季,原本该是最纯真的年纪,可为什么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就一个个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舆论认为,学生之所以轻易自杀,是因为社会认为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家长更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加上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出成绩,不断地给学生布置许多学习任务,不停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因生活没有完全独立,主要还是依靠家长,所以表现出的行为主要与家庭有关。

家长过分关心孩子,做得非常到位,孩子们也深深体会到这种爱。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成绩来报答父母。

一旦成绩下降,就使他们心里感到深深的愧疚与自责,而因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种问题,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心理抗压能力很小,积攒到一定程度,再也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只能选择极端方式。

学生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如何看待分数与孩子的学习问题。

习惯上,人们认为分数高就成绩好,排名靠前就是有进步,然而,孩子的分数的高低、排名的先后,能否就代表了孩子学习的好坏,代表了他(她)们能力的高低呢?到底如何看待分数和成绩问题呢?

作为家长,首先要对分数与成绩、成绩与学习、学习与能力这几对概念作一个明确的区分,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很多家长只习惯地看待孩子得了多少分,实际上分数就是一个符号,代表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家长却将成绩、能力、大学、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挂钩,导致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家长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相对分数,就会引导孩子也不能正确而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相对分数。

家长对考试分数的种种不合理态度,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考试分数固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表面的东西,它只是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全部。要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作为孩子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孩子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发展孩子的全面素质摆在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改进孩子的学习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着手,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孩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素质。能力和素质则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了孩子的身体、学习、交际、创造等一系列元素。

同类推荐
  •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本书共10章,即10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方法各自成章。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相信每一位父母一定能够从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中得到启发,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 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

    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

    《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可以说是一本家长教子的速成手册,其中包含的教育专家多年总结出来的教育结晶,能够使家长在阅读后茅塞顿开,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汲取榜样母亲科学的教育理念,成就优秀孩子辉煌的发展轨迹。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外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
  • 3-6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

    3-6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

    6岁前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的品行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这一阶段。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师,也是该年龄段孩子的母亲,针对3-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帮助家长分析了孩子在幼儿园生活、性格塑造、性教育、学习兴趣、潜能开发、品行习惯等方面问题,就像一个朋友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与孩子有关的成长心理故事,很温馨,也很暖心。
  •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不过,我们也不用着急。因为任何一位妈妈,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妈妈,都可以成为一位称职的家长。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我们做妈妈的要努力,努力学点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常识。
热门推荐
  • 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本书专门为艺术类考研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而编写。主体部分由六部分组成,艺术基础知识与艺术史、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学前沿理论、中国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文艺理论名著选读。
  • 纯白之羽
  • 漫漫仙途凡女求仙

    漫漫仙途凡女求仙

    她腾云铁衣在一次打斗中重伤而亡,穿越异世,本是凡女一枚,却无意中落入修真门派,从此,她便踏上了修仙之路,史无前例的劣等资质,在举步维艰的修仙界,一步一坎,一步一阻,一步一泪,面对重重困难,她是否能步步升仙,求得永生,漫漫仙途,红尘缭绕,一步错,步步错,她是否会寻到真爱,仙途受阻,还是斩断红尘,我们一起走进漫漫仙途,凡女求仙。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按照里面的方法修仙。
  • 罗布泊之咒

    罗布泊之咒

    周德东首次创作超长篇小说,最新悬疑巨著《罗布泊之咒》,本书集青春、爱情、悬疑、探险、魔幻于一体,类型前所未有,共1001次高潮。邀读者一起开启惊心动魄的“罗布泊之旅”。
  • 神秘电话

    神秘电话

    本书收录了墨白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包括《神秘电话》、《偶然》、《飘逝》、《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等。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 殊途之辞与归

    殊途之辞与归

    殊途,终是陌路,还是同归?景元四年,一场撼世之战爆发于南祁山,后世称为“南祁世战”。这是一场由正派发起的、正与邪的交锋。经一番苦战,终是正派取胜,而邪教,几近被灭。约两载日月,江湖异变突生!四大世家接连被袭,惨遭屠杀,相传,此乃邪教余孽所为。然而这只是史记,真相到底如何,已无从查起。时光流转,平静已久的江湖再起波澜。乱世颠覆,风云诡谲,她满心欢喜的踏入向往已久的江湖,可走的远了,她却觉得自己似乎走错了……江湖之远,风起云涌,危机四伏。庙堂之高,波谲云诡,危机重重。苍茫乱世中,谜团接踵而至,阴谋如影随形。而她,生与灭,真与伪,浮世苍茫,终会如何选择?
  • 三国之季汉崛起

    三国之季汉崛起

    穿越到汉末三国成为刘虞之子,不甘于历史上的碌碌无闻,刘和拜名师、召强将、揽能臣,平定天下大乱,威震四海诸夷。继西汉、东汉两大帝国之后,季汉帝国强势崛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 这样说有人缘朋友多

    这样说有人缘朋友多

    只有掌握切实有效的说话术,在交谈时才能让别人对你心不设防,再难沟通的人都能与其自由交谈,再冷的话题都能让你妙语不断:看人戴帽子,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求人办事看眼色,让对方付出心甘情愿与朋友交往时,要注意保持适度的弹性,采取明智的态度拒绝,摆脱不必要的麻烦……翻开本书,学习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有效,使用率最高的口才技巧,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说话的分寸与尺度,迅速提升自身沟通能力;让你与陌生人交往时快速建立共识,获得认同赢得信赖,无往不胜。
  • 血证论

    血证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