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3400000006

第6章 标准化教育,家长,你让孩子变得平庸(1)

当家长们深爱着的、寄予厚望的孩子一天天变得普通,家长们是否意识到,也许就是你的一句话、一种说法,造成了孩子的平庸?

孩子被谁关进了牢笼

孩子的成长总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现实中,父母总是拿一个理想的目标来衡量不断成长中的孩子,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想的目标前进。中国的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和设想接受教育,有如关进牢笼的小动物一般,在标准化教育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性。

中国绝大部分孩子正在被现在的育才机制和社会风气逼着走高考“独木桥”,无数的孩子在题海中奋斗。但孩子们是怎样看待父母为他们设计的这条“阳光大道”的呢?

《书摘》杂志2004年曾经刊载过一组中学生的画,每幅画之下都有作者自己写的一段话,请看看孩子们内心世界:

——学习越来越忙,睡得自然就很晚,每日除了面对老师和同学,就是窗外一大片漆黑的夜幕,桌子上的课本早已看不清楚,虽然窗外的黑暗被一堵墙隔绝在外,但我感觉时时刻刻都处在暗无天日的地方。望着明亮的星星和月亮,总是想,那里应该充满光明吧……

——学生、学生,要“学”还得要“生”,可现在我们是生不如死!我实在不明白这种教育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我感到快要崩溃,身体快要四分五裂……唉,我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不能就此倒下。呜呜呜……谁能救救我!

——看了这幅画,你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人只要进了大学,太阳都绕着你转……这人啊,就是这样!活着太痛苦了,生不如死,但又没办法,你死了,父母怎么办,还等着你养活他们呢?唉,好死不如赖活着吧!

这就是我们中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未来的国家栋梁,竟在那里“以泪洗面”,感到“生不如死”,哭叫着“谁能救救我”!而让孩子产生这种心态的,恰恰就是他们的父母。

没有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父母为什么却要如此“折磨”孩子呢,心理学家归纳出几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的延伸,子女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成就;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祟。有的父母自己本身没办法自我实现,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盼望子女完成自己未达的心愿。第三个原因是为了符合社会期望。社会上认为好的,父母就会尽力让孩子达到,以符合社会的期望,为社会所认可。然而,孩子即使按照父母的理想一路学业有成又能怎样呢?

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位男孩五岁时就喜欢捏小泥人,大拇指大的小人,他能连盔甲上的钉、扣都捏出来。小学时参加比赛,他几分钟就捏出一个“牧童短笛”,得了一等奖。但父母一定逼他学数学,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考上了一所大学数学系。可是他对数学毫无兴趣,而儿时的特长也丢掉了,变得一无所长。

教育专家讲述的事情,可能对父母对孩子都还算“幸运”的,为什么?从父母角度来看,孩子“成才”了;从孩子角度来看,终于熬出来了。可是现在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早晨六点半出门上学,晚上十一点还未做完作业;不许看电视,不许读闲书,不许玩电脑,乃至放学回家就不许出门。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习惯了,他们麻木了,父母也习惯了,也麻木了。可是,当一个人八九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承受这种高压生活,一旦心理崩溃,他们会怎样呢?厌学、逃学、出现精神障碍、离家出走乃至于想到自杀;更重的还出现了逆伦凶杀。这就是高压下的反抗!

父母总是想把孩子当机械一样,按照自己设定的轨道运行,可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感情、独一无二的人。一旦他们觉得难以达到父母的目标,或者自暴自弃,或者暴虐反抗,以至引发无数的家庭悲剧。但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实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必须端正成才的观念,孩子只要能够在社会自立,就是有所成就。

其次,要端正自己的观念。父母、孩子是两代人,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着自己的追求。如果因为自身成就不大,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既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

第三,要认识到当前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社会既需要激烈的竞争,也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社会是一个金字塔,你可以不站在最高层,你甚至在最下层,仍是一个宽广的舞台。

一切为了孩子就是爱孩子吗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无数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祖国的花朵,是无数家庭的未来,是父母的精神寄托,因此,一切为了孩子这本身没有错。

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在这个理由下,犯下了许多难以挽回的错误。

案例一:号称国内首个全盘复制国际领先幼教模式的某幼儿园年费高达1万美元。据投资者介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每班约15个孩子,一个班一幢别墅。每个班都配有一台42英寸等离子壁挂式彩电、一架钢琴、一台电脑、3名老师。幼儿园室外的清扫要求达到五星级宾馆水平;幼儿园厨房,甚至孩子们的洗澡水都会使用纯净水。如此好的条件,让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心动不已,据说生源非常火爆。

案例二:家住北京丰台的一位13岁的中学生,从读小学开始,总是由父母接送。初中仍是如此,一日早晨儿子准备骑自行车去上学时,外面下雨,其父执意去送,孩子说自己可以穿雨衣去上学,但父亲怕不安全还是去送了。可是到下午放学,天早已放晴,这位学生把电话打给正在工作岗位忙碌的父亲:“你什么时候来接我?”这位父亲一时惊讶不小:才1里路,13岁的儿子却不会自己走回来。

案例三:一位母亲给自己娇纵任性、唯我独尊的女儿买了一个电子宠物,一个月后这位母亲问女儿:“妈妈有一天老了、病了,你能不能照顾妈妈?”女儿想了一下,她的回答差点让这位母亲晕过去:“妈妈,你还是安乐死吧!”

这些都是中国的父母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下做的我们非常熟悉的事情,也是在当前中国社会非常普遍的事情。在五星级宾馆的环境中培养的孩子,是否能够一辈子都不走出幼儿园呢?这样的孩子将来还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吗?

我们总是责备如今的独生子女缺乏爱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竞争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差,但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家长自己过于呵护照顾子女造成的?

孩子一贯被照顾,无形之中把家长的关爱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家长对孩子百般关爱唯恐不周,无疑就阻断孩子对日常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

一位考中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适应不了新的生活,不得不退学返回北京。一位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到了考点居然找不到考场,更为离奇的是她只会打电话给母亲,最后延误了考试。爱女心切的母亲声称要到法庭打官司,结果人们发现按照考点出示的平面图,三分钟就可以找到该考生的考场。读得万卷书,行不得万里路,难道我们为孩子付出了一切的家长,希望的是这样的结局?

“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往往难以承受住风雨。”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儿女,要使子女真正成长,必须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经受磨难,人生总是难免会遇到某些挫折,但不经历风雨又怎能有彩虹。

事实已经证明,孩子并不是家长们所想像的那么不堪一击。在某种意义上,孩子比成年人动作灵敏、反应快,心理学有“防御反射”之说,灵敏地避开危险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家长却抓住孩子不肯放手,恰恰扼杀了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造成可悲的“天然能力退化”。

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在竞争为核心的社会里的基础。

培养孩子在挫折中磨炼自己,适应社会的竞争,最终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家长不要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下,培养出“垮掉的一代”,否则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会被拖累。

为何大部分孩子都是失败者

人人都渴望成功,对家长们来说,孩子的成功比他们自己的成功更让他们喜悦。在家长们看来,成功就好像奥运冠军一样,只有一个,别的都是铺垫。在这种成功观念的支配下,大部分孩子都成为失败者。

长期以来,读书考大学是家长追求、舆论倡导、社会鼓励的一条成功之路。但这条路却越走越窄,成为成功的唯一途径。众多的莘莘学子就在这一条路上“摔”得头破血流,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案例一:一家三口原本非常幸福。儿子小明学习成绩一向很好,认识的人都说他上个好大学肯定没问题。但是从高一开始,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小明在班级排名逐渐落后,他努力学习,希望成为恢复到年级前几名,但一直没有成功。情绪越来越烦躁,学习之余开始通过网络“解压”。慢慢地,他开始经常泡在网吧里,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高考后,小明没有考上大学,整日泡在网吧里麻醉自己。

案例二:北京一个女孩秋儿,漂亮灵秀,能歌善舞,外语能力也很强。但数理化是她的弱项。人人都说秋儿凭她的任何一种才艺今后在社会上都能过得很好。但秋儿的父母一心要她考上大学,说她的种种特长都不是专业,说白了也就是不能化成分数。在临近高三时,化学和数学不及格的打击、老师的苛责、家长的不理解、对留级的恐惧和怕失去男友好感的担心,使秋儿最终选择了自杀。

一个孩子失败,就意味着一个家庭陷入痛苦之中,孩子的过早离去,更会让家庭陷入无穷的哀悼之中,这样的家庭中国也不在少数。

然而,血的教训并没有唤醒多少家长,一年一度的高考仍然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

据统计,中国95%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大学,44.5%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但是中国的现实是只有15%的同龄人可以进入大学。这注定了85%的孩子大学梦是要破灭的。而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就是失败者,众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不断经历失败和迷失。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们调查,94%的少年犯罪,首要原因是学业失败。他们首先是感到学习困难,然后失败,然后厌学、离开学校,加上家庭失于管理,慢慢成为犯罪者。

为什么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让大部分孩子成为失败者?家长们脱离不了干系。

有人把目前中国家长分成以下三类人:第一类家长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因为他们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所以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的,他们不会帮助孩子,也不会“摧残”孩子,所以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这类家长占据大多数,而教育失败的孩子往往就出自这些家庭。

中国的孩子在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家长的督促下,从进幼儿园起,在父母的鼓励下,一直在竞争,就一直在争第一,然而任何场合下的第一都只有一个。无数的孩子就在这第一的打击下成为了失败者。

如果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改变追求第一的方向,只要求孩不做倒数“第一”,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改变达不到目标就批评的方式;改变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那无疑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是成功者,我们的社会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悲剧。

改变家长的观念,就能改变社会教育价值的取向过于单一化,就能让大部分孩子成为成功者,就能改变无数孩子的命运。

“精英”为什么变成“平常人”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权利的主体,与成人具有同样的独立人格,儿童拥有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为主的几十种权利。

然而,我国许多家长,在补偿和攀比心理驱使下,采用高压方法,强迫孩子学习,眼睛死盯住分数。孩子如果成绩优秀,家长似乎特别有面子,孩子的分数稍不如意,则贬低孩子无能。

家长摆不正期望的天平,对孩子过于苛求。然而,孩子就是孩子,并不是为了大人而存在,孩子有孩子自身的欢乐与理想。攀比和苛求都会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受到很大的挫折,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会引发悲观和厌学的情绪。

案例一:一对公务员自述,他们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很听家长的话,很少和父母顶嘴。可自从升入初中后,成绩开始下降,父母反复叮嘱,却不见成效,女儿反而追求梳妆打扮,成为追星一族,让父母伤透了心。

女儿萍萍却向他人倾诉:“爸爸妈妈很关心我的学习成绩,如果我考得好,他们就会很开心;如果我考得差一点,他们总是在背后叹气。这让我觉得压力很大。升入中学后,由于成绩不再像小学那么“优秀”,我很想以优异的成绩博得父母的欢心,谁知越紧张就越没考好,对自己都快失去信心了,于是用打扮、追星来放松自己。”

同类推荐
  • 凯特·格林纳威的游戏之书

    凯特·格林纳威的游戏之书

    假扮猫咪的孩子站在中间,其他孩子围绕着他站在一个固定位置上。一个人召唤另一个人说道:“猫咪,猫咪,给我一滴水。”然后所有孩子跑着更换位置。
  • 非常教育6+1

    非常教育6+1

    本书是写给中国少年儿童的父辈家长以及祖辈家长的“参谋书”,要为“隔代教育”指明正确的途径。本书未在空洞的理论概念里面兜圈子,而是立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大量地撷取了现实生活中鲜活而又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诠释了“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各种误区以及化解误区的方法。
  • 青春期女孩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青春期女孩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本书从女孩的心理特征入手,涉及亲子沟通、学习技能、内心成长、生活习性、情绪状态、为人处世、生理困惑等七个方面,全面揭示了青春期女孩内心的那些秘密--她们最为迫切的心理需要以及无数的青春期困惑与烦恼,从而指导父母拨开女孩心灵的迷雾,看到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最终帮助她们打造绚丽多彩的“人生花季”。
  • 孩子是第二位的

    孩子是第二位的

    Addons Wu博士是一位深深为他三个卓越的孩子(分别毕业于剑桥、麻省理工、哈佛)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父亲。跟其他家庭一样,Addons和他的太太也经历了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的乐趣、压力。Addons的职业生涯让他接触到全球的不同文化。虽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但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一些基本的原理是跨越国界、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在本书中,Addons和读者分享了他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的体验、智慧和领悟。
  •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穷养儿子富养女”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育儿传统,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其道理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国传统上男孩和女孩将来要在社会上承担的角色来解释。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也表明,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是不同的,在教育上必须区别对待,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教育方法正契合了男孩与女孩的先天差异,有利于他们的后天成长。
热门推荐
  • 闪婚夫人她超甜

    闪婚夫人她超甜

    “不许穿暴露的衣服。”“不许彻夜不归。”“不许和任何明星传绯闻,女的也不行。”“每天早晚安吻不能少,就算去外地出差也一样。”“各种节日必须和我一起过,包括三八节和儿童节。”误惹萧氏太子爷,换来一份结婚契约书。除了要配合他在媒体面前花样秀恩爱,还要满足他霸道的占有欲。她试图反抗,想要争取一点自己的民主权利。萧言宠溺一笑:“我就是民主。”
  • 凤舞天下(一)

    凤舞天下(一)

    残阳如血,流云似火。烽火戏诸侯的周天子被狄人赶到东都洛阳后,大周天下就一天天走上末路。此时的东周,虽说已经百年,离烽火戏诸侯的幽王也有数代,但却依然一蹶不振。天下诸侯渐渐都不将天子放在眼里,就连一年一度的朝贡也只有一些宗室诸侯来,而一代代的天子们也失去祖上文王、武王的智勇,安于关上洛邑的城门,自足地当自己的天子。好在天下虽说看不上天子,却也没有人敢公然危害天子和宗室。然而,让天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窝里却反了起来。
  • 快穿女配很厉害

    快穿女配很厉害

    本文1v1,男强女强。夜芊羽身为神魔位面超级大反派,人人诛之,又诛不掉的大魔女,可因阻止位面的自然运转,被女配逆袭系统557捉捕,后期可能发展为。。。那么请期待本文吧!作者是新人一枚哟。 [黑历史]
  • 兵器:高科技的大较量

    兵器:高科技的大较量

    海军的舰艇通常分为战斗舰艇、登陆作战舰艇和勤务舰船等。战斗舰艇是装备有专用武器、直接进行海战的舰艇,包括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水面战斗舰艇执行水面战斗任务,按其基本任务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种,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布雷舰、反水雷舰和登陆舰等。在同一舰种中,按其排水量、武器装备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级,如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苏联的“卡拉”级导弹巡洋舰等。
  • 让学生知错就改的故事

    让学生知错就改的故事

    知错就改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的人格要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知错就改的美德故事。通过阅读本书,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 黑夜给了我明亮的眼睛

    黑夜给了我明亮的眼睛

    本书是女真的中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儿子上树》《黑夜给了我明亮的眼睛》等11篇小说。所选小说思想性和现实性俱佳,富有艺术感染力。作品贴近生活,行文流畅,故事娓娓道来,读后耐人寻味。
  • 亿万婚宠:闪婚老公送上门

    亿万婚宠:闪婚老公送上门

    她被最信的男人背叛,倾家荡产,转身又掉入另外一个男人的温柔陷阱。这个男人当初见面说:“你看我都成这样了,能拿你怎样?”没想到婚后天天将她吃干抹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边地

    边地

    七里沙沙城在沙岗的后面,过沙,足七八里,便是清河了。登船,竹篙一点,数丈开外,清流破处,堆起一蓬碎雪,望得见对岸掩在丛绿中的泥墙、瓦舍、草垛。树呢,则团团状状,抱了屋舍,绿得庄重。多是独院,一重瓦檐不经意探出一角,鸟儿扑过,生机勃勃。牛哞声则悠悠长长,惹人向深处去。野花偎岸,堆得台阶一般,倾斜至河岸,铺展开来,洇濡一片,随了河风灵秀,湿漉漉的,拧一把,水淋淋的,扑上岸,渗入瓦墙,青苔茸茸;袭上面庞,浸入肌骨,香了清河。舍船,一投足,便是秦砖汉瓦的皇天厚土了。缘岸迤逦,烟柳雾中,足点花深,香湿鞋袜时,猛抬头,已是胡天胡地了。
  • 弱者的守望:社会保险法的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

    弱者的守望:社会保险法的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

    本书重点突出社会保险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书中介绍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方面的新理论,同时对我国有关研究的新进展进行述评;介绍了我国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中的一些新做法,有关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讨论了护理保险、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等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及其发展趋势,社会保险的统一立法与完善等。
  • 教女遗规

    教女遗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